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27 12:06:07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0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步应用题(归总)的结构特点和解答方法,能正确迅速地找到中间问题(先求什么)。

  2、使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初步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3、训练学生有条理地分析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以旧引新。

  1。请你根据学过的乘除法数量关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提问。

  ①单价×数量=总价

  ②路程÷时间=速度

  ③工作总量÷工效=工时

  学生可能举例:

  ①一个足球50元,3个足球多少元?

  ②我家到姥姥家相距大约120千米,坐汽车行了2小时,这辆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③王师傅用小推车为食堂运菜,每小时运80千克,240千克的菜要几小时运完?

  2。改编:工人们修一条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________?求什么?(求这条路长多少米?)为什么?如果去掉这个问题,改成“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应该如何解答呢?

  此时,学生可能会答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提问:要想知道“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就要先求出什么?(工作总量)根据哪一数量关系求工作总量?

  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尝试探索,学习新知。

  1。(1)出示例5:工人们修一条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

  学生们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教师谈话:通过读题,你想到了那些问题,提出来供同学们思考。

  学生可能提出:

  题目中已知几个条件,它们各是什么?要求什么问题?线段图应该怎么画?

  这道题可以先求什么?(中间问题)为什么?

  求出总数量后,再求什么?为什么?

  经同学们思考(也可以小组讨论),师生共同解决。

  全班重点讨论下面的问题:

  a。线段图怎样画?题中什么数量变了,什么没变?

  使学生明确:为了清楚地反映数量关系,最好画两条线段,两条线段要同样长,表示同一条路(说明工作总量是固定不变的)。

  b。要求几天修完,必须先求什么?为什么?

  [看图分析:可以从条件出发,已知每天修12米(工效),又知道修了10天(工时),就可以求出这条路全长多少米?(工作总量)还可以从最后的问题出发,要求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必须知道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题目里没有给工作总量,所以要先求出工作总量。]

  共同解题,说出解题方法。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12 × 10 = 120(米)

  几天修完?

  120 ÷ 15 = 8(天)

  综合算式: 12 × 10 ÷ 15

  ⑤请学生说一说怎样检验?

  (2)教师提问:如果将第三个条件改成“每天修20米、每天修30米、每天修4 0米”,问题不变,仍求几天修完?应该怎样列式?

  12×10÷20=6(天) 12×10÷30=4(天)

  12×10÷40=3(天)

  (3)教师提问:如果将第三个条件和问题改成“如果要求6天修完,每天应修多少米?”应该怎样解答呢?

  订正:这条路长多少米? 12 × 10 = 120(米)。

  每天应修多少米? 120 ÷ 6 = 20(米)。

  综合算式:12×10÷6

  全班共同订正,说说你的解题思路,每一步算式的含义。

  (4)教师提问:再将第三个条件改成“要求5天修完、2天修完”,问题不变,仍求每天应修多少米?怎样列式?

  12×10÷5=24(米) 12×10÷2=60(米)

  2。对比质疑,归纳概括。

  教师提问:比较例5、改编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使学生明确:从应用题的结构上看,前两个条件是相同的`,给了单一量和数量,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正好互相交换了一下。从解题思路上看,根据前两个条件就可以求出总数(工作总量),总数量是固定不变的(题目中一般在第一句话表示出来)。不同的是:总数量÷份数=每份数,总数量÷每份数=份数。

  教师说明:具有以上特点的应用题叫做归总应用题。(出示课题)

  三、巩固练习,发展提高。

  1。独立完成下题。

  ①小华读一本书,每天读12页,6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读9页,几天可以读完?

  ②小华和小刚读同样一本书,小华每天读12页,6天读完,小刚想8天读完,平均每天要读几页?

  订正时说说解题的思路各是什么?

  2。填表:

  解放军列队出操。填出每行人数或行数。(说说解题思路)

  每行人数

  12

  20

  45

  行数

  15

  10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方师傅给食堂运菜。如果用小推车每次运75千克,8次能运完。如果改用平板车运,4次就能运完。平板车每次运多少千克?

  2。招待所新来一批客人。每间住2人,需要15间房。如果每间房住3人,需要几间房?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内容概述

  这是一节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课,通过学生与计算机的对话,解决在游森林公园过程中遇到的买门票、租船、为猴子选择食物等问题,从而复习“单价×数量=总价”这个类型的应用题。

  教学重难点

  一、能够应用“单价×数量=总价”这个关系式解决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认识到计算机是学习的有力工具;

  知识形成目标

  一、熟练的掌握“单价×数量=总价”这类应用题的解法;

  情感形成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

  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三、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其优化意识;

  课 前准 备

  多媒体教室与多媒体课件

  学生学习

  障碍资料

  1、 是否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

  2、 解决问题时是否能够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板书设计

  游森林公园

  购买门票

  租用船只

  选择食物

  教学过程

  教 学环 节 教师活动内容及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及方式 设计意图 及课 后 随 笔

  一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今天我和你们的班主任带你们去游森林公园。

  (师贴艺术字:“游森林公园”)

  听到这个消息,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课件演示一辆小火车前进,放着《火车开了》的音乐

  我们到公园里面去游玩,,要先干什么呀?

  师板书:购买门票

  课件显示森林公园门票价格牌:“零售:

  儿童票每张10元,

  成人票每张20元;

  团体票(25张或25张以上):

  儿童票每张8元,

  成人票每张16元。

  怎样买票才能算最合适呢?让我们进入到买票方案的设计界面。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下买票方案,愿意设计几个就设计几个。

  大声地读这几个字

  生形容自己的心情

  生异口同声答到:“买票”

  生读门票价格牌

  交流获得的信息

  生在计算机上设计买票方案

  只需在方案内输入单价和数量,就会自动出现总价

  渲染气氛,

  激发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实现人机交互,使学生体会到计算机带给学习的方便。

  教 学

  环 节 教师活动内容及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及方式 设计意图 及课 后 随 笔

  二

  设计方案

  人机互动

  将服务器切换到监看功能,看看每个小组设计的买票方案

  评选一下最优方案

  课件播放森林公园的美景。

  课件显示收到的新邮件,猴山的饲养员叔叔要大家去猴山帮忙。

  课件显示森林湖

  师提问:到猴山要过森林湖,我们该怎么办?

  课件显示设计租船方案的界面

  将服务器切换到监看功能,看看每个小组设计的租船方案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绍他们制定的方案

  生评选最优方案,并说出理由。

  生欣赏森林公园的美景。

  生答应去帮忙。

  生积极想办法,一致认为应该乘船。

  生在计算机上设计租船方案

  只需在方案内输入租金和数量,就会自动出现总租金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绍他们制定的方案

  反思: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说出列式的根据是什么?

  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们对生活的热爱

  联系生活实际

  说明:一共提供了5种船的图片,将光标放在每种图片上面,就会显示每种船的租金和座位数。

  反思:教师要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说出列式的根据是什么?

  教 学

  环 节 教师活动内容及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及方式 设计意图 及

  课 后 随 笔

  二

  设计方案

  人机互动

  采用“学易”系统评选最优方案

  通过“学易”系统查看选择情况

  课件演示猴山的全景并出现饲养员叔叔,他提出要求,让大家帮助他设计一个比较合理的为猴子购买食物的方案。

  师提问饲养员叔叔要我们帮什么忙?

  课件显示为猴子选择食物的设计界面

  师演示选择食物的过程。

  生拿起遥控器从5个方案中选择认为最好的

  生通过“学易”系统中显示的每个选项被选择的比例情况,选择最合理的租船方案

  生重复要求

  生在计算机上设计方案:

  将光标放在每种图片上面,就会显示每种食物的单价。选择哪种,只需要单击一下这种食物的图片,方案内就会自动出这种食物的名称和单价,只需在方案内输入数量,就会自动出现总价,而且还有经费使用情况的提示信息。

  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学易”系统的使用为学生的选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1进一步明确要求,为设计选购食物方案作准备。

  使学生确实的感受到了计算机带来的方便

  教 学

  环 节 教师活动内容及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及方式 设计意图 及

  课 后 随 笔

  二

  设计方案

  人机互动

  将服务器切换到监看功能,看看每个小组设计的方案

  评价方案

  课件先播放森林公园的美景,但是最后呈现出一幅

  人们践踏草坪,破坏环境的画面。

  你看了有什么感受?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绍他们制定的方案

  生提出优点和不足

  生谈感受

  但不选最优,只要合理即可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

  师生小结

  畅谈收获

  这次游森林公园你有什么收获和遗憾?

  老师做小结,明确今天复习的知识,小结这节课学生的表现,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生畅所欲言地谈自己的感受

  使学生养成总结和反思的习惯。

  信息技术的使用,使一节复习课成了一节让学生兴趣盎然、意犹未尽的活动课,在这节课中学生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获得了发展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本课的教学从物体的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让学生初步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教材共安排了两道例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物体入手,有层次的安排观察活动。第一道例题首先提供了两张同一间教室的,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哪一张照片是在教室前面拍摄的,哪一张照片是在教室后面拍摄的,从中体会观察者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场景是不同的。第二道例题让学生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观察带尾巴的玩具猴,并提供4张图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图片特点判断观察者的位置。“想想做做”一共安排了3题,分别让学生比一比,连一连,说一说,进一步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或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能力:通过学生的小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使学生能够运用“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观察方法”辨认物体,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获得不同观察结果的过程,发展直观思想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4.感和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渗透全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从而激起学生观察物体的兴趣和热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 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及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一、联系生活,激起引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拍照吗?老师这儿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拍的是

  谁吗?(在屏幕上依次播放两张分别从前后拍的照片,让学生进行辨认。)(学生齐答“老师”)你们是怎么认出是“老师”的呢?

  2.引导揭题:生活中,观察一个物体的位置不同,得出的图片往往也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设计说明:从学生熟悉的人物——“老师”引入,设疑“为何同一个人,照片却不同”,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一步到位”的让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得到图像也可能不同”的道理。】

  二、探索交流,激起相关的生活经验

  1.教学例一

  谈话:你们知道这是在哪拍的吗?(继续播放2张照片,让学生进行辨认,仔细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启发:拍的是同一间教室,为什么照片会不一样呢?

  得出结论:同一个教室,站在不同的位置,拍到的照片是不一样的。

  2.小组合作,探索例二

  指导观察,出示例题图介绍“小猴”

  谈话:你能分别说一说“小红、小玉、小芳、小云”各拍到了“小猴” 的

  哪一面吗?(小组讨论)

  引导:在小组内把准备好的玩具摆在桌子中间,4位同学下位相互观察。

  谈话交流:有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把你们探究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看?让学生边示范边讲解。(任选一组)

  3.教师引领,全班总结

  老师引导并纠正示范:先观察小猴的前面,从前面平视小猴看,看到的是小猴的前面;接着观察小猴的后面,从后面平视小猴看,看到的是小猴的后面;再观察小猴的左边,(转到小猴的左边),看到的是小猴的左耳朵和左胳臂。最后观察小猴的右边,(转到小猴的右边),看到的是小猴的右耳朵和右胳臂。(强调观察时一定不要高于小猴的高度)

  谈话:同学们,你们看清了老师是如何观察的了吗?下面请每组的四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并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注意纠正不规范的观察姿势。)

  4.启发比较:找出小猴左侧面和右侧面的两张图片,区别并判断是哪个小朋友看到的。说一说你的想法。

  5.小结:把自己当做小猴,看到小猴的右耳朵和右胳臂时,是从小猴的右面看到的;看到小猴的左耳朵和左胳臂时,是从小猴的左面看到的。

  6.引导:请再小组内相互的走动观察。说一说你又看到了什么?(换位观察)

  【设计说明:教学例二时,直接让学生通过实践、小组活动,亲生经历“位置不同,观察不同”的道理,并通过小组活动积累经验和发现疑惑,进而从老师的示范和纠正中解决疑惑、得到真知,让学生获得正确的观察方法。换位观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观察者的位置与视图的对应关系,从而深刻体会到观察同一个物体,观察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同。】

  三、活动交流,巩固训练,内化新知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哪一张照片是在学校外面帕的,哪一张是在学校里面拍的?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只要抓住了物体的特点就应该给予肯定。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在不同的位置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样子可能不同。生活中也常常需要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如果让你观察一辆汽车,你打算从哪个位置观察?从汽车的正面、后面和侧面看到的汽车形状会有哪些区别?

  提出要求:根据图中3个小朋友的观察位置,把每个小朋友与他们看到的汽车形状连一连。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要求:请小组长拿出茶壶放在桌上,进行观察。先说说自己看到的茶壶是什么样子,再指出自己看到的是哪一幅图。

  引导:你能说出其他三人看到的各是哪幅图?(着重引导学生根据壶嘴和壶把的朝向判断茶壶的左视图和右视图)

  【设计说明:教材通过呈现生活中较熟悉的物体对本课知识进行内化和加深,通过有层次、有针对性的练习,既使学生加深了对“同一物体,不同观察位置,图形不同”的理解,又使他们进一步掌握了辨别物体“前、后、左、右”的方法和“根据看到物体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位置”的方法。本练习的设计既有切实的数学意义,又充分联系生活,真正的体现了“在生活中学数学”的教育理念。】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1~53页化简比 。

  【教学目标】

  1) 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 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难点】

  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蜂蜜、水、量筒、水杯和自制课件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 制蜂蜜水的活动:哪一杯更甜?

  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活动:各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蜂蜜、水、量筒、水杯等实验物品,动手调制蜂蜜水。

  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议一议哪个小组调制蜂蜜水更甜。

  [课件出示]课本P51图片,同时配上画外音:

  一个男同学说:我调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40毫升蜂蜜、360毫升水。

  一个女同学说:我调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10毫升蜂蜜、90毫升水。

  师:他们俩调制的蜂蜜水哪一杯更甜?请估一估,再试一试。

  我们先分别写出它们的比。

  40:360

  10:90

  就这样直接比较他们俩谁调制的蜂蜜水更甜还是有困难,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请分组讨论一下。

  40:360= = =1:9

  10:90= = =1:9

  得出结论:两杯水一样甜。

  二。化简比。

  分数可以约分,比也可以化简。

  0.7:0.8 :

  师:刚才我们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整数与整数的比。现在请同学们先自己尝试一下化简小数与小数的比和分数与分数的比,然后请同学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来化简的。

  0.7:0.8 :

  =0.70.8 =

  =78 = 4

  =7:8 =

  =8:5

  完成书上试一试化简下面各比。

  15:21 0.12:0.4 : 1:

  请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化简比的方法,全班集体订正。

  三。课堂练习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1题:连一连

  在学生中开展比赛,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2题:写出各杯子中糖与水的质量比。

  1)写出四个杯子中糖和水的质量比。

  2)这几杯糖水有一样甜的吗?

  3)还能写出糖与糖水的质量比吗?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3题:

  (1)(2)题自己独立完成;

  (3)题投球命中率同学讨论完成。

  四、总结

  师:同学们一起来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阅读数学课本P51比的化简。

  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化简比的呢?

  是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的。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化简比?或者说我们用化简比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五、独立完成课本P53 第4题和第5题。

  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动手调制蜂蜜水。通过调制蜂蜜水的活动,让学生在解决哪一杯更甜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学会化简比的方法。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整数与整数的比。

  这是小数与小数的比和分数与分数的比,还是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目的是让学生在不同题目中巩固化简比的方法。

  进一步巩固化简比的方法。

  巩固化简比。

  这几杯糖水有一样甜的吗?这个问题需要化简比或求出比值后才能确定投球命中率的高低,其实就是比值大小的比较。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完成(1),(2)两题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讨论完成(3)题,然后在班级交流每组的情况,从而让学生明白判断投球命中率的高低要看比值的大小。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面积单位。

  2.能选择正确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一些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张格子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初步感知物体的表面。

  (1)师:同学们你们的脸面是指哪一部分?

  学生摸脸,但也有学生比划出脸的一周

  师强调:脸的一周的长度叫什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2)师:黑板的表面是指哪部分?

  (3)师:你们还可以摸出哪些物体的表面?

  2、感知封闭图形的大小。

  教师出示以下几个封闭图形,比较它们的大小

  师:为什么你们一看就知道谁大谁小?你们看的是哪一部分?

  指名学生上讲台比划三个图形的大小是指哪部分。

  3、提问:有谁知道什么叫做面积?(板书课题:认识面积)

  不同学生说己不同的理解。

  4、同桌合作寻找教室里哪些物体有面积?

  学生回答:书面、桌面、地板、瓷砖……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知道物体的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物体的面积。

  3.引出面积单位。

  二、探索新知

  1、认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老师提问教室及生活中一些常见物体的面积。

  (1)提问:数学课本的封面大约有多大?

  感知数学课本封面有多大。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数学课本的`封面,

  感觉一下它有多大

  学生1:大约三个手掌大小。

  学生2:大约有我玩耍扑克6个那么大。

  ……

  (2)我们的黑板有多大?

  学生1:黑板的面积大约有两个教室门那么大。

  学生2:黑板的面积大约有4平方米

  学生3:黑板的面积大约有10个课桌那么大

  ……

  师:同学们,你们的回答各种各样,知道用身边的物体大小来比较所要求的物体的面积,如果老师不了解你身边的物体,我就无法相象所要求的物体的面积大小?谁有好办法?

  学生回答:统一面积单位。

  2、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

  (1)量:让学生用刻度尺量一量它的边长。

  教师指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同时介绍1平方厘米的读法和写法。

  (2)看:看一看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大小。

  (3)摸;让学生摸一摸1平方厘米的面积有多大。

  (4)想:要求学生把眼睛闭起来,在脑海里回想1平方厘米的形状,大小。

  (5)应用: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拇指指甲盖,中方格)

  (6)估:估一估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7)猜: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3.比较面积单位的大小:把三个大小不同的面积单位重叠在一起进行比较。生活中哪里会用到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44页中的第1、2、3题

  四、课时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什么叫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材简析】

  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角的含义,体会角的基本特征,并感知角的大小。这节课是从图形到角的活动中学习新知,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体会平面图形与简单几何体的关系,初步体会“角在图形上”。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为学习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2.学生分析:由于学生已经具备有关角的生活经验,而他们脑中的角既有数学上的角,也有生活中的角,教学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操作活动,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正确辨别数学中的角与生活中的角,同时在实践操作中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过程,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有大小,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学会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2.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动手操作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教学难点】

  感受角有大小,初步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教具准备】

  小棒、硬纸条、图钉、长方形纸、吸管、毛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活引入

  我们的校园美吗?听着音乐,感受着鸟语花香,让我们稍稍地静静心。这里熟悉吗?我们共同学习生活的地方,温馨的教室。今天我们的研究就从大家熟悉的物品开始。

  观察这些物体虽然形状不同,但上面都藏着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新的图形朋友,你看出了吗?

  二、观察探究,新知建构

  1.观察,初步感知

  (1)三角尺上的角在哪儿?指给你的同桌看看,我找了其中的一个角,看看我指的和大家想的一样吗?你还能在上面找到角,你能像老师刚才一样指给同桌看看吗?我们来看看电脑上的演示。

  (2)纸工袋上的角,谁上来指给大家看看?

  (3)挂钟上的角谁来说一说、指一指?(根据学生的介绍,闪烁课件)

  2.抽象,建立表象

  (1)刚才演示的这几个角都藏在物体上,如果我们拿掉这些物体留下的角,会是什么样的?闭起眼睛,想到了吗?一二三,看!和你想的一样吗?

  (2)这些图形都是角。角,我们用这样的小标记标出。

  (3)用数学的眼光仔细观察这三个角,看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数学上把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板书:两条边)

  (5)谁上来指一指这个角的顶点和边?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呢?一起说一说。

  3.再认,建构认知

  我们通过找一找、比一比,认识了角,现在你脑中的角是什么样的?(根据学生的回忆,教师画角)完整板书。

  4.练习判断,巩固认知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全体核对,错的起立。

  (2)通过做这道题,在判断角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5.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1)带着大家的提醒,现在如果我们要利用身边的材料做一个角,你会吗?把你带的材料倒出来尝试着做一个角吧!(放音乐)

  (2)同学们成功了吗?把你做的角高高地举起来给别的同学欣赏一下。

  (3)老师也做了这样一个角,你看,还能变大变小。生活中有哪些物体上的角也像这样可变大变小?(随学生的举例展示物体)

  (4)下面咱们比比赛,比较我们角的大小(老师指导比较方法),对于角的大小比较你又有什么想说的?

  三、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看来同学们不仅认识了角,对于角的大小还有了很多珍贵的感受。

  对于角,我们来些挑战如何?一张长方形纸,看上面有几个角,如果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猜想一下,自己实践,看看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角除了在我们这些学具上存在,生活中它们更是无处不在,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你看!(播放视频)……今天这节课对于角你都有了哪些认识与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这是我们天天在学校喝的圣澳特牌桶装纯净水。仔细观察和思考,你能从中知道哪些信息?

  生:装纯净水的桶是一个近似圆柱体。

  生:从标签中可以知道纯净水的厂址、送水电话。

  生:整桶水是18.9升。

  师:这桶纯净水已经喝了一部分,谁来猜猜看,还剩下整桶水的几分之几?

  生:1/4。

  生:1/5,也可能是1/6。

  二、归纳建构

  师:1/4、1/5和1/6这几个数,你能化成小数和百分数吗?现在请各小组分工完成,然后把自己的转化方法告诉你的同桌。

  (生计算,并交流转化方法。)

  师:通过计算知道:1/4等于0.25,也等于25%。那么这桶纯净水已经喝了一部分,还剩下整桶水的1/4这句话中的1/4能改成0.25或改成25%吗?请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师:刚才有的同学说剩下的纯净水是整桶的1/4,也就是25%,也有的同学说剩下的纯净水是整桶的1/5或1/6,你们有办法证明自己猜对了吗?

  生A:可以先量出原来整桶水和剩下的水的高度分别是多少,再计算还剩下几分之几。

  生B:可以先测出剩下的水的质量或体积,再计算出剩下的占整桶水的几分之几。

  师:那现在就请A同学去测量,然后再告诉大家。

  (生A 操作后得出:整桶纯净水的高度是35厘米,剩下水的高度是8厘米,剩下的占这桶水的'8/35,大约是22%。)

  生B:因为桶口部分细一些,所以A同学测出的不是很精确,要想得出更精确的数据应该用我的方法。

  师:那就请你更精确地测量一下。

  (生B演示,测出剩下的是3.78升。)

  生B:还剩下3.7818.9=1/5=20%。

  师:你还能知道什么?

  生:知道喝了的是整桶水的百分之几。

  师:怎样计算?

  生:1-20%=80%。

  生:也可以用(18.9-3.78)18.9。

  师:通过刚才的解答,你认为解答这些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弄清谁与谁比,把谁看作单位1。)

  三、回归生活

  1、提供材料:

  公司最近总共生产了20xx桶纯净水,有4桶不合格,纯净水去年每桶成本5元,现在比原来降低了20%,现以每桶6元的单价销售了生产总量的95%。

  师:如果你是公司的生产销售经理,你能知道什么?请你们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2、分析材料:

  师:哪一组愿意把你们组的学习成果汇报一下?

  生:我们小组认为可以知道最近生产的合格率是多少。

  师: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是1-42000=1-0.2%=99.8%。

  生:我们小组知道了公司现在能节约成本多少元,(5-4)20xx=20xx(元)。

  生:我们小组求出公司现在赚了(6 - 4)200095%=3800(元)。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P12 ~ 13 “小熊购物”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熊购物”的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书写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进行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书写规范,计算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 法:交流研讨、师生探究 。

  学 法: 小组合作、交流研讨、师生探究。

  教学重点: 掌握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方法。

  教具准备:主题图

  教学过程:

  (事先出示课题和主题图)

  一、创设情境 获取信息

  师:“春天来了,小朋友们喜欢去郊游吗?小动物们呀和你们一样,也非常喜欢去郊游!今天,小熊哥俩商量好了要去大龙潭。你们瞧!它们正在超市的食品专柜前,准备购买香甜可口的食品呢。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图上有哪些数学信息呢?”

  二、探索新知

  (一)探索乘加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学习脱式的书写方法。

  1、猜想小熊胖胖的购买方案。

  师:“小朋友的眼睛可真亮,一下子就从图上发现了这么多的信息,那么你们能不能猜一猜小熊胖胖想买些什么东西呀?谁来猜?谁再来猜猜?恩,这些购物方案都很不错!但只有某某猜中了小熊的心思,小熊胖胖呀,就是想买4个面包和1瓶饮料。”(贴示:我要买4个面包和1瓶饮料。)

  2、解决问题,交流算法。

  师:“那么,你们能不能根据有关的信息,帮小熊胖胖算出买4个面包和1瓶饮料,一共该付多少钱呢?(板书:该付多少钱?)请小朋友们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找到需要的算法,请学生板演。)算完的同学可以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算法。”

  3、联系主题图理解算式的含义及运算顺序。

  师:“咱们来看黑板上的同学列的算式,先看这一种分步的列式方法,谁能看出,他是怎么想的?先算出什么?再算什么?这种列式方法(口算综合)是某某做的,某某,请你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想的?先算出什么?(a.若学生先画横线则问:你画的这一横线表示什么?b.若学生没有画横线则说:老师给你画上横线表示你是先算这一步的。)(师画横线)再算什么?”

  4、探究分步式与综合式的关系,介绍脱式的书写方法。

  师:“咱们再看看,这种算式实际上是把这两个分步式怎么样了?哎!是把这两个分步的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了。可是老师发现一个问题:在分步式当中有一个得数12,而这个综合式当中有没有12?咦!12哪去了?哦!被3×4代替了。在口算3×4+6时,得在脑子里记住3×4的积是12,才能算出得数是 18,容易出错还不方便检查。所以,为了让大家清楚地看到运算顺序和计算过程,便于检查,聪明的数学家发明了脱式。在我们数学书12页上就有3×4+6的脱式写法,请大家先找到小淘气的这种算法,然后动笔帮小淘气填写空格,填完后仔细观察,书上脱式的书写与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对!计算的时候不是把等号写在算式的右边,(擦掉板书:=18(元))而是另起一行,在比第一个数字3出一格的位置上写等号,(板书)先算哪一步,就要把得数写到这一步的下面。没有参加运算的数字和运算符号要位置不变地照抄下来,然后再另起一行算第二步12+6=18。计算结果有单位的别忘了写单位,该答的.时候要答。”(全班齐答。)

  5、分析“乘在前,加在后”的算式与“加在前,乘在后”的算式的异同,体会运算顺序的重要性。

  ①若学生板书出6+3×4=18(元)则直接问。②若学生没有这种板书,则让学生通过看书学到这种算法。

  师:“6+3×4与3×4+6一样吗?观察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呢?”

  师:“你们想想6+3×4,能不能先算6+3的和再去×4?为什么呢?所以说,计算时,先确定运算顺序很重要,运算顺序错了就会造成严重错误。

  6、学生试用脱式计算6+3×4。

  a.指名板演,其余学生观察。

  b.引导学生评价:提建议或谈谈他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的?他在用脱式计算时注意了什么问题?

  7、总结算式名称和运算顺序。

  师:“同学们再次观察6+3×4与3×4+6这两个综合算式,a.先观察它们的运算符号,你发现了什么?像这样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乘加混合算式。b.再观察他们的运算顺序,你又发现了什么?正像同学们所说的那样,在计算乘加混合算式时,我们就是按照先算乘法,后算加法(板书:先乘后加)的顺序进行计算的。”

  8、学生举例乘加混合算式,说出运算顺序。

  (二)探索乘减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熟悉脱式的书写方法。

  1.引出问题。

  师:“刚才我们发现小熊胖胖最喜欢吃面包和饮料,而小熊乐乐呢?它呀!想了老半天,最后还是决定拿20元去买3包饼干,(板书:买3包饼干,)请你们帮它估计一下20元钱买3包饼干够吗?还会剩钱吗?你能不能算出售货员应找回多少钱呢?(板书:应找回多少元?)”

  2.解决问题,交流汇报。

  师:“请小朋友们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的想法、算式以及发现。” (教师巡视,请学生板演。)

  师:“20-4×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计算时应该先算什么,(师画横线)再算什么?能不能先算20-4?为什么?”

  师:“20-3×4与6+3×4在运算符号上有什么不同?那么同学们能不能猜一猜,像20-3×4这样的算式叫做什么算式啊?像这样有乘法,又有减法的混合算式,就叫做乘减混合运算。在计算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法?后算什么法?(板书:先乘后减)”

  3、学生举例乘加混合算式,说出运算顺序。

  三、拓展练习

  1. 第13页‘试一试’第2题

  师:“其实啊,小熊是一个谗嘴的家伙,它想买的东西呀,可远远不止3包饼干,下面,大家看这些算式(板书第13页‘试一试’第2题的3个算式,学生逐一回答。),结合小熊购物图想一想,小熊还要买的东西是什么?”

  2. “猜心思”游戏。

  师:“看来同学们都挺了解小熊的,都猜出了小熊的想法。下面呀,我们要做一个游戏。游戏是这样的,请每个同学根据小熊购物图,写一个综合算式,然后请你的同桌根据你写的算式,结合小熊购物图,猜一猜你想买什么?”

  师:“告诉老师,同桌猜出你的心思了吗?有的同学猜出来了,有的同学没猜出来的,那么没猜出来的请把你的算式说出来,让我们一起来帮你猜猜吧!(教师把算式板书出来),请注意观察。谁能猜出某某想买什么?某某你说她猜得对不对?把你的心思再告诉大家一次吧。还有的同学,同桌没有猜出你的想法,课后咱们继续练习,好吗?”

  四、回顾反思,梳理总结。

  1、师:“这节课啊,咱们帮助小熊解决了那么多的问题,看!小熊正在高兴地向你致谢呢!”

  2、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你一定有很多收获吧?谁愿意把你的收获跟大家说一说?你能不能告诉大家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先乘后加?什么样的情况下要先乘后减呢?”

  3、师:“看来呀,咱们今天的收获还真不少!小熊出来了那么久,它也该回家了,在临走之前,它还有一句话要提醒大家。请注意听哟!‘小朋友,今后在计算乘加混合运算的时候,要先乘后加,在进行乘减混合运算的时候,要先乘后减。’记住了吗?”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道连加、连减算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能比较熟练地口算连加、连减式题。

  3.初步感知连加、连减算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页。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设计

  复习旧知

  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4+1 5+2 5-2 8-2

  5+3 7+1 3-1 6-2

  要求:先口算,再想一想,每组题中的第一题与第二题有什么关系?

  学生口算后交流。

  导入新课:大家不但会算,还能找出它们的关系。今天我们就要用这些知识来学习新本领。

  学习连加

  1.课件演示,引出算式。

  a。出现5只在地上觅食的小鸡。

  问:院子里有几只小鸡在吃东西?(屏幕出现“5”)

  b。出现跑来的2只小鸡和又跑来的1只小鸡。

  ◆指导观察:现在地上的小鸡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屏幕出现“2”、“1”)

  ◆问:要算出一共有几只小鸡,应该怎样列式?(屏幕出现“5+2+1”)

  ◆要求学生结合屏幕上的算式说说算式的含义。

  2.学习计算顺序。

  问:这个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a。小组讨论后汇报,并说出计算顺序。

  b。根据学生叙述过程,演示课件,在算式“5+2+1”中标明计算顺序并依次闪动,最后成:

  问:第二步是由哪两个数相加?

  3.揭示课题。

  a。问:今天学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板书课题:连加)

  b。引导学生总结连加计算的运算顺序。

  ◆同桌讨论。

  ◆交流汇报:计算连加式题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把得数记在脑子里,然后再加第三个数。

  学习连减

  1.课件演示(边演示边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a。草地上出现8只小鸡。问:现在有几只小鸡?在算式中填数。

  b。走了2只;又走了2只。

  2.让学生自己把算式列完整并算出得数。

  3.交流。

  a。说说“8-2-2”的含义。

  b。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4.小结并补充课题。

  巩固练习

  1.第72页“做一做”。

  要求:先用一种学具摆一摆,再填数计算。

  2.练习十一的第1、2、5题。

  要求:仔细观察,弄清图意,填空并计算。

  3.练习十一的第3、6题。

  a。说一说各题应把哪个数记在脑子里。

  b。直接说出各题得数。

  课堂总结

  1.引导学生小结本课所学的内容和连加、连减计算的运算顺序。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并提出注意的问题。

  教学设计说明

  备课时,考虑到观摩课的需要,感到只教连加,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偏少,所以就把连加、连减两个内容安排在一起教。设计教案时不免有些担心,生怕学生接受不了。可是实践下来,发现学生学得比较顺利。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利用课件使新授部分的例题,变抽象为具体,非常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小鸡只数的变化过程和相应的计算过程,帮助学生借助直观感知接受运算顺序的规定。

  第二,加强观察指导。在进行课件演示的时候,我着重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让学生记下演示过程当中每个环节的数量变化情况,进一步和算式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在大脑里将生动的情节转化为数的运算,为掌握计算顺序打好基础。

  连加、连减是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也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它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并且学生往往忘掉第一步的得数。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克服计算障碍,就着重训练学生把先算的数记在脑子里,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专家评析

  本课凭借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演示,把数量的变化过程和相应的计算过程同步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获得了理解连加、连减含义的直观形象支柱,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那么,如果没有多媒体课件,改用传统的教具演示,连加、连减的含义是不是会成为教学的难点呢?经验告诉我们,不会。因为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不困难。而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又完全相同,因此,把连加、连减两个内容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生不仅能够接受,而且有利于促进学习的迁移。

  我们看到,在本课的新授过程当中,教学连加,以教师引导为主;教学连减,则放手让学生自己类推,体现了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改革要求。这也是本课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当中的一个亮点。

  相对算式含义的理解而言,连加、连减的口算常有一些学生感到有点困难。分析原因,除了学生初次接触两步计算不习惯之外,主要还是因为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得数,凭短时间记忆进行第二步口算时发生障碍。为此,本课的巩固练习,在“先操作再计算”和“看图计算”之后,安排了“说一说各题应把哪个数记在脑子里”的专项练习,着重训练学生记忆第一步计算的得数,这是很有针对性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正确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能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能根据提供的素材,估计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通过对100以内的数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具准备:每个小组四样奖品:糖、小星星、橡皮、铅笔各100个。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与学生自然和谐的交谈了解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的认知基础,掌握学生口头唱数的情况,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使学生感知到口头数数容易,但要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可不太容易,指导学生数数时要注意手口一致。)

  教师与学生交谈:

  1.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谁能从0数到20?(请一名学生数。)谁能接着往后数?(预计学生能比较准确地数到100,但数到100后学生可能数得不整齐了,部分学生开始出错了。)

  大家能数那么多数,真了不起啊!

  2.那么你猜猜今天有多少位同学来上课吗?到底有多少位同学呢?请你们自己数一数,好吗?(学生自己数一数。)谁能说说你数的结果是多少位同学?

  3.谁愿意领着大家一起数?(请一名学生边点边数,这位学生指着,大家跟他一起数。)

  今天来上课的人数比我们以前学过的20多一些。

  4.刚才大家数数的时候数得那么好,可是数人数的时候却遇到了困难,看来要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还真不太容易!不过没关系,只要大家像刚才那位小朋友一样,边点边数,点的和数的一样快,相信你们一定能数对!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2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