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3-09 15:18:54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锦集十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锦集十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学习简单的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游戏、实物的操作,学习比较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游戏的过程,激发儿童对轻重比较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或体验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教学难点:

  通过亲身体验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猜物体的轻与重

  师:小朋友,今天你们带来了好多好玩的玩具,那让老师看看有哪些啊?

  生:小汽车、变形金刚等。

  师:那现在老师手里的这两样玩具哪个重?哪个轻呢?(随机拿取学生手中的两样玩具)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轻与重的关系。

  板书:轻与重

  二、探究新知

  (一)用观察(眼睛)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师:现在让我看一下,小巧和小胖在干什么?

  生:玩跷跷板。

  师:你们看一下,谁重谁轻呢?为什么?

  生:肯定是小胖重,小巧轻。小胖的一边已经跷下去了,而小巧跷到上面去了,肯定是小胖比小巧重。

  师:你们这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得出的?

  生:看。

  师:你们真聪明,有些物体可以仔细观察比较,用眼睛就可以观察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二)用手掂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出示小亚手拿气球和苹果的图片。

  师:你现在能告诉我们小亚手中的物体,哪个重、哪个轻吗?

  生:气球轻,苹果重。

  师:好,现在老师拿来了这两样玩具,你们能告诉我哪个重,哪个轻吗?(从学生带的玩具中拿两样差不多大小的)

  生:右手重,左手的轻。

  师:到底是不是呢?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出呢?

  生:可以用手掂一掂的方法。

  师:好,请一位小朋友上来试一试。

  师:拿出两样不同大小的玩具,请学生猜一猜、试一试,哪个重、哪个轻?(注意老师拿的时候,大的轻、小的重)。

  师:你们的答案和上面的小朋友答案一样吗? 师:现在,你想告诉我们一些有关比较轻重的知识了吗?

  小结:比较物体的轻与重,有些物体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眼睛)直接就可以得出,有些物体可以通过用手掂一掂的方法得出,不能光看大小就来判断谁重谁轻。

  三、巩固练习

  (一)比一比

  1. 请学生看物体,告诉同桌的好朋友,谁重谁轻?

  2. 老师出示一些比较容易看得出轻与重的物体,例如一本书和一个骰子等。

  (二)猜一猜

  1. 请学生相互之间拿出自己的小玩具,交叉进行比较轻与重。

  2. 教师巡视,指导。

  四、拓展新知

  (一)用橡皮筋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1. 出示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

  师:你们看一看,那样物体最重、最轻?

  师:你们知道小丁丁是怎么比较的吗?出示课件。

  小丁丁用同样的橡皮筋将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等挂起来。

  师:你们说这个方法怎样啊?你们现在看着这幅图,能告诉我们谁最重谁最轻了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小组合作。

  生:吸铁石最重,夹子最轻。因为物体越重,橡皮筋就会拉的越长,所以吸铁石最重。

  师:请你们根据这幅图,把这些物体从最轻到最重排一下,填写表格。

  2. 小结: 生活中,我们比较物体的轻重时,可以借助一些物体,达到比较物体轻与重的目的。

  (二)小练习

  1. 师:请你们现在也学一学小丁丁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带的玩具进行比较,看看这个方法怎样?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的玩具也挂在橡皮筋上,进行比较。

  五、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1、使学生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能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3、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谁能说说什么是约数?

  2.请写出下面这些数的所有约数。

  15, 20, 34, 55

  二、新课引入

  师:想一想,如果要给1~12这12个数分类,你会怎么分?

  生:按奇数和偶数分。

  按一位数两位数分。

  师:同学们还有新的分法吗?(没有了)这节课老师要给你们介绍一种新的分法,这是按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来分,可以把它分成质数和合数两类。那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呢?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认识一下。(板书:质数和合数)

  三、新课讲解

  1.学习质数和合数

  (1)找出12个数的所有约数

  师:怎样按约数的个数来分类呢?下面先请同学们找出这12个数的所有约数。

  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各写出6个数的约数,全班判断答案是否正确

  (2)对这12个数进行分类

  师:请同学们按照约数的多少,把这12个数分成以下三类:

  只有一个约数 有两个约数 有两个以上约数

  全班检验分法是否正确。

  (3)引出质数与合数的定义

  只有一个约数 有两个约数 有两个以上约数

  1

  4,6,8,9,10,12

  2,3,5,7,11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质数 合数

  观察分出的三类约数各有什么特征,让学生说出质数与合数的定义

  师:质数和合数的主要区别在哪里?(约数的个数不同,只有两个约数的是质数,有两个以上约数的是合数)

  师:仔细观察这5个质数的约数,都有什么特点?(只有1和它本身)

  师:根据这个特点能试着给质数下定义吗?

  指数的定义: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我们把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师:仔细观察这6个合数的约数,它们都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为什么就不是质数呢?(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别的约数)

  师:根据这个特点能试着给合数下定义吗?

  合数的定义: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外还有别的约数,我们把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师:你觉得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定义的关键词是什么?

  理解只有除了还有这两个关键词的区别。

  提出:只有是除了就没有的意思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五年级下册《合数与质数》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五年级下册《合数与质数》教学设计师:那为什么数1分到第三类呢?(它只有约数1一个约数,因此它不能分到质数(两个约数)类,也不能分到合数(两个以上约数)类)

  师:因此,我们说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质数、合数的判断方法

  出示例2

  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质数,那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师:你会根据什么方法来判断呢?(检查这个数的约数的个数)

  师:是不是要把这个数的所有约数都找出来才能判断吗?(不用,根据质数和合数的定义,除1和它本身外,只要看还能不能找出其它的一个约数就可以判断了)

  师:非常好,现在同学们试试用这种方法判断这几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抽学生口答,并说出判断的依据

  练习:做一做

  3. 探索100以内的质数表

  师:判断这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如果每次都要算出这个数的约数的个数,麻烦吗?(麻烦)下面老师介绍一种更简便的'方法查质数表法。只要我们把一定范围内的质数都找出来,判断时,只要查一查表内有没有这个数,有就是质数,没有就不是质数。

  师:那怎么做100以内的质数表呢?

  阅读练习十三第1题,按十三题的方法找100以内的质数:

  (1) 写出2~100的数

  (2) 依次划去2,3,5,7的倍数,2,3,5,7本身不划

  翻开书本60页,对照质数表是否与自己的结果相同。

  四、巩固练习

  1. 练习十三第3,4题

  2.找出20以内的质数与合数

  3. 说一说

  (1)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的自然数可能是 .

  (2)即使偶数,又是质数的数肯定是

  (3)即使奇数,又是合数的数肯定是

  (4)即使质数,又是奇数的最小的是

  五、作业

  练习十三第2题

  预习分解质因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教材第4l页实践活动"男、女生的脉搏"。

  教学要求:1、使同学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能进行简单的收集数据和统 计,学会根据实际问题求简单的'平均数。

  2、培养同学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同学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组织同学参与实践活动,从中体会统计的过程和作用。

  教学难点:同学自测脉搏。

  教具准备:秒表一只、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我们已经学习了求平均数的问题。谁来说一说怎样求几个数的平均数?

  2、出示:下面是第一组男、女同学的数学成果,比较男、女生的平均成果,看谁高?

  男生:95、80、90、85、95。

  女生:100、80、85、95。

  指名同学板演。

  集体订正。提问:求男生的平均成果为什么除以5,求女生的平均成果为什么除以4?

  二、提出问题

  1.我们已经学习了统计表和求平均数。你能知道我们班里男生和女生的脉搏,谁跳得快些吗? 哪位同学大胆猜想一下,男生的脉搏跳得快还是女生的脉搏跳得快?你猜想时是怎样想的?

  2.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现在大家讨论 一下,这个问题可以怎样解决?(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分组活动

  1.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每人1分钟脉搏次数,填入下表

  2.组织同学分组活动,由教师计时,组长主持每人测脉搏并填在表里, 再让同学求自身小组里男生、女生平均1分钟脉搏跳多少次,并在组内 交流比较男、女生脉搏跳动次数,看谁跳得快些。

  交流汇报。

  3.各组汇报男、女生人数和男、女生脉搏跳动总次数,要求学 生自身求班内男生和女生脉搏跳动的平均次数。

  4.请大家比较一下,你发现结论怎样?前面的猜想对吗?

  四、课堂小结

  五、安排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P41。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理解周长的含义.

  2、在头脑中能够建立起周长的概念,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以及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3、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每个小组操作材料:树叶图片各一张,红线一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月牙形图形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感知周长

  1、看一看,感知边线、一周的意义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跑步比赛吗?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到蚂蚁王国的跑步比赛现场,去看看蚂蚁的跑步比赛。

  (播放课件:蚂蚁王国跑步比赛。一号蚂蚁沿着枫树树叶的边线跑完一周回到起点,小猴裁判示意顺利通过。接下来是二号蚂蚁沿着银杏树树叶的边线跑完一周回到起点,小猴裁判也示意顺利通过。)

  (2)你们看到了什么?一号蚂蚁、二号蚂蚁它们是怎么跑的?(引导学生得出边线、一周的概念;板书:边线、一周)

  (3)树叶的边线在哪里?教师拿出树叶图片请两位同学上台指一指。

  (4)请同学们继续看课件(播放课件:三号蚂蚁出场了,它从起点开始沿着树叶的边线只跑了一半就停了,小猴裁判示意犯规)。

  (5)三号蚂蚁是怎么犯规的?(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三号蚂蚁没有沿树叶边线跑完一周 )

  谁愿意当当三号蚂蚁跑一跑,让它能顺利通过!(指两位同学到黑板上用树叶图片指一指、说一说,以巩固一周的概念)

  (6)揭示课题

  从起点开始,沿着树叶的边线跑完树叶的一周又回到起点,树叶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周长。(板书:周长)

  2、描一描,感知树叶周长的意义(1)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三号蚂蚁比赛的场地,(教师拿出三号蚂蚁比赛的树叶图片)老师给每个同学们也准备了一张树叶图片,请同学们拿出树叶图片并在白纸上描出它的周长(指名一位同学在实物展示台上描)。

  (2)议一议,感知起点

  刚才同学们都描好了树叶的周长,我们先来听听这位同学们的`描法(在实物展示台上描的同学):你的起点在哪里?

  你们的起点在哪里?(引导学生得出边线上任何地方都可作为起点)

  (3)归纳描树叶周长的方法和树叶的周长

  刚才我们描了树叶的周长,说说你是怎样描的?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描树叶的周长起点可以不同,但相同的是都要沿着树叶的边线描完树叶的一周,又回到起点,这样描出的都是树叶的周长)

  二、 贴近生活,体验物体的周长

  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

  (1)树叶的周长,同学们都知道了,那么桌面的周长在哪里?请同学们确定好起点摸一摸桌面的周长。

  (2)你还能从我们的身边找到其它物体表面的周长吗?请你先找一找、摸一摸,再和同桌说一说。

  (3)汇报交流。

  三、 动手操作、认识并计算图形的周长

  1、想一想

  (1)刚才同学们找到黑板的面、桌子的面,在数学中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图形?(教师在黑板上贴上长方形)

  我们还学过哪些图形?(教师在黑板上贴上正方形、三角形等)

  (2)谁来说说怎么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周长。

  (3)师:如果是圆形、月牙形这样的图形呢?怎么求它们的周长。

  2、小组合作,探索图形的周长。

  每个小组选择3-4个图形进行探究,并将结果填入记录表中。

  3、汇报交流:你是用什么办法量出周长的?

  四、总结评价

  回顾这节课,评价一下自己,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活动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认识人民币”。

  活动目标: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知道1角=10分,初步学会简单的角、分的换算。

  2、知道爱护人民币和合理计划、节约用钱。

  3、初步培养推理能力和实践能力。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仪一台,打有5分2枚、2分5枚、1分10枚硬币的胶片一张,大红花10朵。

  学生准备:5分2枚、2分5枚、1分10枚的硬币。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用投影仪出示打有5分2枚、2分5枚、1分10枚的硬币图,边指图边说:“今天,老师要看看同学们,看谁上课时最爱动脑筋,最爱交流汇报,老师就给最聪明的同学戴上大红花,希望每个同学都能争取。好吗?”

  生:好的。

  师:用图上的硬币,你能用几种方法凑成一角?能说一说,并写出算式吗?

  师:请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5分、2分、1分硬币,像老师这样,按图在书桌上排列。(图略)

  师:同学们摆好图后,看者图上的硬币,摆一摆,能说出很多种凑成一角的方法吗?看谁最聪明?

  二、引导探究,动手实践

  1、小组活动:每4个同学为一组,小组协作活动,通过摆一摆、说一说、议一议,动手实践,合作研究,解决问题。

  2、汇报(讨论)结果: 把各种汇报情况,让每组指名一位代表说一说怎样摆?算是怎样写?

  根据学生的汇报师板书:

  (1)2个5分就是10分,等于1角。

  算式为:5分+5分=1角

  (2)1个5分、2个2分、1个1分是10分,等于1角。

  算式为:5分+2分+2分+1分=1角

  (3)5个2分就是10分,等于1角。

  算式为:2分+2分+ 2分+2分+2分=1角

  3、深化研究: 师:除了以上的三种凑法,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先摆5分的,再摆2分的,最后摆1分的。

  师:好的,你真聪明。(师给他戴上一朵大红花)。你能具体说出摆的方法和算式吗?

  生:1个5分的、1个2分的、3个1分的。

  算式为:5分+2分+1分+1分+1分=1角

  三、交流论证,学以致用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先摆5分的,再摆2分的,最后摆1分的。那么,5分的摆完了,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5分的摆完了,那么可以用2分的、1分的来摆,凑足10分就是1角。

  师:你真了不起。(师给他戴上一朵大红花)。现在照这位同学说的,再进行小组讨论,说出凑的方法,写出算式。

  (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自由讨论,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师:数一数,用图上的硬币凑成一角的方法共有几种?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生:共有10种方法。没有其它的方法。

  师:同学们通过动手摆一摆、说一说、议一议、交流论证、归纳总结,写出了10种凑法和算法。戴上大红花的10名同学为这次活动课的“智慧之星”。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2个5分、5个2分、10个1分凑成一角的10种方法。希望同学们把这节实践活动课的研究方法用到以后的学习中,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2.在比的知识基础上引出比例的意义,结合实例,培养学生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教学方法】引导法。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是比?

  (1)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千米,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并化简。

  (2)小明身高1.2米,小张身高1.4米,写出小明与小张身高的比。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 :16 1/3 :2/5 4.5 :2.7 10 :6

  二、探索新知

  1.用ppt课件出示课本情境图。

  (1)观察课本情境图。(不出现相片长、宽数据)

  ①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②图中图片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你知道这些图片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3)这些图片的长和宽的比值各是多少?

  A.6 ∶4= B.3∶2= C.3∶8 =

  D.12∶8= E.12∶2=

  (4)怎样的两张图片像?怎样的两张图片不像?

  ①D和A两张图片,长与长、宽与宽的比值相等,12∶6=8∶4,所以就像。 ②A长与宽的比是6∶4,B长与宽的比是3∶2,6∶4=3∶2,所以就也像。

  2.认一认。

  图D和图A两张图片,长与长、宽与宽的比值相等,图A和图B两张图片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板书:12∶6=8∶4 6∶4=3∶2

  (5)什么是比例?

  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

  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

  (6)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7)找比例。

  在这四副图片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学生猜想另外两副图片长、宽的比值。求出副图片长、宽的比值,并组成比例。

  如:3∶2 =12∶8 6∶4= 12∶8

  3.右表是调制蜂蜜水时蜂蜜和水的配比情况,根据比例的.意义,你能写出比例吗?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1)什么样的比可以组成比例?

  (2)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3)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一共可以写多少个不同的比例。

  三、课堂练习

  1.⑴分别写出图中两个长方形长与长的比和宽与宽

  的比,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⑵分别写出图中每个长方形与宽的比,判断这两个

  比能否组成比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2.哪几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15∶18和30∶36 4∶8和5∶20 1/4∶1/16和0.5∶2 1/3∶1/9和1/6∶1/18

  四、课堂小结。

  (1)什么叫做比例?(2)一个比例式可以改写成几个不同的比例式?

  【板书设计】 比例的认识

  12∶6 = 8∶4

  内项

  外项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提问:我们都学了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具体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及1米的长度。

  2、教师说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比较大的是米。你们还见过或听说过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吗?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到“千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千米。

  教师出示例3的情境图。(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播放提前录制好的视频录像,录像中出现路牌标志)

  提出下面的问题:类似图中的情境你见过吗?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情预设:看到上面的情境图,学生一下子会调出已有的知识经验,他们会想到周围的路标。]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解释路标上的“21千米”和“23千米”是什么意思。

  教师指出:在计量比较长的路程的时候,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也叫做公里。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2、出示老师收集到的学校附近的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当地某个标志性建筑的路程是多少千米的含义。

  3、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师:那么1千米的路程有多远呢?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有什么关系呢?

  同学们都喜欢上体育课,(教师出示学校操场的图片)学校操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米(注:每个学校的跑道可能不相同,这里仅以400米为例说明大体教学思路,实际教学时,尽可能用学生身边的数据),算一算,跑几圈就是1000米?

  教师指出:1000米就可以用较大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就是千米。

  板书:1千米(公里)=1000米

  教师:同学们上学,有步行的,有骑自行车的,有坐公交车的,还有父母开车接送的。人步行每小时可以走5千米,骑自行车每小时可行15千米,坐公交车每小时可以行40千米。你们能估计一下从自己家到学校有多少千米吗?

  (2)实际感受1千米。

  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并让学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所需时间大约是1分十几秒。(注:这个教学环节也可以放到课前进行)。然后告诉学生10个这样的长度就是1千米,一般步行12分左右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并让学生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

  4、完成教科书第8页上的“做一做”。

  到校门口,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估)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活动,感受1千米的距离。(注:如果条件不允许,此题可以作为课外作业)

  5、教师出示教科书第22页的例5。

  3千米=( )米 5000米=( )千米

  教师放手让学生先独立填写,然后让学生在组内互相说说是怎样想的。

  通过学生回答,使学生明白:1千米是1000米,3千米是3个1000米,就是3000米;1000米是1千米,5000米是5个1000米,就是5千米。

  6、练一练。

  6000米=( )千米 4千米=( )米

  ( )米=7千米 9000米=( )千米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教学,教师没有平均使用力量,教学时把重点放在千米的认识上,长度单位间的变换由于学生基本上属于“教师不讲就会”的状态,所以教师花费的教学时间相对就少一些。]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1、2题。

  第1题,是关于物体运动速度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对常见物体运行速度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进行反馈。

  第2题,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2、练习二第3题。

  学生在教科书上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3、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老师家离学校大约有4千米的路程,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来学校?为什么?大概需要多少时间?

  (2)妈妈带小明坐长途汽车去看奶奶,途中要走308千米。他们早上8时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四、课外拓展

  1、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每小时不能超过( )千米,磁悬浮列车每小时可行驶( )千米,地球绕太阳每秒运行( )千米。马拉松长跑比赛全程大约( )千米。(课后可在父母的帮助下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这些资料。)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设计意图:教师在落实了教材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后,课末布置了学生课后实践调查活动,把学生带向了研究性学习的行为中,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环境。]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从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指出各个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物体;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3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初步进行物体与其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间的相互转换。

  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4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简单描述看到的形状。比较几个物体的正视图(侧视图或上视图)。

  本单元教材安排一道例题和一次想想做做,都是观察4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一道思考题里观察的物体要复杂得多。

  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已经观察了由3个相同的正方体摆的物体,初步学习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进行观察,并用图形描述物体各个面的形状,这些都是继续教学本单元内容的基础。

  从3个小正方体的拼摆至4个小正方体的拼摆,数量上仅多了1个小正方体,但拼摆时的变化却多得多。各种拼摆组成的`物体形状各不相同,它们的视图有时相同,有时不同。如果学生理解这一点,他们的空间观念和观察物体时数学思考的水平都能得到一次发展。例题出示三个都是由4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由大卡通引导学生先从正面看这三个物体,比比看到的形状是否相同,再从侧面和上面看,也分别比比形状,这些活动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达到教学要求。

  用4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不只例题中的三个,还有许多。因此,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继续摆一摆、看一看、比一比并且画一画。这些要求既与例题自然衔接,又比例题适当提高。摆一摆让学生整体感知物体的特征,先摆再看便于学生理解物体某个方向的形状。例题和各道想想做做都有先摆一摆的要求,教学时要想办法为学生创造摆的物质条件,绝不能图省事以看教材里的实物图代替看摆出的实物。把看到的图形画出来,是表达观察、思考结果的一种方式。对学生画图的要求不宜过高,能画出草图并基本正确就可以了。

  想想做做第3题要求依据视图摆出物体,其中第(1)题的摆法各只有一种,第(2)、(3)题的答案是开放的。要鼓励学生摆出既符合视图要求,形状又不相同的各个物体。引导他们经历研究视图的结构想一想应该怎样搭动手拼搭验证搭成的物体是否符合要求的过程,这个过程既能发展空间观念,也能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在进行第(2)、(3)题的拼摆时,可以分步进行。如先拿2个或3个正方体放成一排,再把其余的正方体放到适当的位置上去,想想有几种放法并检查摆出的各个物体的视图是否符合题意。第5题是第6题的铺垫,每个楼房模型都只要4个正方体就能搭出。学生在搭的时候,会自觉体会其中某个正方体被遮着,不容易看到甚至看不到,能理解那个看不到的正方体事实存在,也是空间观念的反映。第6题左边物体中的各个小正方体都能清楚地看到;中间物体中的个别小正方体不容易看到;右边物体中有个别小正方体被遮着,不能直接看到。说出三个物体各由几个小正方体摆成的难度不同,要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数、怎样想的。

  思考题是从前、后、左、右分别观察由6个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供教学选用。要注意的是,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观察由4个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方法。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概括能力及迁移类推能力。

  4、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得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70-30= 90-40= 60-50=

  65-20= 37-5= 76-6=

  2、笔算下面各题。

  54+32= 26+43=

  84+3= 17+65=

  3、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课件出示课本第16页的`情境图)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

  (1)、谁来说说从这幅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自由发言)

  (2)、说说你从哪看出北京赢了?

  学生:北京得56票,得的票最多。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道减法问题吗?(学生自由发言)

  (4)、引出问题: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纸条粘贴在黑板上)应怎样列式?引导学生列出算式:56-22=

  (5)、观察算式,引出课题并板书:两位数减两位数

  二、主动探索 获得新知

  1、教学例1:56-22=

  (1)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怎样算56 减22?

  (2)让学生汇报是怎样算的?鼓励算法多样性?

  ①口算。

  学生1:50-20=30 6-2=4 30+4=34

  学生2:56-20=36 36-2=34

  (对于学生的回答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②摆小棒。(让学生到实物投影机上展示)

  生:北京有56票就先摆5捆又6根,多伦多有22票,就从6根里拿走2根,再从5捆里拿走2捆,剩3捆又4根也就是34票。(注意引导学生说话)

  ③笔算。(让学生说,师板演并强调书写格式)

  56-22=34

  谁来说说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师生小结:笔算减法和笔算加法一样,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并从个位减起。

  (4)、摆圆片。

  2、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20页的第1题。

  提问:这幅图的圆片表示几?划去的圆片有表示几。

  (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看懂数位上的圆片分别表示什么数,而划掉的圆片又表示什么数,然后再让学生进行竖式计算。)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如果要把一个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应怎样移动呢?出示(1.50.362.3752)

  (3)完成表格:

  ┌────┬──┬──┬──┤

  │被除数│15│150││

  ├────┼──┼──┼──┤

  │除数│5│50│500│

  ├────┼──┼──┼──┤

  │商│││3│

  └────┴──┴──┴──┘

  根据表格,观察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运用这个规律来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想一想,除数是小数,能不能把它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呢?

  二、新授:

  1、出示例4、读题、审题、列式

  56.28÷0.67

  这道算式与前面学过的有什么不同?(除数是小数),能直接计算吗?能不能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呢?

  方法a把米转化成厘米计算。

  方法b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100倍。

  (注:小数点和0要同时划去)

  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a他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b哪一种方法更为实用?为什么?

  0.6756.28

  都扩大100倍利用左边的辅助竖式边提问边板书

  讲清除除数转化成整数的'过程。

  675628

  3、师生共同完成小林的计算方法后把答案填在课本上。

  4、P20、做一做(1),先说出下面各题中的除数和被除数需同时扩大多少倍,该如何移动小数点?然后再计算。

  5、自学例5

  思考:a除数是0.725变成整数,小数点必须向右移动几位?

  b要使商不变,被除数10.44应怎样?小数点移动时位数不够这么办?

  (生讲,师板书完成例5)

  6、引导学生概括出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的小数点,使它变成();除数的小数点向()移动几位,()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然后按照()进行计算。(生齐读)7、完成P20、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练习五1至4。

  附:板书(略)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2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