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3-31 10:42:54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锦集十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锦集十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P9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凑十法”计算8加几进位加法。

  2、初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计算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和掌握8加几的计算方法。难点是进一步掌握“凑十法”,理解8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思路:

  本节课,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出发,设计教路为:基本训练搭桥铺路——创设情境造成悬念——动像启发探究规律——乐中提高形成技能。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搭桥铺路

  1、口算:3可以分成2和(),5可以分成2和(),7可以分成2和(),8可以分成2和(),9可以分成2和()

  2、听算:(开火车)

  8+()=108+2+1=8+2+3=8+2+5=9+2=9+8=(最后两道题要求说出思考过程)

  二、创设情境,造成悬念

  教师:今天,老师讲一个“猴子摘桃子”的故事。从前,在花果山上住着一只聪明的猴子。有一次,白天它摘了8个桃子,晚上又摘了7个桃子。这个猴子很快就算出了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同学们,你们比猴子还要聪明,谁知道猴子是用我们学的什么方法来计算的吗?(凑十法)复习“凑十法”的步骤:一想,二分,三加。

  三、动像启发,探究规律

  新课的教学按分层渐进的方法进行。

  第一层次:教学例一“8+3”

  (1)分步出示牙刷盒及牙刷

  这一例的教学,教师主要进行动像演示,辅以启发式的提问,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教学时,先出示牙刷盒里放着8只牙刷,再出示牙刷盒外面的.3支。问: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牙刷,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教师板书:8+3=,再问:8加3应该怎样算?

  (2)通过加法算式讲解“凑十”的过程。

  教师:8加3的算法也和9加几一样,用“凑十法”计算,谁知道第一步想什么?(8加几凑成10),第二步想什么?(把3分成2和几)第三步想什么?(8加2得10,10再加1得11)。

  第二层次:教学“8+7”

  这一例让学生再通过动像图感知“凑十”的过程,并在感知后训练学生的口述技能。

  (1)出示桃子图,提问:左边有几个桃子?右边有几个桃子?求一共有多少个桃子,怎样列式?板书:8+7=

  (2)学生独立想想怎么算?

  (3)请学生小组派代表口述“8+7”的计算方法:用凑十法,看8想2,因为8+2=10,所以把7分成2和5,8+2=10,10+5=15,同时教师移动7个桃子中的2个桃子和8个凑成十,再进一步点拨:刚才我们把这些桃子分成三部分,8个、2个、5个,如果把7分成3和4,行吗?(不行,因为8和3,8和4不能凑成十)

  第三层次:教学“8+8”

  这一例由学生四人一组合作边操作学具边讨论算法,发挥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间的协作。

  (1)指定8个男生和8个女生分左右排成两排演唱儿歌,其余同学打拍。唱毕,教师提问:老师的左边有几个男生?右边有几个女生?求一共多少个学生怎样列式?学生列出算式:8+8=(2)学生前后四人合作边摆小棒边说说算算教师半扶半放,巡视指导。

  (3)紧接着鼓励学生观察前三例的计算方法,把分散的知识综合起来,自己探索出8加几的计算规律。即:把8凑成10,要把另一个数分成2和几,先算8加2得10,算10加几得十几。学生由以前的一个一个的数着加,到发现新的算法,这正体现出学生思维的创新。

  第四层次:让学生通过摆小圆片算出得数,再到脱离图和学具操作计算得数。

  (1)动手摆小圆片算出"8+4”的结果。

  (2)想一想:8+5=8+6=8+9=怎样想很快说出得数?

  四、乐中提高形成技能

  练习的目的在于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和拓展新知。为此,从两方面设计练习:

  1、为了巩固新知,进行了基本练习,完成P91页“做一做”第1、2题。

  2、为了强化新知,形成技能,进行了游戏练习:

  (1)在数学医院里,数学医生给数学病人治病。

  8+8=8+3+5=168+5=8+1+4=14

  (2)找朋友:(放《找朋友》录音歌曲)

  (3)接力赛。

  (4)放鞭炮:

  今天我们用“凑十法”学会了“8加几”的加法,为了表示庆祝,老师为小朋友特制了“一串鞭炮”,请几位小朋友到前面来一个个地放,看谁放得响,算对了大家齐说一声“叭!”,算错了大家齐说一声“扑!”,并再换一位放,直到放响为止。

  [课后小记]

  本节课,通过基本训练,使学生动脑、动口,活跃学生的思维,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通过创设故事情境,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分层渐进法在动像启发中让学生自主探索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后通过音乐渲染、游戏活动等形式把课本上的练习综合处理,当堂解决,让学生享受到计算的乐趣。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练习十四第4-9题

  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商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能正确地计算并能验算,提高除法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商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能正确地计算并能验算。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明确练习内容。

  我们已经学过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这节课就练习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要更加掌握商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并且要能用学过的验算方法,检查算得对不对,提高除法计算的能力。

  3.提问:在除法笔算里,商的数位上什么时候要商0?

  二、除法练习

  1.做练习十四第4题。

  (1)除到被除数哪一位,不够商1就要在哪一位上面商0。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这一方法,按笔算法则计算练习十四第4题,并且验算。

  先让学生说说商是几位数,再指名4人板演,学生分四组练习,每组一题。

  (2)集体订正。

  提问:第二小题为什么百位、个位上都是0?第三小题为什么末尾有两个0?

  第一小题是怎样验算的?第三小题呢?验算的过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2.做练习十四第5题。

  (1)在课本上找一找,每道题的计算对不对,不对的在课本上改正。

  (2)指名学生回答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是怎样改正的。(老师在小黑板上改正)

  3.对比练习

  (1)做练习十四第6题第一组题。

  指名2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提问:这两题的末尾为什么都是0?为什么第二小题有余数?

  (2)做练习十四第6题第二组题。

  练习方法与第一组题相同。

  集体订正后提问:这两题商里两个0的位置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3)做练习十四第6题第三组题。

  练习方法与上面第组相同。

  集体订正后提问:这两题商里0的位置又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通过这三组题的对比,我们更知道了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上的数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这一位上面商0,不能写错或随便调换位置。计算时还要注意有没有余数。

  4.说出下面每题的商是几位数,哪一位上要商0。

  306÷3360÷31÷42041÷4

  追问:哪几道有余数?

  5.做练习十四第8题。

  要求学生笔算后在书上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集体订正。

  三、课堂

  今天这节课练习了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谁来说一说,笔算除法除到被除数哪一位,在什么情况下要在商的这个数上写0?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7、9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1、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二、练习练习

  1、完成P18做一做2。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 里填上适当的数。

  287+129+118=287+( +118) (32+47)+65=32+( + )

  3、教材练习五

  三、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104+96 )

  =288 =88+200

  =288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整千数相乘的口算算理,掌握其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和类推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口算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数相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填空:

  (1)6个十是( ),12个十是( ),12个百是( ).

  (2)40是( )个十,800是( )个百.

  (3) 表示( ),结果得( ).

  3.师列式 , ,同时问:这几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是整十、整百数同一位数相乘)师明确: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数相乘的乘法口算.(出示课题)

  二、学习新知.

  1.主动参与学习例1.

  (1)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板书 ,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猜猜得多少?说说你怎样想的?

  问:我们用小棒来验证一下,这个答案是否正确.

  教师出示1捆小棒,说:这是10根小棒扎成的一捆,表示几个十?(1个十)

  师:怎样表示 呢?请你们动手试一试.

  学生分组,动手摆小棒,然后汇报: 表示3个20是多少,用小棒表示就是两捆小棒为一份,摆这样的3份,共6捆.

  随着学生的汇报,教师出示动画“口算乘法(例1)”.

  问:看图说说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还可以怎样列式?(板书: )

  说明: 表示把3个20合并在一起,就是6个十,所以得60.

  师板书:2个十 个十

  齐读算式及结果:20乘3等于60.

  (2)尝试讨论,掌握算法.

  ①读算式,写得数,然后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②出示:

  要求全班动笔把得数填在书上.再观察讨论:分别观察每组题中因数和积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口算算法:当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相乘时,只要用一位数乘“0”前面的数,再看因数中国共产党有几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师:请你用这一方法,口算 , , .

  2.迁移类推学习例2.

  (1)看图列式并口算得数.

  出示动画“口算乘法(例2)”.问:这幅图表示什么?该怎样列式?(表示4个300是多少,列式为 ).板书:

  问:你是怎样想的?板书:3个百×4=12个百=1200

  追问:还有更快的方法算出得数吗?(先算出 的积,因为300的3后有两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

  (2)巩固算法.

  ①读算式说得数.

  ②出示:

  讨论:怎样做题迅速而准确地写出得数?(每组都先算好第一题的得数,后两道题的积添上相应的数的“0”;

  ③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要求学生独立填写)

  三、巩固练习:

  1.看卡片写得数,比比谁最棒.

  2.填空:

  (1) 读作( )乘( ),想:( )个( )乘7是( )个( ),是( ).

  (2)3乘600得( )个百,就是( ).

  3.列式解答下面各题.

  (1)幼儿园买来6箱水果,每箱30千克.一共买来水果多少千克?

  (2)果园里栽了40棵苹果树,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在8倍.梨树有多少棵?

  4.游戏:小猴摘桃(详见探究活动).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怎样口算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数相乘?还有什么问题?

  五、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节课是在表内乘法和万以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时,先让学生通过实物演示、动手操作、观察讨论来理解算式的含义和算理,再通过巩固练习来使学生领悟算法.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并发现规律,探索得出简便算法并加以运用.

  教师注意以基本概念为核心,抓住新旧知识联系、运用知识的迁移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迁移类推掌握新知识.

  教学中,还注意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尤其是口算算理的推导过程.为学生探求问题创设了宽松愉悦的氛围.

  探究活动

  放爆竹

  活动目的

  使学生熟练口算乘法,进一步提高口算速度和准确率.

  活动准备

  教师将口算卡片制作成爆竹形状.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卡片,学生抢答或指名说出得数.

  2.全班同学做裁判,答对了就发出“叮、嘡——”的爆竹声,答错了就发出“喇”的声音,然后一起修改答案.

  小小邮递员

  活动目的

  使学生熟练口算乘法,进一步提高口算速度和准确率.

  活动准备

  1.用纸盒做成信箱模样,前后两面都标上数字即算式的结果.

  2.制作若干卡片(信),上面写着一些算式.

  活动过程

  1.请4至6名同学到前边,每人手里拿一个信箱.其它同学每人各拿一封或几封信.

  2.游戏开始,学生找算式所对应的得数投入收信箱,双方互查互动.

  3.教师可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或错误加以点拨,指导他们讨论,辨析,交流.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二年级教科书第10-12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百”,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千”,并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的数位顺序。

  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整百数和一千的含义,能认、读、写整百数和一千,能用学具(小方块、计数器等)表示整百数和一千;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回初步估计一些常见事物上午数量大约是几百,发展估计意识和能力。

  3.初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使学生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

  难点:理解整百数和一千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演示幻灯片

  问:小朋友,计数器上的数是多少?85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2、演示幻灯片

  问:现在是多少?90里面有几个十?5个十和9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问:这三个数都是几位数?

  3、演示幻灯片

  问:这是多少?100是几位数?100里面有几个十?那么100里面又有几个一百呢?好,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数(板书课题:认识整百数)

  二、学习新知

  1、直观认识整百数和一千,教学计数单位“百”和“千”

  (1)幻灯片演示

  讲述:我们已经知道一板小方块是一百,那么三板小方块是几个一百?是几百呢?那六板呢?八板呢?

  (2)讲述:刚才我们在计数器的百位上拔了一颗珠,是多少?那老师在百位上再拔一颗,又是多少呢?

  师在百位上拔5颗珠,问:看看现在是多少?

  小结:百位上有几颗珠,就表示有几个百,是几百?

  (3)学生操作

  请两个学生到讲台上分别拔出400、500、700、900等数。

  讲述:刚才我们XX小朋友在计数器上拔出了900,九百再添上一百是几个百?那10个百是多少呢?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呢?第三位呢?你们想知道第四位是什么位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师出示计数器,学生试读“千位”。

  问:我们已经知道个位上一颗珠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一颗珠表示一个十,百位上一颗珠表示一个百,那千位上的一颗珠表示多少呢?

  (4)学生尝试拔一千

  请一两个学生到讲台上尝试在计数器上拨出一千。

  讲述:刚才我们直观的认识了整百数和一千,那你们想不想来写一写?

  2.教学写、读整百数和一千。

  (1)对照计数器上的算珠写数(看图写数)

  (2)离开计数器写数(老师说数,学生听写)。

  (3)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后,教师出示正确的答案,问:和老师写得一样吗?

  追问:200和1000哪个最接近700?100和800哪个数最接近600?

  (4)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问:看图,谁能读出上面的数?除此之外,你还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整百数,你能读出来吗?

  (5)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师讲述:一个小筐能装100个鸡蛋,那2个大筐可以装多少个呢?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3.教学整百数加、减整百数

  幻灯片演示,问:从图中你读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一个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式?

  板书:200+300=

  问:你是怎样算的?

  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因为2+3=5,所以200+300=500

  (2)因为200是2个百,300是3个百,所以2个百和3个百合起来是5个百,5个百是500。

  三、巩固练习

  1、口算

  800+100=400+600=700-200=

  700-400=1000-100=800+200=

  500+200=500+300=500-300=

  600-300=400-100=100+900=

  500+500=900-300=1000-400=

  选择几题,让学生说说算理?

  2、填空

  (1)700里面有()个百,900里面有9个();

  (2)6个百是(),10个百是();

  (3)800中的“8”在()位上,是()个百。

  四、总结

  谈话:小朋友,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实际问题?课后可以和小朋友交流交流。

  五、课堂作业

  教科书第12页想想做做的第4、5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的活动体验1dm和1mm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动手能力;

  2、初步理解1dm、1mm、1cm、1m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量的活动,发展估测能力。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分米

  (一)估一估,量一量

  1、今天学习一个新的单元测量。图上这支铅笔,你有什么办法,说说这支铅笔有多长?

  2、你估计它有多长呢?把你估计的填在表格里。你怎么估计的?

  3、量量看吧,把你量的结果也填在表格里。

  4、量得铅笔有多长呢?

  5、10厘米还有个名称是什么?

  对!10厘米就是1分米。也可以反过来说,1分米等于10厘米。用字母表示就是:1dm=10cm

  (二)找一找

  1、在尺子上找找10厘米,用手比划一下,看看有多长?这么长就是1分米。

  2、在尺子上找其它的1分米。

  3、画一条一分米长的线段。

  4、量量看你的手掌,大约有多长呢?

  5、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有1分米?

  (三)想一想

  1、1米里面有多少个1分米呢?说想法,在尺子上数一数。

  2、分米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帮助呢?

  3、当量比较长的物体时,我们就可以用分米做单位来测量了。

  4、估计一下,数学课本大约有多少分米呢?

  5、量量看吧

  活动二:认识毫米

  我们认识了1分米的长度和用字母表示,知道分米与厘米和米的关系。现在来看第二支铅笔,自学第二支铅笔这一部分的内容,然后告诉大家你知道些什么?(字母表示、长度、与厘米的关系等)教师梳理:

  1、毫米的作用。

  2、1毫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你有什么感觉?;拿出你的一分硬币,你发现什么了?象这样的长度就大约有1毫米。

  3、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有1毫米。

  4、估计数学课本的厚度有多少毫米呢?量量看。

  5、画一条长二十毫米的线段。

  6、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毫米呢?1分米里呢?1米呢?(小组里讨论一下)

  7、到现在为止,一共学习了哪几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的区别吗?

  活动三:练一练(第一题),小组互助。

  《铅笔在多长》教学反思

  一、开展体验性的学习方式,激活学生思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时空,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铅笔有多长》一课中,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认识分米、毫米,体验并建构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和它们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在体验长度单位的意义活动中,学生的回答极其精彩。分米可以用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毫米太小了,可以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在体验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时,学生讨论出 10厘米就是1分米,10分米就是1米,1米里面有1000个1毫米。

  这样教学,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深化相关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更好的掌握数学有效的学习途径,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愉悦。

  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

  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习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因而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极富个性的过程。

  在《铅笔有多长》教学时,认识1分米后,提出问题,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分米吗?学生有的说从10到20、20到30、30到40等等,还有的学生发现不一定是整十数的,还可以1到11、2到12、5到15等,最后还有学生总结出起点到终点的个位都是相同的,这样刚好就是10厘米。至此,教师再进行一个定论:也就是说,只要够10厘米就是1分米。

  再如,体验1毫米的长,伸出你的手,比划1毫米的感觉,学生说太小了,比蚂蚁还小呢,蚂蚁都有几毫米呢 ,这些感觉就说明了学生在脑中已经形成了1毫米的初步感受了。同时,他们也体验到毫米的作用,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度,还有当不是整厘米时,认识毫米就知道多几小格就是几毫米了,教师理解了,适时进行点拨:也就是能帮助我们测量更精确,对吗?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欣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随时会闪现与众不同的想法,耐心听取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从中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这样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本节课的不足

  《铅笔有多长》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并能进行估计、测量。除了让学生说和想以外,更重要的是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加深他们的感受。本节课就在这方面忽视了,没有进行针对性的操作训练,以致学生建立的观念不够扎实,两个单位的作用只停留在理论上,不会学以致用。

  四、困惑

  本节课没有能够加强针对性的练习,最主要因为让学生探索和交流需要有足够的时间,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于是练习的时间就无法达到充分。那么,如何处理好探索交流与技能训练之间的关系呢?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选用恰当的单位表示长度。

  2、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教学重点:

  不足1米的部分如何用厘米作单位。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估一估、量一量

  1、让学生估计我们教室里黑板有多少长?

  2、师生测量。

  当出现不足1米时,学生讨论如何来表示。

  得出可以用------米-----厘米来表示。

  二、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1、试一试

  (1)讲桌的高是---米---厘米。

  (2)板报的长是---米---厘米。

  (3)门的'高是---米—厘米。

  学生先估计,再量一量,最后得出具体的数值。填写。

  2、练一练第1题,

  同桌合作,先估计,再进行测量,然后再把正确的数值写在数上。

  目的是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

  3、估计淘气和机灵狗分别有多高。

  让学生仔细观察以后,再独立完成。

  核对,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得。

  第二课时

  1、先让学生理解题意,再算一算,最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小组)

  内容是P19第三题。

  2、找一找,量一量。

  先小组里交流,谁比谁高,谁比谁矮?然后小组里进行测量。

  3、P19第5题。

  先让学生小组内进行,先估计,同学间再进行互量。讨论出测量的方法。

  4、实践运用。

  (1)多少人手拉手长度大约是10米?

  (2)到操场上走一走,10米大约有多少?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活动。

  三、课堂总结。

  说说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课后延伸

  回到家里,对自己家里的一些物体先进行估计再测量。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8×01250.9×0.9

  0.35×30.4×0.57×06

  5.5÷58.4÷43.6÷3

  2、引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数除以整数的除法式题。

  二、学习新课

  1、引入提问:“广场上每天早晨有许多人在干什么?”(晨练

  “王朋和爷爷也在坚持晨练。

  2、出示例2:王朋计划每周跑5.6千米,他每天应跑多少千米?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题意,列竖式笔算:5.6÷7

  0.8

  ——

  7)5.6

  56

  ——

  (3)、观察: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特点?

  (4)、想一想:在整数除法中,除到哪一位不够商1时是怎么处理的?

  (5)、学习笔算方法

  (6)、同桌互相说计算过程

  (7)、小结:当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时,不够商1该怎么办?要注意什么问题?(商的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后回答。

  “因为在除法算式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也就是说,被除数和商的相

  同数位要对齐,只有把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才对齐了,所以商的小数点要对着被除数的小数点”

  3、练习:

  6.23÷70.54÷614.21÷71.56÷12

  4、学习例3:

  王朋和爷爷每天坚持晨练,爷爷每天用12分钟跑1.8千米,王朋每天跑5分钟,爷爷的'慢跑速度是多少千米?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列式。

  (3)、尝试练习(列竖式笔算)

  (4)、指名板演,全班齐练。

  (5)、集体订正

  (6)、明确:如果除到被除数末尾仍有余数,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

  (7)、思考:看看百分位上还有余数吗?

  讲解:当小数除法除到最后没有余数了就叫除尽。

  5、练习:

  7.56÷86.3÷1472÷15

  质疑:在什么情况下小数除法中商的最高位上商0?

  讨论总结。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各题中的商哪些是小于1的?

  4.03÷536.4÷270.84÷26

  2、解决问题。

  (1)6个苹果1.26千克,平均每个苹果多少千克?

  (2)小红买了6个苹果共用3.12元钱,平均每个苹果多少元钱?

  四、课堂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教材19页4、5、6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利用天平,结合观察、猜测、图示、推理等活动,理解“找次品”问题的基本原理,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

  (二)过程与方法

  以“找次品”活动为载体,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解决“找次品”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用图示或文字表示找次品的过程。

  三、教学准备

  天平,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原理

  1.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例1:有3瓶钙片,其中一瓶少了3片。你能设法把它找出来吗?

  (2)理解题意。

  学生可能会说:倒出来数一数,或掂一掂、称一称……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解释:生产或生活中有时需要从几个物体中找特别重或特别轻的一个,在数学中我们把这类问题称为“找次品”问题。

  如果两个物体的差异很大、很明显,可以用数一数或掂一掂的方法。如果差异不明显或物体数量很多(例如有30瓶钙片),用数一数或掂一掂的方法可能不准确或不方便,此时可以用天平帮助我们快速找到“次品”。

  【设计意图】理解问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当学生面对例1,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数一数或掂一掂,因为他们缺少使用天平的生活经验,所以让他们了解“数”和“掂”的局限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2.合情推理,理解原理。

  (1)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师出示天平,并让学生想象:如果在天平的左边放一支粉笔,在天平的右边放一本数学书,天平会怎么样?为什么?

  学生回答:天平的左边高,右边低。因为数学书比粉笔重。

  教师继续追问:如果在天平的左边放一本数学书,在天平的右边也放一本数学书,现在天平会怎么样?为什么?

  学生回答:天平会平衡,因为左右两边一样重!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中出示:天平平衡,两边一样重;天平不平,下沉那边重。

  【设计意图】学生没有使用天平的'经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观察丰富表象扫除学习障碍,为进一步学习找次品做好准备。特别地,对两种情况的概括有利于学生探究找次品的方法。

  (2)如何利用天平找次品?

  如果只有两瓶钙片,放在天平上称一次就知道哪一瓶少了3片,因为它会轻一点。现在有3瓶,那么要称几次呢?为什么?

  学生:称一次。左右两边各放1瓶,如果天平平衡,剩下的那瓶就是次品;如果天平不平衡,天平翘起的一端所放的是次品。

  教师分别演示天平达到平衡和出现不平衡的两种情况,请同学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根据天平的情况推断出剩下一瓶的情况,是解决“找次品”问题的关键。此处将实验演示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原理。

  3.交流图示,掌握方法。

  你能想办法把用天平找次品的过程,清楚地表示出来吗?

  (1)可以用一个“△”加一条短横线表示天平,用长方形表示钙片。

  (2)为了方便,还可以给每瓶钙片加上编号。

  学生完成后,将作品通过实物投影仪进行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图示是对问题进行抽象、概括的一种方式,通过图示使找次品的方法具有概括性,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例1教学后及时进行方法的总结,可以分散本课的难点,有利于学生发现解决“找次品”问题的最优策略。

  (二)探索规律,优化策略

  1.理解题意。

  (1)课件出示例2。

  8个零件里有1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假如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

  (2)大胆猜测。

  教师: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

  学生:如果运气好一次就能找到次品,所以至少一次。

  学生:一次不能保证找出次品,因为如果运气不好,就找不到次品了。

  学生:每次称2个零件,4次保证找出次品。

  教师:“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是什么意思?

  学生:既要保证找出次品,又要次数最少。

  【设计意图】这个讨论是非常必要的,学生第一次遇到这类问题,可能不能兼顾两端,说“一次”的同学忽视了“保证”,说“4次”的同学没有考虑到至少。通过同学间的互相交流,否定错误,澄清认识,确定研究方向,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走错路,少走弯路,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在观察、讨论、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判断图形平移和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平移的过程。

  2、能判断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按要求平移。

  3、在探索平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平移。

  2、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了解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课前修改:

  教学过程:

  一、平移现象

  1、让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这些事物重有哪些平移。

  2、提出兔博士的问题,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二、判断平移

  1、(1)题学生先观察数红的两组图,说一说有什么,发现了什么,然后判断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重点说一说图形是怎样平移的。

  2、(2)题安排两个环节。

  1)先让学生弄清题的要求,然后在书中独立完成。

  2)交流展示涂色后的图形,重点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

  三、平移图形

  1、让学生在书中岸(1)题的要求画出图形,重点交流画的方法。

  2、鼓励学生自主完成(2)题,集体交流。

  练一练

  1、给学生充分的作图时间,师巡视辅导后进。

  2、有余力学生独立完成

  教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2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