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3-15 09:06:27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5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课本93——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看钟表上的半时。

  2.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习惯。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投影仪器、小闹钟学具(学生人手一个)。

  教学重难点:

  学会看钟表上的半时,并会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 出示丽丽上学、读书、运动、复习的图片。

  2. 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丽丽还没有学过钟表的表示法,你能帮帮它吗?你能正确的说出钟面上的时刻吗?

  生:丽丽早晨7点半去上学。

  师:他在什么时刻读书呢?

  生:9时半读书。

  师:下午丽丽他们有一节体育课,你知道丽丽做操是在什么时刻吗?

  生:4时半他在做操。

  生:6时半复习

  揭示课题:丽丽是个很守时的孩子,他每天7点半去上学,9时半读书,4时半做操,6时半复习。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半时。(板书)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课件出示3时半钟面。

  师:你能说出这是什么时刻吗?请用你的学具钟表,依照图上钟面拨一拨。

  师: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自主汇报:时针指向2和3中间,分针指向6,就表示2半。

  3. 依次出现2时半、8时半、10时半

  请小朋友们观察,并动手拨一拨,说一说。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2时半、8时半、10时半它们的分针都指向6。

  师:半时和整时分针指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生:整时它的分针都指向12,半时它的分针都指向6。

  总结得出:几时半的时候,分针总是指向6,时针总是指在两个数的中间。

  4. 引导学生观察半时的.写法。(讨论)多个半字

  整时有几种表示法?想一想半时的电子表表示法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归纳:电子表的半时用“30”表示。点左边是几,点右边是“30”,就表示几时半。

  三、实践应用

  1.想一想你自己的生活,说一说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几时半都在做什么,加深对半时的认识。

  完成小英的作息表。

  2.游戏活动

  师: 教师说出几个时间,让学生用钟表学具拨一拨。

  师: 同桌合作,一个说时刻,另一个拨出来,相互交换。

  3.让学生任意拨一个你最喜欢的时刻,并说一说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后,鼓励同学们上台讲一讲自己最喜欢在那一时刻干什么?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钟表,知道了时间是很宝贵的,希望小朋友们像明明一样做一个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好孩子。

  五、拓展创新

  为自己设计一个快乐的星期六。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口算.

  0.3+0.4= 0.2+0.6= 1.4+1.5= 0.33+1.25= 0.9- 0.5=

  4.8+2.2= 3.5-2.1= 5.5+4= 19.5-0.5= 7.2+1.6=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对答案。

  2.竖式板算:(每组叫一名同学上黑板算,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计算)

  4.89-2.64 3.61+1.37 7.75-6.35 2.82+3.17

  点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强调: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或减起。)

  3、揭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的小数减法.

  二、目标实施

  1、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为了促进你们健康成长,每学期我们都进行体检,其中有一项是量体重。你知道你的体重是多少吗?今天希望小学的孩子们也在量体重,想不想去看一看?

  2、出示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指名汇报:(笑笑体重38千克、淘气体重45.2千克、丁丁体重33.4千克。)教师板书

  3、根据情境图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2、淘气比笑笑重多少千克? 3、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4、丁丁比淘气轻多少千克? 5、笑笑比淘气轻多少千克? 6、笑笑比丁丁重多少千克?7、淘气和丁丁一贯共重多少千克?。。。)

  下面我们试着解决两个问题好吗?

  4、课件出示: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指名列式:45.2-33.4= 为什么这样列式?

  (1) 自主尝试计算:

  (2) 交流汇报:

  启发学生思考:根据45.2-33.4这个算式,想:计算小数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3)交流后师生共同小结

  计算小数减法时,小数点要对齐即相同数位要对齐;十分位不够减要从个位退1作10,在十分位上加10再减.

  (4)计算:23.5-16.8

  (5)讨论归纳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低位减起;③十分位不够减向个位借1,然后再减.

  5. 课件出示: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1)自主列式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2)独立尝试计算

  (3)小组内交流

  (4)汇报:

  (5)点拨:把38写成38.0你知道是根据什么吗?(这是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即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6、课件出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基本性质。 练习说一说。

  7、尝试做:

  1.25+6.05= 78.3-6.9=

  (1)观察第一题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在小数的末尾添有0。)

  我们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计算结果如果在小数的末尾有0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把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

  (2)强调:哪一位不够减要从本位退1作10,在前一位加10再减.

  8、小结:今天通过量体重我们学习了什么?(小数加减法的进位加、退位减)

  讨论交流:计算这样的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总结:(1)小数加、减法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或减起;

  (2)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借1;

  (3)确定好小数点的位置.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的认识(一)》,在课本的2——5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并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认识圆及圆的一些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教学重点:

  在观察和操作中体会圆的特征,知道直径和半径的概念。

  教学难点:

  用圆规画圆。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圆

  师:我本想让大家做一个套圈游戏,但对于大家站在什么位置参与游戏更公平,老师一直没有想好,请大家帮我参谋一下。(课件出示三种游戏方式,触控笔画出同学与小旗标志之间的距离。)

  导入:为什么圆会有这么大的优点呢?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圆的奥秘吧!

  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学生对于三种游戏方式进行评价,并说原因。

  二、互动探究认识圆

  1.欣赏图形。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圆,同时用触控笔“抽”出圆形)

  师:圆和以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不同呢?(出示以前学过的图形)

  (出示一个椭圆和一个凹凸不平的圆)问:这是圆吗?为什么?

  2.尝试画圆。

  (1)(实物投影仪出示学生画出的失败作品和成功作品)师:猜一猜,为什么有些圆会“咧着嘴”呢?

  (2)(实物投影仪)老师示范画圆。

  3.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

  老师在白板上用圆规、直尺等工具演示画圆、圆心、半径、直径及用字母表示的方式。

  4.探究圆的特征。

  (1)画:在刚才自己画的较成功的一个圆中继续画3条半径、3条直径。

  想:a.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b.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怎么发现的?

  (2)画:a.以点A为圆心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b.在另外一个地方画两个半径都是2厘米的圆。

  想:圆的位置与什么有关系?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5.首尾呼应

  师:在刚上课的套圈游戏中,小旗标志在圆的什么位置?每个同学站在圆的什么位置?小旗标志与同学之间的'距离是什么?能解释为什么设计成圆形的队形比较公平吗?

  三、巩固练习拓展圆:(闯关练习)

  (第一关用白板遮盖的方式逐一呈现练习题,在学生回答出结果时,用触控笔及时给出结果。第二关演示圆形、正方形、椭圆滚动过程及中心点留下的痕迹。)

  四、史料再现升华圆

  (调用电子白板上的“科技素材”)

  五、全总结理知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感受圆的历史。

  六、课后思考;

  如果要在操场上画一个很大的圆,你有什么方法吗?

  谈收获。

  板书设计:

  圆心 O 位置

  半径 r 圆的大小

  直径 d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50~51页掷一掷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运用已学过的组合、统计、可能性等有关知识,探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渗透概率思想,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充分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动手实践能力,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探索同时掷两个骰子,得到点数之和2,3,4,,11,12,明确掷出哪些和的可能性大。

  教学难点:探索同时掷两个骰子,得到点数之和为什么是5,6,7,8,9的可能性大。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红色、蓝色骰子各1个、课件一套;学生两人一组,每组红色、蓝色骰子各1个、彩色笔及学习单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提出问题

  1.认识骰子。课件出示骰子图片,请学生说出它的名称及特征。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通过庄家用掷骰子来设骗局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掷一掷。(出示课题:掷一掷)

  二、学习新知,探索奥秘

  (一)组合

  1.思考:一次掷一个骰子,面朝上的点数可能有哪些?不可能是哪些?

  2.教师演示:同时掷两个骰子,算一算它们的和是多少?如果两个骰子朝上的两个面的点数相加的和是4,那么红色、蓝色骰子上的点数分别可能是多少?

  3.猜一猜:一次掷两个骰子,得到的两个面朝上的点数之和可能有哪些?

  (板书:点数之和可能有2,3,4,5,6,7,8,9,10,11,12。)

  4.动手实践,验证猜想:同时掷两个骰子,每个同学掷几次,看看点数之和是不是在2~12之间?

  (二)事件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1.刚才,有谁掷出两个骰子的点数之和是1或13的吗?

  教师:看来,在上面的所有组合中,最小的和是1+1=2,最大的和是6+6=12,所以,两个数的和是2,3,4,,12都是可能发生的事件;但两个骰子的点数之和不可能是1或13,这是一个确定事件。

  2.思考:同时掷两个骰子,得到的两个朝上的面的点数之和可能为2,3,4,,12,这些和出现的可能性大小一样吗?

  教师:虽然掷出的两个骰子的点数之和可能是2,3,4,,12中的任意一个数,但这些和出现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下面老师把可能出现的这11个和分成A、B两组,如下图所示:

  (三)动手实践,探索奥秘

  1.教师提出规则,学生猜想结果

  (1)分组

  教师:如果老师和你们玩掷骰子的比赛,你们想选哪一组的数?A组还是B组?

  (2)猜一猜:如果掷出的两数之和在A组算老师赢,如果掷出的两数之和在B组算同学们赢,哪一组赢的可能性大?你是怎么想的?

  (3)究竟谁赢的可能性大?哪些同学猜得对呢?让我们在比赛中见分晓吧!

  2.动手实践,发现问题

  (1)教师与部分学生游戏,课件出示游戏规则(一)。

  ①如果掷出的两数之和在A组,算老师赢;如果掷出的两数之和在B组,算同学们赢。

  ②每个小组派出一个选手上台跟老师比赛,其他的同学当记录员,和是多少就在对应的`数字上方涂一格,并按要求涂在下面的统计图中。

  师生共同游戏,下面的同学做记录。

  统计后,宣布赢家。

  教师:在刚才一轮的游戏中,老师赢得多,同学们赢得少,同学们不服气,认为还有很多同学没有掷,不能说明问题。接下来继续掷,老师还会赢吗?为了体现公平、满足大家的要求,在下一轮的游戏中,我们每个人都动手轮流掷,好吗?

  (2)全体学生参与游戏,课件出示游戏规则(二)。

  ①继续游戏:两人一组,轮流掷,和是多少就在对应的数字上方涂一格。涂满其中任意一列,游戏结束。

  ②游戏结束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在黑板上用正字统计法来给最先涂满的和作记录。

  学生两人小组进行游戏,并作好记录。

  教师:观察实验统计结果,你们发现了什么?

  想一想:为什么掷出的点数之和是A组数的可能性大一些,而点数之和是B组数的可能性小一些呢?

  教师:其实,我们用数学上的组合知识来思考一下,就能揭开这个奥秘!

  三、理论验证,揭示奥秘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点数之和是2,那么红色骰子上是1,蓝色骰子上是多少?

  2.如果点数之和是3,红色骰子上是1,蓝色骰子上是多少?;如果红色骰子上是2,蓝色骰子上是多少?还有其点数之和是3的情况吗?一共有几种情况?

  3.点数之和是4的有几种情况呢?和是5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在课件中依次呈现各种点数之和的组成情况。)

点数之和2

3


4


5


骰子(红)1121231234
骰子(蓝)1213214321

  4.思考:和是2只有一种情况,和是3有2种情况,和是4有3种情况,和是5就有4种情况。那么,和是6,7,8,9,10,11,12又各有哪几种情况呢?红色骰子的可能点数是多少,蓝色骰子呢?

  教师:你可以想一想、写一写;也可以借助骰子摆一摆并写下来进行验证,然后把你得到的组合一一填在学习单的列举记录表中。

  5.汇报、交流,完成上表。

  6.组内讨论:刚才有的同学们认为点数之和为8的有7种情况,有的认为只有5种情况。那么,点数之和为8的到底有几种情况?为什么?

  7.观察和是2,3,4,5,,12的列举记录表并进行统计(课件出示)。

  和是2,3,4,,12的各有几种组合呢?请大家在下表中一一填出来!

23456789101112
组数










  8.学生汇报、交流并完成上表。

23456789101112
组数12345654321

  9.组内交流:同学们,现在你们发现A组能赢的秘密了吗?(学生独立观察组成图及统计表,然后小组内交流。)

  10.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小组的发现。

  教师小结:这就是咱们做的游戏。老师选择的A组是中间的5,6,7,8,9五个数,共有24种组合;而同学们选择的B组是两边的1,2,3,10,11,12这6个数,共有12种组合,所以老师赢的机会更多。这也是这节课一开始我给大家讲的那个骗局中,庄家为什么赢得多的缘故!

  四、畅谈收获,回顾问题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 课后延伸,拓展思维

  教师:同学们,如果同时掷三个骰子,朝上的三个面有三个数,它们的和可能有哪些?哪些和出现的可能性大呢?你们想知道结果吗?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去探讨一下吧!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提高用乘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有趣的游戏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对数学的兴趣。

  3、在有趣的情境中巩固乘法的运算,记忆乘法口诀。

  教学重难点

  1、 正确、熟练的计算

  2、 灵活运用乘法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小黑板、(画好表格,写清组别。)红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完成练习二。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第24页。这节课我们来一次夺红花比赛。积极发言、勤于思考、专心聆听、遵守纪律的孩子都有机会得到红花。

  二、完成练习

  1、完成第1题。

  (1)审题。

  师:同学们请看第1题(读题):小明到商店买了下列商品。谁来说一说都有什么,花了多少钱呢?

  生:小明买了一根跳绳,花了3元,一个铅笔盒5元,一辆玩具车8元,还有笔记本5元,布娃娃8元……

  (因为物品较多,可以请两个学生分别说一半。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口头表达的条理性。)

  师:很好!你的表达能力很强。下面谁来把小明买的物品归类一下?

  (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然后回答。)

  生:可以归为三类。一类是学习用品,有铅笔盒、笔记本和钢笔三样;另一类是体育用品,有跳绳、羽毛球、毽子;第三类是玩具,有玩具车和布娃娃。

  (师对回答得有条理的学生予以表扬。)

  (2)回答问题。

  ①师:看清了小明买的物品,接下来我们来回答书上提出的问题。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解答,等一下再请你们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②交流反馈。

  a、交流问题(1)。

  师:谁来说说买学习用品花了多少钱?怎么做?

  生:我列式:5×3=15(元),一共花了15元钱(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板书算式。)

  师:你为什么这样列式计算呢?

  生:因为学习用品有铅笔盒、笔记本、钢笔,它们的`价格都是5元,有3个5元。所以这样列式。

  师:说得真好。这道题还可以怎样算?

  生:还可以用加法算,5加5再加5。

  师;那你刚才为什么不用这种方法?

  生:我认为用乘法算更加简便。

  师:你真会思考!奖励一朵小红花。

  b、交流问题(2)。

  师:买体育用品花了多少钱?

  生:花了9元。我也用乘法算:3×3=9(元),(师板书算式。)

  师:3乘3表示什么?

  生;体育用品共有3件,每件3元,三三得九。

  c、交流问题(3)。

  师:我们再看第(3)小题。小明还买了什么?花了多少钱?

  生:小明还买了玩具车和布娃娃,共花了16元,列算式是8×2=16(元)。

  生:也可以是8+8=16(元)。

  d、交流问题(4):小明带了50元钱,买这些东西够不够?

  师:要想知道50元钱够不够,我们要先算出什么?

  生:要先算出小明买这些物品一共花了多少钱。

  师:哇,把这图上标的每个价格都加起来吗?那实在太多了。

  生:不要,只要把刚才算出的学习用品15元,体育用品9元,玩具16元,这三个数加起来就可以了。(教师边听学生边说板书出:15+9+16)。

  师:用50元钱够吗?

  生:够,共花了40元钱。40比50小。

  生:我可以估算,把15看成20,9看成10,16看成20,全加起来就是50。我刚才把原来的每个数都增大了,所以一定够。

  师:真棒!在生活中我们是常常要用到估算的。

  (3)对这一环节进行小结,对表现良好的学生和小组奖励红花。

  三:布置作业,教师总结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12-17

小学数学教案07-13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0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9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2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