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7-25 13:34:08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锦集【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锦集【10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3页的例14及“做一做”题目,练习十四的第6-10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商末尾补“0”的意义。掌握两位数除多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卡片。

  540÷6072÷18140÷2560÷8

  720÷9303÷3217÷7320÷4

  2、不用计算,讲出商是几位数。

  3、改正下列各题中的错误。

  先让学生讨论,找出各题的错误原因,再由三位同学板演订正,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重算。

  二、新接。

  1、引言。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要注意商未尾的“0”;

  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同样也要注意商末尾有“0”的情况。今天学习的内容是商末尾有0的两位数除法。(板书课题)

  2、教学例14。7820÷23

  (1)审题:商是几位数?商的最高位在哪一位上?

  (2)学生试做。两人板演。

  (3)教师巡视,将学生计算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分别写在黑板上。

  (4)结合竖式提问:

  在百位上商“3”表示多少?在十位上商“4”表示多少?个位上商“0”为什么一定要写?

  教师指出:在计算过程中,除到破除数的十位商“4”,能除尽,被除数个位上的0就不必再移下来,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

  3、改题。如果例3的'被除数是7830,该怎么办?

  (1)指定学生板演,其余学生试做。

  (2)结合竖式讲评提问:

  ①当十位上商“4”,为什么还要把被除数的十位上的余数1与个位上的0移下来?(当十位上商“4”后,但被除数十位上还有数,因此要把1移下来,再把个位上的0移下来,10除以23,个位仍不够商1,在商的个位上写0,这时余数为10。)

  ②商的末尾不补“0”行吗?为什么?(不补0,商就不是三位数,也就不能表示3个百、4个十,而只是34,验算的结果也就不对。)

  ③怎样进行验算?(看除数与商的积、加上余数是否等于被除数。)

  三、巩固。完成第63页下面“做一做”题目。

  9180÷543749÷31

  先判断商是几位数,然后由学生独立练习。

  四、。

  今天学习的是两位数除多位数商末尾带0的除法,计算时要注意两点:

  1、试商前要先确定商是几位数。

  2、求出商的最高位后,除到被除数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商的那一位上写0。

  五、作业。练习十四的第6-10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的关系。

  2、 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并且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并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 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熟悉所学过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长度单位。

  教学、具准备:课件 直尺 硬币 米尺 正方体盒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以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引出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一)、认识毫米

  1、1毫米到底有多长呢?你们的尺子上有表示1毫米的长度,你能找出来吗?请大家试着找一找。

  教师小结: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2、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

  3、用手势表示出一毫米的长度。

  4、估测数学书的厚度。

  5、练习

  (二)、认识分米

  1、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分米=10厘米)。

  2、找出1分米的长度

  3、米和分米的关系。(1米=10分米)。

  4、同桌交流,用分米说一句话。

  5、剪一分米长的吸管。

  6、比划一分米的长度。

  7、估测课桌的高度,并交流方法。

  三、练习

  1、游戏:给物体选择合适的单位

  2、辨一辨数学日记。

  四、小结

  五、课外活动。

  (查一查):米、分米、厘米、毫米国际上采用什么样的符号表示?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个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引出规律

  在课的一开始,让学生把双手背到后面去,不看手指,说一说一只手上有几根手指?(5根)每两根手指之间有一个空挡,一共有几个空挡?(4个)想一想,手指数和空档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得出:一只手上有5根手指,有4个空档,手指数比空档数多1,空档数比手指数少1。

  指出:其实像这样的有规律现象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首先我们一起到小白兔家去看看吧!(板书:找规律)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呈现例题情境图,看看图上有什么?你能从图中找出像我们刚才游戏中手指和空档这样排列的事物吗?看看哪个同学找到的最多?

  生1:夹子和手帕。

  生2:兔子和蘑菇。

  生3:木桩和篱笆。

  (板书:夹子和手帕 兔子和蘑菇 木桩和篱笆)

  2、观察“夹子和手帕”(出示部分手帕图)

  师:夹子和手帕是怎样排列的?

  生:一个一个排列的。

  师:一个一个排列就是手帕、手帕、手帕……夹子、夹子、夹子……来排列的,它们是这样排列的吗?

  生:不是。是按照一个夹子、一个手帕……这样排列的。

  师:对,它是按照夹子、手帕、夹子、手帕……顺序排列的。(板书:夹子、手帕、夹子、手帕……)

  师:第一个是什么?最后一个是什么?

  生:夹子。

  师:第一个和最后一个都是夹子。还可以说成两端都是夹子。

  师把板书补充完整。(夹子、手帕、夹子、手帕……夹子)。

  3、小结:像以上这样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间隔的排列,叫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

  师:看一看,图上一共晒了多少块手帕?用了多少个夹子?想一想,你发现夹子的个数与手帕的块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同桌互相讨论一下。(夹子数比手帕数多1,手帕数比夹子数少1。)

  4、观察“蘑菇和兔子”(出示部分兔子图)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蘑菇和小兔子吧,他们又是怎么排列的`呢?第一个是谁?最后一个是谁?两端都是谁?那么小兔子的只数与蘑菇的个数之间有没有规律呢?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谁来说一说。(小兔和蘑菇间隔排列,两端都是小兔,小兔数比蘑菇数多1,蘑菇数比小兔数少1。)

  5、观察“篱笆和木桩”(出示部分木桩图)

  师:再来看木桩和篱笆,你找到其中的规律了吗?

  说一说:你找到的规律是怎样的?

  6、归纳小结:

  通过观察,我们一起发现了图中存在的一些规律。一般来说,像夹子、小兔、木桩这样,是处于两端的物体(板书:两端);像手帕、蘑菇、篱笆这样,是处于中间的物体(板书:中间)。

  现在,谁来说一说,两端的物体与中间的物体间存在什么规律?

  [两种物体间隔排列,并且两端物体相同,排在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要多1(板书:要多1)反过来,处于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要少1(板书:要少1)。]

  三、动手操作:

  同学们真聪明。现在,老师就要来考考你们了。(课件出示题目)

  请同学们拿出身边的小棒和小圆片,摆一摆,使得你摆出的图形也符合这种规律,看谁摆得又快又正确。(学生动手操作)

  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呢?谁上来摆一摆,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摆的。

  (让摆得较快的学生上前,在投影上演示自己摆的情况)

  师:如果将最后一个小棒拿掉,结果会怎么样呢?

  问:为什么同样是间隔排列,却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呢?(小棒和小圆片个数相等)

  它们是怎么摆放的?(也是间隔排列,但两端的物体不相同)

  小结:两种物体间隔排列,如果两端物体不同,那么排在两端的物体和中间的物体个数同样多。

  四、巩固、应用:

  1、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物体也有这样的规律。你能说一说吗?((生举例说明)

  *如:树和树之间的空档间隔排列,两端都是树,空档比树少1。

  *又如:有的人穿的衣服一条蓝的一条黄的排列着。

  *再如:每天学校做操时,操场上排列的队伍、广场的栅栏、……

  2、师:老师这儿也找到了一些生活中的例子,需要大家一起来帮助解决。大家请看屏幕。(课件出示题目)

  (1)、“电线杆和广告牌”

  仔细看这幅图,这是马路的一边,有电线杆和广告牌,仔细观察它们是怎么排列的?谁是两端的物体,谁是中间的物体?现有25根电线杆,那么会有多少块广告牌呢?为什么?

  (有24块。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块广告牌,广告牌的块数比电线杆的根数少1)

  追问:如果有25个广告牌,那又会有多少根电线杆呢?为什么?

  (2)、“锯木头”

  师:图中这人在干什么?

  锯木头中是不是也有这种规律呢?

  A、把这根木料锯一次,能锯成多少段?锯2次呢?(课件出示)

  B、 如果要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课件出示)

  问:同学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谁来说一说?(锯的段数总是比次数多1,锯的次数总是比段数少1。)

  用这个规律快速抢答:锯7次能锯成多少段?锯9次呢?55次?

  反过来,如果要锯成8段,需要锯多少次?9段呢?24段呢?

  3、小结:同学们,你们现在已经熟练掌握了规律,思考的速度就快了。

  五、拓展规律:

  1、请同学们再来看一看河堤上种的树。(课件出示)

  师:有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要种一棵桃树。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桃树?

  (口答)你是怎么想的?

  2、请同学们再看这一题和上面一题一样吗?哪里不一样?(上一题是在河堤的一边栽树,这一题是在圆形池塘的一周栽树)那答案一样吗?(同桌交流)

  学生有可能会出现两种答案(75,74)哪一种是正确的呢?

  课件出示,一起交流。 师:同学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柳数和桃数相等)为什么会相等?(因为它们是在一个圆形池塘的一周栽树,圆形是一个封闭图形)什么是封闭图形?(首尾相连的图形,像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接下来我们再看两幅图。(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这都是封闭图形。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一共可以栽多少棵桃树?小结:在封闭图形里,如果两种物体间隔排列,那么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现在同学们知道刚才哪一个答案正确了吗?

  六、总结

  师:今天,我们发现了一条很有用的规律,还运用这条规律解决了不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实,这样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老师也找了一些,我们一起来欣赏。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2、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重点:

  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教学难点:

  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学具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10个棱长5厘米的小正方体纸盒,

  教师准备:

  10个棱长是15厘米的立方体纸盒,正方形纸板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我们在前面的知识中已经学习了用三个或四个正方体搭成立体图形,请大家看大屏幕的图形,你能说出从正面、侧面、上面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吗?(展示课件)

  知道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更加复杂的立体图形,有兴趣吗?

  二、教学新授:(用三个比赛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1、创设“比赛”情景一

  第一轮比赛:摆(如课件)

  要求学生用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任意搭,有多少搭多少,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小组每摆一个造型可得10分)

  时间为3分钟

  学生出现了多种答案,老师巡视课堂。

  2、想一想,从正面看是什么形状,从侧面、上面看呢?

  从比较简单的无遮挡实物入手,发现实物与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第二轮比赛:画

  (1)教师大屏幕出现摆好的立体图形(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让学生仔细观察立体图形后集体动手单独画出从三个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并总结出画平面图形的方法。——从左边开始看,先看有几列,再看每一列有几个正方形。(这种方法的教学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简单易学)

  (2)比赛:任选三位同学依次摆出三种图形,让全班各组的同学画,能画出来的小组获得分数50分,反之扣50分。

  3、创设“比赛”情景三

  根据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屏幕出示,课件上从正面和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

  师:这是一个用5个小正方体搭出的立体图形,从上面和正面观察所画下的`形状。同学们,你能不能用小正方体搭出这个立体图形?

  学生小组合作操作,(根据上面两图形搭出立体图形)

  (每个小组限定在2分钟内摆,时间到时各小组摆出图形来,每摆对一个可得50分,反之,摆错了倒扣50分)

  师:请说一说你搭过程中的想法和做法。

  师:可以先根据正面图形搭出符合正面的立体图形,再根据上面观察到的图形搭出符合上面的立体图形。也可以根据上面的形状,知道有一块是隐藏的,再根据正面的形状确定隐藏在哪一块下面。

  思考1、从二个方向观察,能不能确定立体图形形状?

  (1)出示课本78页试一试第一题图。

  (2)师:请用5个小正方体搭出这个立体图形。

  师:注意到各组搭出的立体图形,形状都不一样,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体会,充分尊重并利用学生(让生认识到根据从二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不能确定一个物体立体形状)

  思考二、(二个方向观察可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数量范围。)

  (1)出示试一试第二题图

  (2)师:引导生先从上面看,哪个位置有正方体,哪个位置没有正方体。再从左面看哪一排最多有几个?最少有几个?进行充分想象。

  (3)学生小组合作操作

  (摆放实物搭出这样的立体图形,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让学生体会从二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虽不能确定一个物体立体图形,但可以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4、计算各小组所得分数,宣布获胜小组

  三、反馈练习,深化体会认识。

  79页练一练1、2。

  四、小结

  今天学习的观察物体,要从几个方向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呢?(3个)2个方向是不能确定立体图形形状的,但可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数量范围。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详细介绍: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的方法。

  (二)通过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及书写工整、规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的方法。

  难点:正确计算连减式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板演(指名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演算):

  2。在两名学生板演的同时,其他学生口算下面的题,抽问其中一道连加、一道连减的口算过程,从而复习连加、连减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0+40+30=10+40+20=3+20+6=

  70-20-40=80-50-10=65-5-20=

  订正板演,两名学生分别说一说计算过程,大家检查计算是否正确。然后观察一下,两道加法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发现第一个加法算式两个加数的和也就是第二个加法算式中的第一个加数。如果把这两道加法题连在一起写,就是一道连加题。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连加、连减用竖式计算。出示课题连加、连减。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128+34+23=

  启发提问:

  (1)连加式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2)用竖式怎样计算?

  相邻的两位同学互相说一说,然后自己动笔试着做一做(如果有条件,每人一块小纸黑板,每人在纸黑板上做)。

  在学生自己试算过程中,教师行间巡视,找出几种有代表性的做法,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先出示正确的算法,即大家进行评议,公认这种算法是正确的。然后出现下面两种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如果班里学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就不必提出,以免误导)。让学生说一说错在哪里。

  小结性提问:

  (1)计算连加式题,先加什么,再加什么?

  (2)计算连加两步式题,应注意些什么?

  在此基础上得出:

  计算连加式题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要注意计算第二步时,是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加上第三个数,还要注意每一个计算过程中,不要抄错数。

  教师介绍简便写法。为了书写简便,我们可以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

  提问:这种写法和原来的写法有什么不同?简便在什么地方?

  教师总结同学的意见,得出:这种把算式连起来写的方法,不仅可以少写一个62,比较简便,同时可以避免计算过程中抄错数的错误,使计算正确、迅速。

  做一做:46+25+17=

  要求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做,先分步书写,再用简便方法书写。指名一个同学在小黑板(或投影片)上做,便于在全班订正。

  2。出示例252-20-18=

  启发性提问:

  (1)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两步式题?

  (2)你能根据刚才研究的连加两步式题,推想出连减两步式题的计算方法吗?同学们试一试在小黑板上做一做。

  教师通过行间巡视,可能发现有以下三种情况,教师先出示第(1)(2)种。

  通过学生评议,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而第(2)种是用简便算法,值得提倡。

  再出示第(3)种算法。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错在哪里。第一步计算对了,问题出在第二步是退位减法,而这位同学没有退位,造成计算错误。大家要吸取他的'教训。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在计算两步式题时,遇到哪一步可以用口算,就不必写竖式。如上面这道题,第一步可以用口算,就可以不写竖式(把第一步竖式用虚线框起来)。做一做:84-26-30=

  由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试做,指名一个学生在小黑板(或投影片)上做,便于在全班订正。教师还可以了解一下哪些学生直接用简便方法书写,而且一次做对;哪些同学还用两个竖式做;哪些同学只写了第一步竖式,第二步用口算就得出了结果。对最后一类同学可以提出表扬。

  小结性提问:

  (1)计算连减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计算连减两步式题,应注意什么?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可以让学生直接在书上填写。

  2、对比性练习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54+26+15=90-58-24=

  直接在书上第2页做,可以列两个竖式,也可以用简便写法。

  (2)口算下面各题。(书上第2页,直接在书上写得数)

  7+59+20=72-6-40=

  3、趣味性练习(练习一第1题)

  把每行的三个数加起来把练习一的第1题,如上图那样,把每行三个数的旁边画一个括号,把得数填在括号里。

  4、课后练习

  练习一的第1题和第2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及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以及口算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的。这节课的新知识就是,让学生学会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式题。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这一重点。

  教学过程的设计充分利用旧知识,引导学生探索主动获取新知识。教学一开始,安排两道有联系的加法算式进行板演,第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得数就是第二个算式中的一个加数,就为学生探索连加法怎样用两个竖式进行计算打下了基础。两道例题都是放手先让学生试算,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出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以及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这样安排,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不仅获得了新知识,而且培养了观察、分析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本节课的练习除了边讲边练外,最后安排了有层次的集中练习,并进行及时反馈,表扬用简便写法及结合口算算得正确的同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除法的意义,在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中探索并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观察、探究、实践应用等活动中,体会小数除法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同学们,在四年级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除法,出示320÷3,你会列竖式吗?学生独立完成,一生板演,完成后说出计算过程。

  2、还记得整数除法是怎样计算的吗?

  从高位除起,除数是几位就看被除数的前几位,除到哪位商写在那位上,不够商1就商0。

  3、今天我们就在这个基础上,一起来研究小数领域的除法计算。

  (设计意图:小数除以整数是在学生学会整数除以整数的基础上学习的一个新内容,算理与计算方法都是在这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课前,对这一知识的复习时非常必要的)

  二、探究新知,探索算法

  1、冬天来了,天气比较干燥,我们都要多吃水果,瞧,妈妈买了好多水果呢!(出示例题)从表格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要求单价,可以根据那个关系式(总价÷数量=单价)你会列式吗?(师板书三个算式)

  (设计意图:在课的开始就创设了妈妈在超市购买水果的情景,并且出示购买水果的情况表,让学生的除法计算学习置身于一个活生生的生活情景中,激发学生求知的。这里的情景与计算教学并非简单的拼凑,而是对学生探索计算方法时起到启发思维的作用,这一激活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孩子体会小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为下面竖式算理的探索活动买下了伏笔,奠定了基础。)

  2、我们先来求苹果的单价。

  比较刚才9.6÷3与320÷3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板书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①每千克苹果是多少元?谁知道?

  ②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a、把9.6元分成9元和6角

  9÷3=3(元) 6÷3=2(角) 3元+2角=3元2角 3元2角=3.2元

  b、9.6元是96角 96÷3=32(角) 32角是3.2元

  c、9个1除以3等于3个一也就是3,6个0.1除以3等于2个0.1,也就是0.2,3加0.2是3.2

  d、9.6表示96个0.1,吧96个0.1平均分成3分每份是32个0.1也就是3.2

  e、列竖式。(利用小数的组成和小数本身的.计数单位(9.6可以分成9个一和6个十分之一,9个一除以3得3个一,6个十分之一除以3得2个十分之一,3个一和2个十分之一合起来是3.2))

  ③刚才有些同学们利用元、角、分间的进率还有小数的组成算出了苹果的单价,除了这样我还发现有同学是用竖式计算的。请那位同学汇报一下计算的过程。

  a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呢?(先算9个一除以3等于3个一,3商在个位上;再算6个十分之一除以3等于2个十分之一,2商在十分位上)

  b那小数点呢?你为什么将小数点点在这里?(指名回答)

  (指着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问:同学们认真观察小数点点在这里也就是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怎样了?(对齐)谁愿意再来说一遍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点“3”和“2”的中间也就是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这位同学非常了不起,自己用竖式计算出了9.6÷3=3.2,现在你也会用竖式计算了吗,请同学们说一说用竖式是怎样计算的。请一生完整地把过程说一遍,课件演示。强调小数点对齐。

  ④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整个的计算过程。(边板书竖式,边回顾)9.6÷3先算? 3商在?计算时为了避免漏掉小数点,通常我们在算出商的个位上的数之后,就在商里点上小数点。接下去再算?2商在?)

  (设计意图:周玉仁教授曾说:“学生能探索得知的教师不要替代,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要暗示,要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因此我就这一环节我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与空间给学生在小组里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通过学生积极的思考,主动探索,说出的理由百花齐放。足够的探索空间使学生真正的研究知识本身的特点,学生的这些想法正正是为竖式计算的探索活动“蓄势待发”,在学生充分地说明理由后再说竖式的写法,学生对竖式每一步的理由,每部分的意义就清晰明了多了,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整个活动学生把精力集中到探索算理本身中去,真正地提高探索发现的价值与有效性,也为后面学习12÷5和5.7÷6的计算奠定了丰厚的算理基础。)

  3、下面我们来研究香蕉的单价。

  ①估算香蕉的单价应该在什么范围之间?

  ②估算对吗?让我们用竖式算一算(巡视后,指名板书竖式)。

  ③我们一起来看这位同学算的。

  12个一除以5得2个一,还余2个一。在整数除法中,算到这儿就行了。但今天我们研究的是小数除法啊,算完没有?该怎样继续除下去呢?(停顿,生答:添0再除)

  ④0添在哪里?(2后面)

  添0后的20表示20个?(20个十分之一)

  这个0在什么位?(十分位)这样添0的根据什么?(小数的基本性质)

  ⑤能继续往下算了吗?(生口述,师板书)

  ⑥2.4元的确是在估算范围之内。

  ⑦小结:这题与以前学的整数除法有什么不同?(出示:有余数,添0继续除)

  4、最后让我们来看看橘子的单价。

  你认为橘子的单价会在什么范围之内?(学生估算)

  是吗?让我们用竖式来算算。(指名板书)

  ②反馈:5.7÷6,除数6是一位数,看被除数的前一位,5除以6个位不够商1,怎么办?(在商的整数部分写0,点上小数点,再继续往下除。)

  ③小结:,通过这题我们又发现在小数除法中,个位上不够商1,该怎么办?(出示:个位不够商1,商0)

  5、检验:

  刚才我们分别求出了苹果、香蕉、橘子的单价,做的对吗,可以怎样检验?

  指名说,你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来检验的?(单价×数量=总价)

  下面我们分工合作,第一组检验苹果,第二、三组检验香蕉,第三组检验橘子。它们的单价对吗?那我们就可以将答案填入表格中,同学们一定要养成及时检验的好习惯,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6、比较:

  大家看黑板,让我们再来观察这3道竖式,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同:①都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②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异:①直接计算;②有余数,在后面添0继续往下除;③个位不够商1,在商的整数部分写0,点上小数点,再继续往下除。)

  (设计意图:通过3道例题的教学,学生在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时常遇到的情况基本在这里讲到了,,这里的教学能从一般到特殊逐步使学生掌握计算过程中的具体技巧,突破难点,最后通过引导学生对3题式子的比较,初步领会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再次探索,理解算法

  1、过渡:学到这儿,老师有理由相信我们五(4)班的每个同学都能独立地进行计算了,你们有没有信心来“试一试”吗?

  ①在书本第73页上独立完成试一试。

  指名板演笔算过程,集体交流。提问:个位不够商1怎么办?计算到被除数的十分位还是不够商1,怎么办?

  比较两题与例题的异同。

  2,观察例题和试一试,在小组说说:小数除以整数应该怎样计算。

  ①预设:(①都是从高位算起;②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③除的时候不够商1就商0)其实同学们说的这些就是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也就是说小数除以整数,首先是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来算,但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学生齐读)

  小结:小数除以整数,先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来算,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你认为在计算时还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问题?

  四、巩固内化,熟练算法

  1、P73改错过渡:相信同学们能正确而熟练的进行计算。

  P76/2 : 4.26÷3 0.735÷7 2.76÷6 6÷8

  2、五、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小数除以整数”(手指课题齐读),现在你会计算小数除以整数了吗?在计算的过程中该注意什么?提醒大家要注意,个位不够0补位,余数添0继续除。

  六、开放练习

  厨房准备了72.72千克的香蕉准备放在一些盘里面,你认为可以准备( )几个盘,每个盘里分得( )千克。

  七、板书设计

  小数除以整数

  9.6÷3=3.2(元) 12÷5=2.4(元) 5.7÷6=0.95(元)

  八、作业设计

  1、计算: 4.26÷3 0.735÷7 2.76÷6 6÷8

  2、改错3、实际应用:厨房准备了72.7千克的香蕉准备放在一些盘里面,你认为可以准备( )几个盘,每个盘里分得( )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新课标六年级上册课本P28页的例1做一做,第29页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什么叫做倒数,倒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是不能孤立存在的;掌握求倒数的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0”没有倒数,“1”的倒数还是“1”。

  2、过程与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现求倒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知识获取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学会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熟练正确的求小数、带分数的倒数,发现倒数的一些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课、激发兴趣。

  1、 复习:

  口算:《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2、创境导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在学习新课之前,来做个文字颠倒游戏,比如老师说:“牙刷”,大家可以说“刷牙”,你们想玩吗?

  生:(大声喊道)想!

  师:子女

  生:女子

  3、游戏:倒写

  吞———吴 上---下 土-----干

  这是语文方面的倒数现象,数学方面把一个数倒一下会有什么现象,你们想知道吗?4/7---7/4 3/2---2/3 1/2----2/1

  师:你们能按照上面的规律再说出几组数吗?(学生举例教师给予肯定。)

  3.师:像这样把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上下颠倒之后就成另一个数,你能给这些上下颠倒的数起个名字吗?(生:倒数)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倒数(板书:倒数的认识,并让学生读一读。)

  4.师:看到这个课题,大家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选择板书。如:(1)倒数?(2)怎么样求?(3)……

  (设计意图)在谈话、游戏情境中引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探究倒数的意义。(课件出示算式以及思考要求)

  师:(课件出示)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谁能准确的说出结果。

  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以小组为单位:算一算,找一找,这组算式有什么特点?

  小组汇报交流。

  学生预设:1.通过计算,我们发现它们的乘积都是1。

  2.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相乘的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位置是颠倒的'。

  (3)师:究竟什么是倒数?开动你的脑筋,给它一个完整的答案吧?

  (学生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点拨引导。)

  师生共同归纳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教师板书)

  2.探究求倒数的方法。

  师:那么如何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呢?

  (1)课件出示分数:3/5、2/7、4/7

  A:学生试说。

  B:教师板书:例:3/5的倒数是5/3,等等。也可用—(破折号)表示。(规范学生的书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只要将分数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就行了。

  (2)师:同学们已经会求一个分数的倒数了。那么整数有没有倒数?

  生:预设:有!或者没有。

  师:怎么想的?

  生:因为任何一个整数都可以看作是分母为一的分数,根据分数的倒数求法,整数是几,它的倒数就是几分之一。

  师:非常好!很有条理性,还有什么看法?

  生:我认为不是所有的整数都有倒数,因为0和任数相乘都不等于1。

  师:嗯!很有道理。你们怎么看?一起商量一下吧?

  (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3):师:谁想说说?

  生1:我们小组认为整数有倒数,但是需要把特殊的0排除。

  生2:我们想补充一下,在整数里,除了0这个数还有1也很特殊。也应该排除。

  生3:整数有倒数,但是得排除0和1。

  师生总结:大家说的很有道理,整数实际它的倒数就是几分之一,那么1和0有倒数吗?为什么?学生讨论释疑。

  预设:

  因为1×( )=1,所以1的倒数是1。

  而0×( )=1呢?没有。所以0没有倒数。

  师:看来同学们掌握的很多,老师要来考考大家,接受挑战吗?

  (课件出示练习题)填空,判断题型。(设计意图:随堂练习,及时巩固新知)

  (4)、师:我们还学过哪些数?生:小数、带分数。

  师:如何求它们的倒数?请同学们小组探究交流。

  学生选择一种研究,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小数倒数求法,先将小数化成分数,再求倒数。带分数的倒数求法,是将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求倒数。(分别请学生举例说明。让学生脑子里有这个思维模式。)

  师:综合上边我们学习的内容,我们能不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概括求倒数的方法。?

  方法: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互相交换位置就行了。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中探究知,理解并掌握倒数的意义和求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

  三、巩固练习

  师:那老师来考考你,同学们请看下面的题(课件出示)。

  老师找学生回答。

  1、说出下列各数的倒数。

  ⑴4/11 的倒数是( ) (2)35 的倒数是( )

  ⑶4/15的倒数是( ) (4)16/9的倒数是( )

  (5)1的倒数是 ( ) (6)0.25的倒数是( )

  2、填空:

  (1)乘积是( )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 )的倒数是它本身,( )没有倒数。

  (3)A和B互为倒数,则A·B=( )。

  3、判断:

  (1) 求 2/5 的倒数: 2/5=5/2 。 ( )

  (2) 9的倒数是 9/1 。 ( )

  (3) 任何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假分数。 ( )

  (4) 任何假分数的倒数都是真分数。 ( )

  (5)A的倒数是1/A。 ( )

  4、拓展题。

  7/8×( )=1/2×( )=0.25×( )=5/6×6/5=1

  4、游戏:五四三二一。(打一数学名词)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伴随着学生情感参与的游戏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激起思维高潮,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四、总结反思、评价体验。

  1、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倒数,同学们有很多发现,其实在数学中存在很多的规律,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相信大家会创造更多的发现!谢谢大家,下课!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

  五、布置作业。

  29页练习六1、2、3题。

  六、板书设计

  倒数的认识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长度观念,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重 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 。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

  难 点:怎样正确使用毫米、分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关 键:采用直观演示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教 具:课件、米尺、学生尺 、线绳、各种小物体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师:每组的纸上都画有一条小线段,你们能精确量出它的长度吗?试试看!1、学生分组活动。2、汇报: 量不出小线段的长度。

  师:怎样才能量出小线段的长度?

  生:要是知道一个小格是多长就能量出。

  师:你想 怎样解决这个疑问?

  生:看书。

  师:请同学打开书60页,自学例1。

  点评:有疑才有思,通过量线段这个小环节,教师故意为学生设置疑问,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每个学生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疑问,积极性非常高!

  二、合作探究,形成规律。

  师:谁能告诉老师一个小格是多长?

  生:一个小格长1毫米。

  师:你能具体说说是怎么规定的吗?

  生: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是1毫米。

  师:我们一起看大屏幕:(教师自制课件动态演示)。

  师:这是一个放大的1厘米,咱们一起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小格?(一边数,一边动态演示)这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2个小格是几毫米?5个小格是几毫米?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那么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

  师:量一量,一分硬币有多厚?

  生:1毫米。

  师: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以小组为单位,量一量你身边的小物体的长度或厚度,要有分工,有记录,分工明确。

  学生分组活动。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汇报。

  师:当我们量的物体比较小或要求我们量的比较精确时要用毫米作单位,当要量比较长的物体时,就要用一个比毫米大的多的长度单位,想知道它是什么吗?打开书61页,自学例2。

  ( 1)学生自学。(2)学生汇报:10厘米的长度就是1分米。

  师: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米等于多少分米?

  继续以小组为单位,看看那些物体可以以分米作单位来量一量。(1)学生分组活动。(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量出3分米长度的'绳子给大家看。

  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那些长度单位?

  (大屏幕出示已学过的长度单位)

  师:观察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几?你能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出来吗?这节课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老师出题考考你好吗?

  点评:在新授环节我主要采用了如下的方法:自主法、合作法、探究法、实践操作法,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比如以毫米、分米为单位量身边物体的长度或厚度,既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并且充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亲切感,学生积极性高,学习效果也很好。

  三、巩固练习

  1、填合适的长度单位。

  (1)蜡笔长6( )。 (2)跳绳长2( )。

  ( 3 )课桌高7( )。 (4)粉笔长75( )。

  (5)别针长34( )。 ( 6)小红身高120( )。

  2、判断

  (1)小名身高134米。( ) (2)一根绳长15分米。( )

  (3)一块橡皮厚1米。( ) (4)10分米=1厘米。 ( )

  3、儿歌

  长度单位真不少,米、分米、厘米和毫米。

  有的长,有的短, 有的不长也不短。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一定要:牢牢记,灵活用。

  点评:在巩固练习阶段 ,采用了学生喜欢的一些形式,如:选择、判断、儿歌等,既检验了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寓乐。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学会认读整时。

  2、结合日常生活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的习惯。

  3、通过观察、讨论、比较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的学习意识。

  学习重点:1、学会认识钟表的时针和分针,会看钟表上的整时。

  学习难点:

  学会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道具钟若干个,实物钟,课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课件截图

  一、课前准备

  1、师:同学们看看今天来了那些客人?(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视频片段)

  2、师:羊村里的小羊们今天来到了我们的课室和我们一起上课呢?看,村长慢羊羊想给我们玩一个拼图游戏,你们想不想玩呀?

  3、生齐答:想。

  4、师:那么老师就请一位男同学和女同学上讲台来比一比吧!(学生热烈举手参与)

  5、师:看看他们俩谁最快把这个图案拼完,好吗?(男女同学齐叫加油)

  6、师:比赛已有结果了,你们知道他们拼出来的是什么吗?

  7、生:是一个钟

  8、师:对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通过运用拼图游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营造了一种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拼图体现出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中已对钟面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师根据学生的拼图顺势揭题就能水到渠成地将最基本的认识迁移到课堂上。

  二、自为学习 二、新授——认识钟面

  1、师:现在就请你们仔细地观察这两个钟表上都有什么?

  生1:有12个大格

  生2:有两根针

  生3:有数字1-12

  2、师:分针和时针长得一样吗?

  生:不一样,一长一短、一粗一细

  师:又短又粗的叫什么?又细又长的叫什么?

  生:又短又粗的是时针,又细又长的是分针(板书:分针,时针)

  师:你们知道分针、时针是往那个方向运动的吗?用你的小手来表示一下。

  生:分钟和时针是按照这边的方向走的(做手势)

  师:这个方向也就是顺时针方向,伸出你们的右手,和老师一起来做运动。边指边说顺时针。(全班跟做手势)

  师:你们知道是分针走得快,还是时针走得快吗?

  生:分针

  3、师:同学们,钟表上除了有分针和时针以外,当然还有更细更长的秒针,以后我们会慢慢地学得到。

  4、师: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12个数字的位置呢?

  生1:是按顺序的123……到12

  生2:12在中间

  5、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钟面的秘密,美羊羊说要现在要考考大家,让我们一起看看。

  生:好

  师:看,美羊羊多高兴,它很满意我们的回答。 1、要求学生眼到、心到、口到仔细观察,并按照“占有表象”——“比较差异”——“筛选要点”等步骤引导学生观察,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

  2、让学生做手势,感受分针与时针运动的方向,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到学习中。

  3、在讲授完钟面的知识后出示小练习可以及时巩固新知。

  三、认识整时

  1、师:咦,听,是什么声音呢?原来是懒羊羊家的闹钟响了,它要起床去大肥羊学校上学啦!我们也要做到每天早睡早起,不要懒床。

  师:现在是什么时间?

  生:7点

  师:我们要用规范的语言说,7点是我们的口头语,我们应该说7时。

  师:你是怎样认出来的?

  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

  2、师:(出示课件)一群羊正在午休了,现在是几时呢?

  生:1时。(出示钟)

  师:你是怎样认出来的?

  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1

  3、师:(出示课件)经过一天的学习小羊们放学了,现在是几时呢?

  生:4时。(出示钟)

  师:你是怎样认出来的?

  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4

  4、师:(课件重现7时、1时、4时),看一看这三个钟表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分针都指着12。把你想到的认识整时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听听。小组讨论

  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师:聪明的`班长暖羊羊跟我们说:“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5、师:暖羊羊现在要考考我们会不会看钟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课件),看钟面,说时间

  生1:6时 生2:9时 生3:8时 1、卡通人物“懒羊羊”上学引入,并以羊羊们在学校的生活贯穿教学,充满趣味。

  2、卡通人物班长暖羊羊的个性是聪明善良,采用有特色的卡通人物作小结对识记认整时的方法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四、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

  1、师: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黑板上的这三个钟表,大家已经能说出时间来,那你能不能写出来呢?

  生1:能

  师:好,现在请大家听听喜羊羊介绍一下怎样写“7时”吧?(师示范板书)

  师:后面的两个钟谁会写呢?

  生1:到黑板上板演

  师小结:这种表示法叫做文字表示法,几时只要在几的后面加写“时”字就可以了。

  2、师:还有一种表示方法(课件出示电子钟)。这是什么?

  生:电子表。

  师:这种像电子表一样的记时方法,我们叫他数字表示法。

  师:谁上来写一写1时和4时的数字表示法?

  生:到黑板上板演

  师小结:(出示课件)班长暖羊羊跟我们说,用数字表示整时,冒号右边是2个“0”,冒号左边是几就是几时。(生跟读)

  (强调两个小圆点不能写成句号)

  3、师:黑板上的三个钟表,你能不能用数字表示法写出它的时间呢?

  4、师:下面老师给大家玩一个小游戏“喜羊羊对战灰太狼”,灰太狼说如果喜羊羊回答错了,就把它吃掉,看看你们能不能帮帮喜羊羊,好吗?

  练习相对比较简单,设计有层次的练习,让中下层有发挥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巩固练习

  1、师: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喜羊羊终于战胜了灰太狼,逃离了被吃的命运。灰太狼不服气,要求老师再来考考大家,看看同学们学会了这节课的内容没有。

  2、练习1:老师拨一拨,学生说一说(2时、5时、12时)(大道具钟)

  3、练习2:学生甲拨整时,学生乙说一说

  4、练习3:写一写,用两种表示法写出时间。

  5、练习4:画一画,(出示钟面,时刻),学生画出分针或时针。

  用投影更正答案

  六、总结

  爱睡觉的懒羊羊对我们同学们说,时间是宝贵的,我们利用了40分钟学习了如何看钟表,还有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对于我们来说,时间就是知识。希望同学们今后能用好时间,珍惜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1、通过师拨生说、生拨生说、写一写、画一画等形式丰富的习题加深学生的认识,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领悟知识、内化知识,从而完成认知的建构。

  2、通过卡通人物的话语教育学生——时间是宝贵的,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体现了教师善用教学资源,贯彻德育思想,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一)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二)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二)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教学用具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可展开)、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

  (二)学习新课

  1.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教师出示长方体教具,用手摸一下前面(面对学生的面),说明这是长方体的一个面,这个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再用手摸一下左边的面,说它也是长方体的一个面,它的大小是它的面积。

  教师: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6个面。

  教师用手按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摸一遍,说明这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请学生拿着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盒子也摸一摸,同时两人一组相互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再请同学拿着正方体盒子,两人一组边摸边说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拿着长方体盒子)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能一眼全看到吗?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一眼全看到?

  学生讨论。(把六个面展开放在一个平面上。)

  教师演示:把长方体盒子、正方体盒子展开,剪去接头粘接处,贴在黑板上。也请每位同学把自己准备的长、正方体盒子的表面展开铺在课桌上。

  教师:请再说一说什么是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口答。)

  教师板书: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请同学拿着自己的长方体(用展开图折上)。教师:请量出它的长、宽和高,说一说哪些面大小相等?指出相邻的三个面各用哪两条棱作为长和宽?

  学生四人一组边操作边讨论后归纳:

  上下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宽作为长和宽的;前后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高作为长和宽的;左右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高和宽作为长和宽的。 教师:对长方体实物,我们已经会找它每个面对应的长和宽了,在平面图上会不会找呢?

  请同学用自己的展开图练习找各面的长宽。然后再请一两位同学上讲台,指出黑板上展开图中相等的面和对应的.长和宽。

  (2)请同学们用新学的知识来解答下面的问题:例1(投影片)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厘米2硬纸板?

  3.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教师:看看自己的正方体表面展开图,能说出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求吗?

  (2)试解下面的题。

  例2(投影片)一个正方体纸盒,棱长3厘米,求它的表面积。

  请同学们填在书上,一位同学板书:

  32×6

  =9×6

  =54(厘米2)

  答:它的表面积是54厘米2。

  教师:如果这个盒子没有盖子,做这个盒子要用多少纸板该如何列式?

  学生:少一个面。列式:32×5

  教师:说表面积是指六个面,实际问题中有的不是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审题时要分清求的是哪几个面的和。

  (3)练习:课本P26做一做。(请两位同学写投影片,其余同学做本上。)

  用学生投影片集体订正。

  (三)巩固反馈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长、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第二部分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第三部分教学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