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5-06 08:12:33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模板合集7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模板合集7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3-3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手势操作探索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学会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在手指游戏中以旧引新

  教师与一学生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让其余学生观察两人各出了几个手指。(如5和2)

  师:你能比较它们的大小,

  并像这样说一句话吗?(指名说,齐说)

  ( )比( )多( ),

  ( )比( )少( ),

  ( )和( )相差( ),

  算式是( )。

  与学生再玩一次(如:2和0),师:你会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吗?同座互相说说看。

  师小结:我们在一年级时就知道两个数相比,如果不是同样多,必然有大有小,我们通常把较大的叫做大数,较小的叫做小数,两个数之间的差叫做相差数。那要求大数比小数多几,或小数比大数少几,也就是要求两个数相差几,用什么方法?对,求相差数用减法。那求大数或小数该用什么方法呢?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这类问题。(板书:大数 小数 相差数 5-2=3 2-0=2)

  二、在手指游戏中初建数学模型

  1.求较大数。

  师:老师伸出几个手指?(5)请你们伸出跟老y币同样多的.手指。比老师多伸出1手指,是几个?可见:比5多1是几?怎样列式?(5+1=6)请小朋友边比划手指边齐说:比5多1是6,5+1=6。

  师:比5多2、3、4、5又各是多少呢?同座边比划边齐说。后让四大组依次边比划手指边观察边口述:比5多( )是( ),( )+( )=( )。

  师:大胆猜想一下:比5多的数肯定是大数,还是小数,用什么方法?(求较大数用加法)我们不妨再用手指游戏验证一下!

  师与男生合作,示范比划:比10多1是 ,算式是 。师与女生合作比划:比10多2是 ,算式是 。比10多3,4,5,等等呢?同座合作边比划边说说看。(边观察手势边思考边口述边倾听。)集体交流后,师小结:求较大数用加法就行了。

  2.求较小数。

  师:既然求较大数要用加法,那求较小数会用什么方法呢?请小朋友再大胆猜想一下。(减法)让我们同样用手势游戏来验证一下。师做手势边问:比10少1是( ),算式是 。(指名说,一、二大组齐说。)比10少2是( ),算式是 。(指名说,,三、四大组齐说。)比10少3、4、5呢?(请同座合作,一人做手势,一人口述。)

  猜一猜:师做比5少4的手势,让学生猜是什么意思,口述:比5少4是( ),算式是: 。(同座互相玩我做手势你来说的游戏。指名两位学生上台展示比划游戏。)

  师小结:求较小数用减法就行了。

  三、实际运用

  师:通过刚才的大胆猜想和实际验证,我们知道了: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掌握了求大数和小数的方法,就可以用来解决生活中许多有趣的问题。

  1.教学例题。(出示幻灯片)

  (1)师:图中有哪几个小朋友?他们正在干什么?老师扮演小英,男生扮演小华,女生扮演小平,将他们摆花片的情况读出来。

  师:如果要求小华要摆多少个,该抓住哪句话来分析?(板书比字句:我比小英多摆3个)在这个比字句中是谁跟谁比,谁多谁少?(我与小英比,我的多,小英的少)所以谁的是大数,谁的是小数?

  学生说出(我摆的是大数,小英摆的是小数)后画批:

  我比小英多摆3个

  大 小

  师:谁能连起来说是谁跟谁比,谁的是大数,谁的是小数?(指名说,齐说:我与小英比,我摆的是大数,小英摆的是小数。)

  师:既然小华摆的是大数,求小华的该用什么方法求?怎样列式?(11+3=14(个))

  师:刚才我们是通过哪几步求得小华摆的?(先找与问题相关的比字句,然后画批出谁和谁比,谁大谁小,最后根据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来正确列式。板书:找比字句,画批大小,确定加减。)

  (2)师:如果要求小平要摆多少个?,你会用以上3个步骤解题吗?试试看!

  指名板书:我比小英少摆3个

  小 大 11-3=8(个)

  师:这个比字句是指谁跟谁比,谁的是大数,谁的是小数,为什么用减法?学生交流。

  小结:我们是通过怎样的步骤来解决比多比少问题的?怎样确定加减?(找比字句,画批大小,确定加减;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

  2.想想做做1。

  要求学生读题,找比字句,画批,列式计算。后交流思路:我与你比,我的是大数,你的是小数,求我的就是求大数,用加法。

  3.想想做做2、3。(步骤同上,指2入板书。)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比多比少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在解题时,要抓住比字句认真画批,准确判断谁和谁比,谁大谁小,然后根据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来正确列式解答。

  五、拓展创新

  师:最后,老师想给小朋友看一道更有挑战性的题目,你能提出怎样的问题?

  立定跳远比赛中,洋洋眺了110厘米,周周跳了140厘米,蒙蒙比周周少跳20厘米,奇奇比洋洋多跳2厘米。 ?(屏幕显示)

  生提问题,屏幕同步显示出来,指名口答列式。

  [教后反思]

  1.借助手指游戏巧妙建模。

  我让学生边比划手指边看边想边说边听:比多(少)是,算式是+(),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手、眼、口、耳、脑等,并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生在充分经历、感受、体验、感知的基础上,大脑中生成了丰富的数形表象。借助丰厚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以及老师及时的引导点拨,他们很容易就感悟到:比多的数是大数,用加法,比少的数是小数,用减法。此时的抽象概括是感性认识积累到一定量后必然的理性飞跃!数学模型的有效生成,使学生由动作思维过渡到表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从而更好地促进新知的内化建构,拓展了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了学生全面的思维能力。通过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复习什么是大数、小数和相差数,以及求相差数用减法,为新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接着通过比划比10多几是几和比5多几是几让学生建构数学模型:比几多几的数是大数,用加法算;最后通过比划比10少几是几和我做你猜的游戏让学生建构数学模型:比几少几的数是小数,用减法算。整个建构过程流畅自然而富有变化,学生始终兴致盎然、乐此不疲!

  2.借助画批深悟数量结构。

  其实,让学生理解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求相差数用减法并不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认知直觉就能感悟到;但让学生由比字句掌握其中的数量结构,准确地分清谁是大数、谁是小数谁是相差数,却并不容易。因为从来没有谁带领他们这样理性地分析过,而且由于生活经验的负面影响,他们常将牛比羊多3只机械错误地理解为羊多(因为生活中我们进行比较时常说省略的比字句,例:谁多?我多)。由于读不懂比字句的含义,他们只能停留在生活经验的感知层面,迷迷糊糊地跟着感觉走,以至于到了五、六年级,还有学生分不清谁是大数,谁是小数,见多就加,见少就减。这就是低年级教学时没有将学生的认识及时提升到理性层面而造成的恶果。所以借助画批帮助学生准确而深刻地掌握比字句的数量结构和数量关系非常重要。北京特级教师马芯兰就一直主张借助画批来指导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当学生能借助画批准确地分析比字句的数量关系后,比多比少应用题的解答就易如反掌。把这类问题作为一个整体,让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全部学完,不仅是轻而易举的事,而且能发挥教材的整体结构功能,使学生站在更高的起点用全局眼光整体建构知识,提高所学知识的通识性,使学生在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时能融会贯通,并为后继学习注入无穷动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本单元教学100以内的数,是在认识了11~20各数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分认识整十数、认识非整十数、整理100以内的数、比较数的大小、单元复习与实践活动五部分编写。每个部分都有教学重点,呈现了全单元的教学线索,组成了系统的知识结构。在认识整十数这部分教学计数单位与数位,整十数与一百的意义;在认识非整十数这部分教学数的组成和读、写方法;整理100以内的数教学完成百数表,巩固认、读、写数的知识技能,发现有趣的规律;通过比较数的大小加强数概念,发展数感;通过实践活动体会100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利用实物图形、小棒、计数器等教、学具,帮助学生认识数位,理解数的意义,初步感受十进制计数法。

  学生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要经过形象抽象的过程。实物表示的数比较直观,数字组成的数比较抽象。在认数时,实物图形、小棒能帮助学生建立表象,进而逐渐形成数的概念。计数器十位上的1颗算珠表示1个十,百位上的1颗算珠表示1个百,比实物表示的数抽象,又比数字表示的数形象,在形成数概念的过程中有特定的作用。

  (1) 认识整十数和一百的教学编排了数数和表示数两道例题。在数数的例题里,通过数小棒的捆数继续体会十,初步认识百。先从3捆是三十根、6捆是六十根直观形象地感知几捆就是几十根。再看着小棒图十根十根地从十数到一百,进一步体会几个十就是几十,接受10个十是一百。在表示数的例题里,把用计数器的算珠表示数和用数字表示数结合起来,教学数位及顺序,整十数的意义和读写。这种结合,有利于数概念的形成,能提高教学效率。这道例题首先在计数器上确定百位(认识11~20已确定过个位和十位),描述三个数位的位置顺序。然后把十位上的1颗算珠表示十扩展到几颗算珠表示几十,以及百位上1颗算珠表示一百。拨珠与写数的过程都体现了十进制计数法的位值思想。

  想想做做紧扣数的意义进行设计。第1~3题数珠子、方块和彩球的个数能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几个十是几十。第5题的填空能让学生形成整十数和一百的数概念。

  (2) 认识非整十数的教学也编排了两道例题,仍然遵循先建立表象,再形成概念的规律。

  第29页例题和想一想包括三个内容: 一是通过摆二十三根小棒和看出三十四根、三十九根小棒,体会几捆和几根小棒合成几十几根;二是三十九根小棒添上一根是四十根,形象展示这两个数的相邻关系,渗透个位满10向十位进1的道理;三是一个一个地从四十数到一百,初步体会数的顺序。这三个内容中,第一个内容是基础,要利用教、学具或联系图示让学生理解2捆和3根是二十三根,并向三十四根、三十九根以及更多的.根数逐渐扩展。第二个内容是难点,要抓住10根小棒可以捆成一捆,实现3捆10根向4捆的转化,从中抽象出三十九添上一是四十。为了更好地突破难点,想想做做第6题呈现29个木块添上1个的情境,通过填空引导学生理解29添上1是30的道理。教学时还可以通过摆一摆、想一想等活动明白四十九、五十九九十九添上1分别是几。经过前两个内容的教学,学生应该能从四十数到一百。每数到几十九的时候,要提醒他们想一想下面的数是几。

  第30页例题把非整十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融合在一起教学,设计了三个步骤: 首先是看计数器上的算珠说出它表示的数;然后对照计数器写出数24、34和43;最后读读写出的数,填方框体会各个数的组成。教材精心选择34与43,给学生留出了比较的空间。通过比较这两个数的组成和读、写,深刻地体会非整十数的意义。

  2、把认数教学和相应的口算结合起来,促进对数的理解。

  教材在初步认识整十数后,紧接着安排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在初步教学非整十的两位数后,紧接着安排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的口算。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运用对数的认识积极探索算法,并使教学口算的过程成为进一步认识数的过程。

  (1)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以教学30+20为例,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考进行计算,不要求全体学生使用同一种方法。在算法多样化的前提下,把整十数加整十数的方法迁移到整十数减整十数中去。如果学生能从一位数加、减一位数类推出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则是很好的,教材在想想做做第2题中也有这样的引导,但教学中不要规定学生一定按这样的思路去想。

  (2) 结合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口算,教学加、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例题根据图意列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让学生运用两位数的组成研究计算方法,

  并在试一试里计算另一道加法和另一道减法,体会计算思路。想想做做通过一图四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两位数的意义。

  加、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的教学主要采用让学生有意义的接受这一学习方式。认识两个加数很容易,区分被减数和减数也不难,记住加法的得数叫和、减法的得数叫差则稍难一些。想想做做第4题填出表格里的和与差,让学生结合计算巩固加、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整理百数表,进一步理解两位数的含义。

  在学生初步认识两位数后,教材及时对两位数进行整理,并以百数表的形式呈现100以内的各个数。

  百数表中给学生留了许多空格,先让学生研究表中数的排列顺序并把空格填满。然后在表中横着选几行数、竖着选几排数读一读、比一比,从中发现一些规律。在空格里填数,整理了数的顺序,练习了数的读写。探索百数表里的规律,比较同一行或同一排里数的相同与不同,能加强对数的意义的理解。

  试一试让学生在百数表上做框数游戏,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用课前准备的框到百数表中每次框出几个数,分纵、横方向研究框内的几个数间的联系,再现了前面发现的规律;第二步是猜数,即根据框里一个已知的数猜出其他几个数,并到百数表里去验证猜得是不是正确。学生进行框数游戏时,会主动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读数与分析数的组成上,对进一步理解两位数的含义是十分有益的。要注意的是,框数游戏是在特定的百数表里进行的,离开了百数表或改变百数表的结构,框数游戏就没有意义了。因此,试一试不要作为考查的试题。

  4、比较数的大小,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比较两个数量多少的实际问题,初步积累了一些方法和经

  验。例题在比较46和38的大小时,让学生按自己的思考,用自己的经验进行比较,并在交流中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

  教材倡导学生把估计与比较数的大小结合起来。46是四十几、38是三十几,这里面有估计的成分。四十几比三十几大,是联系生活经验作出的思考。想想做做第1题也是为此而设计的。

  学生在比较数的大小时,都有自己的思考,而且各人的思考不会完全相同。教材允许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去比较,不强求全体学生用相同的思考方法。教材中不总结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其目的也是鼓励比较方法多样化。

  例题先让学生比较十位上不同的两个两位数的大小,然后在试一试中比较十位上相同的两个两位数的大小和比较100与两位数的大小,既包括了比较两位数大小的各种情况,又体现了由易到难,逐渐完善比较方法的意图。想想做做第2~6题逐步提高学生比较数的大小的能力。第2题结合计数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直观形象;第3题抽象地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让学生掌握方法;第4、5题比较三个数的大小;第6题是开放题,而且是逆向思考。

  5、联系实际,感受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生活中经常有比较数的大小的实际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时除了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还要结合具体情境用适宜的语言表达。教材引导学生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数感,另一方面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

  (1) 在现实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描述,体会词语的含义。

  例题里猫做了38个五角星,猴做了34个五角星,学生已经知道38>34、34<38,在此基础上教材示范猫做的比猴多一些,再让学生试着说出猴做的比猫少一些,从中体会多一些、少一些的意思。

  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题里分别出现了少得多和多得多。在学生初步接触描述数的大小关系的词语以后,想想做做第4题先引导学生说50比45大一些和85比45大得多,感受大一些与大得多的不同含义。然后让学生把10、48、92、42等数与45分别比大小,并用小一些、大一些、小得多、大得多来描述,他们的数感在选择词语时得到了发展。

  (2) 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选择答案。

  多一些与多得多、少一些与少得多是相对而言的。离开具体情境,不在一定的范围内是很难选用这些词语的。因此,教材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选择。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3题分别要求为比50个少得多比46下多得多比38人少一些比25元贵多啦选择合适的答案,这种形式比较适合一年级学生。

  6、实践活动注重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我们认识的数》组织学生在生活中应用学过的数,设计了说一说猜一猜和数一数三个栏目。说一说中先让学生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体会数能清楚地描述和表达生活里的事物和现象。如我班有42名同学和我班有同学两句话表达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再让学生知道年龄都是用数表示的,引导他们关心家里每个人的年龄,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猜一猜先抓一把蚕豆数数有几粒,再分别抓一把花生米和一把黄豆,估计有几粒,并数一数粒数,评价自己的估计。这里不要求学生估计得很准确,只要能体会到花生比蚕豆小一些,花生的粒数比蚕豆多一些;黄豆比蚕豆小得多,黄豆的粒数比蚕豆多得多。物体的大小关系到物体的多少是难点,教材在抓花生米以后,提出为什么一把花生米比一把蚕豆的粒数多这个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加以体会。

  数一数指导学生在校园里看看、走走、数数,用数表示校园里的一些物体有多少,用数表述自己在校园里的活动,从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过程与方法:能用10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1、在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中,学生能正确的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会用“>”、“<”、“=”表示比较的结果。

  2、能够正确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准备挂图、小棒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景,观察情景图

  1、同学们也让我们踏上神秘的南极大陆进行实地考察,好吗?

  2、你在南极大陆上都看到了什么?看谁能把话说完整。

  3、先让我们估计一下,天上有多少只贼鸥?冰上有多少只贼鸥?冰上有多少只企鹅?

  学生试着估计一下,并说说是根据什么估计出来的?

  二、提出问题

  看样子南极的朋友还真不少,就让我们用数字把朋友的数量记录下来好吗?

  三、解决问题

  1、想一想,这些数字你想怎样记?

  2、把你的好办法,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让他们帮你听听怎么样。

  3、你能把这些数字记录下来吗?试一试。

  4、相信你会把这些数字读得非常正确。

  5、小组同学交流想法,并用计数器演示。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用计数器帮助演示数的写法,并让学生说说每一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加深数位意义的理解。

  6、小组内一个同学用计数器演示,其余同学读数并把数字记录下来

  7、:通过读数和写数,你都有什么发现?

  揭示:读书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四、应用拓展

  1、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我们的周围什么地方用到数字?(全班学生的总数、男同学的人数、女同学的人数等等)。先让学生用该数字说一句话,再让其余同学把数字记录下来。

  2、“自主练习”第1题,先让学生独自做题,把自己写的数读给小组同学听,在小组内交流写法。

  3、“自主练习”第2题,先让学生整体观察这张表,有什么发现?再让学生独立填写各空格里的数。填完后,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有什么发现?

  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

  五、课堂: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上节课我们在南极考察时看到了天上有47贼鸥,冰上有32只贼鸥,看到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2、学生自由提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如果出现“一共有多少只贼鸥?”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数出贼鸥的总数,如果有学生会计算的话,可以计算出来,但对学生不作统一要求。如果学生不能提问出“天上的.贼鸥多还是冰上的贼鸥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问。

  二、解决问题

  1、“怎样才能知道天上的贼鸥多还是冰上的贼鸥多?有什么办法?”让学生知道问天上的贼鸥多还是冰上的贼鸥多,其实就是比较47与32的大小,“怎么比较47与32的大小呢?”

  2、学生独立思考。

  3、小组交流想法。

  4、全班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三、拓展应用

  1、“自主练习”第3题,学生独立做,做完后小组交流想法。

  2、“自主练习”第5题。

  (1)同学们先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摆的。注意让学生把图中的条件和问题表述清楚。

  (2)在理解图意后列式计算。

  (3)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样想的,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

  (4)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法做第5题。

  3、“自主练习”第7题。

  (1)、先让学生明白题意。

  (2)、学生独立去做,在交流自己选择的结果和想法。

  (3)鼓励学生说己的想法。

  四、课堂: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发现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理解公式的形成,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实践能力。

  2、通过对面积公式的探索,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教学内容,渗透“转化”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发现、理解和应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计算机软、硬件一套;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的长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标有上、下底和高及数据的一般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各一个。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一般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和剪刀。

  教学过程:

  一、迁移诱导,激发参与兴趣

  1、启发学生回忆三角形的面积推导公式。

  2、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二、实验操作,引导参与探究

  1、转化

  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学习。

  独立拿出准备好的各种梯形,拼成学过的图形。

  学生拼摆,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及时给予点拨和鼓励。

  2、观察

  学生分组,结合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观察、讨论。教师巡视,注意点拨。

  板书如下:梯形面积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平行四边形的底 梯形是上底+下底

  平行四边形的高 梯形的高

  3、推导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注意点拨。

  学生反馈,教师注意用规范的语言进行调控。

  板书如下:

  平行四边形面积= 底 × 高

  梯 形 的 面 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提问:计算梯形的面积为什么除以2?

  三、反馈调节,巩固参与成果

  1、引导实际应用,巩固梯形面积公式

  2、分层训练,培养能力

  3、发展提高,深化知识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案例]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11册第三单元“较复杂分数应用题例7”开放式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应用题。(出示例7:某工厂十月份用水480吨,比原计划节约了 。十月份原计划用水多少吨?)

  师生共同画出线段示意图(图略)

  师:请大家结合线段图,开动脑筋,利用已有知识求出十月份原计划用水的吨数。(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学生各抒己见。)

  生1:我用方程解,数量关系是计划用水的吨数-节约的吨数=实际用水的吨数,所以设原计划用水x吨,得方程x- x=480

  生2:这样做是对的!而我列出的方程是x=480+ x

  生3:从线段图可以看出,实际用水的吨数相当于原计划的(1- )。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我认为也可以这样列方程:x×(1- )=480

  师:这三位同学都是从列方程的角度求出了解,你们还有其他的解法吗?

  生4:我用算术方法解。从线段图可以看出把十月份原计划用水的吨数看作9份,实际用水比原计划节约 ,那么实际用水 的吨数就是这样的8份,这正好是480吨。480÷8×9,先求每份的吨数,再乘9,就得实际用水的吨数。

  师:对他的解法你们有什么看法吗?

  大部分学生点头认同。

  生5:我同意生4的解法,当然也可以这样列式:480÷8÷ 。先求出每份是60吨,这60吨相当于原计划用水的 ,所以再除以 就是原计划用水540吨。

  此时,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起来,他们私下小声地议论着,过了一会儿,生6面带疑惑站起来说:老师,我也列了两个算式,不知对不?

  师:你先说出来,让我们一起来讨论讨论。

  生6:我的算式是480÷9÷ 和480÷9×8

  师:对这两个式子,你们议一议好吗?

  生7:这两个算式都是错误的。如果这两个算式是正确的,那么刚才列出的480÷8×9或480÷8÷ 就是错误的,而刚才的算式我们已经算过了,是正确的。

  生8:我来补充,我也认为这两个算式是错误的。从线段图来看,480吨与9份显然不相对应,所以480除以9是没有意义的。

  此时,生6略有所悟地点着头,表示接受。

  生9:老师,我从上面的对应关系受到启发,480吨的对应分率是(1- ),直接列式是480÷(1- )。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利用原有知识想出了这么多的解法。真了不起!你们对刚才的这些解法还有什么意见,或者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生10:老师,我还有一种解法。

  此时其他学生都惊讶地看着生10,老师也为之一怔,但还是追问了一句:你是怎么想的?

  生10:我列的算式是480× 。

  师:对480× 你们理解吗?

  生11:我能理解。这是变换了思考角度,如果反过来把实际用水的480吨看着单位“1”,那么原计划用水的吨数就是480吨的 。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原计划用水的吨数就是480× 。

  顿时,教室里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

  [反思]

  在题目本身不具备明显的开放性的情况下,教师善于挖掘解题策略的开放性,大胆放手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思考,让学生拥有自由的思考空间,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综观上面的教学过程,我认为主要体现了:

  1、不唯解题模式,允许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自由地思考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教学,教师往往给学生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具体数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而上述教学片段,教师一开始就大胆放手让学生思考,没有任何束缚,没有任何限制,有的只是民主的氛围,自由的放飞,唯此学生才会不断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加之教师的相机引导,学生探究的兴致越来越高,思维也越来越活,不同水平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他们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找到了答案。尽管方式不同,但结果一样,这也正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的人本主义目标。

  2、不唯师不唯本,允许学生自由地评价体验成功,获得自信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只有听讲的义务,而无评价的自由,唯师、唯上,这样大大地抑制了学生发表意见的愿望,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习质量。我们认为,只有积极思考的学生,才会提出不同的方案,才会评价别人的方法。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敢于解除对学生的束缚,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当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时,教师总是巧妙地把解答的“包袱”抛还给学生,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只是简要地搭条线然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让学生自由地评价,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在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观察、画图和交流等活动过程中,认识射线和直线,掌握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点及其联系。了解从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并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2. 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会用符号表示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相应的读法。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应用所学知识描述生活现象。

  教学过程

  一、 感知射线从生活中引入

  教师打开激光灯,光线射向教室对面的墙壁上。

  提问:在墙上你看到了什么?(一个光点)这个光点是从哪里发出的?

  再问:如果把激光灯的发射点和墙上的光点看作两个端点,那么中间的一条光线可以看作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线段。

  提问:线段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根据线段的特点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评析:用学生熟悉、喜爱的激光灯射出的光线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及时将具体的生活实例上升为抽象的数学概念,有机孕伏与复习了线段的特点,为射线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提问:如果把激光灯射出的红色光线射向天空,你还能找到光线尽头的那个光点吗?(不能)这条光线会怎样?(这条光线会射得很远很远,看不到尽头。)

  追问:这条光线还能用线段表示吗?为什么?

  讲解:对!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光线看作是射线。(板书:射线)

  出示教材第16页的情景图。

  提问:这幅美丽的夜景图中,那五光十色的灯光都可以看作是射线吗?为什么?

  谈话:但图上只能看到这些光线的一部分,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清楚地画出这些射线呢?请大家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试着画一画。

  学生画出的图形可能有:

  反馈时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比较,明确: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

  提问:你还能举出生活中有关射线的例子吗?

  [评析:揭示了线段的概念后,通过光线射向天空,射得很远很远,看不到尽头,让学生初步感受无限。同时,让学生在尝试画射线的活动中理解和体会无限延长的含义,感受并理解射线的特点。]

  二、 认识直线在操作中体会

  谈话:想象一下,如果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会得到怎样的一条线呢?你会画一画吗?

  学生画出的图形可能有:

  师生共同评价,并通过讨论明确: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

  讲解:(指学生画出的直线)我们把这样的'线叫做直线。(板书:直线)

  提问:那你会把一条射线变成一条直线吗?

  指名在实物投影上把射线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一条直线。

  小结:直线有哪些特点?

  [评析:在对射线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想象,自己画直线,使学生对直线的认识建立在实际操作和想象的基础上。同时,要求学生将射线变成直线,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射线与直线的联系与区别。]

  三、 形成概念在比较中整理

  谈话:我们在认识了线段的基础上,又认识了射线和直线,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线段、射线、直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讨论。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板书。)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

  学生口答,并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评析: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联系和区别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师放手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学生在归纳中有效区分三者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加深了对射线和直线的认识,形成了合理的知识结构。]

  四、 知识延伸在实践中提炼

  1. 画一画。

  提问:如果老师要你画一条线段、射线、直线,你会画吗?(学生按要求画图)

  再问:如果老师要你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射线、直线,你会画吗?为什么?

  谈话:如果老师要你以一个点为端点画一条射线,你会画吗?试一试从这个端点能画几条这样的射线?(学生尝试画图)

  小结:从一点起能画出无数条射线。

  谈话:如果老师要你经过一点画一条直线,你会画吗?可以画几条?先想一想,再试一试。

  小结:经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提问:如果老师要你经过两点画一条直线,你会画吗?可以画几条?

  学生尝试画图,并组织交流。

  小结: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2. 说一说。

  谈话:其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例子在生活中用得很多。你能找到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评析:让学生在画线段、射线和直线的交流与实践过程中,既巧妙复习了线段、射线和直线之间的联系,又适时归纳出经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射线,经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同时,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知识及时拓展到在现实生活中,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际价值。]

  3. 想一想。

  出示下图,谈话:小明从学校回家有A、B、C三条路线可以走,你认为小明选择哪条路回家最近?

  谈话:这只是我们凭生活经验得出的结论,如果量一量呢?请同学们动手量一量。

  学生反馈测量结果。

  谈话: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

  让学生在纸上画两个点,量出它们之间的距离。

  [评析: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测量、交流,明确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从而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知识。]

  五、 角的概念在自学中获取

  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经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指学生画的从一点引出多条线段的图形),请同学们看这里的图,你能从中找到我们已经认识的图形吗?

  谈话:我们在二年级时已经初步认识了角。请大家想一想,关于角我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再打开课本第17页,自学例题,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对于角,你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自学后,组织反馈,并通过讨论使学生弄清以下问题:什么是角?角由哪几部分组成?角用怎样的符号来表示?

  提问:你能画一个角,并标出角各部分的名称吗?自己试一试。

  学生活动后,师生共同评价。

  [评析:由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巧妙地引入角,形象地突出了角的两条边是射线这一关键,使学生对角的认识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提升。]

  六、 练习拓展在辨析中提升

  1.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图中有几条射线,组成了几个角?它们各是什么角?

  引导学生有序观察、思考,明确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七、 回顾反思在生活中延伸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延伸:在我们的生活中藏着很多数学知识。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找一找,看一看,并将你的发现与其他同学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31页例4,练习七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让我们一起到儿童商场逛一逛。出示例4的主题图。

  问:你们瞧,这个柜台里有什么?

  学生观察主题图后回答。

  【设计意图】:把学生带入商场,身临其境,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教学例4。

  (1)、出示情境图:从他们的议论中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里面的数学问题。

  (3)、小明想买5辆小汽车。,应该付多少钱?

  引导学生得出:12÷3=4(元)是求1辆小汽车多少钱。因为要知道小明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必须要先知道1辆小汽车多少钱。

  (4)、鼓励学生再提出问题。

  2、小结: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把探索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汇报的形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引发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应用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1题。问:要完成这道题必须先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并掌握利用乘法和除法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总结。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