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4-01 10:16:34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汇编七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汇编七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原始数据和分类整理的方法。

  (2)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

  (1)用投影制作出教材的复习题

  (2)学生每人准备一枚一元的硬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学过收集静止的数据,如:第1页的复习题(投影显示)。

  1、点一名学生上来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其余的学生做在书上。

  2、统计一下我们班同学寒假里读课外书的数量情况。

  以前我们学习的是收集静止事物的数据,如复习题,但有的时候要收集的数据往往不是静止的,要随着时间的变化逐个收集和积累,这时就要采用另外的方法来收集和积累数据。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

  (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二、探索研究

  1、探索收集数据的方法。

  放:例1中的路口在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录像,让学生看。

  (1)小组合作,探索研究

  ①各种车辆的出现有没有规律?

  ②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准确无误地记下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

  ③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记录数据?

  ④汇报展示,统一方法。

  (2)学生实际操作。

  每人拿出一张纸写出各种车辆名称,然后听老师报通过的车辆,并画“正”字记载。

  讲:你们纸上收集的数据是原始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路口的辆数和总辆数,需要把这些数据加以整理,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

  2、数据的整理。

  (1)统计表。

  想:这个统计表该怎样制?要分几栏?

  (2)条形统计图。

  投影显示教材第2页空白的条形统计图。

  想:①图中的每格代表几?

  ②每种车的辆数如何用竖条表示出来?

  ③如果收集的`数目较大怎样办?

  做:让学生翻开书第2 页,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三、实践操作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币,按照刚学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进行,并填好书上的统计表。

  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1题。做练习一的第3题。

  四、课外实践

  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数的数据,并按照所学的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整理。

  课后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依照他们积累的经验解决问题,是新课程观的具体体现。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

  课题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学要求①使学生认识分组整理和编制统计表的意义;②初步学会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③学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重点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例2的两张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复习一下已学过的简单数据整理和一些统计表的知识。

  2.下面是某班数学兴趣小组中女同学测量身高的统计表。

  姓名:

  平均:

  身高:(厘米)

  独立之后思考回答问题:

  ①如何求出这组女同学的平均身高?

  ②这组女同学的身高有什么特点?

  ③最高的女同学比最矮的女同学高多少厘米?

  ④如果这张表上的女同学很多,又不能清楚地看出她们身高的分布状况,怎么办?这节课我们学习把原始数据按照数量的大小划分成几组,再制成统计表。

  二、探索研究

  1.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1)教师出示记录单,学生独立思考

  ①谁最高?身高多少?

  ②谁最矮?身高多少?

  ③身高大多在什么范围?(很难看出,要分组整理一下)

  (2)小组讨论:

  怎样分组整理?说说你的设想。

  (3)分组整理的具体做法(对照着做):

  ①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学生找出记录单中原始数据的范围)。130~154厘米。

  ②把数据的范围划分成几组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制成表。(按5 厘米一组可分为五组,再分成“身高”和“人数”两栏制好表并出示例2的统计表)

  ③统计各组中的数目,填写统计表(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让学生填好统计表)。

  (4)看书回答问题:

  ①看教材第3页,回答下面的三个问题。

  ②看教材第4页,“想一想”该怎么办?(说明记录单上的原始数据的重要性,不能随便丢掉)

  三、课堂实践

  1.调查本班学号1~32的学生的体重,并将调查结果按分组的方法进行整理。

  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4、5题。

  课后反思:

  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是现代化社会对人的最基本要求,是每一个人必备的技能之一。而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意义,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内的最好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P5 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单式与复式统计图的异同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复式条形图的学习。

  2、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有关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

  【教学重点】

  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实际运用。

  【教具准备】

  蓝球

  【学具准备】

  表格。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 复习旧知,解决问题

  1、 答话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统计知识?

  2、复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你能介绍一下复式统计图的特点吗?

  3、什么情况下使用复式条形统计图?

  4、你能解决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吗?

  出示P59的练习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指名回答,并集体订正。

  二、联系生活,实际运用

  师:在生活中,你需要用到期复式条形统计图吗?

  学生分组讨论,指名回答。

  出示P59实践活动课题。

  说清要求,分组进行。

  1、 需要收集什么数据?

  2、 如何绘制?

  分组进行实践活动

  回顾总结,展示个性

  1、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想法和体会?

  2、评一评,哪一组的统计图做得最好。

  通过复习旧知识,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加强理解,并能掌握其的实用性。

  在运用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讨论用什么统计图来描述这组数据比较合适,再思考能否在一幅条形统计图中表示两组数据,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这样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通过创设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经历整理数据、描述数据的过程,并在相互的评议和交流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各自的统计图,逐步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从统计图中发现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验证猜想,体验到数据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重点:

  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教学新课。

  现场组织活动:请两位同学到台前,每人分别从一盒铅笔中拿出1/2,结果两位学生的结果不一样多,一位学生拿出的是4枝,另一位学生拿出的是3枝。

  师:这里有两盒铅笔,你能从每盒铅笔中分别拿出全部的1/2吗?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准备怎么拿呢?

  生1:我准备把全部的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2。

  生2:我准备把全部的铅笔除以2,也就是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就是1/2。

  学生活动,一位学生拿出3枝笔,另一个学生拿出4枝笔。

  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你能提出问题吗?

  生:他们拿出的`枝数不一样多,一个是3枝,一个是4枝,这是为什么呢?

  师:他们两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1/2,拿出的铅笔枝数却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交流,再全班反馈。

  生:我们认识两盒铅笔的总枝数不一样多。

  生:有可能数错了。

  师:现在大家的意见都认为是总枝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吗?

  学生都表示同意。

  师:告诉大家总枝数是多少,1/2是多少枝。

  生1:全部是8枝,1/2是4枝。

  生2:全部的铅笔是6枝,1/2是3枝。

  师:真的是不一样多,一盒铅笔的1/2表示的都是把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总枝数不一样多),所以1/2表示的具体的数量也就不一样。

  师: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二、练一练

  1、看数学书说一说,小林和小明一样多吗?笑笑和小红一样多吗?

  说说理由。

  2、画一画,说说画法对吗?为什么?还有别的画法吗?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1、2、3,然后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2、第4题让学生充分说说自己的想法,必要时可以举例说明。

  3、第5、6题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四、思考题。

  放学后独立完成,课后讲评。

  五、课堂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提问:我们都学了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具体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及1米的长度。

  2、教师说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比较大的是米。你们还见过或听说过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吗?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到“千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千米。

  教师出示例3的情境图。(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播放提前录制好的视频录像,录像中出现路牌标志)

  提出下面的问题:类似图中的情境你见过吗?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情预设:看到上面的情境图,学生一下子会调出已有的知识经验,他们会想到周围的路标。]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解释路标上的“21千米”和“23千米”是什么意思。

  教师指出:在计量比较长的路程的时候,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也叫做公里。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2、出示老师收集到的学校附近的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当地某个标志性建筑的路程是多少千米的含义。

  3、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师:那么1千米的路程有多远呢?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有什么关系呢?

  同学们都喜欢上体育课,(教师出示学校操场的图片)学校操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米(注:每个学校的跑道可能不相同,这里仅以400米为例说明大体教学思路,实际教学时,尽可能用学生身边的数据),算一算,跑几圈就是1000米?

  教师指出:1000米就可以用较大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就是千米。

  板书:1千米(公里)=1000米

  教师:同学们上学,有步行的,有骑自行车的,有坐公交车的',还有父母开车接送的。人步行每小时可以走5千米,骑自行车每小时可行15千米,坐公交车每小时可以行40千米。你们能估计一下从自己家到学校有多少千米吗?

  (2)实际感受1千米。

  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并让学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所需时间大约是1分十几秒。(注:这个教学环节也可以放到课前进行)。然后告诉学生10个这样的长度就是1千米,一般步行12分左右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并让学生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

  4、完成教科书第8页上的“做一做”。

  到校门口,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估)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活动,感受1千米的距离。(注:如果条件不允许,此题可以作为课外作业)

  5、教师出示教科书第22页的例5。

  3千米=( )米 5000米=( )千米

  教师放手让学生先独立填写,然后让学生在组内互相说说是怎样想的。

  通过学生回答,使学生明白:1千米是1000米,3千米是3个1000米,就是3000米;1000米是1千米,5000米是5个1000米,就是5千米。

  6、练一练。

  6000米=( )千米 4千米=( )米

  ( )米=7千米 9000米=( )千米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教学,教师没有平均使用力量,教学时把重点放在千米的认识上,长度单位间的变换由于学生基本上属于“教师不讲就会”的状态,所以教师花费的教学时间相对就少一些。]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1、2题。

  第1题,是关于物体运动速度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对常见物体运行速度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进行反馈。

  第2题,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2、练习二第3题。

  学生在教科书上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3、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老师家离学校大约有4千米的路程,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来学校?为什么?大概需要多少时间?

  (2)妈妈带小明坐长途汽车去看奶奶,途中要走308千米。他们早上8时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四、课外拓展

  1、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每小时不能超过( )千米,磁悬浮列车每小时可行驶( )千米,地球绕太阳每秒运行( )千米。马拉松长跑比赛全程大约( )千米。(课后可在父母的帮助下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这些资料。)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设计意图:教师在落实了教材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后,课末布置了学生课后实践调查活动,把学生带向了研究性学习的行为中,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环境。]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统计与概率是《数学课程标准》四大学习内容之一,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本节课是对课本54—55页所学统计知识的复习与巩固,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登录入表、画成统计图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教学内容生活味、教学过程活动化、探究时空开放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将信息整理分类,并将统计结果登录入表,画成统计图。

  2、智能目标:提高收集信息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团结协作意识和能力。通过自评与小组评,培养反思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展示和调查等活动,感受成功,体验统计的意义,体验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将信息整理分类,并将统计结果登录入表,画成统计图。

  教学难点:

  将信息整理分类,并将统计结果登录入表,画成统计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铺垫

  这两天的天气如何?你们是怎么知道第二天甚至是后面几天的天气情况?(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方便。 天气情况有它自己的表示方法,看这些图形分别表示什么天气情况?(晴天、多云、下雨)

  气象小组根据每天记录的天气情况,制作出每个月份天气的情况统计表。

  出示课题:天气统计

  二、探究

  1、统计并填写统计表。

  看,这是上海20xx年6月份的天气情况表,你们能从这张表中知道什么,谁能说给大家听听。(生可能知道天气情况三种标记,知道5月份晴天有……、多云天有……、雨天有……) 你怎么知道的?(分类数出来的) 同桌一起数一数,把结果填入统计表内。

  师:从表中一眼看出了什么?

  2、统计并画统计图。

  要一眼看出哪种天气情况多,我们曾经什么办法?(涂格子)

  咱们用这个方法也来试一试吧,请大家在统计图上画一画。 大部分小朋友完成了,谁愿意与大家交流,你是怎么画的?(学生自由发表) 同桌能互相评价一下吗?(同桌互相评价) 从图中你一眼看出什么?(学生充分发表)

  3、欣赏比较。

  各位小朋友完成的都很棒!现在请你们比较一下记录表、统计表、统计图,你认为哪种形式更一目了然地反映6月份的天气情况?(学生观察比较,发表意见)

  三、加固+拓宽

  1、统计同学们爱吃的冰激凌

  那么根据这统计图,你能提出问题让同学来回答吗?先在组内准备一下提什么问题。 (学生分组准备) 可以交流了吗?(学生互问互答)

  2、统计图形。

  小朋友很了不起,根据信息提了那么多问题并解决了这些问题,现在老师这里有许多乱散的图形,你能从不同的方面来统计一下这些图形,并制作一张统计图吗? (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大组反馈)

  3、 调查统计。

  各位小小统计员真不错,谢谢你们的整理与统计,奖励你们每人一个卡通粘纸! (学生兴奋地挑选着自己喜欢卡通粘纸图。)

  各种卡通粘纸奖励掉多少个呢?你们想不想对粘纸作调查统计?那怎么调查统计呢?(学生小组讨论、出谋划策,调查交流)(用分类的方法整理成统计表、统计图。)

  观察统计图,你能看出什么?能提出有关数学问题或建议吗?

  四、总结延伸

  各位小小统计员,今天的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学生自评、互评) 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学生畅言)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赶庙会

  [教学目标]

  1.回顾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及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难点]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及加减混合运算是本课的重难点。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热闹的庙会上去逛一逛,你们也和爸爸妈妈去过庙会吗?谁能说一说你们逛庙会的情景?

  二新授

  1.仔细观察图,你看到了什么?

  2.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先独立观察,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或小组内采取讲故事的形式交流)。

  3.(图的上半部分)交流的.问题有

  (1)孔雀开屏的花灯由多少盏灯做成?

  (2)大孔雀比小孔雀多用多少盏灯?

  (3)两个人一共卖了多少串?

  (4)谁卖得多谁卖得少?

  4.你想提醒大家在计算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

  (1)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

  (2)计算时别忘了进位和退位。

  5.教师: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应注意的问题。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6.(图的下半部分)交流的问题有:

  (1)参加演出的大约有多少人?

  (2)还剩多少个气球?

  7.你想提醒大家在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应注意什么?

  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8.教师:加减混合运算时应注意的问题。

  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分数基本性质,把一个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大小不变的分数。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及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教学难点:

  联系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长方形白纸、圆片,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到来了,你们刚入校园时觉得我们学校都发生了哪些变化,(换了新课桌,有了新的洗手间,有了文化走廊,有了开心农场),说到开心农场,还有一个小故事,开学初,校长决定把这块地的三分之一分给四年级,六分之二分给五年级,九分之三分给六年级,四年级同学认为校长不公平,分给六年级的同学多而分给他们的少,校长听了,笑了,谁能根据自己的预习告诉老师校长笑什么?

  生1:四、五、六年级分的地一样多。

  生2:……

  师:到底校长分的公平不公平,我们来做个实验吧?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好的学具,按平时的分组习惯四人一组,用你们的学具来代替这块地,像校长一样来分地吧。

  2、汇报结果

  师生交流:你们是怎样做的?谁能说一说,请几个同学上台演示并口述演示过程。

  生1:用三张同样的长方形的纸来代替这块地,分别涂出其中的三分之一,六分之二,九分之三。经过对比发现三块地一样多。

  生2:用三个同样的圆片分别涂出其中的三分之一,六分之二,九分之三。经过对比发现三块地一样多。

  生3:用三条线段分别画出其中的三分之一,六分之二,九分之三。经过对比发现三块地一样多。

  生4:把分数化成小数,他们的商也一样,所以三块地的面积一样大 。

  生5:……

  3、课件展示,得出结论。师:校长分的和你们一样吗?我们再来看看小电脑是如何拼的.,(利用优质资源课件演示分地的过程,师生共同观察总结得到校长分的地一样多。)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有利于学生主体个性的发挥,在探究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的潜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想象的空间,进行小组合作式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由的猜想,使实验成为自己的需要,同时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验证,使学生带着浓浓的兴趣进入探究新的学习活动之中。)

  4、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三个年级分的地一样多,那么你们觉得、 这三个分数的大小怎么样?

  生:相等。

  师:同学们请看这组分数有什么特点?(板书 =)

  生:分数的分子分母发生了变化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请同学们从左往右仔细观察,第一个分数和第二个分数相比分子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第一个和第二个,第二个和第三个呢?

  生:分子分母同时乘2,……

  师:谁能用一句换来描述一下这个规律?

  生:给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相同的数。(师随着板书)

  师:同学们在反过来从右往左观察,分数的分子、分母有什么变化规律?

  生: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

  师:像这样给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新知识。(板书 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结合我们的预习,对于分数的基本性质同学们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生:0除外。

  师:为什么0要除外?

  生:因为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

  师:(补充板书0除外)在分数的基本性质中,那几个词比较重要?

  生:同时 相同 0除外

  师:(把这三个词用红笔加重)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和谁比较相似?

  生:商不变的性质。

  师:为什么?

  生:我们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所以他们是相通的。

  师:数学知识中有许多知识如像商不变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致的。因此平时学习中我们要触类旁通,灵活运用,才会举一反三。

  三、应用新知,练习巩固。

  (一) 练一练

  (二)摸球游戏。老师手中有一个箱子,里面装有许多水果,水果上面写着不同的分数,如果你摸到一个水果,说出一个与它大小相等,而分子分母不同的新分数,这个水果就奖励给你。

  (二) 判断(抢答)

  1、 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过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

  2、 把的分子缩小5倍,分母也缩小5倍分数的大小不变。( )

  3、 给分数的分子加上4,要是分数的大小,分母也要加上4。( )

  (四)测一测

  1、把和都化成分母是10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把和都化成分子是4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的分子增加2,要是分数大小不变,分母应增加几?

  四、总结。

  1、这节课大家表现的都很棒,谁能说说你这节课你都知道哪些知识?

  2、把板书最后补充成一条鱼,希望大家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肚子里装满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完成板书)

  五、作业

  练习册2、4题

  板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

  给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2

小学数学教案06-1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