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3-31 11:55:31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集锦十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集锦十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3.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各种梯形各两份,剪刀,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主题

  1. 生活中我们能找到许多平面图形,这个教室里有吗?

  2. 请大家看看这组图片,看看你发现了谁?找到了就立刻喊出它名字!出现次数最多的是……?(梯形)板书 2.梯形,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认识它了,谁来介绍一下它。

  3.今天,我们来更深入地了解这位朋友,研究梯形的面积。(板书)

  二、回忆旧知,建立联系

  1. 面积,我们现在已经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了?他们计算方法你们还记得吗?(课件)

  2. 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我们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还记得吗?

  3. 同学们,我们在研究它们面积的计算时候,都用到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板书)把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进而推导出面积计算的公式.这种思想,这节课我们也要用到。

  三、转化梯形,推导公式

  (一)应用的需要引出猜想 1.同学们喜欢什么体育运动?喜欢篮球吗?(课件出示篮球场地)你们知道这一处是什么区域吗?这是3秒钟限制区,是限制对方队员在这个区域内停留不能超过3秒钟。

  2.但是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我们还没有学过,你猜想梯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你想怎样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呢?

  3.同学们都很有想法,那到底是不是像同学们想的那样呢?让我们来动手验证一下。在动手操作之前,老师提出三点建议:(1)想想能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什么图形。

  (2)根据转化图形与梯形的关系,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3)填写好汇报单,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动作快。明白了吗?开始吧!

  (二)小组活动十分钟

  (三)汇报

  1.刚刚同学们把梯形转化成了多种图形!现在让我们请这几个小组的同学说说他们的想法。大家注意听,你们的意见相同吗?你还有补充吗?汇报:平行四边形:两个怎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还有的同学拼成的是长方形,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拼的。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那你们的推导的结果应当是一样的。是吗?

  2.师:同学们,观察这些图形,无论长方形还是正方形,都是……。再看,(移动图形)你发现什么了?过渡:看来,只要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就能拼成一个…….(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学过:……(板书)然后我们就可以根据两种图形间的联系来推导梯形的面积了。谁来帮老师梳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平形四边形的高就是……,所以梯形的面积……为什么除以2?

  3.刚才展示的都是拼组的方法,还有些同学只用一个梯形就完成了任务,他们用了分割的方法。你们都看懂了吗?请这个小组的同学来简单说说你们是怎么推导的。你们小组的方法真独特!方法不同,那你们推导的结论呢?

  4.总结: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方法。但这些方法都有共同点。谁来说说?

  5.是不是这样啊?那大家就一起把我们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的梯形面积公式读一读吧!(课件)如果用字母表示你会吗?

  6.在这个公式中,哪里应该引起我们注意呢?在计算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 四、加深理解,巩固新知。

  1. 总结:好了,同学们,刚刚大家用学过的知识,通过拼合,分割,旋转,平移等方法,把梯形转化成了学过的图形,根据图形间的联系就推导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这个方法你们记住了吗?那老师可要考考你了!(判断题)

  3.通过刚刚的研究和辨析,相信大家对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一定有了深刻的理解吧!这个三秒限制区到底多大呢?你会求吗?需要什么条件?(课件出示)动笔试试吧。

  4.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生活中经常用到,你们想用新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吗?

  5.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生活中还有更广泛的应用,小到…..大到…..都会用到它。

  五、结语

  转化在数学当中是一种非常重要而又常用的思想。在图形的学习中,同学们多次用到了转化的策略,(课件)其实在学习计算时我们也用到了。那我们转化的目就是化未知为已知。以后你再遇到一个未知的新问题,你会怎样想呢?是不是任何未知的问题都可以转化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去思考。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材说明

  关于“时、分、秒”这一内容,本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第一阶段是在一年级上册,主要让学生学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第二阶段是在一年级下册,主要让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第三阶段就是本册教材本单元,主要教学时间单位“秒”,以及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具体内容的编排顺序如下表。

  在具体情境中感悟时间单位“秒”

  ↓

  观察钟表,得出1分=60秒

  ↓

  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但是时间又时时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因此,教材从教学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十分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有关时间的知识。例如,“秒的认识”主题图就选择了家喻户晓的春节联欢晚会中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时的场景,“做一做”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感受“1分钟有多长”和“1分钟能做些什么”,练习中又编入了一系列与学生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以丰富学生对时间观念的感性认识。

  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尽可能使数学学习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选用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如练习十五中让学生估计自己穿衣、刷牙、吃早饭、书包等的时间,写己每天的作息时间,了解自己感兴趣的电视节目开始和结束的时刻,等等。教学时,就要充分运用这些素材,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逐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和意识。

  2.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教具、学具的'作用。

  由于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是60,而不是以前所学的十进关系,学生往往感到不习惯,这无疑给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教学时,应加强对钟表的观察,特别是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多少;以便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除了教材上选择的素材和活动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收集更丰富的材料,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对时间观念获得更充分的体验。

  3.本单元内容可以用3课时进行教学。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P28例2和做一做,思考题,练习七1,2题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验算方法,能正确验算。

  2、引导学生感受验算方法的多样性。

  3、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验算方法能正确验算。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独立写算式

  2、竖式计算减法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出示教材第28页情景图

  你从图中发现什么?

  2、解决问题,学会验算

  ①独立思考

  ②列竖式计算

  ③归纳

  三、教学效果测评

  1、第28页“做一做”

  2、练习七第1、2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这是一次实践活动,活动内容是用加和减(一)、(二)中学习的口算解决假日活动中的具体问题。因此,熟练掌握100以内加减法是学习本课的基础,通过本课的学习,也是对100以内加减法的复习与巩固,并且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在场景图中安排了表演文艺节目、拍照、浇树、拾废电池等内容。每幅图都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前三幅根据图的内容设计了相应的对话以及数学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之后,还可尝试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在拾废电池这项活动中,教材只给了三名学生拾的节数,把问题留给学生提。可见,假日小队给学生留下了较多的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机会。教材还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假日小队活动提出能解决的问题。

  [教学目标]

  1.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感受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

  2.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3.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我们已经开展了假日小队活动,你喜欢吗?你参加了哪些活动?

  学生谈体会,教师赞许并鼓励学生多参加活动,感受集体活动的快乐。

  春蕾小学也开展了假日小队活动,我们一起去参观,高兴吗?

  出示课题假日小队。

  [评: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愉快情绪和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很有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中去。]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整体感知。

  提问:观察假日小队的场景图,你看到春蕾小学的同学在假日里开展了哪些活动?

  在学生回答后板书:表演节目、拍照、浇树、收集废电池。

  2.表演节目。

  出示表演节目情境图(一)。

  提问: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分析题意,并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先独立想一想这些问题,再分组解决。在分组学习的基础上进行集体交流。

  表扬:同学们善于思考、乐于合作,顺利解决了问题,真棒!

  出示表演节目情境图(二)以及部分文字这是第19个节目,后面还有4个节目。引导学生读一读这句话,并让学生体会这是第19个节目就是连同这个节目在内共演了19个。提问:你能根据这句话提出哪些问题?怎样回答?(分组学习,再集体交流。)

  表扬:同学们大胆思考,想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真了不起。

  3.拍照。

  出示拍照情境图以及文字已经照了29张,还有9个小朋友没有照。

  提问:根据这两句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接着出示问题:剩下的胶卷够其余每人照一张吗?

  提问:要解答这个问题还需要知道什么?你能在图中找到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分组交流,汇报交流情况。

  表扬:同学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真是聪明的孩子

  4.浇树。

  出示浇树场景图,再相应出示对话和问题:一共有35棵小树苗,还有8棵树苗没有浇,已经浇了多少棵?

  提问:怎样解答这个问题呢??

  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里交流想法,再集体交流。

  5.收集废电池。

  出示收集废电池情境图以及三个女孩的对话。让学生给这三个女孩分别取名字。

  提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自己会解答吗?先想一想,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汇报交流的情况。

  谈话: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问题,都是智慧小博士。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和思考,会发现生活中有许多的数学问题呢

  [评:这一环节注重让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小组学习中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适时的、富有激励性的评价,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成功与欢乐。]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谈话:我们也开展了假日小队的`活动,你能解决活动中的哪些问题?

  每个小组发一张活动统计表:

  参加跳绳比赛的有12人

  参加迎面接力的有31人

  参加拔河比赛的有20人

  学生A收集了27张图片

  学生B收集了9张图片

  学生C收集了30张图片

  学生分组学习,根据活动统计表,提出用加法或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并自己解答。比一比,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多,解答也正确,评出冠军组。

  谈话:想一想,在学习和生活中,你还能提出哪些用加法或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并正确解答。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一听,让他们评一评。

  [评:把学习数学再一次和学生熟悉的活动联系起来,使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可以用到数学,并使学生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竞赛形式的小组学习,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把小组内的学生紧紧联系在一起,增强了他们的团队意识。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数学,拓宽了学生学习的领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四、总结

  谈话:今天的学习,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快乐。想一想,你有哪些收获?

  先说给同桌同学听一听,再说给老师听一听。

  [评: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愉快。让学生自己谈收获,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了更深刻的印象,起到巩固、深化、总结的作用。]

  [总评]

  在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这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 把学生熟悉的活动和数学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2. 善于引导学生根据熟悉的情境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数学眼光;3.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会思考、会探索、会合作,能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4. 教师的评价适时、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带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合理地进行计算。

  2、 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和表述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获得情感体验,感受到探索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带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的带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了解学生的.学习经验

  1、我们已学过了哪些分数加减法?(板书:分数加减法)

  (学生回答:同分母加减法,异分母加减法,1减真分数)

  2、根据你的学习经验想一想:接下去我们还会研究哪些分数加减法?

  (学生叙述,教师调控)

  设计意图: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同分母加减法,异分母加减法。通过复习旧知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促使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带分数的加减法。(补充课题:带分数加减法)

  二、研究算法,探索算理

  1、 你能举几个带分数吗?这几个数能组成哪些加减法算式?

  (学生举例,教师板演,注意分类。黑板上应有一道同分母的加法、一道同分母减法、一道异分母加法、与一道异分母减法)

  2、请大家从这四题中选一道加法与一道减法进行计算,边算边思考下列两个问题

  (1)是怎样计算带分数加减法的?

  (2)能找到其他不同的方法吗?

  (教师巡视,让不同方法的学生板演)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

  3、组织学生讨论:你觉得哪种方法好?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让学生说清楚算法与算理,对板演的不同方法进行对比,得出优化的方法;注意发现有没有将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的方法出现,如有的话,也可集体认识、辨析一下这样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这个提倡和促进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环节,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小组活动中虚心的倾听别人的学习经验中有了针对自己针对不同学习内容的不同的收获,而教师充分参与活动,做活动中学生们的支持者、参与者。

  4、 那么你觉得带分数加减法应该怎样进行计算呢?

  (带分数相加减,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再把所得的数合并起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巩固算理,熟练算法

  1、计算。

  2、生活应用。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概念,发现和弥补教学中的遗漏和不足,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四、小结

  学了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吗?

  五、课后延伸(机动)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去括号是中学数学代数部分的基础知识,是以后化简代数式、分解因式、配方法等知识点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接受该知识点存在一个思维上的转换过程,所以又是一个难点,因此该知识点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特殊的地位和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经过观察、合作交流、讨论总结出去括号的法则,并较为牢固的掌握。

  2、能正确且较为熟练地运用去括号法则化简代数式。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2、培养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1、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产生、发展及形成过程,培养探索精神。

  2、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

  难点: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时符号的变化规律。

  教法与学法分析:

  1、分目标突破法

  2、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目标一:掌握去括号法则

  1、情境引入

  由图书馆人数增减问题得出两个等式。

  2、小组探究等式特点,试着找到去括号规律,并理解去括号的依据是乘法分配律。

  a+2(b+c)=a+(2b+2c)

  a-2(b+c)=a-(2b+2c)

  从而得出去括号法则。

  3、巩固练习去括号法则,找出去括号时的注意事项。

  小试牛刀

  去括号

  (1)x+(-y+3)=

  (2)x-2(-3-y)=

  (3)-(x-y)+3=

  (4)3-(x+y)=

  乘胜追击

  判断正误,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1)x2-(3x-2)=x2-3x-2

  (2)7a+(5b-1)=7a+5b-1

  (3)2m2-3(3m+5)=2m2-9m-5

  二、目标二:会去括号、合并同类项

  1、温故知新

  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复习

  2、例题学习

  化简:

  a-2(5a-3b)+(a-2b)

  化简下列各式

  (1)-3(1-2a)+3a

  (2)2x2+3(2x-x2)

  (3)5(3a2b-ab2)-4(-ab2+3a2b)

  3、解决问题

  飞机的无风速度为akm/h,风速为20km/h.

  则飞机顺风时的速度为______km/h.

  则飞机逆风时的速度为______km/h.

  飞机顺风飞行4h和飞机逆风飞行3h的行程差是多少?

  三、战无不胜

  当a是整数时,试说明:

  (a3-3a2+7a+7)+(3-2a+3a2-a3)一定是5的倍数

  四、总结要点五、巩固提升

  板书设计

  整式的`加减(二)

  ———去括号

  去括号法则: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

  注意:

  1、都不变,或都变

  2、别漏乘。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采用法定计量单位的重要意义.

  2.复习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单位.

  3.复习各种计量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重点

  指导同学汇总整理学过的计量单位,牢固掌握各种计量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掌握各种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及进率,正确使用计量单位.

  教学步骤

  一、直接导入.

  提问导入:同学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法定计量单位,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同学自由回答)

  教师归纳:我国从1990年起废除原来的计量单位,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法定计量单位,目的是为了便于国际交流,扩大开放,不断发展面向世界的外向型经济.因此,我们要认真学好有关计量的知识.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量的`计量.(教师板书课题)

  二、归纳整理.

  (一)启发同学回忆:我们学过了哪些量的计量?

  教师板书:

  长度 质量 时间

  面积

  体积(容积)

  (二)复习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及进率.

  1.启发同学回忆:已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每个长度单位实际有多大?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启发同学回忆:已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每个面积单位实际有多大?相邻单位间

  的进率是多少?

  同学讨论: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都是100?

  师生归纳:面积单位是根据长度单位确定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就是100.

  3.启发同学回忆:已学过的体积(容积)单位有哪些?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同学思考: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0?

  教师说明:面积单位体积(容积)单位都是依据长度单位确定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体积(容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实际计量时做到准确无误.

  4.练习.

  (1)在( )里填上适当的计量单位名称.

  一枝铅笔长176( ) 一个篮球场占地420( )

  一张课桌宽52( ) 一个火柴盒的体积是21( )

  一间教师的面积是48( ) 一种保温瓶的容量是2( )

  (2)一个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它的棱长是多少?它的每个面的面积是多少?

  (3)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堆成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需要多少块?把这些小正方体木块排成一行,有多长?

  (三)复习质量单位.

  1.启发同学回忆: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并填写下表)

  2.练习.

  ①10麻袋大米约1( )

  ②l个鸡蛋约6.5( )

  ③1棵白菜约2.5( )

  ④1名六年级同学体重是40( )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借助现实的情境和活动,树立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2.能在具体情境下,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对生活的作用。

  4.能够与他人合作、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进行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本单元后,由教师自行设计的一节综合应用课。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单元学习用八个方向来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这个内容对只有七八岁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对于我们重庆的学生来说,离生活实际比较远(重庆是座山城,人们在生活中不常用东、南、西、北来表述方向),学生对方向的.意识不强,学起来就更困难了。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为学生创设每个人都能参与的活动情境。但当本单元教学结束时,我发现学生在地图上辨认方向、描述方位比较好,但在现实中描述方位的能力并不强。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不是纸上谈兵,更重要的是实际应用。于是,我充分应用教材中的现有资源,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下面这节综合应用练习课。在这节课中,我创设了动物园这一情境,把纸上的动物园真正搬到了教室里,把桌子拉开,摆上好看的动物园各馆区的图,让学生去当道路询问员,并看实景画出地图。这样,就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方向的现实意义。最后,我又让学生自己设计学校,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设计,进行自评与互评,让学生在评价中增强自信心,正确认识自我。

  四、课堂实录

  学具准备:课件、大景点图、小景点图、固体胶、漂亮的不干胶贴画。

  (一)创设情境

  1. 你们能在这间教室里辨认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吗?回忆一下,早晨太阳从哪方升起?太阳升起的方向就是东方,其余方向各是什么方向?

  2.小游戏:师说生转

  面向东、面向西、面向北、面向南

  (这个环节既是对知识的复习,也是下一环节的基础。)

  (二)实践活动(动物园)

  1. 课件出示情境

  星期天,明明去动物园。走到门口,看见好多小朋友围在那儿看什么。明明上前一看,原来他们在看一则招聘启示。我们一起看看要招聘什么。

  2. 招聘启示

  随着重庆市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到重庆旅游的外地游客不断增多。本动物园接待的外地游客也越来越多。为了方便外地游客的游览,本动物园准备招聘一批各馆区的道路询问员。要求:能用普遍话为客人提供道路咨询服务。年末将评选最优询问员,发给本动物园的贵宾卡。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并能正确地进行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

  2. 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谈话:刚刚开学,同学们都制订了自己的学习计划。请大家打开书第6页,我们一起看一看,小明他们几个人制订了什么样的读书计划?在制订计划中又遇到了什么问题?

  二、 探索算法

  1. 收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出示例题的情境图。

  提问:从这幅插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女孩说:这本书共192页。小明说:我每天看32页。问题:小明几天可以看完?)

  如果有学生提出小强是怎么看书的,提问:如果你是小强,你会怎么计划呢?让学生自己计划每天看的页数,为后面学习用五入法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试商提供数据。

  提问:怎样列式解答上面的问题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9232)

  如果有学生提出小强每天看页这一条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小强要几天能够看完这一问题,让学生列出算式,其中最好包含需要用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的。

  2.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算理。

  (1) 探索四舍法试商。

  提问:怎样计算19232的商呢?先列出竖式。(板书竖式)

  提问:19232与前面前几节课学过的除法有什么不同?(前几节课学习的算式中除数是整十数,而这道题除数不是整十数)

  启发:除数不是整十数,我们可不可以把它看作一个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呢?(可以)应该把32看作多少?(可以看作30)

  提问:为什么可以把32看作30来试商?(32比较接近30,所以,可以把32看作30)

  教师在除数32上面用红粉笔板书:30。

  再问:想一想19230应该商几?(商6)

  讲解:这个6是19230的商,是不是192 32的商呢,还不能确定,所以我们说这是试商。现在用6和除数32相乘。请大家接着往下算,把计算过程写在书上。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的计算过程展示给大家?(指名板演计算过程)

  谈话:通过计算我们知道,试商得出的6就是19232的商,说明试商正确。计算完成后,为了保证计算正确,我们还应该验算一下,下面请大家独立验算。

  指名完成验算,并安排学生把例题中横式和答语补充完整。

  谈话:在刚才的计算中,我们把除数32看作30来试商,如果除数是41,可以把它看作几十来试商?如果除数是53,可以把它看作几十来试商?如果除数是64呢?

  如果有学生提出,可以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几十几就看作几十,老师可暂时不纠正。

  (2) 探索五入法试商。

  利用学生提出的小强每天看39页这一条件,或教师自己提出这样的条件,让学生计算小强看这本书,需要几天才能看完。

  谈话:大家独立计算,有问题可以与同桌商量。

  学生尝试计算,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讨论,注意帮助学困生。

  反馈:你是怎样试商的?

  学生回答可能有两种情况:把39看作30来试商;把39看作40来试商。

  讨论:为什么要把39看作40来试商?

  提问:刚才我们把除数39看作40来试商,如果除数是57,看作几十来试商?68呢?76呢?

  师生共同填写表格(表略)。

  比较:通过计算19239,我们又发现了什么规律?和19232比一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是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不同点:把32看作比它小的整十数来试商,把39看作比它大的整十数来试商。)

  3. 归纳试商方法。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板书:除数不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一)]

  同桌交流: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怎样试商?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通常把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试商后要把商和原来的除数相乘。

  三、 巩固运用

  1.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读题后,提问:题目中已经给我们呈现了什么?你能接着计算吗?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谈话:书上把这几题的将除数所看作的整十数淡淡地印了出来,是帮助我们试商用的,以后我们解题时可以把它记在心里,不要写出来。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

  3. 完成练习二第2题。

  指名读题后,提问:每天从17:00播到17:32表示什么?

  4. 拓展题。

  出示:2565□

  (1) 要使商是4,□内可以是什么数字?(2)要使商是5,□内可以是什么数字?(3) 能不能使商等于6?

  四、 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1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4.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活动过程,体会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课前准备

  提前14~20天让学生在家栽种一盘蒜苗,定期(每一天或每三天)测量一次蒜苗的高度,并做好前14天的数据记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事先板书好课题:栽蒜苗。

  师:同学们,前一阶段我们对蒜苗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观察、记录,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你们的数据并进行整理。

  二、探索新知。

  1.讨论数据收集的方法。

  在你观察蒜苗的这些天里,你有哪些体会或者发现吗?

  2.讨论数据描述的方法。

  (1)学生与小组成员交流各自蒜苗第十五天的生长高度,并把每个小组成员的蒜苗第十四天生长情况记录在统计表内。

  (每个小组一张学习卡,其中包括统计表和统计图。)

  小组汇报填表情况,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集体交流。

  (2)通过寻找所有小组成员中谁栽的蒜苗第十四天最高,谁其次,有什么办法能更直观、一眼就能看出来呢?引出统计图,体现统计图的必要性。

  提出要求:你们小组打算怎么来绘制这幅统计图,绘制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你又是怎么解决的,把遇到的困难记录到课堂练习本上。

  小组合作根据统计表,制作条形统计图。

  (3)讨论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法。

  学生会遇到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问题,每个小组通过组内讨论,确定自己小组的方法,把统计图完成,师巡视进行适当的辅导。

  (4)实物投影仪展示其中两或三个一格表示不同厘米数的小组的统计图。

  展示时,让展示的学生说说一格表示这个厘米数有什么原因,有什么好处。引导全班进行讨论、交流。

  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确定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有什么诀窍吗?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

  3.进一步了解统计图。

  每个小组看着自己小组的统计图,说说自己小组哪个同学的蒜苗在第十四天时长得最高,谁第二,其次呢?你发现了统计图的什么优点了吗?

  突出统计图的直观、简便,凸现绘制统计图的必要性。

  4.生活中的统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用到条形统计图,你们知道那些有用到它们的.吗?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86页“试一试”及“练一练”。

  1.试一试。

  这道题目的练习主要是巩固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使学生能结合现实的背景,说出条形统计图中数据的实际意义。

  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图形或一小格表示的几个单位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励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练一练。

  先让学生通过数据确定每小格表示几个单位,再在方格纸上独立画条形统计图,再进行展示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样画条形统计图的,你能从图上获取哪些信息?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认识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今天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让学生自由回答)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2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