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音乐教案

时间:2023-01-12 08:10:45 音乐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四年级音乐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四年级音乐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四年级音乐教案

  小学四年级音乐教案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愉快的梦 》选自人教版第七册第三单元歌曲,这是一首优美抒情的儿童歌曲,它描绘了儿童在梦中那神奇般的想像,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对生活,对自然景象的认知和理解,歌曲为6/8拍.速度较慢节奏平缓,无太多变化,表现了恬静、悠闲的意境。第一乐段的旋律具体有下行的倾向,使音乐显得深沉而带有神秘的意味。第二乐段旋律进行转为上行,音区移高,前乐句的后半部分模进的方式将前半部分的音型带入歌曲的最高音(ia),和声上构成下属调,产生了明亮的色彩,使人好像听到孩子们在看到了幻境中的神奇景象时发生出惊喜的呼喊。

  本首歌曲在教材中是一首必学的歌曲,歌曲反映了儿童对新奇而美好事物所怀的`向往和追求。

  2、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理解歌曲《愉快的梦》的内容,能较准确、有表现演唱《愉快的梦》这首歌。

  (2)能力目标

  a、 认识和感受附点八分音符,用愉快的情绪自信、大胆、准确地演唱歌曲。

  b、 在参与自主律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多种艺术实践能力。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用优美的情绪演唱歌曲《愉快的梦》,并自主律动创编与表演。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附点八分音符,并感受其作用,正确唱出八分音符的效果。

  三、说教法和学法

  1、 多媒体教学法: 为了帮助学生加强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和想象,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补充,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 探究法: 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在音乐教学的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各种要素,各种表现手段作出整体性的反应,我设计了激趣、感悟、探究、表现的教学流程,通过有效的教学过程,唤起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体验、表现鉴赏音乐的美,从而体验音乐带给人们的美好意境。

  四、 说教学过程

  1、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晚上你做梦了吗?你听听日本小朋友做的《愉快的梦》,聆听欣赏,导入新课。

  2、有感情朗读歌词,讨论歌曲内容。

  3、 教师范唱,拍拍子,学生看谱,师让学生找出这首歌曲与以前学过的歌曲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说出,今天的歌曲是八分音符为一拍的。

  4、请学生边看谱,边跟教师打拍子(教师重点范唱4小节曲调)。

  5、按刚学的方法,学生自学第二句的4小节曲调。

  设问:这4小节曲调的行进方向有什么特征?

  师小结:在音乐中曲调行进的方向,我们称为“下行”。

  6、第三句曲调再跟教师学唱,请注意在什么地方换气。(教师示范乐曲的曲调,在换气处要示意一下)

  7、让学生自学,感受“上行”。

  8、整理全曲,自学把歌的曲调唱会。

  9、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愉快的梦》,注意连音线。

  10、处理:

  (1) 讨论:怎样才能把歌曲唱好?

  (注意,引导学生说出唱的时候,像自己在梦中总看到的小矮人,看到的金星,因为是做梦,所以声音是柔和的,要唱的连贯)。

  (2) 《愉快的梦》曲调还有哪几处是下行的,请找一找并唱一唱,有没有上行的曲调也找一找并唱一唱。

  11、有感情地背唱歌曲。

  小学四年级音乐教案 篇2

  概述

  《竹乡娃娃爱竹林》是北师大版艺术第七册第五单元主题二的一首学唱歌曲。竹子在建筑、交通、生产、生活等方面都可以发挥作用。竹是中国文化和人格的象征,它的气质与我们民族的审美情趣相迎合。学习此歌曲需一课时,在学会唱这首歌的同时也学习了听辨竹乐器的不同音色和风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自然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竹乡娃娃爱竹林》

  (2)懂得感受歌曲节奏、句式及情绪的变化

  (3)初步懂得分辨竹乐器的不同音色。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用不同的节奏朗诵歌词,感受不同的节奏韵律

  (2)能够跟唱歌谱,按照歌曲乐句,用拍手、拍肩、跺脚等方式表现歌曲旋律的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不同形式的演唱歌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通过感受竹的秀美,体验竹带给人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演唱歌曲,体验竹乡娃娃爱竹林的情感

  2、教学难点:掌握歌曲的节奏,装饰音、变化音记号的唱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钢琴)、打击乐器、音乐用书

  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

  1、学生大多数是外来工子女,除了学校的音乐课,平时比较少接触音乐。

  2、本班学生男多女少,学生都喜欢上音乐课。

  3、学生学习过简单的打击乐器。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情境创设策略: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竹林的美景。

  2、游戏激发兴趣策略:采用拍手、拍肩,跺脚等游戏方式按节奏朗读歌词。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

  1、播放背景音乐,教师朗诵《翠竹儿》

  翠竹儿飘 , 翠竹儿飘

  清风吹过竹林梢;

  ``````

  快来吹一曲“直苗苗”

  2、欣赏竹景,感受自然美(在背景音乐中,播放竹海,竹林的vcd)

  师:今天,我们走进了什么地方?你有什么感觉?同学们喜欢竹子吗?

  3 、与竹对话,表达对竹的感受

  教师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有关竹子的资料和信息,共同分享竹带给我的美好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在聆听、欣赏的过程中感受竹子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美

  (二)、唱一唱《竹乡娃娃爱竹林》

  1、欣赏歌曲《竹乡娃娃爱竹林》

  (1)感受歌曲的民歌风味

  (2)理解歌词内容

  (3)体验竹乡娃娃爱竹林的情感

  2、学唱歌曲

  (1)引导学生讨论用不同的节奏朗诵歌词,感受不同的节奏韵律

  × ×× × × | × × × × × |×

  竹 叶儿 长 哟 ,竹 叶儿 青 罗

  ×× × × × | × × × × × | ×

  竹 叶 儿 长 哟 ,竹 叶儿 青 罗

  … …

  (2)引导学生熟悉和跟唱歌谱,按照歌曲乐句,激发学生用拍手、拍肩、跺脚等方式表现歌曲旋律的变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采用集体、小组、个别、齐唱、分句接唱等形式学唱歌曲

  设计意图:欣赏并学唱歌曲,感受竹乡娃娃爱竹林的情感

  (三)、联想讨论

  1、竹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看到很多用竹子做的东西?有谁知道来说一说。

  2、 竹子还能做成什么乐器?它们的声音是怎样的.?

  师:竹子除了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物体,它还可以做成不同的乐器,奏出很好听的声音,我们一起来看看。

  3、学生观看视频,了解竹子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观赏、聆听了解竹子的用途

  (四)欣赏竹竿舞,体验竹竿舞带来的乐趣

  1、欣赏竹竿舞

  师: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竹乡娃娃爱竹林》这首好听的歌曲,知道了竹子的许多用途,你们一定不知道在少数民族的地方还有种舞蹈叫竹竿舞,我们一起欣赏吧。

  2、表演竹竿舞,活动结束

  师:看了这么好看的舞蹈,同学们一定也很想表演表演吧,好,那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动起来吧

  设计意图:体验舞蹈的乐趣,激发学生爱竹林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流程图

  开始

  情境朗读

  倾听

  欣赏

  讲解引题

  演示竹林图片

  录像课件

  欣赏图片

  回答问题

  讲解

  读一读

  演一演

  教唱歌曲

  听赏并学唱歌曲

  回答问题

  欣赏图片

  提出问题

  点评总结

  结束欣赏舞蹈

  小学四年级音乐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及藏族踢踏舞步,感受体验藏族歌舞特点,并能对西藏音乐产生兴趣。

  2、能够用饱满的情绪,欢快富有弹性的声音及多种形式演唱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

  3、学会藏族踢踏舞基本舞步,并为歌曲伴舞。

  教学重点:

  学习演唱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爱我中华》的音乐、律动进教室、

  二、导入新课

  1、导言:同学们都知道、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下面、老师来做几个舞蹈动作、你们看看是哪个民族的!

  放音乐、(傣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教师表演

  学生看后回答、(傣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

  2、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一首歌曲、听听是哪个民族的?情绪怎样?(听后学生回答)

  3、今天我们一起去了解、感受藏族的歌舞的风格特点、刚才同学们听的歌曲名字叫<我的家乡日喀则>、谁知道日喀则再什麽地方?请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日喀则是西藏的'第二大城市、藏语"日喀则"是如意的庄园、

  4、请同学们看歌词、再来欣赏一遍、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听出来就用体态动作来表现歌曲的情绪!(放音乐同学们来表现)听后提问、

  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欢快、活泼、热烈奔放的、它的曲调是属于藏族踢踏舞、是藏族的一种民间舞蹈、

  5、同学们看过藏族舞吗?下面老师就给你们跳一段藏族舞、请你们注意观察藏族舞有什麽特点?(观察老师的胳膊、和腿)

  放音乐老师表演看后提问学生讨论:跳舞人的膝盖总是上下颤动,脚步踏出响亮的声音……和抛袖是藏族舞的的主要特点、

  教师:这种舞蹈叫藏族踢踏舞

  三、学习踢踏舞的基本动作

  1)原地上下颤动膝盖

  教师示范动作:颤动时身体要自然、放松,身体重心向下放

  学生模仿教师指导

  教师弹《我的家乡日喀则》,学生随音乐做动作

  2)退踏步

  教师示范脚的动作:第一拍前半拍右脚后踏半步,重心在左脚,后半拍左脚原地踏步一次;第二拍右脚向前踏地一次。这些动作连续进行。

  学生模仿教师指导

  教师示范胳膊的动作:双臂前后自然放松悠摆,重心保持在左腿上,膝盖要半拍颤动

  教师弹《我的家乡日喀则》,学生随音乐做动作

  四、随录音唱《我的家乡日喀则》,跳一跳藏族舞

  教师与学生共同跳,感受藏族人民热情、奔放的情感。

  五、刚才我们用舞蹈的形式、来表现歌曲的情绪、下面我们用歌声来表现一下歌曲的情绪!学生看歌词来演唱歌曲、

  六、最后载歌载舞的形式来表演一下、体会藏族歌舞的特点、

  七、教师小结;结束本课

  小学四年级音乐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音乐家海顿的一些故事。

  教学重难点:

  了解音乐家海顿的小故事。

  教学过程:

  一、忠君爱国的心声1791至1795年间,海顿两次去英国伦敦,他受英国国歌《神佑我王》的启发,很想写一首奥地利国歌,表示他对王室的忠心。1796年奥地利对法作战,更促成了他写作国歌。海顿的朋友斯维吞把他的想法告诉了当时的奥地利首相沙劳,沙劳命诗人豪什卡写了“上帝保佑法兰茨皇帝”的歌词。海顿在1797年的1月把它谱成了四部合唱的歌曲,其旋律是以一首克罗地亚民歌为基础的。

  1797年2月12日是奥地利国王法兰茨的生日,这首国歌在维也纳国家剧院和各地的大剧院同时演唱。海顿在这一年晚些时候所作的《C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76之3)中,又把这首国歌的曲调,用作第二乐章变奏曲的'主题,这部作品因此被称为《皇帝四重奏》。海顿在垂暮之年,特别是在法国军队炮轰维也纳城的日子里,常常怀着深情在钢琴上演奏这首歌曲,从中得到安慰,可见他对这首国歌的挚爱。如今,这首庄严的国歌已不再属于奥地利了,而成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国歌。

  二、剃刀换得四重奏1787年11月,伦敦出版商勃兰德到维也纳访问海顿,那时海顿还住在埃斯特哈茨。勃兰德就赶到那里去见他。当时海顿正在刮胡子,因为剃刀不好用而大发牢骚,声言愿意把自己的四重奏换一把好剃刀。勃兰德闻言,当即赶回寓所,取来他自己的剃刀送给了海顿,换得了海顿新写的一部弦乐四重奏——f小调,作品55之2,世称《剃刀四重奏曲》。

  三、白发老人1806年,74岁的海顿还写了一部未完成的弦乐四重奏。写完行板和小步舞曲两个乐章后,他感到力不从心,无法写完这部四重奏,就用他的合唱曲《白发老人》的开头几小节的曲调作为结束:“精力一去不复返,我已经衰老!”他对友人说:“这是我最后的儿子,和我还是很相像的。

  四、学生谈谈自己听完后的感受。

  五、教师小结

  小学四年级音乐教案 篇5

  课时准备:

  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歌曲《春风》

  2.听赏小提琴协奏曲《春》

  教材分析:

  1、歌曲《春风》,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旋律轻快活泼,充满着天真烂漫的儿童情趣。全曲为4/4拍子,大调式,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1——8小节)运用弱起小节、切分音,歌词用拟声词“噜”描绘出和煦的春风轻轻吹佛大地的生动场景。第二乐段(9——16小节),前四小节旋律舒展、轻盈,展现了“嫩芽笑颜开”、“歌声响四方”的春天景色。特别是第12小节变化音的运用,使歌曲童趣盎然,充满生机。后四小节运用简单的二部合唱,进一步表现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光美景,表达了儿童对春天的热爱。

  2、《春》是意大利作曲家和小提琴演奏家维瓦尔第的一部作品,作者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在欧洲广泛流传。1725年他出版了分别冠以“春、夏、秋、冬”副题和每首配有小诗的四首协奏曲,被统称为《四季》,而《春》就是其中的一首。

  教学目标:

  1、能够自信的与同学们合作,用甜美、自然的声音轻松愉快的学会演唱歌曲《春风》,用歌声表达人们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能认真听赏小提琴协奏曲《春》的第一乐章,能熟悉音乐主题,感受音乐情境。教学设想:

  春天来了,在温暖的春风吹拂下呈现出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人们喜爱春天是由于不仅远离了寒冷,还可以尽情地去享受鸟语花香,花红绿叶的大自然。本节音乐课以“春”为情境主题,根据学生对春天已有的感受与经验,我设计了歌曲《春风》和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春》的教学活动,歌曲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旋律,并能用甜美自然的声音轻松愉快的与同学合唱二声部;欣赏《春》的教学,让学生感受每一段的音乐形象,激发学生的.音乐情感,达到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的目的。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启发学生感受每一段的音乐形象。

  教学难点:

  能用甜美自然的声音轻松愉快的与同学合唱二声部

  教学准备:

  CAL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美丽的图画。(CAL课件播放)(展示一组春天风景图片。)(背景音乐歌曲《春天在哪里》)

  1、同学们边欣赏,边讨论

  导语:春天来了,冰雪消融,柳树的枝条吐着嫩芽,轻轻摇摆,花朵儿含苞待放,小草也从泥土中探出了小脑袋,小鸟儿正舒展着翅膀,在天空中自由的翱翔。真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

  2、师:同学们还能说出那些描写春天的诗歌,歌唱春天的歌曲?

  (学生分别展示课外收集的有关春天的诗歌和歌曲)

  讨论交流。

  三、新课教学

  (一)、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春》

  1、初听《春》(CAL课件播放《春》第一乐章)

  听完了刚才的音乐,说一说你对春天有什么感受?(学生发言,教师指导)

  2、介绍作者及乐曲背景

  这首乐曲是意大利作曲家和小提琴演奏家安乐尼奥·维瓦尔第(1678——1741)的一部作品,作者创作的小提琴套曲《四季》旋律优美,曲意清新,备受人们的青睐。《春》是《四季》中的一首。

  3、复听《春》(CAL课件播放《春》第一乐章)

  讨论,乐曲中用的什么乐器?模仿了什么的叫声?(引导学生体验小提琴音色)

  4、唱一唱

  学生跟音乐轻生哼唱主旋律

  (二)学唱歌曲《春风》

  1、听一听

  CAL课件出示带有歌词的大歌单,播放歌曲《春风》

  师:春风唱着轻快地歌声向我们吹来,我这里有描绘春风吹来的旋律,请同学们用“噜”来模唱。(复听音乐)

  师:歌曲用什么力度?

  板书:轻快的mp

  2、唱一唱

  学生跟着音乐轻声模唱歌曲(体验歌曲轻松活泼的意境)

  3、小组展示

  4、二声部合唱训练

  CAL课件播放低声部范唱音乐

  教师弹琴,学生跟唱

  5、师生合作二声部歌唱

  6、演唱全曲

  7、分角色演唱

  8、学生互评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春》,学会演唱了歌曲《春风》,从中领略到了春天的美好时光,愿每位同学都在这美好的春天里有新的收获,获得健康成长。

  小学四年级音乐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茉莉花》

  教材版本:

  人教版小学音乐

  年级:

  小学四年级下册。

  课型:

  以唱歌为主的音乐综合课。

  设计理念:

  这是一节以唱歌为主,融入欣赏、表演于一体的音乐综合课。教学过程中以演唱茉莉花——欣赏茉莉花——舞动茉莉花为主要环节,将整个课堂带入生动,活跃,美妙的氛围中,并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将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渗透在音乐的审美体验之中。引导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友好合作、交流,真正达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柔美的声音熟练演唱歌曲《茉莉花》,并能背唱歌曲。

  2、通过演唱、欣赏等活动感受不同版本的《茉莉花》中所包含的文化差异。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茉莉花》。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用舒展、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用具:

  钢琴、录音机、磁带、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弹奏《茉莉花》旋律,学生随着琴声一边拍手一边进入教室。(教师钢琴伴奏)

  2、师生问好

  3、师:同学们,刚才老师弹奏的的旋律你们熟悉吗?

  学生齐答:熟悉。

  师:你们知道它的名字吗?

  学生齐答:茉莉花。

  师:哪些同学见过茉莉花?谁能说一说茉莉花都有哪些特点?

  生1:茉莉花是白色的。生2:茉莉花有淡淡的清香。生3:茉莉花很小。

  4、师: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今天老师也带来一些茉莉花的图片,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来欣赏一下。(教师使用白班展示图片)

  师:茉莉花的花叶是翠绿色的,花朵是洁白的,象征着纯洁,深受许多人们的喜爱,人们为了表达对茉莉花的喜爱,传唱许多赞美茉莉花的歌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茉莉花歌曲《茉莉花》。 (学生欣赏图片)

  二、初听歌曲。

  1、师: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一起欣赏《茉莉花》这首歌曲。

  2、师:欣赏之后请同学们看一下黑板上的旋律, 谁能说一说在演唱这段旋律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教师使用白班观看旋律)

  生1:演唱时应该注意四四拍的强弱规律。师:你能回答一下四四拍的强弱规律吗?生1:强弱次强弱。师:非常好。

  师:还有谁能说一说在演唱这段旋律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生2:还应该注意旋律中的有连线的部分,应该唱的连贯一些。师:说的非常正确,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把连线的部分试唱一下。

  生3:老师我觉得演唱的时候还应该注意附点四分音符时值,一定要唱满一拍半。师:非常帮!

  4、师:请全体同学和老师一起边划节奏边视唱旋律,在试唱的过程中要注意刚才提出的几点要求。

  三、学唱歌曲

  1、师:下面,老师完整的弹奏一下这首歌的旋律,请同学们感受一下这段旋律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教师钢琴伴奏)

  2、师:同学们说的都对。这一次我们就用“la”小声的跟着老师的琴声一起哼唱这首歌的旋律。

  3、师:同学们唱的不错,这遍我们把声音稍微放大一些,然后注意唱的连贯一些。

  4、师:如果这么动听的旋律加上美妙的歌词,又会有怎样的效果呢?打开书40页,看一下歌词,带着感情朗读一下歌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5、师:读完歌词之后,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首歌曲。

  师:听完之后,你认为这首歌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演唱?

  生1:优美。生2:愉快

  师:好,下面我们就带着优美、愉快心情跟一起演唱一下这首歌。

  (演唱第一遍的时候全班的节奏比较快,其原因是因为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没唱满,之后教师给与纠正。)

  师:根据我们刚才所说的,我们再来带着感情演唱一遍。(教师钢琴伴奏)

  师:这次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下面练习一下这首歌曲。(教师融入到学生当中分别指导每个小组,练习完之后,教师分别找小组上前面展示)

  四、背唱歌曲

  1、师:哪些同学能背唱出这首歌,能背唱的同学请合上书,背不下来的同学争取这遍唱完把它背下来。(大部分的同学都合上书随着老师的琴声一起背唱歌曲)

  2、师:这一次请同学们合上书,我们一边拍手一边再来演唱这首茉莉花。

  3、师:同学们唱的真棒,如果这么美丽的歌曲加上优美的动作一定会更美的. 全体起立,同学们加上动作再来演唱一遍。

  五、音乐与相关文化。

  师:茉莉花的作品有很多很多,除了我们今天学习的之外还有各式各样不同的版本,有人演唱的、有不同乐器演奏的,还有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普契尼创作的歌剧《图兰朵》中也采用了茉莉花为创作素材,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1、师:首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美国的萨克斯管演奏家肯尼·G演奏的《茉莉花》,请大家欣赏,请感受一下外国音乐家演绎的《茉莉花》,听辨一下乐曲中有没有你熟悉的旋律。(播放美国的萨克斯管演奏家肯尼·G演奏的《茉莉花》)

  2、师:这个是歌剧《图兰朵》中的选段,同学们仔细听一下它的背景音乐,你们能听出它的背景音乐就采用了茉莉花为素材创作的。(播放歌剧《图兰朵》中的选段)

  3、师:这是我国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维也纳演唱会上演唱的《茉莉花》。 (播放宋祖英在维也纳演唱会上演唱的《茉莉花》)

  4、师:这是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民族器乐曲《茉莉花》它的民族乐器丰富,音色富有个性,体现出现代音乐的精神气质。你在这首民族乐曲中都认识哪些乐器?

  六、知识拓展

  不同版本的茉莉花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为这首歌曲创编一个适合它的舞蹈,我们比一比看哪一组编的最快动作作得最美。 (学生们从座位上走下来,自己自由组合小组创编舞蹈,教师给予指导)

  七、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同学们更加了解茉莉花,更加喜欢茉莉花这首歌曲,最后让我们再次演唱这首歌来结束我们这节课。 教学反思:

  通过上《茉莉花》一课,我对自己的教学有以下几点感悟:

  1、对学生的关注不够。课堂检查不到位,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这是一节以歌唱为主的音乐综合课,我完全可以让每个小组自由发挥来对歌曲进行二次加工处理,然后来赛一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这样既能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又能培养学生对歌曲的处理能力。

  2、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过于枯燥。可以利用情境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例如音符实值的学习,通过模仿动物叫声的长短来辨别不同的音符,这样一来,学生会比较容易掌握。

  3、在欣赏不同版本的《茉莉花》过程中,有些乐曲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乐器,给学生示范演奏,改变以往放录音让学生单纯欣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开拓了视野,有提高审美能力。

  4、让学生自由拓展知识、自由创造的时间太少,活动空间不够,这不符合新课标理念。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是音乐课上必不可少的环节,除教材内容之外,要让学生们多搜集与之相关的音乐,最大限度开阔学生视野,不仅能提高学生感受力,也对课堂教学起潜移默化的影响。

  由此可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情景问题设置上,力求在符合课堂教学目标基础上,以精确而生动的语言来牵引、唤起学生活动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根据音乐课堂教学的特点,充分利用各种形式诸如舞蹈、尝试对歌曲的改编创作、小品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多角度学习。同时要多鼓励学生用饱满的情感在课堂上想唱就唱,充分唤起学生活泼好动爱跳爱唱的天性,给学生提供自

  我展示的平台,让音乐课真正的唱起来,动起来。

  小学四年级音乐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教学准备

  手风琴、磁带、录音机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2.感受大海边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演唱歌曲体会“赶海”的情景,感受音乐欢快活泼的情绪。

  教学难点

  1. 第三乐句第二小节的休止符要做到声断气不断。

  2.乐曲中的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要唱够。

  3.最后结束句的七拍长音,要训练学生用较长的气息支持来歌唱。

  教 材分析

  《赶海的`小姑娘》

  《赶海的小姑娘》由马金星作词,刘诗召作曲。歌曲通过对一个小姑娘“赶海”的描写,表现了小姑娘欢快的心情和一颗纯真的童心。

  歌曲的音乐形象鲜明,旋律流畅,结构工整。歌曲为单二部曲式结构。第一乐段由四个乐句组成,第二乐段由三个乐句组成,最后以模仿螺号的长音结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学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1.发声练习

  2.听录音,感受音乐的情绪

  3.学生学唱歌曲

  (1)跟随老师学唱

  (2 )在演唱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的地方

  (3)采用不同方式演唱(例如:领唱加合唱、分组唱、独唱等。)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演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体会了“赶海”的情景,感受音乐欢快活泼的情绪。有机会的话,希望同学们能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去看看美丽的大海。

  四、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为《赶海的小姑娘》创编舞蹈动作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

  教学目标

  能为《赶海的小姑娘》创编几个舞蹈动作,并让同学们表演。

  教学设计

  《赶海的小姑娘》舞蹈设计

  1.第一段歌词

  1-8小节:双手叉腰,右脚踏出一步,左脚向右前方脚后跟着地,同时右腿屈膝。然后再做反方向。共2个八拍。

  9-12小节:往左前方轻轻跑几步,做捡东西的动作。 1个八拍。

  13-16小节:身体转向右边屈膝,双手扣在一起,头轻轻摇。1个八拍。 17-20小节:双手做捂篓动作,屈膝,小碎步,身体先向左转,后向右,头随身体转动。1个八拍。

  21-24小节:屈膝,先抬左脚双手在左边打开,后做相反的动作。1个八拍。 25-30小节:双臂在头两侧,掌心相对左右摇摆。1个半八拍。

  2.第二段歌词

  31-38小节:动作同1-8小节。

  39-46小节:双脚分开,双臂在身体两侧,左右摇摆。2个八拍。 47-54小节:两位同学面对面拉手转圈跳。2个八拍。

  56-61小节:做提篓动作,双臂在身体两侧前后摆动,双脚跳跃动作。1个半八拍。

  3.结束句

  身体向左前方,右脚尖点地,双手呈喇叭状放在嘴前,1个八拍。然后向反方向做一个八拍。

  教学过程

  1.先教分解动作

  2.然后跟随录音跳舞

  3.可选优秀者做表演

  4.课后反思:

  小学四年级音乐教案 篇8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说演弹唱》、欣赏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

  【教学目标】

  1、通过初步介绍曲艺音乐和学唱、听赏,使学生知道曲艺音乐也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齐葩,对它产生初步的兴趣。

  2、能初步唱出《说演弹唱》的韵味。

  3、初步了解曲艺音乐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

  1、本单元我们要学习丰富多彩的曲艺音乐,曲艺的唱腔与语言紧密结合,风格各异,具有鲜明的地方性。

  2、学唱歌曲《说演弹唱》

  (1)这首歌曲的歌名概括了曲艺的全部演出形式,也是曲艺的特点,学生们议论讨论发言,教师总结。

  (2)听几遍录音范唱。

  (3)学生随录音学唱,不必学唱歌谱。

  (4)用歌曲的节奏朗读歌词,务必将每个字都吐的很清楚。

  (5)再随录音学唱,注意其中的韵味。

  (6)随伴奏带演唱,教师指挥。

  3、欣赏《重整河山待后生》

  (1)简介:20世纪80年代初有一部电视连续剧轰动了整个中国,那就是《四世同堂》。这是用京韵大鼓音调创作的歌曲。

  (2)听录音。(请学生参考图片进行听赏)。

  (3)我们听到在录音中有鼓和板的声音,这就是京韵大鼓演员自己击打出的声音。

  (4)请学生参考图片进行听赏。

  (5)再欣赏一两遍,要求学生感受京韵大鼓的`音调和独特的韵味。

  4、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苏州弹词、四川清音、太平歌词选段,随录音学唱《重整河山待后生》。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苏州弹词、四川清音、太平歌词等选段,进一步激发学生了解和学习丰富多彩的曲艺音乐的愿望。

  2、通过轻声模唱《重整河山待后生》,继续感受京韵大鼓特有的韵味。

  3、通过欣赏和亲身演唱,能说出曲艺音乐的若干特点。

  【教学过程】

  欣赏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学唱了具有京韵大鼓韵味的歌曲《说演弹唱》,对京韵大鼓的演唱方式和其特有的韵味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节课我们要进一步拓宽视野,再欣赏其他的曲艺音乐品种。我国的曲艺种类实在太多了,我们只能选其中一小部分欣赏。

  (1)我们先来欣赏苏州弹词《蝶恋花?答李淑一》。

  请同学们仔细倾听,听完后说一说这四个段落在音乐上的不同表现。

  放录音两遍。

  学生述说四个段落音乐的不同表现,第一段第一句表现了作者巨大的巨大的悲痛,第二句表现了"杨""柳"的景象。第二段是叙事性的,第三段是舞蹈性的,第四段是戏剧性的,也是全去的所在。

  我们再来欣赏四川清音《小放风筝》。

  a老师简单介绍后放录音两遍。

  b学生评说。

  (2)下面我们来欣赏太平歌词《说大话》。

  a教师简单介绍其内容后放录音两遍。

  b学生评论,谈感受。

  c随录音学唱前四句,并做课本上的练习。

  2、学唱《重整河山待后生》

  这一唱段情绪跌宕起伏,音域也较宽,学生是难以演唱的之所让学生演唱是为了让他们亲身实践,切身感受京韵大鼓讲究咬字吐字的特点并感受其特有的韵味,因此只要求跟着录音轻轻哼唱,不必离开录音放声歌唱。

  3、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曲艺音乐的特点和南北方曲艺音乐风格的不同。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音乐活动——说演弹唱曲艺

  【教学目标】

  1、对前两节课教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

  2、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曲艺音乐的兴趣。

  3、培养学生收集、利用信息的能力和组织、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

  1、由两位学生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说、演、弹、唱曲艺,同学们可以边说边演或边谈边唱,或只说只唱只弹只演,甚至也可以只唱一两句,但都应是曲艺,可以是一个人表演或两三个人共同表演,也可以是小组共同表演。老师准备一付竹板、一只小鼓,同学们可以在表演中运用。

  2、学生分别表演节目,其间教室也可唱一曲片断。

  3、在齐唱《说演弹唱》的歌声中结束

  小学四年级音乐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让学生接触京剧,简单了解京剧的音调、唱腔及板式。感受京剧特点与魅力。

  2、初步培养学生对我国戏曲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我国戏曲音乐的爱好。

  3、激起学生革命志士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

  初步培养学生对我国戏剧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我国戏曲音乐的爱好。

  教具准备:

  四张戏剧人物脸谱及铁梅像一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京剧

  1、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集文学、音乐、美术、表演、武术等为一体,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我国戏曲剧种有三百几十种。其中京剧是影响较大的大剧种之一。京剧产生于北京,有二百多年历史。早在1919年京剧大师梅兰芳赴日本演出以来,京剧频繁走出国门访问演出,对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

  二、听唱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了解唱腔。

  (一)提出问题,学生解答

  初听区分现代京剧和传统京剧,了解京剧的四个行当

  A师:老师扮演的是剧种的主人公李铁梅。铁梅穿着偏襟红袄,显得那么精神。京剧的所有演员都穿这样的衣服吗?生:不是。还有古代的衣服。师:我们把穿古装衣服叫传统京剧,穿现代衣服的叫现代京剧。

  B师:服饰不仅可以把京剧划分为现代京剧和传统京剧。我们还可以根据京剧的服饰区分出人物的年龄、性别、职业、性格特点

  师:戏曲人物按年龄、性别、身份、性格划分开的叫行当,京剧的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个类别。"生"是男性正面角色。"旦"是女性正面角色。"净"是性格鲜明的男性配角。"丑"是幽默滑稽或反面角色。

  (二)、复听唱段了解京剧的主要唱腔,

  师:旦角在传统京剧里一般是伊伊呀呀的小姐。铁梅是这样的孩子吗?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遍唱段。

  生:勇敢、善良。

  师:铁梅生长在怎样的家庭呢?

  生:革命的家庭

  师:是的,李铁梅是革命者的后代,她的爸爸是一名铁路扳道工,但真实身份却是我党的地下联络员,家里经常会来一些不认识的人,爸爸和奶奶都让铁梅管他们叫表叔。他们家真有那么多表叔吗?师:他们都是些什么人呢?师:懂事的小铁梅虽然嘴里不说,但心里却很明白。表叔那么多,其实都是每次负责联络的地下党交通员。唱腔中唱到“铁梅和爹爹都一样,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你是怎样理解的?

  师:大家能正确的听出铁梅的年龄、性格来。是由其唱腔及音色所决定的'。这里老师就要向同学介绍京剧的主要唱腔西皮、二黄。

  (板书)西皮:曲调活泼、刚劲,适合于表现慷慨激昂的感情。二黄:曲调苍凉、深沉,善于表现忧郁、激愤的感情。让学生判断唱腔种类。

  (三)、再次欣赏了解京剧主奏乐器师:不论是活泼、刚劲的曲调,还是苍凉、深沉的曲调,都要有乐器来演奏。京剧主奏乐器京胡,它的发音刚劲嘹亮。

  (四)(出铁梅画像)这就是李铁梅,她虽然只比你们大几岁,却非常的聪明能干。?她为什么能干呢?表现在哪里?(学生会答出,她会担水、劈柴、拾煤渣、帮大人放哨,送情报,还会提着篮子做买卖等等)从哪里可看出她的机智和聪明?(她与邻居姐姐互换了衣服,引开日本特务,将密电码安全送到游击队)

  (3)我们应该向铁梅学什么?

  三、学习歌曲《我是中国人》

  A、歌曲表现了什么?

  B、体会歌曲精神

  四、课堂拓展,鼓励表现。

  (1)欣赏儿童演唱京剧的精彩片段。

  (2)教师用豫剧、眉户演唱“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3)让学生自由表演自己熟悉的戏曲唱段。

  四、总结升华,激发兴趣

  地方戏曲虽然唱腔优美,各有千秋,但京剧以其独特的唱、念、坐、打赢得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流传至今有近二百年的历史,最初有四大名旦,(出课件让学生认识四大名旦),他们为我国的京剧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现在上至七八十岁老人,下至三四岁小孩,就连一些外国朋友好竞相模仿和学唱京剧。京剧巳走出国门,作为友谊的桥梁和纽带遍布各国,京剧是我国戏曲艺术的瑰宝,老师希望你们能热爱它,学习它,并且将它发扬光大。

  小学四年级音乐教案 篇10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歌曲《拍手拍手》掌握歌曲的节奏与曲谱,实践中学习二声部唱与奏,使音乐表现更为和谐丰满。

  2、掌握重音记号“>”,使其在音乐表现中强化感染力。

  3、在聆听《祝你快乐》乐曲的感悟中,分别编创集体舞进行表演。

  教学内容

  一、学习歌曲《拍手拍手》

  二、学习乐理知识:重音记号

  三、聆听歌曲《祝你快乐》

  教材分析

  歌曲《拍手拍手》这是一首颂扬和倡导精神文明风尚为题材的儿童歌曲。歌曲吸取了少年儿童生活中的几段情景,反映了少年儿童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歌曲为分节歌,由主题和副歌构成。主歌部分包含两个平行乐句。两句旋律均自上而下作和弦分解进行,在句末的八度上行跳进,使曲调显得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副歌部分也是由两个平行乐句构成的乐段。乐句的前半句是由两个四分音符在高音区形成的节奏性音调,简洁而有力,富有形象地表现了孩子们响亮的掌声和兴高采烈的神态;后半句富有歌唱性的旋律,唱出了他们对文明新风的热情赞美。歌曲的句中及句子之间频频穿插了伴以掌声的.间奏,既突出了主题,也增添了欢乐的情趣。

  铜管乐合奏《祝你快乐》这是一首铜管乐合奏曲,乐曲热情欢快、充满朝气,给人以轻松、快乐的感觉。此曲又由词作家晓光填词改编成歌曲。歌中的歌词十分贴切的诠释了乐曲的内容。

  音乐知识:重音记号

  认识重音记号“>”:标记在音符的上方,表示该音要唱得加强、加重。

  教学过程:

  一、学习表演《拍手拍手》

  1、设问:什么场合会出现掌声?

  掌声能表达什么情感?

  2、聆听歌曲《拍手拍手》范唱。

  设问:歌曲有什么特征?(以拍手掌声穿插在歌曲中间。)

  3、再听一次范唱。听一听歌曲有几部分组成?(二部分:齐唱部分与合唱部分。)

  4、学唱第一部分:

  (1)听第一部分曲调范唱。

  设问:这部分曲调有什么规律?有没有基本相同的曲调?(每句的开始都是附点八分音符;第一、第三句基本相同。

  (2)学唱第一部分曲调: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与纠正,注意八度大跳的音准。

  (3)齐唱第一部分曲调,在间奏处加入拍手(××)。

  5、学唱第二部分:

  (1)听第二部分曲调范唱。

  (2)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二部分曲调。

  (3)找出歌曲中的重音记号。

  (4)对比实践:用重音记号与没有重音记号进行试唱实践对比。从实践中掌握重音记号的唱法及其作用。

  (5)加入重音记号,加入拍手,唱好第二部分的曲调。

  6、完整地、欢快热情地唱好全歌曲调(注意二声部和谐)。

  7、填入歌调,有感情地演唱。

  8、设问:歌曲间奏处除按曲谱上节奏拍手外还可作怎样的节奏变化?

  9、加入打击乐器伴奏表演,使歌曲的气氛更为热烈。

  10、小结:我们大家手挽手,发扬文明新风。

  二、学习聆听曲《祝你快乐》

  1、聆听乐曲。

  设问:这首歌曲给你什么感受?

  2、再细听乐曲。

  请你合着乐曲轻轻拍手或敲击打击乐。

  当你听到音乐(情绪)变化时,就变换另一种形式或停止拍击;在听到相同的音乐再现时,用相同的方法再次拍击,以示乐曲的分段及结构。

  3、讨论演奏该曲的形式及乐器。

  合奏、铜管乐合奏,指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演奏图。

  4、边看教材中的图形谱及其歌词,边跟音乐哼唱(如有条件,最好展示歌曲曲谱)。

  5、再深入讨论乐曲的情绪(包括乐曲分段的情绪),并根据三段不同的情绪,设计集体舞动作。

  6、合着乐曲声,试跳集体舞,并群策群力进行修改。

  7、完整地合着乐曲边跳边唱。

  8、小结:我们互相祝贺快乐,装点江山,献给祖国。

  三、教师总结下课。

  小学四年级音乐教案 篇11

  教 学 目 标

  1.从外国音乐作品《彼得与狼》、《白桦林好地方》、《红蜻蜓》中感受外国儿童的童年生活与风土人情。以扩大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并回忆自己童年唱过的歌,进行相互交流。

  2.聆听《彼得与狼》,能听辨出各件乐器的音色所代表的角色,讲出故事情节并进行表演。

  3.表演《白桦林好地方》(包括伴奏),并编创赞美自己家乡的歌词唱一唱,用和谐的二声部合唱演唱《红蜻蜓》。

  4.初步(非理性)选择结束音填入句尾,感受乐段的终止式。再次做好曲调接龙的创作活动。

  教 学 内 容

  聆听《彼得与狼》

  表演《白桦林好地方》《红蜻蜓》

  教 材 分 析

  1.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彼得与狼》是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所写的一首交响童话。

  斊章蘅品埔夫对儿童有着特殊的感情,在他的作品中,不少是为儿童们写作的,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童话歌剧《对三个橙子的爱情》、舞剧音乐《灰姑娘》、独唱歌曲《丑小鸭》都是享誉世界乐坛的。

  斀幌焱话《彼得与狼》写于1936年春天,它是根据俄罗斯同名童话写成的。为了让儿童们理解它,作曲家还专门为乐曲写了通俗的解说词。通过音乐的描绘和解说词的辅助,孩子们不仅从故事中受到教育,同时还了解到各种动物的不同性格特征,以及各种乐器的音色和表现力。《彼得与狼》是从讲故事开始的:

  斘仪装的孩子们,现在我给你们讲一个少先队员彼得和狼的故事。这个故事里的每个人物和动物,都是用管弦乐队里不同的乐器演奏不同的音乐主题来表现的。长笛代表小鸟,双簧管代表鸭子,单簧管低音区的顿音是猫,大管代表爷爷,三支圆号代表狼,弦乐四重奏是彼得,猎人开枪则是用定音鼓和大鼓来表现的。

  2.歌曲《白桦林好地方》

  斦馐且皇准蚨塘鞒┑募幽么竺窀琛8璐实拿杌婧颓调的有机配合,即刻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一幅美丽的图景,水、山、森林、湖泊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色令人心旷神怡,仿佛使人置身于迷人的大自然风光之中。全曲由“ 1 2 3 5”五个音组成,歌曲为自然小调式,旋律围绕着小调的主三和弦“13”三个音加以发展。音程的跳进为主,使得曲调稳定中略带欢快和活泼的情绪表现。曲中有两处用切分音节奏加强了对比。最后的衬词“蓬得得蓬蓬”模拟了军鼓的敲击,别具特色。结束时两次在主音la上拉长节拍,好像一队在这里郊游的少年儿童在鼓声伴随下走向山林之中,充满着童趣,抒发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3.歌曲《红蜻蜓》

  斦馐且皇自谌毡竟惴毫鞔、妇孺皆知的儿童歌曲。歌曲由日本作曲家山田耕筰采用诗人三木露风的一首回忆童年情景的诗谱写而成的。采用3/4拍、宫调式,全曲只有8小节,为上、下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歌曲的主旋律起伏较大,音域从“ - ”达十度,和声式的第二声部围绕主音“1”起伏不大,使歌曲的和声色彩非常浓厚。全曲虽短小,但曲调非常优美抒情,三段歌词却将美好童年的生动情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令人难以忘怀。通过“我”在晚霞中看到的红蜻蜓而引起的回忆,亲切而又深情地抒发了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

  第一课时

  教 学 目 标: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有创造性的参与音乐学习。

  二、通过聆听、演唱、伴奏、创编等综合性音乐活动,让学生感受歌曲欢快情绪,激发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难点:x xx x x

  教 学 准 备:电脑图片、钢琴、磁带、自制乐器沙锤、打击乐、黑板乐谱、换气符号贴纸、节奏图片

  教 材 分 析:这是一首间断流畅的加拿大民歌。歌词的描绘和曲调的'有机配合,即可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一幅美丽的图景。水、山、森林、湖泊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色令人心旷神怡,仿佛使人置身于迷人的大自然风光之中。歌曲为自然小调式,旋律围绕着小调的主三和弦加以发展。音程以跳进为主,使得曲调稳定中略带欢快和活泼的情绪表现。曲中有两处用切分音节奏加强了对比。最后的衬词“蓬得得蓬蓬”模拟了军鼓的敲击,别具特色。结束时两次在主音上拉长节拍,好像一队在这里郊游的少年儿童在鼓声伴随下走向山林之中,充满了童趣,抒发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阶段:

  1、导入——激发兴趣,了解当地风情。

  2、展开——通过聆听和即兴打击,使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

  3、深入——通过乐谱的学习,更加深入的了解歌曲的结构。

  4、拓展——通过深入理解歌词含义、讨论、表演、创编、评价、总结活动,抒发对自己家乡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长音和短音的对比)

  1.呼吸练习。

  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做呼吸练习,首先两脚分开保持好站姿,双手轻轻抚着自己的腰部。在深吸气的时,你的腰两边会向两边撑开,然后再将气息又控制的,匀速吐出。好,我们来一起试试看。(调整学生的呼吸,并巩固歌唱中的气息运用)

  2.模唱老师的一组长音发声。其中包括哼鸣和“2”“6”两个音的音高。

  3.模唱短音“2 22 22”,“6 66 66”。并分为两声部合作。(利用乐曲中的难点节奏来练习短音的发声,提前让学生模仿,有利于后面难点的突破)

  二,看图片导入

  (采用情感教学模式1:情景——陶冶模式。)

  创设情境,利用电脑图片让学生感受白桦林的美丽风光。

  1.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2.师:这是什么树呀?白桦树。我们中国不仅有白桦树林,在加拿大也有白桦林。这是一个加拿大人的家乡,他说他的家乡特别美,有一个片白桦林……白桦林是个好地方,为什么是好地方呢,因为这里有什么?对,有大麋鹿。有海狸。还有蓝色的湖水,房子,山峦,平原。虽然这个人现在不在他的家乡,但是,他非常的思念自己的美丽家乡……

  三,学习新歌曲

  1)、聆听歌曲第一次(范唱)

  1.师:今天我们就学习这首加拿大民歌《白桦林好地方》,下面你们帮我打着拍子,老师给你们唱唱这首歌曲,同时再听一听这首歌曲歌曲的情绪和速度是怎样的?

  (教师范唱,手中拿着自制的易拉罐沙锤打拍子唱。第一二段打强拍,第三段打一下强拍和两下弱拍x xx)

  2.师:谁能说说歌曲的情绪和速度是怎样的?

  生:情绪非常欢快,速度是快的。

  师:对,同学们说的非常好。

  2)、聆听歌曲第二次(磁带)

  (采用情感教学模式2——参与和体验模式。情感的深化。)

  1.师:谁还注意老师刚才用自制乐器打了一个什么节奏?

  生: X xx。

  (教学设计:出示节奏图片给同学们看X xx )

  师:现在大家看着这条节奏打一下。现在再看胡老师把节奏型分为两个声部了,增加了一些难度,应该怎么打?我们分为两组试着打一下。

  (教学设计:出示节奏图片x 0 0

  0 xx)

  2.师:同学们打得非常好,接下来,你们能不能试着用刚才的节奏给歌曲伴奏。要注意打击乐的声音要轻。(在欣赏过程中,我们可以拿出椅子下面已经准备好的打击乐器,让孩子分声部打击)

  3)、学习乐谱

  (采用行为教学模式1_——认知教学模式)

  1.师:刚才同学们的打得感觉非常好,使歌曲更加欢快了。下面咱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歌曲,先看黑板歌谱。

  (教学设计:黑板乐谱)

  2.师:下面我们就要学习这首歌曲的谱子了。我们先看歌曲的拍号是2/2拍,也就是说以二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两拍。看到前面还有一个降号,降那个音?

  生:降si。

  3.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跟着老师慢慢的唱一遍谱子?(在唱谱子的过程中,依依找出问题,并随时解决)

  生:慢慢识谱。

  4. 师:你们唱的时候从哪里换气的呀?从那小节到哪小节唯一乐句?(请同学上来贴换气符号,划分乐句,随即告诉学生很多歌曲都是四小节一个乐句,但是结为处很特别,可以延长)

  5.师:同学们分析得很清楚,现在你们能不能按照自己分析的乐句,跟着老师的琴,用欢快的情绪试着唱一唱谱子?

  生:能!

  4)、唱歌曲

  1.师:刚才同学们谱子唱的非常准确。老师知道,2班同学的声音是全年级里最好的听,你们能用最美丽的声音,加入歌词,试着用欢快的情绪唱这首歌曲吗?

  (教学设计:磁带伴奏)

  2.师:同学们唱的非常好,尤其是今天后面的男同学情绪饱满,上课认真仔细。如果情绪再欢快一些,让每个字唱得再短一些,有点弹性我们就会唱的更好听。

  (教师鼓励以中年级的男同学的情绪,带动整个课堂的教学气氛)

  4.师: “蓬 得得 蓬蓬”是什么意思?是歌曲中的衬词,它并没有特别的实际意义,只是为了体现民歌的特点,一般民歌中都有衬词。再看谱子上面的mp力度记号代表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在这里变渐弱呢?抒发了什么感情呢?

  (请学生自由的说一说)

  5.师:对,因为,作者非常思念自己的家乡,渐弱就是在慢慢回忆着自己的家乡。

  6.师:那么我们再跟着老师的琴声,带着欢快的情绪唱一遍歌曲,注意结尾处渐弱。

  四、表演唱与即兴创编歌词

  1.师:下面老师请两组同学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其他同学我们一起带着欢快的情绪表演唱歌曲。(可以做一些身体动作)

  2.师:同学们唱得非常好。我想问问,你们的家乡在哪里?

  生:自由回答。

  3.师:你能试着把这首歌词改编成咱们你家乡的歌词吗?

  生:想。

  生:创编歌词表演唱。

  五、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加拿大民歌有了初步的感受与了解。通过创编歌词,我想很多同学都能用这首歌曲唱出自己的家乡美,大家对自己的家乡更加的热爱了。

  小学四年级音乐教案 篇12

  教学内容:《小孩世界》

  教学重点:能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并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难点:音乐符号D.C的学习

  教学过程:

  一、师:我们前几节课,通过欣赏演唱等形式,看到了我们美好的童年生活,同时也看到了山区儿童以及外过儿童的快乐的童年生活。童年是每一个人一生当中最美最无忧无虑的阶段,那个时候我们纯真,我们快乐,我们的天永远是五颜六色的,就连我们这些已经工作的人都想重回童年,做一个小孩,因为春天永远会伴随着我们,我们可以自由自在的`飞翔。就连作曲家们也无不羡慕你们,于是,创作了一首优秀的儿童歌曲《小孩世界》

  二、新授

  初听歌曲:歌曲中都讲了些什么?

  它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再听:轻声哼唱旋律

  再听:轻声u哼唱旋律

  音乐符号的认识:

  在歌曲中有几个音乐符号?(反复记号)(结束句)

  还有一个音乐符号你从没有学过但是,也在歌曲中出现了,你能找到吗?D.C--反复记号,教师讲解它是如何进行反复的。

  学唱:教师范唱第一乐段

  教师弹琴,学生轻声试唱第一乐段。

  教师指导演唱,注意附点音符的唱法。以及切分节奏的演唱。随录音学唱第二乐段,感受歌曲的愉快情绪。

  打击乐器选择为歌曲配乐。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这首好听的儿童歌曲,你们学的很快。这里有几个节奏

  出示节奏谱:

  xx|xx|xx|xx||(双响筒)

  x-|x-|x-|x-||(撞钟、铃鼓)

  学生选择适合歌曲的打击乐器。

  随录音进行单一试奏。

  大家单打都很不错之后,全体一起为歌曲伴奏。

  三、今天我们一起用打击乐器为歌曲《小孩世界》伴奏,大家打多非常好。为歌曲增色不少,使这首活泼欢快的歌曲更加丰富了,更加能够体现我们的童年生活是让人向往让人难忘的,希望我们同样拥有快乐的童年,永远有一颗纯真的童心。

  小学四年级音乐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维也纳的美,体验维也纳独特的异国文化。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维也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材简析

  维也纳,音乐的故乡,是一个多么令人神往的地方。在那里,到处都蕴藏着音乐的源泉,回荡着动人的旋律。全文分三个部分: 介绍第一次踏上维也纳的感受; 描写站在卡仑山巅,畅想维也纳在音乐史上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 维也纳是一个处处都充满着音乐气息的地方。课文用优美的文字,把我们带到了维也纳,我们仿佛站在卡仑山巅,联想到了无数的音乐巨人,他们留下的不朽诗篇,在我们的胸怀中激荡;我们也仿佛来到了维也纳的街头巷尾,在露天音乐厅欣赏着名曲。这是多么迷人的维也纳,多么诗意化的生活。阅读了这篇课文,维也纳的美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引起了我们无尽的向往。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感受维也纳深厚的音乐积淀和流淌着的音乐的美。

  建议本课教学用1课时。

  解读与提示

  第1段:写了第一次踏上维也纳的感受。维也纳不愧是“音乐之乡”,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建筑艺术,都给我们一种恬静神秘的感受,好像这里处处都蕴藏着音乐的源泉,回荡着动人的旋律。教学时通过学生反复地读这段文字,体会其中的意境,可配上维也纳的风光图片或录像资料,让学生感受“音乐之乡”的魅力。

  第2段:描写了站在卡仑山巅,望着无限风光产生的联想。维也纳是“音乐之乡”,它孕育过多少不朽的乐章,怀抱过多少的音乐巨人。教学时,可请学生结合搜集到的课文中出现的几位著名艺术家的资料,再适当地欣赏几段名曲,让学生受到音乐的感染,进一步地感到,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乡”,是因为它深厚的音乐积淀。

  肺腑:泛指人的内脏。此处指内心。

  第3段:介绍了这里的人们生活在音乐的世界里。人们伴随着音乐度过每一个白天和夜晚,在飘香的咖啡中,在芬芳的花香中,感受着生活的幸福与快乐。阅读这段文字时,可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在想象的世界中,体验生活在维也纳的美好,体验人们的幸福。

  课后第1题:可在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课后第2题:把读词语与想象结合起来,感受其间的美。

  教学设计参考

  一、欣赏录像,引入新课

  播放维也纳的风光片,教师配乐介绍。

  引出课题:音乐之乡。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维也纳的风光和那里人们的生活。

  说说自己读了课文以后,对维也纳的印象。

  用笔勾出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同学们听。

  三、品读课文,感受意境

  默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称维也纳为“音乐之乡”?

  把最能表现维也纳是“音乐之乡”的语句找出来,多读几遍,边读边细细体会。

  把你的体会说给同学听一听。(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课后第2题的重点词语来谈体会,在谈体会时还要注意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

  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课文,把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四、课堂练笔,拓展延伸

  请学生欣赏一段施特劳斯的《春之圆舞曲》,边听边想象。

  把自己欣赏时想象到的意境用语言描绘出来。

  参考资料

  ☆贝多芬(1770—1827)曾在维也纳留下很多足迹。根据房主名字命名的“帕斯克拉蒂小屋”建造于1791至1798年间,贝多芬在1804至1815年期间多次在此居住。1802年,贝多芬在“哈利根施塔特小屋”立下了遗嘱。哈利根施塔特过去离市区很远,现在成为第19区的一部分(德布林区)。1803至1804年贝多芬在“英雄”小屋写下了著名的同名交响曲。

  ☆舒伯特纪念馆

  舒伯特出生的`小屋现在四周风景美丽如画。过去,这套公寓里共住了16户人家。室内陈列的油画、素描、手稿和吉他,让游人在想起它们当年主人的同时,也想起那副总是戴在鼻子上不肯摘下的眼镜。舒伯特为了能在醒来后立即投入作曲的状态,即使是在夜里也不肯摘下眼镜。

  身患重病的舒伯特在他哥哥家里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几个星期。1828年这位孜孜不倦、辛勤工作的作曲家与世长辞,在舒伯特离开人世的那间小屋里有架钢琴,他就是在这架琴上演奏了生命中最后的篇章。现代的多媒体技术使游客们还可以看到、听到当年舒伯特的生活。

  ☆多瑙河华尔兹小屋中的施特劳斯纪念馆

  施特劳斯(1825—1899)曾于1867年在这间小屋中写下了他最著名的“蓝色多瑙河华尔兹舞曲”,这支曲子是奥地利的非官方国歌。

  1863至1870年间,施特劳斯和他的第一任妻子曾居住在这间小屋里。这里向游客们展出的是这位伟大音乐家曾经使用过的家具、乐器、生活用品以及他的画像、照片、文稿和乐谱。

  市公园中的施特劳斯纪念碑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合影留念。1921年在为纪念碑揭幕时,维也纳交响乐团就在此演奏了“蓝色多瑙河”。施特劳斯的墓碑就树立在离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和施特劳斯父亲的荣誉墓碑不远的地方。

  小学四年级音乐教案 篇14

  教学内容:

  自学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中的11个生字,其中3个只识不写,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摇篮”、“掺和”的意思。

  3、能联系上下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语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课文的二、三段为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1、引导看题质疑。

  2、引导看图导入。

  出示有关维也纳的图片,师作简单介绍。

  二、自学课文。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边读边想,读懂主要词语,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

  3、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长句或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4、交流。

  ★字词。

  ★读书情况。

  ★质疑解疑。

  5、默读课文,给课文分分段,并交流。

  三、学习第一、二小节。

  1、抽读第一小节,说说告诉我们什么。理解“摇篮”一词。

  2、学习第二小节,可补充音乐家的有关资料。

  四、学习课文重点段。

  1、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然后利用合作的形式学习。

  2、交流。

  ☆维也纳是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学生说说相机出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指导朗读。

  ☆分三个层次说:一是这儿到处是音乐大师们的雕像;二是这里的许多建筑都是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三是就连王宫花园草坪上的鲜花图案,是用鲜花组成的巨大的音乐符号。

  ☆维也纳一天也离不开音乐。从四个方面说:一是人们漫步时,随时可以听到优美的华尔兹舞曲;二是夏天的.夜晚公园里还举行露天音乐演奏会;三是维也纳的许多家庭有室内演奏的传统;四是在集会、庆典甚至政府会议是,会前,会后都要奏一曲古典音乐。

  ☆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最为有名。学生边读书,边说,师边出示图片,边指导朗读。

  3、指导背诵其中的一段。

  4、总结。

  同学们,维也纳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此时,你想说什么?

  五、迁移练习。

  读第三段,说说作者是怎样写维也纳歌剧院的。

  1、介绍了维也纳歌剧院的设施、规模以及在全世界的影响。

  2、从哪可看出歌剧院的规模宏大?

  3、介绍了歌剧院的哪些设施?

  4、按什么顺序来写歌剧院的?

  组织学生参观学校的教学大楼。

  1、外观的形状。

  2、规模,设施。

  3、按一定顺序描写。

  4、学生写一写。

  5、习作欣赏。

  六、作业。

  1、用“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波光粼粼”这一组词语描写自己看到的景观。

  2、开展“维也纳——音乐之都”专题研究,引导学生组成小组,自行选题。

【小学四年级音乐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音乐教案01-10

小学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02-11

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教案02-22

小学四年级音乐上册教案02-16

小学音乐教案:《春晓》03-25

小学音乐活动教案03-24

小学音乐教案【荐】03-27

【荐】小学音乐教案03-27

小学音乐教案【热门】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