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3-09 10:39:15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编六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编六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认识对称图形,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

  2.逐步培养主动探究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图案、物体的欣赏,培养审美情趣,培养想像力。

  〖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对称是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这一课时的内容是认识对称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动手操作,了解“对称”“对称轴”等概念,并且初步体会对称图形的性质。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市中心,学生大多数来自于各方面条件相对优越的家庭,家庭给孩子创造的学习机会也比较多。学生的知识背景良好,具有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我校1年加入课改试验,三年级学生是我校第一批参与课改实验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好奇,思维活跃,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形象而直观的教学容易被他们所接受。

  〖教学设计

  (一)激趣引入:猜图游戏

  师:我这儿有几张漂亮的图片想要作为礼物送,待会儿我们玩一个猜图游戏。我出示图片的一半,谁先猜出完整的图片是什么,我们就把图片送给他,好吗?

  (将一幅完整的对称图形对折后出示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到原图形的一半,并结合生活经验猜完整的图是什么。)

  (二)自主探究:剪花瓶图

  1.出其不意

  最后一次猜图游戏,出示教材第12页花瓶图的一半,让学生猜。

  师:这是什么?(学生能够回答出这是一个花瓶。)

  师:是不是花瓶呢?我们一一看。(图展开后就只是半个花瓶,打破原有定式思维,学生很诧异。)

  2.提出问题

  师:大家想一想,另一半的形状、大小应该是什么样呢?你们能想办法把这个完整的花瓶剪出来吗?

  3.探索发现

  (1)师:先想一想该怎样剪,想好了再动手。

  (每人一份学具:半个花瓶图。让学生动手尝试剪出两边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花瓶。)

  (2)小组交流剪花瓶的方法。

  (3)展示作品,比较各种剪花瓶的方法。

  (4)发现:通过各种方法的比较,发现用对折剪的方法,就能剪出两边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

  4.实践认识

  (1)实践――尝试对折剪法。

  师:我们都用对折的方法剪一剪图2,看看是什么好吗?

  (2)认识――观察比较揭示概念:“对称图形”“对称轴”。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看,刚才我们用对折的方法剪出来的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观察,发现折痕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像这样的图形就叫做“对称图形”;而这条折痕就叫“对称轴”,对称轴用虚线表示。(教师示范画出对称轴。)

  (3)画出前面剪好的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归纳巩固

  师:大家再观察一下我们前面猜图游戏中的这些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它们对折后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因此,我们说这些图形也都属于“对称图形”。(揭示课题)

  (三)应用拓展

  1.判断对称图形。

  2.根据给出的对称轴将对称图形补充完整,体会:对称轴的位置不同,画出来的对称图形可能就不一样。

  3.寻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还有什么是对称的?

  (欣赏录像,发现生活中的对称,体会对称在生活中的作用;观察雪花图,小组讨论其是否对称。)

  师:在不对称中蕴含着对称,其实也是一种美。生活中还有很多不对称的图形,它们也是很美的。

  (四)课外延伸――寻找五角星有几条对称轴

  师:老师给每一位同学都送一份礼物。这份礼物,蕴藏着一些小秘密,课后大家仔细观察,看看这颗聪明星有多少条对称轴呢?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五)全课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对称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只要大家留心观察,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教学反思

  很多学生在幼儿园和小学二年级的剪纸课上,就已经会用对折的方法剪出左右两边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图形。因此,现实中一些对称的图形学生在课前早已接触过,然而何谓“对称”,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却是新鲜的。由此可见,如何让学生科学地认识并建立 “对称”的概念是我这节课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我设计“在猜图游戏中出现半个花瓶,激发学生想办法剪出一个完整的花瓶”的这样一个活动,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对称”概念,抓住对称的本质特征,让学生对“对称” 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也为其在生活中如何判断对称现象方法。

  〖案例点评

  本课教学活动有以下特点。

  1.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开课伊始开展猜图游戏,用精美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好奇。整个游戏既富有童趣又有挑战性,尤其是最后出现的'半个花瓶,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

  2.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数学交流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节课,教师自始至终都让学生在愉快、生动活泼的氛围中认识对称图形,课堂上开展了观察发现、操作探索、欣赏运用等一系列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例如:先独立尝试探究对称图形的剪法,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方法,最后又在观察讨论中揭示对称的概念,整个过程将观察、思考、操作有机结合,让学生充分感知对称图形的性质,树立学习的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

  3.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欣赏数学美的条件,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师抓住对称图形特有的美感,设计了师生共同欣赏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的活动,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课件动态演示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同时,由一幅特殊的工艺品图,让学生发现不对称中又蕴含着对称,其实也是一种美。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美,体验数学的价值。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根据生活经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出其余三个方向。

  2、借助辨认方向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

  教学重点:

  根据生活经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指出一个方向的条件下,会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教学难点:

  培养辨认方向的意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教学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平时大家出去玩迷路过吗?如果迷路了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回答:学生1:可以找人问路;学生二:可以记住一些标志性的建筑物,根据它们找到路......

  师:大家的办法可真多,那其实只要大家学会了辨认方向是不是就能找到路了!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东西南北”一起来辨认方向。(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情境图,看看图中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在做什么呢?谁能给大家来描述一下。

  学生:老师在操场上给同学们指出太阳升起的方向。

  师:也就是说老师在教大家辨认方向对吗?

  师:那同学们,你们也想到操场上去认一认方向吗?

  (组织学生去操场)

  师:同学们看太阳升起来的方向,那是哪个方向呢?

  学生:东方

  师:对,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那你们能指一指东方吗?(老师和同学一起指向东方)

  师:同学们真棒,根据太阳从东方升起的规律这么快就辨认出了东方。那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我们操场的东面还有些什么呢?

  学生观察后回答

  师:嗯,同学的观察力真敏锐,这么快就把我们操场东面的.事物都观察出来了。那大家知道除了东还有哪些方向吗?

  学生: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还有西方

  学生:大雁冬天的时候要飞向南方,春天飞回北方。还有南方和北方。

  师:大家知道了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那其他几个方向怎么找呢

  学生纷纷回答

  师:老师告诉大家一首儿歌,帮助大家找一找其他三个方向“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做游戏找方向。引导学生发现前后左右的位置发生变化,东南西北的方向不变。

  师:对,没错,一共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那请同学们再分别观察一下我们操场的西面、南面和北面都有些什么呢,然后在教材附页1的图上记下来并标明方向。

  (学生分组观察、交流并记录)

  组织学生回教室

  师:现在我们把各组的活动成功展示出来。

  师:请你们观察图上所标的方向有什么不同

  学生:记录的事物是相同的,但三张记录纸呈现出来的结果是不同的,他们画出来的图也不一样。

  师:这名同学说的很好。那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在绘制地图时,有的上边是东,有的上边是西,有的上边是南,有的上边是北,行吗?

  学生:不行,这样人们看地图就乱了。

  师:生活我们对表示地图上的方向做了规定,可以概括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地图就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师:你们现在能按上北下南的规定绘制地图了吗?请把你刚才在

  操场上观察到的景物整理成地图,在书上第15页填一填。

  学生填,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练习

  师:大家会辨认方向了吗?(学生齐喊会)那我们就一起来实际操作下。

  练一练第一题,指名做

  第二题,小组同学互相我说你做

  第三题,自己做,指名回答

  第四题作为家庭作业

  四、总结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跟大家来分享一下。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1~42页例9、例10和“练一练’’,第45页练习七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用列举的方法求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通过直观图理解两个数的因数及公因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借助直观认识公因数,理解公因数的特征;通过列举探索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体会方法的合理和多样;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能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发展分析、推理等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加思考和探索活动,感受学习的收获,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难点:

  理解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铺垫准备

  1.直观演示,作好铺垫。

  出示边长6厘米和边长5厘米的两个正方形。

  提问:观察这两个正方形,哪一个能正好分成边长都是2厘米的小正方形?

  2.引入新课。

  谈话:根据上面我们看到的,如果一个长度是原来边长的因数,就能正好全部分割成小正方形。现在就利用这样的认识,学习与因数有密切联系的新内容,认识新知识,学会新方法。

  二、学习新知

  1.认识公因数。

  (1)出示例9,了解题意。

  启发:观察正方形纸片的边长和长方形的长、宽,哪种纸片能把长方形正好铺满,哪种不能正好铺满?先在小组讨论,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哪种纸片能把长方形正好铺满,哪种不能?你是怎样想的?

  结合交流进行演示,引导观察用正方形纸片铺的结果,理解边长6是长方形两边12和18的因数,能正好铺满;(板书:12÷6=2 18÷6=3)边长4是12的因数,但不是18的`因数,就不能正好铺满。(板书:12÷4=3 18÷4=4......2)

  (2)启发:想一想,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把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为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说一说,并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还有哪些边长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正好铺满?你是怎样想的? 你发现正方形边长的厘米数符合什么条件,就能把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

  (3)引导:现在你发现,哪些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指出:大家发现,1、2、3、6这几个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也就是12和18公有的因数,我们称它们是1 2和18的公因数。(板书)

  追问:4是1 2和18的公因数吗?为什么不是?

  2.求公因数。

  (1)出示问题。

  引导:我们已经知道,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是它们的公因数。那如果已知两个数,你能不能找出它们所有的公因数呢?接着看一个问题。

  出示例10,让学生明确要找出8和1 2的所有公因数,并找出其中最大的一个。

  (2)探索方法。

  引导:先想想怎样的数是8和12的公因数;再想怎样可以找到8和12的公因数。和同桌商量商量,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并找出最大的一个。

  学生思考、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你是怎样找8和12的公因数和最大的公因数的?

  结合交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思考方法:(在交流中板书过程)

  ① 分别找出8和12的因数,再找公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

  ②先找出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里找1 2的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 提问:为什么可以这样找8和12的公因数?

  ③先找1 2的因数,再从1 2的因数里找8的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 追问:这种方法是怎样想的?

  小结

  3.用集合图表示公因数。

  出示两个圈:8的因数 12的因数(图略) 让学生分别说出8和12的因数,教师板书。

  引导:如果要在图里既看出8的因数和12的因数,又能把公有的因数写在共同的部分,这两个圈怎样合并到一起比较合适?小组里讨论讨论。

  4.回顾内容。

  提问:回顾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哪些内容?(板书课题) 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三、巩固深化

  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3.做练习七第1题。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检查板演过程,说明最大公因数;有错订正。

  4.做练习七第2题。 让学生直接写出得数。

  提问:能根据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吗?

  四、小结收获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在学习过程中你还有哪些体会?<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3、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活动:①走100米,数数大约有几步。②走200米,看用多长时间。③了解交通工具的一般速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谈话:小朋友们,听说过五指山吗?西游记里如来佛的手掌就叫五指山,在数学王国里,也有一座五指山,住着长度单位五兄弟。

  1、复习已学过的四个长度单位。

  (学生比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说出表示的符号并板书;说出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2、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

  世界上最小的鸟体长约2( );世界上最高的建筑高约452( );

  世界上最矮的成人高约8( );世界上最薄的笔记本电脑厚约15( )。

  导入:拇指峰上住着谁呢?

  二、认识千米:

  1、生活中的千米

  (1)板书课题:认识千米(公里 KM)

  千米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你曾在那里听过或看过千米?

  (2)播放相片:这是曹老师在从无锡到宜兴的高速公路上拍摄到的一些镜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①指路标志:(距宜兴?千米) ②限速标志:

  ③汽车的里程表、时速表: ④地图:

  (3)千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也可以表示交通工

  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

  ①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②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4)小结:学到这儿,你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产生了什么初步印象?

  2、教学1千米与1000米:

  现在大家一定很想知道1千米到底有多长,一起来看:

  (1)播放录象:(走100米的镜头)看,这是我们昨天在操场上活动时拍的录象,我们数了数,走100米大约要200步。

  板书:走200步的路约是100米

  (走200米的镜头)现在走了200米,大约花了3分钟?

  板书:走3分钟的路约是200米

  (闭上眼睛想一想100米有多长),下面的小志愿者们走的路就更长了,我们一边看,一边认真数一数:他们一共走了几个100米?

  (录象快放部分学生走10个100米的镜头)

  (2)同学们想一想:把这10个100米连起来,该有多长啊!把答案写在纸上好吗?

  板书:1千米 1000米 这两种写法都对吗?为什么?它们表示的长度虽然是一样的,可也有不同点,你发现了吗?

  1千米=1000米,读来不易区分,你能巧用停顿,把它们区分开吗?

  (生读)

  (3)小结:1千米是1米的1000倍,所以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

  3、感知、体会1千米

  (1)咱们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00米,( )圈是1千米。有的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50米,( )圈是一千米,如果是400米一圈,( )是一千米。

  (2)在脑子里猜测想象一下:在你熟悉的路段中,从哪里到哪里可能是1千米?

  (3)让我们跟着摄像机镜头到校门外的大街上去走一走,看看一千米究竟有多长?(播放录象)

  请学生闭眼在脑海里把这段路走一遍。

  (4)估计:看了录象,你知道从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呀?你们怎么估计1千米的距离?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组内讨论)

  板书:人走15分钟的路约是1千米

  人走20xx步的路约是1千米

  汽车行驶1分钟的路大约是1千米

  (5)建议学生课后用这些方法验证刚才的猜测想象。

  (6)引导:那我们班哪个同学的.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7)曹老师家离学校约有4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曹老师,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简述理由?

  (8)森林公园

  看了画面,你知道哪些信息?26千米远吗?你会怎么去森林公园?

  (9)小结:学到这儿,大家肯定对千米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三、巩固新知,实际应用:

  (1)你们的收获可真多,我来考考你:

  4千米=( )米 3000米=( )米

  9千米=( )米 6000米=( )米

  (2)小朋友们看过国庆50周年的阅兵式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其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完成填单位)

  (3)咱们中国的铁路也很发达,估计铁路的长度:(想想做做6)

  (663 1157) (组内交流估计方法与结果)

  (4)三( )班千米录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它就是公里,也可以用㏎表示。它住在五指山的拇指峰上。伸出你的左手,掌心向自己,看,你也有一座五指山,有了它,你就可以牢牢地掌握长度单位间的关系了。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使学生在探索、认识24时计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

  3、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理解24时计时法,会正确运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明确两种计时法的异同。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实物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 课前谈话:

  同学们喜欢看电视吗?都喜欢看哪些节目呢?

  2、有没有看过春节联欢晚会啊?什么时候有?对,在每年的大年夜,和爸爸妈妈围坐在电视机前,一边收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等待新年的到来,那是多么令人激动的时刻啊!想不想再回顾一下那时的情景?

  ①多媒体播放新年即将来临,全场倒计时的场面。

  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0点钟声敲响,猴年第一天开始了!)

  ③也就是说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板书:半夜12时 0时

  3、新年的第一天,你做了什么事情觉得很有意义,到现在还记得的?跟大家讲讲,好吗?

  4、过渡:可能有些同学那天过得不是特别有意义,或者已经忘记了,想在明年春节的时候给自己计划一下吗?你可以把最想干的两三件事情写下来。

  二、自主探究

  (一)教学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

  1、学生填写时间安排表。

  2、全班交流:

  (1)哪位同学想来介绍?

  ①一生在实物投影上边讲边拨钟,师口述:从0时起一天开始了。

  ②师:一整天结束了吗?(把时针拨到0时)旧的一天结束的同时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③从这位同学拨钟的过程中,你发现时针在钟面上走了几圈?一共有几小时?(板书:两圈 24个小时)

  (2)谁也想来介绍一下?

  请学生把安排表放到实物投影上说一说。

  3、两位同学写的时间怎么不一样呢?

  随机揭题:其实,它们是两种不同的计时方法,像上午7时,下午3时(板书)等这种计时法叫做普通计时法,(板贴:普通计时法),另外一种叫24时计时法(板贴:24时计时法),它们都是记录一整天中某个时刻的方法。

  4、改写:

  这是普通计时法,你能用24时计时法把它改写一下吗?

  这24时计时法,谁会改写成普通计时法?

  5、让我们从屏幕上再来看看它们是怎样计时的?

  多媒体演示,师讲述:

  半夜12时 中午12时 半夜12时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6、比较两种计时法的异同。

  现在你能从图上发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联系和区别了吗?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生交流师板书:

  ①普通计时法有时间词,24时计时法没有时间词;

  ②从普通计时法换到24时计时法,第一圈,时针指几就是几时,第二圈,时针所指的时刻还要分别加上12小时;从24时计时法换到普通计时法,第二圈时时针所指时刻减去12小时。

  板书成: 第二圈

  +12

  普通计时法 24时计时法

  有时间词 -12 没有时间词

  半夜12时 0时(24时)

  (二)师生对口令

  过渡:下面我们来个对口令,我说一个时刻,你能判断它用的是哪种计时法并把它转化成另一种计时法吗?

  题目:上午9时 凌晨3时 晚上9时 14时 7时 半夜12时 下午5时 22时

  三、运用拓展

  1、我们的手表上都有时针和分针,可是这些钟面上却少了时针,你能根据下面这些时刻给钟面画上时针吗?

  7:00 下午1:00 21:00 24:00

  2、 在我们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24时计时法?

  师:对,24时计时法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你瞧——多媒体随机出示

  A、电子表

  B、图书馆借书时间表、肯德基营业时间、节目预告

  3、看来,生活中我们离不开24时计时法,你能根据图中的情境说说钟面上的时间吗?(可以用24时计时法,也可以用普通计时法。)

  4、现在的人们离不开钟表,可是很早以前并没有钟表,那时的人们又是怎样计时的呢?让我们跟随电脑博士回到古代去看一看吧!(多媒体出示)

  师介绍:在古代,原始人只知道用日和夜来表示时间;后来,人们利用测太阳影子的方法来确定时间,这是日晷,由 “晷针”和“晷盘”组成,晷盘上刻有24个等分的刻度,晷针垂直在晷盘中央。当太阳照着晷针,针影随太阳的运转而移动,刻度盘上指示出刻度来,便知道了时间,但它只能在晴朗的白天应用,阴雨天和夜间就不行了。因此,人们又发明了用滴水或漏沙的方法来计算时间,这就是铜壶滴漏,我国发明的铜壶滴漏比外国制作的滴水计时器要早的多,而且应用也很普遍。再后来,人们发明了钟表,计时就越来越准确了,也就有了我们今天学习的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想知道其它计时器的使用方法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到网上或书上去查一查。

  四、总结反思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还有问题吗?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本金、利息、利率、利息税的含义.

  2.理解算理,使学生学会计算定期存款的利息.

  3.初步掌握去银行存钱的本领.

  教学重点

  1.储蓄知识相关概念的建立.

  2.一年以上定期存款利息的计算.

  教学难点

  “年利率”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过年开心吗?过年时最开心的事是什么?你们是如何处理压岁钱的呢?

  教师:压岁钱除了一部分消费外,剩下的存入银行,这样做利国利民.

  二、新授教学

  (一)建立相关储蓄知识概念.

  1.建立本金、利息、利率、利息税的概念.

  (1)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有关储蓄的知识.

  (2)教师板书:

  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2.出示一年期存单.

  (1)仔细观察,从这张存单上你可以知道些什么?

  (2)我想知道到期后银行应付我多少利息?应如何计算?

  3.出示二年期存单.

  (1)这张存单和第一张有什么不同之处?

  (2)你有什么疑问?(利率为什么不一样?)

  教师总结:存期越长,国家就可以利用它进行更长期的`投资,从而获得更高的利益,所以利息就高.

  4.出示国家最新公布的定期存款年利率表.

  (1)你发现表头写的是什么?

  怎么理解什么是年利率呢?

  你能结合表里的数据给同学们解释一下吗?

  (2)小组汇报.

  (3)那什么是年利率呢?

  (二)相关计算

  张华把400元钱存入银行,存整存整取3年,年利率是2.88%.到期时张华可得税后利息多少元?本金和税后利息一共是多少元?

  1.帮助张华填写存单.

  2.到期后,取钱时能都拿到吗?为什么?

  教师介绍:自1999年11月1日起,为了平衡收入,帮助低收入者和下岗职工,国家开始征收利息税,利率为20%.(进行税收教育)

  3.算一算应缴多少税?

  4.实际,到期后可以取回多少钱?

  (三)总结

  请你说一说如何计算“利息”?

  三、课堂练习

  1.小华今年1月1日把积攒的零用钱500元存入银行,定期一年.准备到期后把利息

  捐赠给“希望工程”,支援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如果年利率按10.98%计算,到明年1月1日小华可以捐赠给“希望工程”多少元钱?

  2.赵华前年10月1日把800元存入银行,定期2年.如果年利率按11.7%计算,到今年10月1日取出时,他可以取出本金和税后利息共多少元钱?下列列式正确的是:

  (1)800×11.7%

  (2)800×11.7%×2

  (3)800×(1+11.7%)

  (4)800+800×11.7%×2×(1-20%)

  3.王老师两年前把800元钱存入银行,到期后共取出987.2元.问两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是多少?

  四、巩固提高

  (一)填写一张存款单.

  1.预测你今年将得到多少压岁钱?你将如何处理?

  2.以小组为单位,填写一张存单,并算一算到期后能取回多少钱?

  (二)都存1000元,甲先存一年定期,到期后连本带息又存了一年定期;乙直接存了二年定期.到期后,甲、乙两人各说自己取回的本息多.你认为谁取回的本息多?为什么?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1.小华20xx年1月1日把积攒的200元钱存入银行,存整存整取一年.准备到期后把税后利息捐赠给“希望工程”,支援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如果年利率按2.25%计算,到期时小华可以捐赠给“希望工程”多少元钱?

  2.六年级一班20xx年1月1日在银行存了活期储蓄280元,如果年利率是0.99%,存满半年时,本金和税后利息一共多少元?

  3.王洪买了1500元的国家建设债券,定期3年,如果年利率是2.89%到期时他可以获得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

  七、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应用

  本金 利息 利息税 利国利民

  利率: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利率.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探究活动

  购物方案

  活动目的

  1.使学生理解生活中打折等常见的优惠措施,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方案与策略.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渗透事物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使学生能够辩证、发展、全面地对待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价格表

  A套餐原价:16.90元 现价:10.00元

  B套餐原价:15.40元 现价:10.00元

  C套餐原价:15.00元 现价:10.00元

  D套餐原价:15.00元 现价:10.00元

  E套餐原价:18.00元 现价:10.00元

  F套餐原价:14.40元 现价:10.00元

  学生讨论:如果你买,你选哪一套?

  2.教师出示价格表

  A套餐原价:16.90元 现价:12.00元

  B套餐原价:15.40元 现价:10.78元

  C套餐原价:15.00元 现价:12.00元

  D套餐原价:15.00元 现价:12.00元

  E套餐原价:18.00元 现价:13.50元

  F套餐原价:14.40元 现价:12.24元

  学生讨论:现在买哪一套最合算呢?

  3.教师出示价格表

  每套18.00元,冰淇淋7.00元.

  第一周:每套16.20元;买一个冰淇淋回赠2元券.

  第二周:降价20%;买一个冰淇淋回赠2元券.

  第三周:买5套以上打七折;买一个冰淇淋回赠2元券.

  学生讨论:

  (1)你准备在哪一周买

  (2)你打算怎么买?

  (3)你设计方案的优点是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12-17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