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的物理教案

时间:2021-08-31 12:08:43 物理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初三的物理教案人教版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目标】

关于初三的物理教案人教版

  1、知识和技能目标

  知道声波是振动在介质中以疏密相间的形式向外传播。

  知道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2、过程和方法目标

  体会根据“类比法”学习物理知识和探究性的实验方法。?使学生具备运用物理语言归纳和表达观点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正确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学会协作交流,形成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习惯,体现自我价值。

  【重点和难点】

  声波的形成和传播;区别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教学设计思路】

  以学生的观察和实验为基础,通过讨论和交流,理解声波的形成和传播;结合自己的实践和生活经验,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搜集有关资料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首先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物体的发声原因;采用“类比法”和“对比法”,结合实验观察,理解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声波条件。

  其次通过阅读课文知道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完成学习活动卡上的活动内容,由学生体验和感受采用不同方式听到的不同声音,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同时通过阅读课文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产生声波反射的条件、规律及应用。

  最后以选择学习活动卡上的实验内容相同的学生分组交流、课堂交流,并由教师指导总结归纳结论。

  【教学准备】

  器材:钢锯条、音叉(小锤)、泡沫塑料小球、蒙有薄橡皮膜的杯子、软底塑料盆、音频发生器、低频扬声器、蜡烛、火柴、事先录制的学生的讲话等。

  【教学过程】(一).声波的产生1.声音的发生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找出共同点?演示实验:(1)将一根钢锯条固定后使其振动,并发出声音。(2)将用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靠在音叉臂上,用小锤敲击音叉。结论: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声波的产生

  ?分组实验:如图一所示,将薄橡皮膜绷紧在杯口上,在上面撒一些泡沫塑料屑,敲动盆子,观察所看到的现象并

  推测其中的原因。

  课堂交流:由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并叙述原因。

  ?(2)演示实验:如图二所示,观察和描述图一

  课堂提问:当低频扬声器发声时,纸盆前方的烛焰会有怎样的反应?为什么?

  (3)发声体振动在空气中的传播

  ?演示实验:弹簧形成的疏密波

  提问:①当用手推动长弹簧的一端时,请你叙述观察到的现象。

  ②当疏密相间的形状在弹簧中传播时,弹簧的每一图二圈是否一直向另一端运动?

  分别提出问题后让同学们讨论回答。

  3.作业:

  (1)思考与练习—2。

  (2)预习声波的传播,收集有关现代声纳技术的应用。

  (二).声波的传播1.声波传播的条件

  (1)提问:只要有物体在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吗?

  演示实验:如图三所示,将闹钟放入真空罩中,连续抽气。结论: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声波的传播需要通过介质。

  (2)由学生完成学习活动卡P27—1和2(其中2可当堂选择几名学生实践

  后当堂交流)图三

  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学习活动卡P27—3,教师事先用录音机录一段本班学生的讲话,在班中播放,让同学们猜一猜是谁?

  结论:声波不仅可在气体中传播,而且可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阅读课文

  2.声速

  讲解与阅读课文相结合,阅读课文:P15

  空气中的声速还与温度有关,空气的温度低,声速就小。

  (2)声波的反射

  声波在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有可能进入障碍物,被障碍物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

  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波的能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3)回声

  介绍回声产生的原因、回声的应用及防止和现代声纳的工作原理。让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现代声纳技术应用的信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4)声波的接收——耳

  讲解与阅读课文相结合,阅读课文:

  3.作业

  思考与练习—1、3、4、5。

  (三)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活动卡P28中的实验。1.选择相同实验内容的学生分组交流。2.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课堂进行交流。3.教师根据课堂交流情况作小结。4.作业:学习指导“基本训练”。【教学反思】人们接收外界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声音的传播。各种声现象充满了人们的生活,而对声现象的了解也易于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初步的探究能力以及运用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等。老师还要注重第一次对学生的作业指导。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了解人耳感知声音传播的基本过程。了解骨传导。

  知道什么是“双耳效应”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社会生活,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

  通过动手动脑中的两个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搜集信息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通过贝多芬耳聋后继续进行创作等例子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意志。【重点和难点】

  重点:人耳听到声音的道理;骨传声。难点:骨传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靠哪种形式?声波进入人耳后,经过哪条途径,最后感觉到声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二、新课教学1、人耳的构造

  听觉神经大脑

  在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如果仅只是传导障碍,但能通过其他途径传给听觉神经,人仍能听到声音。

  2、骨传声

  ?“想想做做”:

  (1)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旁,听音叉的声音。(2)用手指堵住耳朵,听音叉的声音。

  (3)请同学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将振动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听音叉的声音。

  分析得出:骨头能传声。

  失去听觉的人能靠骨传导来听到声音。介绍贝多芬的故事。3、双耳效应

  由学生自习完成。

  利用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强弱及其他特征不同来确定声音的位置。三、作业布置

  教材第18-19页“动手动脑学物理”【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师要作充分的准备,多做实验,让学生经历科学全探究过程。立体声

  首先,立体声是什么?你应该了解一下。普通立体声(2.0),从声音来源开始。录音时,由两个麦克风同时在声源两边进行录音,录出来的音乐信息是同时进行的双声道。播放音乐时,由双声道进行还原,分别到两个扬声器中(音箱就为两组)(左,右)。利用人的双耳效应,人听到的音乐就会富有立体感。当然两个音箱的摆放要有一定距离。到现在的信息时代,记录音乐已经不用磁带了,改为用电脑。同样的,电脑里的音乐文件一般是双声道立体声(大多数),所以平时(多数)用电脑,手机或MP3,MP4播放器,听到的都是(2.0)的立体声,(当然前提是耳机和音箱没问题)。还有更先进的环绕立体声(7.1),我就不说了,只不过多几个声道而尔(对音箱的要求更高)。

【初三的物理教案】相关文章:

运动的描述初三物理教案10-31

关于初三的物理教案半导体11-09

长度的测量误差初三物理教案11-07

关于路程和时间的计算的初三物理教案10-31

电流的磁场的初三物理教案设计范文10-30

物理教案03-14

初三物理教案《牛顿第一定律》05-03

物理教案分析01-16

物理教案模板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