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加速度教案

时间:2022-11-06 17:53:39 物理教案 我要投稿

物理加速度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理加速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物理加速度教案

物理加速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2.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始终跟速度的改变量的方向一致,知道加速度跟速度改变量的区别。

  3.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中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4.通过对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三者的分析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加速度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关系

  3.区别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4.利用图象来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

  难点:加速度的方向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

  四、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起动的车辆初始时刻的速度(m/s)可以达到的速度(m/s)起动所用的时间(s)

  小轿车03020

  火车050600

  摩托车02010

  教师引导学生三种车辆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比较发现:三种车辆的速度均是增大的,但它们速度增加得快慢不同。那么,如何比较不同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呢?从而引入加速度。

  (二)新课内容

  1.速度的变化量

  提问: 速度的变化量指的是什么?

  (速度由 经一段时间 后变为 ,那 的差值即速度的变化量。用 表示。)

  提问: 越大,表示的变化量越大,即速度改变的越快,对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要比较速度改变的快慢,必须找到统一的标准。也就是要找单位时间内的速度的改变量。

  2.加速度

  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引导学生得出:

  (1)定义: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的比值

  (2)物理意义:指进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

  (3)单位:米/秒2(m/s2)

  (4)加速度是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5)a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运动。匀变速运动又分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曲线运动。

  [例题1] 做匀加速运动的火车,在40s内速度从10m/s增加到20m/s,求火车加速度的大小。汽车紧急刹车时做匀减速运动,在2s内速度从10m/s减小到零,求汽车的加速度。

  分析:由于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所以我们计算的时候必须先选一个正方向。一般选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分析讨论:

  (1)火车40s秒内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方向与初速度方向什么关系?

  (2)汽车2s内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方向与其初速度方

物理加速度教案2

  一、反思学生的基础,学习习惯

  学生的力学学习得太差,好几次在讲例子时,学生就说听不懂,我在解题时中间有一个计算步骤我省略了,我以为学生没有问题,就一个数学运算应该没问题,可哪里知道这个班的学生天生就习惯接受,自己从不主动去思考动手解决问题,我开始反思,怎样才能使学生听得懂?做得来?原来学生的基础差,底子薄,必须从简单的、基本的抓起,于是,我决定,少而精的讲例子,每讲一个例子,得每一步在黑板上板书,然后针对学生的水平做一个类似的题目,渐渐地学生学会做一些题目了,也就不觉得听不懂了

  二、反思教学困惑,形成教学后记

  在复习动能定理时,常常遇到连接体问题,要学生对多个质点运用动能定理,公式多,学生感到拿手,经常出错,于是我想;能不能使问题简化呢?在职业高中阶段,常常是连接两物体的力的功的代数和为零,我想到把多个动能定理的公式相加,消去了连接物体的力的功,得到质点组动能定理,把它介绍给学生,说明它的适用范围,学生很容易掌握,于是我把它形成论文;在讲振动和波动时,学生对振动图像和波动图像容易混淆,在做作业的过程中经常出错,而近几年又经常考振动和波动相结合的题,怎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区别呢?我后来总结了正确处理振动和波动的内在关系,像这种类似的反思很多。

  三、反思思想方法,培养建模能力

  在总复习中,除认真复习知识之外,我还要建议同学们务必重视对各种物理思想方法的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表面看,这似乎与知识的复习不搭界,其实这才是一项更高层次、更高效率的复习方法。那么,有哪些思想方法需要好好小结呢?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一些:例如解静力学、动力学问题常用的隔离法、整体法;处理复杂运动常用的运动合成法;追溯解题出发点的分析法;简单明了的图线法;以易代难的等效代换法等等,均为中学物理中基本的思维方法。当然,也还有其它一些属于更巧、更简捷的思维方法。然而两者相比,我主张更要关心基本的常用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一般说,在复习课上老师都会提及,一些写得好的参考书中也会有介绍。同学们在听课和阅读中除关心知识点之外,务请注意这些思维方法的实际应用,要好好消化、吸收,化为己有,再在练习中有意识运用,进一步熟悉它们。此外,在讲课中,要讲清怎么建立物理模型;怎样随着审题而描绘物理情景;怎样分析物理过程;怎样寻找临界状态及与其相应的条件;如何挖掘隐含物理量等等。这些,都是远比列出物理方程完成解题任务更有价值的东西。实践告诉我们,在高三学年,同学们毕竟比高一、高二时有了更强的理解能力,有了更强的综合分析能力的优势。一旦领悟掌握了方法,就如虎添翼,往往能发挥出比老师更强、更敏捷的思维能力。

  四、反思教法,听同事授课相互交流

  在复习教学中,经常感到复习课上法单一,没有新意,为了防止长时间的教学方法的单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高三的几位教师采取了经常听课的方式,只要有时间,就去听同行老师的`课,不分场合,不举形式听随堂课,学习他人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吸取他人的长处,为我所用,听他人是怎么上这些内容的,自己是怎么上的,自己的课有什么不足,别人的课有哪些优点,下一次在上这里时我要怎么上才好,通过这样的相互听课,相互学习,提高自我,提高复习课的质量。

  五、反思作业训练规范练习

  练习在总复习中是举足轻重的一环,要想通过练习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力求规范地解题是应该遵循的一个原则。具体说务求做到两条:

  ①要规范地使用物理规律。不少同学常从生活经验角度去解物理题,比如用动能定理时习惯从功、能的数值上加加减减来得到结果,而不问列式的物理意义。这种不规范的混乱的思维方式,只能使认知水平停滞在生活经验的层次上,正是复习中一大障碍。物理学自有本身固有的思维规律和方法,像动能定理的应用,首先要求弄清所研究的过程及研究对象在此过程中的受力情况,然后区别各力做功的正、负,再搞清过程的初态和终态,最后按外力功的代数和等于动能增量列出方程,这之后的代数运算便容易了。如果在平时练习中始终能坚持这样规范地使用物理定律、定理,时间久了必然会加深对规律的理解,能力一定会上升到新的层次。

  ②要将题做完整。我接触过一些学生,做练习“浮而不实”,列出几个物理方程便丢手不做

  或整理到代数式但懒于代入数字运算等,都不肯将题解到底。他们之中不乏最后失败的实例,均因为他们没有从日常的练习中得到收益。许多物理题,粗一看解题方向似乎很明显,仔细一解才发现里边隐含着重要的变化及关键。再说,一个完整的解题要有严密的逻辑过程;要有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述;有单位的处理;有数字的运算??所有这些,无不涉及双基知识及个人的素养和能力,都是要通过训练来加以提高改进的。那种蜻蜓点水式的解题,不可能在这些方面得到不断启发和训练,题解得再多,然而水平提高不快、工作不实,最后必定导致复习工作的低效率。

  教学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才会有所进步,也只有学会反思的教师,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不断反思的教师,才会获得学生的喜爱,才会立于教学不败之地。

物理加速度教案3

  本文题目:高一物理必修五二单元教案: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

  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匀速圆周运动中产生向心加速度的原因;

  (2)知道在变速圆周运动中,可用公式求质点在圆周上某一点的向心加速度。

  2.能力目标

  (1)理解向心加速度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2)懂得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a与r及、v 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确任何一个结论都有其成立的条件。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的大小a=r2=v2/r,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2.难点: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都是大小不变,方向在时刻改变。

  三、教学策略

  讲授法、归纳法、推理法。

  四、教学建议

  1 教材处理

  1)重点

  理解向心加速度的.观念,明确它的意义、作用、公式及其变形.

  2)难点

  运用向心加速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解释有关问题.

  3)疑点

  l 向心加速度起什么作用?

  l 怎样进行多因素影响的分析?(控制变量法,可以略讲)

  4)解决办法

  l 充分利用实验说明问题

  l 充分利用推理说明问题

  5)栏目处理意见

  l 48页的思考与讨论可作为本章的引入,

  l 50页的思考与讨论是本节的难点,不作为重点,引导用极限思想进行处理。

  l 51页做一做是一个没有实验的探究活动,它给出了提示,让学生自己尝试去做。 2 学生学习指导

  (1)向心加速度概念的建立首先要领会它的方向指向圆心,可以用动力学的观点进行理解,但要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

  (2)引导学生去网站查阅向心加速度的几种推导方法或老师给向心加速度推导方法的资料,指导他们学习和领会.

  3 学习资源

  l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必修2》 l 向心力演示器影视 四、教学过程设计 1 引言 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所以一定受力的作用,因此会产生加速度,本节我们探讨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 分组讨论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2 速度变化量 首先介绍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改变,在介绍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改变。 3 向心加速度 方向:利用动画《圆周运动的加速度》动态演示加速度的方向,体会极限的思想 推导:结合《做一做》分组推导

  由于三角形AOB与 矢量三角形相似,所以可以由此推导出加速度的

  根据 的关系,向心加速度有如下的计算公式:

  当线速度v一定时,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反比,当角速度w一定时,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正比。

物理加速度教案4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快慢,即加速度大小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

  2、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定量关系。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掌握在研究三个物理量之间关系时,用控制变量法实现。

  2、指导学生根据原理去设计实验,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3、帮助学生会分析数据表格,利用图象寻求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

  2、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提高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1、怎样测量物体的加速度

  2、怎样提供和测量物体所受的力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选器材,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作出图象,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

  1、提出问题,导入探究原理――自主选器材,设定方案,进行操作,总结归纳――进行交流。

  2、对学生操作过程细节进行指导,对学生实验过程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

  ★教学用具:

  多媒体、小车、一端带滑轮长木板、钩码、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纸带、刻度尺、气垫导轨、微机辅助实验系统一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投影下图:

  定性讨论:物体质量一定,力不同,物体加速度有什么不同?力大小相同,作用在不同质量物体上,物体加速度有什么不同?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快慢取决哪些因素?定性关系如何?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后回答:第一种情况,受力大的产生加速度大,第二种情况:质量大的产生加速度小。

  学生再思考生活中类似实例加以体会。

  点评:教师还可举日常生活中一些实例,如赛车和普通小汽车质量相仿,但塞车安装了强大的发动机,牵引力巨大,可产生很大加速度。再如并驾齐驱的大货车和

  小汽车在同样大的制动力作用下,小汽车容易刹车.通过类似实例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加速度大小既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为下一步定量研究做

  好铺垫.

  (二)进行新课

  1、物体加速度与它受力的定量关系探究

  教师活动:现在我们探究物体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用控制变量法)。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测量物体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定量关系。请同学生据上述事例,猜测一下它们最简单关系。

  学生猜测回答:加速度与力可能成正比。

  教师活动:如何测量加速度a?需什么器材?请同学样设计方案。

  学生回答:第二章我们已探究过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可用该实验器材测加速度。小车在钩码牵引下作匀加速运动,利用打出纸带求加速度。

  教师活动:现实中,除了在真空中抛体(仅受重力)外,仅受一个力的物体几乎不存在,但一个单独的力作用效果与跟它等大、方向相同的合力作用效果相同,因此实验中力F的含义可以是物体所受的合力。如何为运动物体提供一个恒定合力?如何测?请同学们想办法。

  教师引导:可利用前边测加速度的器材,在钩码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条件下,钩码重力大小等于对小车拉力(至于为什么以后再讨论),但必须设法使木板光滑,或使用气垫导轨以减少摩擦直至忽略不计。这样小车受的合力就等于钩码重力。教师对学生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估,筛选出最佳方案进行实验。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设计可行方案测量,也可借鉴教师提供案例进行设计。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把小车在不同拉力下的加速度填在设计好的表格中。

  学生活动:学生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分组实验,取得数据。

  教师活动:如何直观判断加速度a与F的数量关系?指导学生以a为纵坐标,以F为横坐标建立坐标系,利用图象找规律。利用实物投影展示某同学做的图象,让大家评价。

  学生活动:学生在事先发给的坐标纸上描点,画图象,看图象是否是过原点的直线,就能判断a与F是否成正比。分析研究表格中数据,得出结论。

  2、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的定量关系探究

  教师活动:保持物体所受力相同,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在该力作用下的加速度,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关系,请同学们用最简单关系猜测一下二者是什么关系?教师解释:若a与m成反比,其实是a与1/m成正比,a-l/m的图象应是什么?

  学生猜测回答:加速度与质量可能成反比。应该是过原点直线。

  教师活动:保持钩码质量一定,即拉力大小一定,如何改变小车质量?将不同质量的小车的加速度填入设计好的表格中,建立a一1/m坐标系作图象。

  学生回答:在小车上加砝码。

  学生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分组实验,测出不同质量时加速度。在坐标纸上描点,作a-l/m图象,据a-l/m图象建否是过原点直线就能判断加速度是否与质量成反比。

  点评:由于学生刚开始从事探究实验,缺乏经验,需要教师指导,比如设计方案,利用图象处理数据,学生一无经历,二不习惯,所以宜采用定向探究,逐步使学生走向自由探究。

  3、对实验可靠性进行评估

  教师活动:如果同学们猜想是正确的,那么根据实验数据,以a为纵坐标,以F横坐标,或以a为纵坐标,1/m为横坐标,作出图象都应该是过原点的直线,但实际描的点并不严格在某直线上,也不一定过原点。若真是a∝F,a∝l/m得需多次实验才能证实。

  学生讨论结果,看书讨论相关问题。

  ★课余作业

  1、课后完成实验报告。

  2、预习第三节牛顿第二定律。

物理加速度教案5

  教材分析:义务教育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速度》,是在前四章初步认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第五章长度和时间测量基础上,针对学生发展和学习内容的需要,安排设计的一节内容。他继承了前四章从生活到物理的教材编写特色,同时为后续的物理学习奠定了基调。

  学情分析:小学数学及初中数学在速度学习及训练方面较多,而在单位换算及物理意义的构建上由于学科局限,较少涉及速度的物理意义。

  本节课是常规的概念课,对教师来说可能驾轻就熟,但对学生来说,他们将遇到学习物理以来的很多个第一次:第一次建立严谨的物理概念;第一次学习用严谨的方法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第一次学习复合单位及换算关系;第一次学习设计表格;第一次学习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第一次学习用规范的方法解决问题。基于以上认识以及充分利用教材,设计把本节课的重点作如下三个创新:一、把教材中用纸锥下落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改成观察图片。原因:1、静态的图片能突出观察重点,动态的实验很难具有复制性和重复性,不人为设置认知难度。2、图片用生活中常见的观众和裁判的方法,更贴近生活实际。二、针对测纸锥速度活动中重在方法应用和器材使用方法的巩固,把重点放在需测物理量、器材选择和表格设计的思考上面,对实验结果略过,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测量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三、重视解题规范。从学生的知识准备来看,课本中的例题用数学方法即可解决,因此重点在解题规范和规范中的物理意义。

  本节内容无论是从学生的知识准备,还是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都至关重要。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的教学按以下程序展开。

  首先,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中的快慢入手引入课题,降低认识难度,使学生具有亲切感。

  然后,在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路程和时间的比较引入速度概念。

  接下来,按常规概念课的`教学按定义、公式、单位、应用进行教学。其中应用部分分别设计了一个实验和一个例题分析。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目标:1、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2、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会进行速度单位换算;3、会进行简单的表格设计:4、知道速度表、里程碑(牌)的含义。

  难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重点:速度的定义及理解,速度单位的换算

  学法指导:实验、观察、讨论

  器材准备:刻度尺,纸锥、秒表(或手表)

  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指导观察书P108图5—17指导观察学案中的图片问:甲乙两位同学在各自的小区内跑步,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引入速度概念简要介绍单位时间介绍速度单位板演单位换算分析例2指导观察书P109图5—20指导观察速度表指导完成P110活动板演书P110例题指导完成例4指导阅读P110生活物理社会思考:猎豹怎样才能追上鹿说一说谁游得快,并说明怎样比较的读一读,写一写根据定义尝试写出速度公式学生练一练学生分析了解一些物体的速度说说你获得的信息思考、讨论、交流形成方案并实验完成例4阅读书P110生活物理社会创设问题情景,引课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现象,并思考其中的物理道理为导入速度作铺垫建立概念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了解复合单位的换算方法通过思辨理解速度定义巩固复合单位的换算体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尝试用物理方法解决问题、用简洁合理的方法记录活动数据、巩固仪器使用了解解题规范中的物理意义即时训练反馈情感态度价值观

  板书设计:速度

  一、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

  二、速度

  1、表示:物体运动快慢

  2、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

  4、单位:国际单位米/秒(m/s)常用单位千米/时(km/h)厘米/秒(cm/s)

  5、测量

  作业:巩固练习

  三、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一、采用静止图片观察及分析,较教材上设计的观察纸锥降低了难度,学生能够很快从观察图片中获得时间和路程及相关信息,很快切入主题。

  二、重视单位换算的物理意义构建及训练,在课堂训练及课后练习中单位换算掌握较好,达到教学目标。

  三、从课堂教学来看,学生在测纸锥下落的速度活动中,产生的问题较多。由于该实验重在过程而结果不是重点,所以经过引导,学生能够针对活动过程中的困惑提出相关问题。

  四、从解题规范来看,学生在课堂训练及课后练习中都能重视物理意义的构建及应用。

  不足之处及改进:

  一、由于选用静态图片代替教材上5·4活动,跟平行班比较,学生在速度概念建立及理解上略有欠缺。具体表现在学案中例2的分析上。

  二、重视例题规范的教学,造成部分学生忽略物理意义,变成单纯的习题训练。

  基于以上成功及不足,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物理教学的脉络逐渐清晰:

  一、重视教材,利用好教材,尽最大努力充分利用教材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

  二、重视概念构建及理解。

  三、继续重视物理问题解决中的物理意义的构建和应用,在应试和素质之间寻找平衡点。

物理加速度教案6

  一、循序渐进,加深对双基知识的理解

  高考对潜力的考核要求首项便是理解潜力。确实,只有对所学双基知识都能深刻理解,才谈得上运用它们进行推理、分析,去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怎样才算对所学知识做到理解了?举例说吧,对交流电的有效值,如果以为最大值的√2/2倍就是有效值,那么,对这一物理概念就没有理解。因为这只是对特定交流电的一个数量关系,不适用于所有交变电流的状况。务必从有效值定义本身去理解,并能运用它计算出不同状况中交流电的有效值,才到达理解的效果。又如,静电场中的导体在静电平衡到达时,其内部场强为零。如果对此结论误以为导体内部没有电场,则对这个物理规律也就没有深刻理解。务必透过仔细体味,明确在导体的内部既有施感电荷产生的电场E1,又有感应电荷产生的电场E2,它们的矢量和为零;同理,施感电荷的电场和感应电荷的电场迭加的结果,则使导体各处电势都相等。能这样来理解这个物理规律,应用它去解决问题才算是到位了。

  怎样才能做到深刻理解双基知识?我认为务必安排学生坚持“循序渐进”这个原则。任何贪多、求快的复习安排,或以解题来带知识的速成复习方法,都只能食而不化。快则快了,然而对所复习的知识仍然是一知半解,不深不透,不可能到达正确理解的目的。“循序渐进”是按课文的章节顺序,稳扎稳打。具体说,可按以下几项来操作:①对每节课文坚持认真阅读,及时消化,理出要点;②独立完成相应的巩固作业,检查自己对所涉及的概念及规律的理解程度;③每章结束,可借助一些参考书搞一次单元小结,理一理本章知识线索;④每逢大型考试,再将知识回头联系。以上各项如能持之以恒,则对双基知识的`掌握定会有相当的收益。

  二、正确处理知识的全面和重点的关系

  我认为,总复习务必按照教学大纲扫描全部的知识。在这上面千万不能心存侥幸,搞什么猜题押宝,随意舍弃或疏忽自认为不重要的、不会考的部分。例如今年高考实验考的是二极管,二极管应作为教学中的边缘知识,如果未重视这些边缘知识,就会丢不长施。尤其在时间有限的复习课上,老师一般很难详细述及所有资料,因此,对于面上必须篇幅属于识记性质的知识,需要要求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加以弥补,以免构成知识的缺漏。这就是正确处理知识面的意思。但在物理学科全部知识中,毕竟也有主次之分,所以还得在复习中注意突出重点。例如就力学部分而言,力和运动学知识可视为力学的准备知识,而牛顿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功和能的关系则是整个力学框架的重要支柱。对这些重点资料,复习务必追求突破性进展。所以,讲课时要个性要求学生注意听老师的总结及分析解剖;消化时务求深刻理解它们的内涵。同时找些例题帮忙学生熟悉它们的应用;练习则需要有必须的反复以求熟练掌握。只有正确处理好面和点的关系,才可能到达既拣芝麻又抱西瓜的最终目的。

  三、规范地做好各项练习

  练习在总复习中是举足轻重的一环,要想透过练习到达巩固知识、提高潜力的目的,力求规范地解题是就应遵循的一个原则。具体说务求做到两条:①要规范地使用物理规律。不少同学常从生活经验角度去解物理题,比如用动能定理时习惯从功、能的数值上加加减减来得到结果,而不问列式的物理好处。这种不规范的混乱的思维方式,只能使认知水平停滞在生活经验的层次上,正是复习中一大障碍。物理学自有本身固有的思维规律和方法,像动能定理的应用,首先要求弄清所研究的过程及研究对象在此过程中的受力状况,然后区别各力做功的正、负,再搞清过程的初态和终态,最后按外力功的代数和等于动能增量列出方程,这之后的代数运算便容易了。如果在平时练习中始终能坚持这样规范地使用物理定律、定理,时间久了必然会加深对规律的理解,潜力必须会上升到新的层次。②要将题做完整。我接触过一些学生,做练习“浮而不实”,列出几个物理方程便丢手不做或整理到代数式但懒于代入数字运算等,都不肯将题解到底。他们之中不乏最后失败的实例,均因为他们没有从日常的练习中得到收益。许多物理题,粗一看解题方向似乎很明显,仔细一解才发现里边隐含着重要的变化及关键。再说,一个完整的解题要有严密的逻辑过程;要有简明

  扼要的文字表述;有单位的处理;有数字的运算……所有这些,无不涉及双基知识及个人的素养和潜力,都是要透过训练来加以提高改善的。那种蜻蜓点水式的解题,不可能在这些方面得到不断启发和训练,题解得再多,然而水平提高不快、工作不实,最后必定导致复习工作的低效率。

  四、透过专题复习,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潜力

  高三复习的后阶段,在基础知识的认知基本到位的前提下,可思考搞一些专题性质的复习。采用归类、比较的方法,加深对双基知识的理解,并提高自己综合、分析的潜力。拿物理图象举例说吧,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原先散见于力学、热学、电学等章节,初学时一般只能就事论事,学的是一个个图线的某个方面的好处。复习时若还是机械重复一次,认识必然还是支离破碎,不能提高认知潜力的水平。如果搞一个“物理图线”的专题,综合一下已有的对图线的各项认识,就能从图线的涵义、截距、斜率、走向、覆盖面积等诸多方面全方位认识图线的物理涵义。这样,对图线的认识、解释、翻译的潜力便得到了提高,再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了。

物理加速度教案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会计算向心加速度,了解向心加速度公式推导。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实例的讨论,认识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指向圆心,提高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对向心加速度关系式的推导,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结合数学方法推导得出结论这一过程的学习,提升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培养探究问题的品质和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向心加速度,掌握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难点】

  向心加速度公式推导。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复习匀速圆周运动,提问:匀速圆周运动的匀速指什么?

  【学生】大小不变

  【教师】指出匀速圆周运动,速度方向时刻改变,依据牛顿运动定律,必然有加速度。提问加速度是什么?具有什么性质,又如何计算?带着问题进入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演示地球绕太阳的'匀速圆周运动,分析受力;演示光滑平面,小球在细线作用下绕图钉做匀速圆周运动,分析受力。

  【教师】通过例子,说明有力拉着物体做圆周运动,这个力产生了加速度,叫向心加速度,由牛顿第二定律知力的方向是加速度的方向,故向心加速度指向圆心。

  【教师】向心加速度是一个矢量,方向指向圆心,大小如何计算。

  板书设计:

  向心加速度

  方向

  大小

  推导

物理加速度教案8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第二,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出来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要注重科学探究,多让学生参与探究,经历探究过程,体验获得探究结论的喜悦。

  第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例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学生如果对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物理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物理的能力

物理加速度教案9

  学生分组实验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但绝大多数学生是按教材安排的程序进行实验,按照教师布置的步骤进行操作,兴趣只停留在表面上,凑“热闹”成分很多,这样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质。例如,在高一物理中《测定重力加速度g》的实验中,如果只是指导学生按教材的方法进行实验,实验目的单一,就无法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是这样做的:

  (1)不限制实验原理

  在讲本节课时,只讲清实验目的,至于实验原理由实验小组讨论决定,并按要求设计实验。讨论结果出现两种实验原理:①根据公式ΔS=aT2,使用打点计时器来进行实验;②根据h=0.5gt2,采用滴水法进行实验。这两种方案均可行,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了思维品质的深刻性与批判性。

  (2)不规定实验步骤

  进实验室要求不看课本,动手时只说明实验中要注意的几个事项,并不限定实验有几个步骤。结果巡视实验中发现,有的小组实验有五、六步,并设计了开放性的记录表格,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实践和发现问题能力。

  (3)不统一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先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然后再进行处理。巡视发现有的学生逐一算出每次实验的结果,然后再求平均值;有的`学生先算出各点的速度,然后再采用v–t图像法处理。从而锻炼了学生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

  (4)不确定实验归纳

  实验后不固定方向,让学生多方向、多角度、深入细致地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从而开放性地归纳出实验结论。如有的小组分析真实的实验数据,得出如下结论:(1)采用打点计时器法进行实验:①纸带要竖直拉住,尽可能减小阻力;②先打开电源后松开纸带;③逐差法处理数据的方法;④采用v-t图像法处理时,要尽可能让更多的点在直线上,其余的对称地分布在线的两侧;⑤为何测量得出的g值比标准值9.8m/s2略小。(2)采用滴水法进行实验:①水龙头离地的高度不能超过1m;②不能直接测量一滴水下落的时间,要测出n滴水下落的时间t,再根据T=t/n求出一滴水自由落体的时间。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归纳,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实验结论能力,并加强了前后知识的联系。

物理加速度教案10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变化量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

  2.知道向心加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式.

  3.能够运用向心加速度公式求解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体会速度变化量的处理特点,体验向心加速度的导出过程,领会推导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乐于学习的品质.特别是“做一做”的实施,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

  重点理解匀速圆周运动中加速度的产生原因,掌握向心加速度的确定方法和计算公式.

  教学

  难点向心加速度方向的确定过程和向心加速度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学法

  指导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精讲精练、

  教学

  准备用细线拴住的小球

  教学

  设想预习导学→学生初步了解本节内容→合作探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典型例题分析→巩固知识→达标提升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一定是变化的.即使是我们上一堂课研究的`匀速圆周运动,其方向仍在不断变化着.换句话说,做曲线运动的物体,一定有加速度.圆周运动是曲线运动,那么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如伺寒确定呢?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补充内容或错题订正

  任务一预习导学

  (认真阅读教材p13-p15,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请同学们看两例:

  (1)图1中的地球受到什么力的作用?这个力可能沿什么方向?

  (2)图2中的小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这几个力的合力沿什么方向?

  2、请同学们再举出几个类似的做圆周运动的实例,并就刚才讨论的类似问题进行说明.

  3、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力或合外力指向圆心,所以物体的加速度也指向圆心.在理论上,分析速度方向的变化,可以得出结论:“任何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方向都指向”

  4、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由a=△v/△可以导出向心加速度大小的表达式:

  aN=,aN=

  任务二合作探究

  1、速度变化量

  请在图中标出速度变化量△v

  2、向心加速度方向理论分析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8页“做一做”栏目,并思考以下问题:)

  (1)在A、B两点画速度矢量vA和vB时,要注意什么?

  (2)将vA的起点移到B点时要注意什么?

  (3)如何画出质点由A点运动到B点时速度的变化量△V?

  (4)△v/△t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5)△v与圆的半径平行吗?在什么条件下.△v与圆的半径平行?

  (6)△v的延长线并不通过圆心,为什么说这个加速度是“指向圆心”的?

  3、学生思考并完成课本第19页“思考与讨论”栏目中提出的问题:

  从公式an=v2/r看,向心加速度an与圆周运动的半径r成反比;从公式an=ω2r看,向心加速度an与半径r成正比。这两个结论是否矛盾?请从以下两个角度讨论这个问题。

  (1)在y=kx这个关系中,说y与x成正比,前提是什么?

  (2)自行车的大齿轮、小齿轮、后轮三个轮子的半径不一样,它们的边缘有三个点A、B、C,其中哪些点向心加速度的关系是用于“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正比”,哪些点是用于“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反比”?作出解释

  例:如图所示,一个大轮通过皮带拉着小轮转动,皮带和两轮之间无相对滑动,大轮的半径是小轮半径的2倍,大轮上的一点S离转动轴的距离是半径的1/3。当大轮边缘上的P点的向心加速度是0.12m/S2时,大轮上的S点和小轮边缘上的Q点的向心加速度各为多大?

  练习:如图,A、B、C三轮半径之比为3∶2∶1,A与B共轴,B与C用不打滑的皮带轮传动,则A、B、C三轮的轮缘上各点的线速度大小之比为______,角速度大小之比为________,转动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之比为__________.

物理加速度教案11

  教学目标

  1、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的快慢,即加速度大小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

  2、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定量关系。

  3、指导学生定量的探究加速度和力、物体质量的关系、知道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

  4、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学情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牛顿运动定律的第一课时。高中力学部分是由牛顿定律为基础所构建的体系,在牛顿三定律中,牛顿第二定律为核心内容,本节是一节实验探究课,通过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得到这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为第二课时提出牛顿第二定律做铺垫。本节中应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和用图像处理数据,这两种方法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十分重要。本节不论是从知识还是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都很重要。

  重点难点

  1、控制变量法的使用

  2、如何提出实验方案并使实验方案合理可行

  3、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复习引入

  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_____状态或_____状态,直到有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物体保持_____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物体的_____,与_____有关,与物体的运动情况或受力情况_____.

  活动2【活动】实验探究

  情景:用电吹风吹乒乓球

  实验1:用两个相同电吹风分别调节在不同的风力档上吹两个相同的乒乓球(在轨道上),现象为_____ 。

  实验2:用一个电吹风,通过装置得到两股相同风力的风,吹两个质量不一样的乒乓球,现象为_____。

  问题1:想想看,加速度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数有关?

  问题2: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经验猜一猜加速度与力、质量有什么关系?

  问题3:能否就以上关系,从数学的角度做出函数关系的假设呢?

  力越大,加速度越大—— a∝F,a∝F2,a∝F3?

  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 a∝,a∝,a∝ ?

  活动3【活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问题1:研究一个量与多个量之间关系时,采用什么方法研究?

  问题2:控制变量法的具体步骤?

  问题3:在实验中需要测哪些物理量?需要用到什么器材?

  问题4:你能想出那些方案来进行实验?

  实验装置:

  问题1:实验对象是?

  问题1:如何得出小车的加速度?

  问题2:如何改变并测出小车的质量?

  问题3:如何提供并测出小车所受的外力?

  实验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当钩码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时,钩码的重力近似等于细线对小车的拉力即小车所受的合外力。(理由以后再做说明)

  2、绳拉小车的力是小车受的合力吗?

  3、我们必须要使绳拉小车的力成为小车受到的合力,否则还要计算滑动摩擦力,使问题复杂化,那么怎样抵消摩擦力的影响呢?

  活动4【活动】分组实验

  1、保持小车质量不变,改变钩码的个数,分别测出小车的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2、保持钩码的个数不变,改变小车的质量,分别测出小车的加速度与小车质量的关系

  注意实验中同学之间互相配合,如谁扶住板,谁控制纸带释放,谁负责更换砝码和保证绳在滑轮内并负责保护仪器,谁负责测量记录等。

物理加速度教案12

  教学过程

  一、速度

  师:在上面的问题中,要比较B和C运动的快慢,要找出统一的标准。物理学中用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比值定义法)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velocity),通常用字母v表示。如果在△t时间内物体的位移是△x,它的速度就是

  ?8m/s

  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单位:国际单位:m/s(或m·s)。常用单位还有:km/h(或km·h)、cm/s(或cm·s)。

  3.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4.速度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

  师:如果物体运动的快慢不是时刻都相等,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是否都相等?那速度还是否是恒定的?这时又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这就需要引入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例如: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但是他的速度并不是一直相等的,开始时跑得慢些,快到终点时要快些。那么他在1s内平均跑多少呢?生:每秒平均跑10m。

  师:百米运动员是否在每秒内都跑10m呢?

  生:不是。

  师:对于百米运动员,谁也说不清他在哪1秒跑了10米,有的1秒钟跑10米多,有的1秒钟跑不到10米。但当我们只需要粗略了解运动员在100m内的总体快慢,而不关心其在各时刻运动快慢时,就可以把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此时的速度就称为平均速度。所以在变速运动中就用这平均速度来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

  1

  t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通常用符号表示。关于平均速度的几点说明:(1).平均速度只能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表示的是物体在t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这实际上是把变速直线运动粗略地看成是匀速运动来处理。(2).这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运动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运动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师:百米赛跑运动员的这个=10m/s代表这100米内(或10秒内)的平均速度,是不是说明他在前50米的平均速度或后50米内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也一定是10m/s?

  生:不是??(3).平均速度只是对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位移内)而言的,对同一运动物体,在不同的过程,它的平均速度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平均速度必须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的。(4).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内的总体快慢,这就是“平均..速度”与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根本区别。

  (5).平均速度不是各段运动速度的平均值,必须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来求解。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此时刻(或此位置)的瞬时速度。理解:(1)反映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它能精确地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

  (2)瞬时速度是在运动时间

  时的平均速度,即平均速度在时

  (极限)就是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瞬时速度。

  (3)瞬时速度是矢量,在直线运动中,某一位置瞬时速度的方向与物体经过该位置时的`运动方向相同。

  师:以前我们学过,匀速直线运动是瞬时速度保持不变的运动。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相等。瞬时速度既然是矢量,就有大小和方向。瞬时速度的大小通常叫做速率。 三、速率

  师: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师:瞬时速度的大小是瞬时速率,那平均速度的大小是否也可以叫平均速率呢? 生:??

  师:不是。例如,沿闭合圆周运动一圈,位移是零,平均速度是零,但平均速率并不等于零。其实我们初中所学的速度也不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给了他一个新的名字平均速率。表示路程与发生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 ..

  师:速率是矢量还是标量呢?为什么? 生:标量,因为它表示的是瞬时速度的大小。 师:还要注意平均速率并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学生阅读】

  让学生阅读16页“常见物体的速度”,增强感性认识。教师强调要注意括号中的单位。

  【说一说】

  让学生阅读17页“说一说”,进一步认识、理解比值定义法。

  【速度与现代社会】

  让学生自己阅读17页——18页“速度与现代社会”,了解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贡献与联系。

  【本节小结】本节我们主要学习了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以及速率,要注意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平均速度表示物体在一段时间间隔△t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而瞬时速度精确描述了物体处于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运动快慢。特别要注意它们的定义式以及与时间的联系。

  课堂巩固练习:

  【例1】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某时刻速度是10m/s,那么这个物体( C D) A.在这一时刻之前0.1s内位移一定是1m B.在这一时刻之后1s内位移一定是10m C.在这一时刻起10s内位移可能是50m

  D.如果从这一时刻起开始匀速运动,那么它继续通过1000m路程所需时间一定是100s 【解析】某时刻速度是10m/s指的是该时刻的瞬时速度,不能说物体从此时起以后运动的快慢情况,以后做直线运动或匀变速直线运动,或非匀变速直线运动均可能。所以选项A、B

  均错。如果从某时刻(速度为10m/s)起质点做非匀变速直线运动,从这一时刻起以后的10s内位移可能为50m,所以选项C正确,如果从这一时刻起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经过1000m路程所需时间t=100s。正确选项是C、D。

  【例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B )

  A. 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B. 瞬时速率是指瞬时速度的大小

  C. 火车以速度v经过某一段路, v是指瞬时速度 D. 子弹以速度v从枪口中射出,v是平均速度

  【例3】下列对各种速率和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

  A. 平均速率就是平均速度

  B. 瞬时速率是指瞬时速度的大小

  C. 匀速运动中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等于其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D. 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何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相等

  【例4】 一物体做直线运动,从A经B到C,又返回到B,其中AB=BC,若A到B的平均速度为2m/s,从B到C的平均速度为4m/s,从C返回到B的平均速度为4m/s,则:(1) AC这段的平均速度? (2) 全程A到C再返回B的平均速度?

  【例5】物体由A点沿直线运动到B点,前一半时间做速度为v1的匀速运动,后一半时间做速度为v2的匀速运动,求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若物体前一半位移做速度为v1的匀速运动,后一半位移做速度为v2的匀速运动,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又是多少?

  【例6】一物体沿直线运动,先以3m/s的速度运动60m,又以2m/s的速度继续向前运动60m,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析】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公式段位移所用时间之和。全过程的位移s=120m

  ,s为总位移,t为总时间,等于前一段位移与后一

  物体在前一段位移用的时间为

  后段位移用的时间为

  整个过程的用的总时间为t=t1+t2=50s

物理加速度教案13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求每分钟行多少米的应用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下面就谈谈我对这节课的体会。

  1.让数学课堂扎根于生活。课始我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让学生通过比较思考“笑笑从家到学校用了6分钟,淘气从家到学校用了8分钟,他们谁走得快?”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我们常说的走得快指的是走路的速度快,而速度不能只看时间的长短,它还跟路程有关,由此导入新课。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

  2.注重合作探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激发认知冲突,进而补充“笑笑家到学校的距离是240米,淘气家到学校的距离是640米”条件,让学生继续思考、合作探究“现在,你能判断谁走得快谁走得慢了吗?”,可以让每个同学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也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并通过算一算,比一比,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比较两个人走路的快慢,实际就是比较两个人1分钟行驶的路程,而这1分钟行驶的路程,正是我们所说的速度。从而使学生明确在路程与时间都不相同的时候比快慢,就是比速度。最后再由小组合作,归纳总结出了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3.注重突破重难点的`教学。帮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的意义,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在引导学生得出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式这一重要内容之后,又提供三个情境,让学生口算出3种物体的速度:8千米/时、8千米/分、8千米/秒,让学生来谈谈对速度是怎样理解的,引导学生发现速度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路程和时间有关,学生对“速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速度有快有慢,单位也各不相同,这需要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加以理解和感受。此环节我通过播放课件,让学生亲身感受刘翔跨栏速度、猎豹跑的速度、声音和光的传播速度之快、蜗牛爬行速度之慢等使学生在轻松与震撼中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了速度,进而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我还不失时机抓住教学过程中的有利机会,打破砂锅问到底,就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速度。

  4.引进评价机制。好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在本节课中我很关注对学生的评价,对发言学生给予及时的肯定、一定的激励,这对其他学生也是非常好的鼓励和鞭策。

  一节课上下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由于前面在探索“速度的定义及体会生活中速度的例子花去了过多的时间,使得后面的时间有点赶了;

  2.拓展练习时间不足。

  3.课上完了,学生知识到底掌握得怎样,我自己心里没有什么把握。一节好课,还需深钻教材,各环节精雕细琢,注重细节教学。

  4.应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的关系,充分相信学生,不应过多的牵引,再灵活去运用它。

  5.可以设计画线段图分析题意环节,渗透几何直观教学思想,培养空间观念。

  这些都是我还要努力的方向。

物理加速度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向心力,什么是向心加速度,理解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总是指向圆心.

  2、知道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会解答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习惯,训练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先讲向心力,后讲向心加速度,回避了用矢量推导向心加速度这个难点,通过实例给出向心力概念,再通过探究性实验给出向心力公式,之后直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顺理成章,便于学生接受.

  教法建议

  1、要通过对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实例进行分析入手,从中引导启发学生认识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都必须受到指向圆心的力的作用,由此引入向心力的概念.

  2、对于向心力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点是向心力只是根据力的方向指向圆心这一特点而命名的,或者说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的,并不是根据力的性质命名的,所以不能把向心力看做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力.

  第二点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所需的向心力就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

  第三点是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只是改变线速度的方向.

  3、让学生充分讨论向心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

  4、讲述向心加速度公式时,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到匀速圆周运动是向心加速度大小不变,向心加速度方向始终与线速度垂直并指向圆心的变速运动,在这里还应把“向心力改变速度方向”与在直线运动中“合外力改变速度大小”联系起来,使学生全面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含义,再结合无论速度大小或方向改变,物体都具有加速度,使学生对“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

  教学重点: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及公式.

  教学难点:向心力概念的引入

  主要设计:

  一、向心力:

  (一)让学生讨论汽车急转弯时乘客的感觉.

  (二)展示图片1.链球做圆周运动需要向心力.〔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定本·必修)物理.第一册98页〕

  (三)演示实验:做圆周运动的小球受到绳的拉力作用.

  (四)让学生讨论,猜测向心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探究?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索性实验.(用向心力演示器实验)

  演示1:半径r和角速度一定时,向心力与质量m的关系.

  演示2:质量m和角速度一定时,向心力与半径r的关系.

  演示3:质量m和半径r一定时,向心力与角速度的关系.

  给出进而得在.

  (五)讨论向心力与半径的关系:

  向心力究竟与半径成正比还是反比?提醒学生注意数学中的正比例函数中的k应为常数.因此,若m、为常数 据知与r成正比;若m、v为常数,据可知与r成反比,若无特殊条件,不能说向心力与半径r成正比还是成反比.

  二、向心加速度:

  (一)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得:

  (二)讨论匀速圆周运动中各个物理量是否为恒量:

  vT f

  探究活动

  感受向心力

  在一根结实的细绳的一端拴一个橡皮塞或其他小物体,抡动细绳,使小物体做圆周运动(如图).依次改变转动的角速度、半径和小物体的质量.

  体验一下手拉细绳的力(使小球运动的向心力),在下述几种情况下,大小有什么不同:使橡皮塞的角速度增大或减小,向心力是变大,还是变小;改变半径r尽量使角速度保持不变,向心力怎样变化;换个橡皮塞,即改变橡皮塞的质量m,而保持半径r和角速度不变,向心力又怎样变化.

  做这个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不要让做圆周运动的橡皮塞甩出去,碰到人或其他物体.

物理加速度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加速度的定义和表达式,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

  2、通过探究加速和减速深刻认识加速度的定义,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得到提升。

  3、通过对于加速度知识的学习,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加速度定义和表达式

  【难点】理解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温故知新:教师提问学生如何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学生根据之前学习内容可说出是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教师继续提出问题:那么如何表示物体的速度变化的快慢呢?学生产生疑惑,从而引入本节课课题《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环节二:新课讲授

  环节三:巩固提升

  提问学生有没有符合下列说法的实例?若有,请举例。

  ①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等于0,而速度却不等于0。

  ②两物体相比,一个物体的速度变化量比较大,而加速度却比较小。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知识点。

  作业:思考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区别。

  四、板书设计

  (略)

【物理加速度教案】相关文章:

物理《加速度》教案08-26

物理《加速度》教案(12篇)11-26

物理《加速度》教案12篇11-25

高中物理加速度教案10-01

加速度教案12-17

大班音乐加速度圆舞曲教案03-08

大班音乐加速度圆舞曲教案5篇03-08

大班音乐加速度圆舞曲教案(5篇)03-08

教案整理:中班音乐欣赏《加速度圆舞曲》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