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4-05 10:26:51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集合10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集合10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中位数》教材第105页例4、第106页例5及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的方法。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中位数的认识计算过程,体验合作探讨,理解认识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全面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统计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求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方法。

  教法学法:

  创设情境、质疑引导、引导与讲解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实践体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师生谈话导入。

  2、课件出示

  王丽同学1分钟跳绳比赛成绩如下表

  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成绩124108136132

  她这四次测试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理解题意,让学生独立解答、汇报。

  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下面让咱们去看看五(1)班7名同学正在进行的掷沙包比赛,他们的成绩如何呢?(出示教材第105页例4情景图)

  设疑:老师知道这组学生中有一名同学叫刘云,他的'成绩是25.8米,你们猜猜他在这组中可能排在第几?

  三、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五(1)班7名同学掷沙包成绩统计表。

  姓名李明陈东刘云马刚王朋张炎赵丽

  成绩/m36.834.725.824.724.624.123.2

  从他们的成绩表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刘云同学排在第几?为什么刘云的成绩比平均数低,还能排在第三呢?

  引导学生观察,小组内交流。

  师:这组数据中,只有两个数比平均数大,有五个数都比平均数小,用平均数表示他们掷沙包的一般水平合适吗?(不合适)想想办法:从这组数据中挑出一个数代表他们掷沙包的水平,自己找一找,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这是可能有些困难,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认识中位数。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估计,计算比较,发现用平均数表示一般水平不合适,从而引入新的内容——中位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介绍中位数

  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直接关系,任意一个数据大小的变化都会对平均数值都会产生影响,为弥补平均数在描述某数据组的不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中位数。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位置居最中间的数据它的优点是不受偏大偏小数据的影响。

  师:那么,五(1)班7名同学掷沙包成绩的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呢?

  生动手尝试,按大小排列找出中位数24.7 。

  师小结求中位数的方法

  a 、按大小顺序排列 b、最中间的数据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理解,体验求中位数的过程,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并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

  3、小结: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但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严重偏大或偏小时,最好选用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4、教学例5

  出示例5:五(2)班7名男同学的跳远成绩表

  姓名李志强陈文王文贤赵军张鹏刘卫华于国庆

  成绩/m3.062.902.743.522.832.892.78

  师问:用什么数来表示这一组数的一般水平呢?

  (1)让学生分别求出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同桌之间议一议,说一说。

  2.96比这一组数据中大多数数据都高,用它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不合适,应选中位数。

  (3)如果再增加一个同学杨东的成绩2.94m,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

  小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得出结论:一组数据中有偶数个数的时候,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5、知识小结。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这合作中自主探究发现知识规律,并动实践求平均数,中位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基本练习。

  2、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

  生读题,小组讨论,共同解答,汇报交流。

  3、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三第2题

  学生讨论自由解答。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中位数

  例4 例5

  中位数 24.7 2.89 (2.89+2.90)/2=2.895

  按大小顺序排列

  数据个数奇数:最中间的数据 数据个数偶数:最中间两数的平均数

  教后反思:

  教材中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比较平均数,从而产生中位数的教学的必要性。本人循着教材的思路和自身的理解设计了“平均数有时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有时能—— 发现概括平均数时候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该用什么数表示,学习中位数——中位数与平均数的关系,——在练习中分散难点,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有时候平均数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而中位数则可以,深入理解中位数的稳定性。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强化学生对年、月、日之间关系的理解。

  2.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重点:强化学生对年、月、日之间关系的理解。

  教学难点: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必然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课件出示表格,并让学生填写表格。

  年()个月

  大月

  小月

  2.填空:平年的2月有()天,全年有()天;闰年的2月有()天,全年有()天。通常每()年里有()个平年,()个闰年。公历年份数除以()没有余数的一般是闰年;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必须除以()没有余数才是闰年。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六”第1题。

  引导猜测:小明的生日是下个月的第1天,你知道是几月几日吗?

  要求:请用类似“我的生日在教师节前两天”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生日让其他同学猜。

  2.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六”第2题。

  (1)提问: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在今年的年历上把它们圈出来。

  (2)追问:爸爸、妈妈的`生日过了吗?在爸爸、妈妈的生日这一天,你为他们做了什么?还没有过的同学,你打算怎样给爸爸、妈妈过生日?

  3.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六”第3题。

  让学生根据题意,挑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月份,找出×月1日是星期几,制作一个月历,并完成以下要求。

  (1)在表中圈出节日、纪念日。

  (2)算一算这个月一共上课多少天,休息多少天?

  (3)你还想说些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50页“动手做”。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月历卡,四人一组做框数游戏。

  (1)要求:每次用长方形横着框出3个数,说说这3个数之间的关系,算出它们的和。

  先指名回答,再将学生的算式随机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寻找规律。

  得出:三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3倍。

  (2)要求:每次用长方形竖着框出3个数,说说这3个数之间的关系,算出它们的和。

  先指名回答,再将学生的算式随机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寻找规律。

  得出:三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3倍。

  (3)追问:还可以框出几个数?怎样框?试一试。

  2.出示教材第50页“你知道吗”内容。

  提问:同学们,我们平常所说的一年四季和一年的四个季度一样吗?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说说从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明确:一年四季与一年的四个季度是有区别的。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同样多的含义。

  2.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等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页,练习一的第1~4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将第6~7页的主题图做成动画课件。

  学具:学生准备学具卡片。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

  1.多媒体出示小猪、小兔盖房子的动画课件。

  [通过生动有趣的动画课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展开说,符合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灵活运用画面引出新知问题,自然有度。]

  师:小朋友们爱听故事吗?谁能根据我们看到的动画课件,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呢?(给学生留出3分钟的思考时间。)

  2.讲故事。

  生1:小兔子的房子被大雨冲倒了,要重新盖房子,小猪来帮忙。小兔搬砖,小猪扛木头,他们终于盖好了新房子!

  师:你怎么知道是小兔在盖房子?

  生1:从房子上面的兔子头像知道的。

  生2:小兔还给小猪准备了好吃的呢!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3:水中的小鱼也在为他们加油呢!

  师:同学们讲得真好,小猪、小兔互相帮助,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把观察到的讲成了一个有趣的故事。通过这个动画片你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说一说吗?下面我们可以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合作探究

  [新知过程以学生为主,学生通过观察去感悟多、少、同样多。老师的引导与学生合作恰如其分。新思想新观念有所体现,同时评价有度,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小组合作。

  观察动画片,组内交流。

  2.小组交流。

  生1:我知道有4只兔子,3只小猪。

  生2:有3个苹果,4个萝卜。

  生3:有4个板凳,4根木头。

  生4:我发现1只兔子搬1块砖,没有剩下的砖。

  师:说得很好,兔子和砖都没有多余的,这时我们可以说兔子和砖同样多。你们记住了吗?看看,动画片中还有什么和什么同样多?

  生1:1只小猪吃1个苹果,小猪和苹果同样多。

  生2:1只小兔吃1个萝卜,小兔和萝卜同样多。

  生3:老师,我发

  现1只小猪扛1根木头,还剩1根木头。

  师:你发现谁多谁少?

  生3:木头多,小猪少。

  师:很好,还可以怎么说?

  生1:木头比小猪多。

  生2:小猪比木头少。

  师:同学们真聪明,刚才同学们讲的,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知识。(板书课题:比多少)

  3.同位互相说。

  动画片中还有什么和什么同样多,什么比什么多,什么比什么少。

  生:(略)

  应用拓展

  1.同位合作,摆学具卡片,边摆边说。

  a。一个同学摆,同位摆的和他同样多。

  b。同位合作,一个摆得多,一个摆得少。

  (教师巡视,发现多数一个摆在上面,一个摆在下面。)

  [做到了学中有用,用中促学。解法多样化落到了实处,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了学生可用不同方法去学习数学的道理,符合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师:同位合作得真好,想一想,怎样摆,老师一眼就看出谁摆得多,谁摆得少,或同样多?

  生1:数一数,标上数。

  生2:对齐摆,长的多,短的少,一样长的同样多。

  师:他们的方法都很好,同学们听到了吗?我们应该在学习上善于观察和动脑,讲究方法。

  2.说出你生活中同样多、多些、少些的例子。

  生1:我班男生比女生多。

  生2:校园里的杨树比柳树少。

  生3:我的'铅笔和同位的铅笔同样多。

  师:同学们说得这么多,这么好,可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比比谁聪明。

  a。教师拿出一串红、黄相间的珠子,让学生判断哪种颜色的珠子多。先让学生在组内说说。

  b。小组交流。

  1组:用数的方法:数出红珠子有几个,黄珠子有几个,再比较。

  2组:这种方法太麻烦,我们组是找朋友:一个红珠子和一个黄珠子是一对朋友,最后剩下哪种颜色的珠子,哪种颜色的珠子就多。

  3组:我们组还有一种方法:如果开始第一个珠子是红色,最后一个也是红色,那就是红珠子多;如果开始第一个珠子是红色,最后一个是黄色,那就是两种珠子同样多。

  师:同学们真聪明,说得妙极了!好了,这节课你们学得很好,数学王国里还有许多奥秘呢!只要同学们细心观察,好好学习,一定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教学设计说明

  低年级儿童在入学前,通过对各种物体的感知,已经积累了有关比多少的感性经验。教材又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有趣的情景。本节课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去操作、尝试,做他们想做的,在做中学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语言是思维的基础,一年级孩子刚入学,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很重要。本节课我重点放在学生说和做,结合孩子的生活经验,培养数学兴趣,为今后学好数学打下良好基础。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口头表达能力。

  3.初步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7页的“用数学”及“做一做”中的习题。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实物投影仪,展台,屏幕,小兔子图。

  学具:6个大信封,6种数量不一的小动物(16只小燕子、14只蝴蝶、13只海豚、11只青蛙、8头骆驼、7匹小马〈见附图〉),每种小动物都分为同向的和反向的两种。6幅情境图(天空、花丛、大海、荷叶、沙漠、草地),6块小黑板,6支粉笔。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师:有这么多老师来听咱们同学的课,大家高兴吗?今天除了老师这些大客人,还来了好多小客人,想知道他们是谁吗?那就打开信封,请他们出来吧!(学生分组活动:争先恐后地打开信封,倒出里面的小动物和情境图。)

  2.师:都有哪些小客人呀?

  (学生争先恐后地说自己小组的客人。)

  3.师:小客人都是第一次来我们班做客,同学们想不想和他们玩呀?不过小动物们有个要求,就是在玩的过程中,大家要把小动物贴到情境图中,并根据你们贴的图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把它写在纸条上。你们能行吗?(生:行!)

  师:这么有信心呀?那就发挥你们小组的力量开始吧。咱们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最愉快、最成功。

  学生分组活动:

  1组:天空中,左边贴了9只小燕子,右边贴了7只小燕子。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小燕子?

  2组:海洋中,左边贴了7只海豚,右边贴了6只海豚。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海豚?

  3组:草地上,左边贴了4匹小马,右边贴了3匹小马。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匹小马?

  4组:红花上贴了8只蝴蝶,黄花上贴了6只蝴蝶。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蝴蝶?

  5组:荷叶上,左边贴了6只青蛙,右边贴了5只青蛙。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青蛙?

  6组:沙漠里,左边贴了3头骆驼,右边贴了5头骆驼。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头骆驼?

  4.展示各小组提出的问题。

  师:老师刚才到小组中去,看到同学们合作得非常好,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组提的问题?(请每组学生分别展示他们贴的画面和提出的问题。)

  5.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你们能不能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呢?(让学生任选一个问题,但不能选自己小组的,分组解决问题,把算式写在小黑板上。)

  (学生分组活动。)

  6.小组汇报。

  可引导学生采用互相提问的形式。

  例如:上来汇报的小组同学可以提问下面的同学,下面的同学也可以提问汇报的同学。无论采用什么形式,只要学生能够说清楚每个问题用的什么计算方法,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怎样列的算式就可以了。

  7.结合小马图,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师:我们重点来看一下小马图,除了按左右来分,还可以怎样计算?(小组讨论)

  生1:还可以按颜色来分,列出的算式是“5+2”或“2+5”。

  生2:还可以按大小来分,列出的算式是“1+6”或“6+1”。

  小结: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能从左右、颜色和大小这三个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一共有多少匹马?”这个问题。你们真棒!

  反馈练习,强化新知

  1.师:看到同学们玩得这么开心,小兔子们也想来咱们班做客,它们都等急了,让我们用掌声请出他们好吗?(出示:带问题的兔子图。)

  2.师:今天小兔子是带着问题来的,它问咱们什么?(生:一共有多少只兔子?)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小组合作完成,把算式写在小黑板上。

  3.分组汇报。(学生出现了两种方法:一种按左右来分:“9+6”或“6+9”;一种按颜色来分:“10+5”或“5+10”。)

  4.教师小结: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不但说得很好,而且还想出了两种方法来解答,连小兔子都在夸奖你们呢!

  对想出两种方法的小组给予奖励:每组奖一颗智慧星。

  当堂作业,巩固新知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课本上第107页的内容。打开书,先把例4的算式填上。还想不想继续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生:想!)该帮助谁解决问题了?(生:小鸟和松鼠。)

  1.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题。

  2.同位互评。做对的就可以得朵花。

  3.集体订正,请个别学生说一说。(这里要体现对做错题学生的辅导。)

  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上得非常好,我们帮助小动物们解决了这么多问题,都是用的什么知识?(生:数学知识)用数学来解决问题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出示课题:用数学)数学知识可真重要呀!我们一定要学好它、用好它。

  教学设计说明

  “用数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07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习了前面第47页、第58页、第101页的“用数学”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科书上呈现的是灰兔、白兔在游戏的情景,让学生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兔”的问题。与101页“用数学”的内容相比,难度有所增加。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据,需要学生自己收集。教材中围绕“一共有多少兔”的问题,显示出不同的解决方法:(1)点数出兔子的总只数;(2)按群计数(左边8只,右边7只)后,算出总只数;(3)按颜色分类计数(白兔10只,灰兔5只)后,算出总只数。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问题,探寻不同的解答问题的方法。我在备课时,感觉这一课的资源信息比较单一,留给学生分组学习和主动探索的空间不足。我认为学生在前面已经多次接触过“用数学”的问题,他们对这样的内容已不陌生了,已经具备了根据画面提出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在设计这节课时,把教材提供的这组“小兔子”信息作为练习内容。而在学习新知中,我结合学生实际和小班分组教学的特点又增添了6种小动物(每组一种,每种又分为同向的和反向的),并配有6幅背景图。教学中,以“小客人来做客”的形式让学生自己从信封中请出小动物,并把它们粘贴到背景中,这样不仅留给学生充分地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的机会,而且能出现多种资源信息。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小组贴的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并写在图的下面。这样就出现了6幅图文并茂的画面,接着让每个小组选择一幅画面(不能选择自己小组的),通过小组讨论,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最后以“小马图”为例,让学生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一共多少匹马?”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按群来分,可以按颜色来分,还可以按大小来分。这种形式能深深地吸引低年级的学生,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这种设计还可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小动物的可爱,从而很自然地实现了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教育目标。

  教学中,我还结合小班分组教学的特点,把探索知识的主动权充分地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己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汇报的形式,自己去提出问题并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最后我又引导学生从创设的情境中走出来,回到生活实际中,去发现身边的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学生在用数学的过程中,感受了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合作精神。

  专家评析

  在学习新知时,教师创设了贴近学生并富有童趣的资源信息,给学生提供较大的思维空间,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组内合作学习、组间相互汇报、交流、提问、评价等形式,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学会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并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同时教师改进了教材的编排形式,在强化新知这一环节中把书上的主题图作为练习题出现,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进行了拓展练习。在巩固练习时,充分利用书上的“做一做”,让学生进一步“用数学”解决问题,并通过生生互评,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评价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通过谈话,创设出“小客人来做客”的情境。这种形式比较活泼,易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可以自然地引入新知。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知道镜像对称图形的特点。

  2。 通过学生活动,正确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难点

  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教学具准备

  镜子、教科书第71页的开放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玩一玩镜子,创设情境

  1。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玩一玩镜子,好吗?(每人一面小镜子)

  师:你在镜子里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自己;我看到了书;我看到了黑板……

  师:这是怎么回事?

  二、引导探索,体验镜像对称的特点

  1。 出示教科书第69页的主题图,请学生仔细观察。

  (1)师:这幅图画中,怎么会出现两栋房子、六只天鹅?怎么岸上有树,水底也有树?

  (2)生:下面的房子、天鹅、树是水里的影子。

  师:(放大房子图)水上的房子和水下的房子是相同的吗?它们的方向怎样?

  生:样子相同,但方向相反。

  师:其实这也是数学知识,是一种镜面对称。(出示课题)

  2。 请学生用手中的镜子做游戏。

  (1)发给学生只有半边图象的卡片,请他们想办法猜出另半边图象是什么?(小组活动)

  小组汇报:用镜子照;把卡片对折……

  (2)用镜子照自己的脸并做各种面部表情,同时观察镜子里的你面部表情的变化。

  (3)出示教科书中第69页的小朋友照镜子图(例3)

  师:这位小朋友在干什么?镜子里面的小朋友又在干什么?

  3。师说:“小朋友们,让我们来照照镜子吧,好吗?”出示三面穿衣镜,请学生在镜子面前表演各种动作,同时请学生说出镜子里面的`自己动作是怎样的。(小组活动,教师参与其中。)

  生:我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我也向前走一步。

  镜子里的我左手拿笔,右手拿本子,镜子外面的我左本子,右手拿笔。

  我往左走,走镜子里的我往右走。

  学生任意做动作……

  三、运用拓展

  1。 判断。哪个是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样子?圈出来。(教科书第71页第5题)

  2。 找朋友。

  3。 思考题:第71页第1题、2题。

  (1)看镜子写数

  (2)看镜子写时间

  四、小结评价

  师:看,照镜子、水面倒影等等这些生活中的事就是数学知识,你知道了吗?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说课内容: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时《旋转与角》,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也感知了图形的旋转。在此基础上,教材从旋转纸条入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入平角和周角的概念。本科教材改变了传统教材中仅依靠观察现有图形推出概念的方式,该静态观察为动态描述,通过旋转的过程建立角的“动态表象”,将平角、周角与直线、射线直观的区分开来,同时在旋转的过程中感悟平角、周角及锐角、直角、钝角之间的大小关系。本课教材内容具有活动性,过程性和体验性的特点,它是在学生自己旋转纸条的过程中观察、比较,根据自己的直观体验,感悟旋转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角的形状与大小不相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平角和周角,能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和辨认平角、周角。

  2、经历认识平角与周角的过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感知图形的旋转。

  3、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旋转操作让学生认识平角和周角,简单的说出他们的特征及构成。

  教法学法: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2、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变为学堂。

  3、采用让学生自主发现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开课前拿出自己做好的活动角,引出角,进一步认识各种角的特点,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角”做好铺垫。

  2、幻灯片呈现复习的内容,复习学过的锐角,钝角,直角。

  3、思考问题:角是怎样形成的?

  二、动手操作,获取新知

  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1、让学生旋转自己的活动角,提问学生当角的两边经过旋转成一条直线时,这时所成的角什么?引入平角的概念。

  2、同样的方法引入周角的概念。

  让学生提出疑问,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使学生所有的思维都被调动起来,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权和独立权。在学生经历了操作,探索和发现之后,教师PPT演示,总结学生的发展。

  3、课堂活动寻找生活中的角。

  在认识了平角和周角,并掌握了他们的特点之后,引导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角。

  三、说课堂练习

  本课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另一方面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实习那是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板书设计:

  旋转与角

  平角 周角

  两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 两条边完全重合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材类型:苏教版所属学科: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4.增长学生的自然知识,产生热爱自然,享受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

  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放在课前)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

  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2.谈话:李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⑴(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这里有个温度计。

  那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问:好,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

  学生交流:是0℃。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

  没错。(结合图说)这是零刻度线,表示0℃。(教师板书0)。

  谁来温度计上表示出0℃。

  ⑵我们再来看上海的气温。(课件:点击上海出现温度计和上海的图片)

  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学生回答4摄式度后,教师板书4)在温度计上拨一拨。问: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式度。(教师结合图,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⑶接着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课件点击北京的图片和温度计)

  北京又是多少摄式度呢?

  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

  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式度)

  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⑷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对,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⑸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师: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其他几个城市的最低气温,注意观察温度计,把这些温度记录在卡片上,并读一读。准备好了吗?

  香港:(19℃或+19℃)。写好了请举起你们的卡片。提问:你是怎么想到用+19℃来表示的?这位同学是用19℃来表示的?行吗?为什么?(对,正号可以省略不写)。

  哈尔滨:(-10℃)。老师写了10℃后举起来:“和老师的记录一样的请举牌。为什么没人和我的一样啊?(对,零下10摄式度,我们用-10℃来表示,10摄式度是表示零上10摄式度的)。

  西宁:你们记录好了,同桌互相校对一下再来交流。问:为什么这样用这个数来表示?

  ⒊我们再来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播放中央台播音员播报的天气预报(天津 呼和浩特乌鲁木齐银川)

  指名一位学生上前交流。师:你们觉得他记录怎样?这位同学的前面的正号没写,可以吗?老师把-1的负号去掉,你们同意吗?

  谁能在温度计上拨出11℃?谁来拨-1℃?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自主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 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图景

  看上面的图片,你们能说一说,图中反映的是什么现象?哪些是将物体放大?哪些是将物体缩小?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谈话导入生活中存在许多放大与缩小的现象,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例4:按2:1画出下面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讨论如何解决问题?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是什么意思?

  就是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直角思考:三角形的斜边不能直接看出是多少格,怎么办?

  是不是只要把两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可以了?

  比较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让学生画出放大后的图形,画直角三角形时,可以引导学生画完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或量一量的方法,发现放大后的斜边长度是放大前的2倍。之后让学生观察对比原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看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到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后,图形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但图形的形状没变。(图形的周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面积扩大到原来的4倍。)

  问题: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3缩小,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得出图形缩小了,但形状不变,缩小后的'图形各条边分别缩小到原来长度的。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独立完成做一做,交流是怎样思考与操作的,并及时纠正错误。

  2.总结

  问题: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长与宽的比与原来图形的长和宽的比是完全一样的。)

  二、巩固练习

  让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缩小后有关边的长度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几格?

  三、全课小结。

  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遵循什么原则?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采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确定等量关系,正确用方程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利用恰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弄请已知量与未知量的联系,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准确的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P107)

  1.找出下列应用题的等量关系.

  ①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倍.

  ②梨树比苹果树的`3倍少15棵.

  ③做8件大人衣服和10件儿童衣服共用布31.2米.

  ④把两根同样的铁丝分别围成长方形和正方形.

  (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小结)

  我们今天就复习运用题目中的等量关系解题.(板书: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新授内容

  1、教学例3、

  (1)、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甲乙两站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①.读题,学生试做.

  ②.学生汇报(可能情况)

  (90+75)×4

  提问:90+75求得是什么问题?再乘4求的是什么?

  90×4+75×4

  提问:90×4与75×4分别表示的是什么问题?

  (由学生计算出甲乙两站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2)、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660千米,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多少小时相遇?

  (先用算术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①、660÷(90+75)=?

  ②方程

  解: 设经过x小时相遇,

  (90+75)×x =660 或者, 90×x +75×x =660

  让学生说出等量关系和解题的思路

  教师小结(略)

  (3)、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660千米。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 先用算术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①、(660—90×4)÷4=?

  ②、方程

  解:设货车每小时行x千米

  90×4+ 4x = 660 或者(90 + x )×4 = 660

  让学生说出等量关系和解题的思路

  教师小结(略)

  让学生比较上面三道应用题,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比较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三、巩固反馈.(P109---1题)

  1.根据题意把方程补充完整.

  (1)张华借来一本116页的科幻小说,他每天看x 页,看了7天后,还剩53页没有看.

  _____________=53

  _____________=116

  (2)妈妈买来3米花布,每米9.6元,又买来x千克毛线,每千克73.80元.一共用去139.5元.

  _____________=139.5

  _____________=9.6×3

  (3)电工班架设一条全长x 米长的输电线路,上午3小时架设了全长的21%,下午用同样的工效工作1小时,架设了280米.

  _____________=280×3

  2.(P110----4题)解应用题.

  东乡农业机械厂有39吨煤,已经烧了16天,平均每天烧煤1.2吨.剩下的煤如果每天烧1.1吨,还可以烧多少天?

  小结:根据同学们的不同方法,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哪种方法简便就用哪种方法.

  3.思考题.

  甲乙两个港相距480千米,上午10时一艘货船从甲港开往乙港,下午2时一艘客船从乙港开往甲港.客船开出12小时后与货船相遇.如果货船每小时行15千米.客船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P110---5题)不抄题,只写题号。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应用题

  等量关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3:一列火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甲乙两站的铁路长多少千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统计表。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进一步认识统计表,掌握整理数据、编制统计表的方法,学会进行简单统计。

  【重点难点】

  让学生系统掌握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1.揭示课题

  提问: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哪些统计知识?为什么要做统计工作?

  2.引入课题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经常需要对一些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这样就需要进行统计。在进行统计时,又经常要用统计表、统计图,并且常常进行平均数的计算。今天我们开始复习简单的.统计,这节课先复习如何设计调查表,并进行调查统计。

  【整理归纳】

  收集数据,制作统计表。

  教师:我们班要和希望小学六(2)班建立“手拉手”班级,你想向“手拉手”的同学介绍哪些情况?

  学生可能回答:

  (1)身高、体重

  (2)姓名、性别

  (3)兴趣爱好

  为了清楚记录你的情况,同学们设计了一个个人情况调查表。

  课件展示:

  为了帮助和分析全班的数据,同学们又设计了一种统计表。

  六(2)班学生最喜欢的学科统计表

  组织学生完善调查表,怎样调查?怎样记录数据?调查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组织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再集体评议。

  组织学生在全班范围内以小组形式展开调查,先由每个小组整理数据,再由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

  填好统计表。

  【课堂作业】

  教材第96页例3。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1课时统计与概率(1)

  (1)统计表

  (2)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