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伤仲永》

时间:2021-09-30 13:56:08 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伤仲永》

《伤仲永》1

课 时 计 划

《伤仲永》

备课时间:( )周星期( )

教出时间:( )周星期( )

20xx年 上 期 总第( )课时

计划 课时

第 课时

课题: 伤仲永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方仲永变化的`过程,弄清方仲永的才能衰退的原因。

2、组织学生讨论现在社会上存在的类似仲永的现象,让学生深刻领会后天学习非常重要这个道理

3、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引导学生灵活适应《论语》中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理解文言文,理解作者意图

教学方法:引导为主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二课时

《伤仲永》2

  王安石的《伤仲永》,记述了金溪民方仲永从神童到的过程。“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方仲永真乃神童,天资绝顶聪明,“邑人求之”,“以钱币乞之”,可见其诗影响之大,而“父利其然”,“不使学”,真乃短视!天才的.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矣”,究其原因,“不使学”。

  方仲永的事例告诉我们,即使天赋极高的人也需要在艰苦的学习训练中培养出来。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讨论、师生互动和合作探究,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聪明与勤奋之间的关系——业精于勤荒于嬉。

《伤仲永》3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及纵向对比的写法;

  2认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纵向对比的写法;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及媒体教学法,为了使教学手段更直观、更形象,我制作了简单的课件,增强课堂的表达效果。我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复习导入,创设情境----疏通文意,感知课文----推究文理,把握目标----小结练习,实践提高我的教学环节是:

  一、引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它启示我们业精德成的关键在于勤奋专心。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论天资多聪敏,都需要后天的努力和教育,否则将一事无成。现在,我们就从今天的小故事中再次体会一下这个道理。这样导入,衔接旧知识,又联系新知识,悬念的设置激起学生兴趣,为学好本课创造良好的情境。

  二、了解作者:提示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掌握,准备作一分钟的抢答练习。这一环节便于学生掌握文学常识,锻炼速读速记能力,抢答练习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

  三、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出示教学目标:这是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过程,利于了解字音、字型、字义,对读文的重音、节奏、语气等都有提示。

  四、学生自读课文,每人2遍,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是再次感知课文、理解文意的过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数同学都能活跃思维从朗读中领悟道理。

  五、将学生分组准备疏通文意,并选出两组代表一读一评,给大家示范。然后教师给予评价,并指明重点的词语及用法。(这一环节的设置是学生理解文章的'过程,分组法锻炼学生合作能力,更调动了中差生学习的兴趣,创造性思维,跳跃性使思维得到全面开发。特殊语句的提示引导学生体会古汉语语言的独特魅力,培养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坚定他们学好语文的信心。)

  六、指导学生跳读,教师置疑,学生合作,思考下列问题:

  ⑴幼年时的仲永有何表现?

  ⑵我两次“还乡”,见到了怎样的仲永?

  ⑶仲永为何“泯然众人”?你得到什么启示?这三个问题的设置重在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落,熟悉课文知识,增强对课文的分析能力。跳读课文完成问题是学生思维的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问题的讨论深入文言文内部层次,扣准教学目标,增进学生的理解力。问题一步步由易到难,有梯度、有层次,让每个学生都尝试成功的喜悦。学生发表议论之后,我是这样明确的:仲永幼年聪颖过人,天赋超群是“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而当我两次还乡所见的仲永却“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原因在于“父不使学”,这就启示我们:后天的学习教育对一个人的成材具有重要意义。

  七、难点探讨作者寓理于事,是通过什么写法揭示文章主题的?这一问题是难点的提示,激起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师在此处明确答案,并作小结:全文作者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把仲永的前后两个不同时段的情况作了对比,即纵向对比,在叙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现,从而阐述了必须重视后天学习和后天教育的道理。八、设置分层练习,即基础题和能力题。基础题侧重音、形、义,能力题侧重写作和说话。分层练习全面照顾,既重基础,又重能力让各层学生都有成就感,有喜悦感。以上是我的教学过程,环节的安排力求体现语文教学特点,听说读写全面照顾,同时体现自读课型,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拓展思维。

《伤仲永》4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伤仲永》。 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伤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第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的文章,本文通过了解“神童”方仲永的成长足迹,使学生学会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能勇敢地面对挑战,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作者由方仲永的故事引发议论,说明“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使学生认识到勤奋学习的重要性。

  (二)课文解读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的成长故事;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初中古诗文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有所了解。基于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及用法,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文中的故事。

  3、学习本文寓理于事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领悟蕴涵道理,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作者对人才毁灭所做的挽歌,体味作者对家庭和社会的不良风气对人才的摧残。

  2、懂得后天接受教育及学习的重要性,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知识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纵向对比的写法;

  二、说教法

  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依据新课程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又结合文言文的特点,:我采用了诵读法、情境教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这些方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入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说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教授方法。只有在讲读课中将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中加以运用直至掌握,才会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指导学生采用了整理分类式学习笔记法,为了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公这一理念,我把自主、合作、探究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一) 激情导入

  复习上学期学习的《陈太丘与友期》故事中的的陈元方吗?说明一个人不论天资多聪明,都需要后天的努力和教育,导出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

  (二) 介绍作者

  提示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掌握,准备作一分钟的抢答练习。 这一环节便于学生掌握文学常识,锻炼速读速记能力,抢答练习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

  (三) 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指出教学目标:这是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过程,利于了解字音、字形、字义,对课文的重音、节奏、语气等都有提示。

  2、 学生小组合作读课文,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是再次感知课文、理解文意的过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数同学都能活跃思维从朗读中领悟道理。

  3、将学生分组准备疏通文意,并选出两组代表一读一译,给大家示范。然后教师给予评价,并指明重点的词语及用法。这一环节的设置是学生理解文章的过程,分组法锻炼学生合作能力,更调动了中、差生学习的兴趣,创造性思维。跳跃性使思维得到全面开发。

  (四)合作探究

  指导学生跳读,教师置疑,学生合作,思考下列问题:

  ⑴ 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⑵ 方仲永 “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解释了一个什么道理?

  ⑶作者为何详写方仲永才情初露时的情景?

  这三个问题的设置重在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落,熟悉课文知识,增强对课文的分析能力。跳读课文完成问题是学生思维的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问题的讨论深入文言文内部层次,扣准教学目标,增进学生的理解力。问题一步步由易到难,有梯度、有层次,让每个学生都尝试成功的喜悦。

  学生发表议论之后,我是这样明确的:仲永幼年聪颖过人,天赋超群是“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而当我两次还乡所见的仲永却“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原因在于“父不使学”,这就启示我们:后天的学习教育对一个人的成材具有重要意义。,

  (五)体验反思 :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这一问题是难点的提示,激起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我在此处明确答案,并作小结:全文作者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把仲永的前后两个不同时段的情况作了对比,即纵向对比,在叙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现,从而阐述了必须重视后天学习和教育的道理。

  (六)设置分层练习,即基础题和能力题。

  基础题侧重音、形、义,能力题侧重写作和说话。分层练习全面照顾,既重基础,又重能力让各层学生都有成就感,有喜悦感。

  四、说板书设计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板书力求做到简单,明了。我依据本文内容,精心设计了下面的板书设计,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学科渗透的新理念。

  伤仲永

  王安石

  天资聪慧 : 利环谒不使学

  才能衰退:不能称

  才能丧尽:泯然众

  议论原因: 受于人者不至

  总之,整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以读为主,读中解,读中品,既使学生读懂了课文,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伤仲永》5

  最近读了王安石的名篇<伤仲永>。这篇文章讲了一个故事:江西金溪县有个叫方仲永的小孩,聪颖过人,5岁时就能写出好诗。方仲永的父亲就天天带着他去别人家炫耀,但是却没有注意让方仲永进一步接受学习教育,结果方仲永的诗才日渐枯竭,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已不像以前那么好,又过了七年他就“泯然众人矣”,才能完全消失,和普通人一样了。这件事情,揭示了天资与勤奋的关系。

  天资和勤奋是一个人获得成就的重要条件。

  好的天资是重要的,天资聪颖的人,只要付出比较少的`努力,就能轻易取得普通人要花费很多心力才能取得的成果。有天资,再加上后天的努力,就更易实现别人难以实现的梦想。但是,天资很重要,但是天才毕竟是少数人。天资差一些就不行吗?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不是天才或天资不够,即便如此,可是他们也能正常的生活,不少人甚至取得很大的成功。这正是因为他们笨鸟先飞、凭借了后天的勤奋学习、努力工作。

《伤仲永》6

  读了伤仲永这篇课文,我无不替拥有天生伶俐的仲永感触惋惜。他的父亲和同县的人是何等的愚昧无知。本文讲的是一个天生聪慧的小孩子,由于父亲的愚昧无知,不让他学习,而只是为了谋利,来赚取财政,葬送了一个可以有成就的一小我私家。

  从本篇文章,可以看出知识和文化对一小我私家是何等的紧张,比如说仲永,他由于有天生的聪慧,可以为家里赚取用度。也由于他的父亲没有文化,而是一个诚实的农民。就缺少了长远的眼光。如果其时,他让仲永去学习,而不带他去同县的人家里作客。也许以后的利益比面前目今的利益更加的大。而他的父亲却没有考虑到这一点,这就是有知识和文化和没有的区别。

  我听说这件事好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抵故乡,在娘舅家见到方仲永,他曾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曾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返来,又到娘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娘舅说:“他才气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人不能寄托天赋的聪慧,必需要担当后天的.教诲。才气有大前程。一小我私家就算天赋没有上风,但是他担当了后天的教诲,并且很受苦就能成。

  金溪布衣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东西,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触惊奇,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奉养怙恃、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原理都有值得欣赏的中央。同县的人对他感触惊奇,垂垂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品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以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造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好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抵故乡,在娘舅家见到方仲永,他曾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曾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返来,又到娘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娘舅说:“他才气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老师说:仲永的通达、意会本领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气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是由于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诲。像他那样天生智慧,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诲,尚且要成为平常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智慧,原来就平常的人,又不担当后天的教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伤仲永》7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4、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1、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 介绍作者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三、 诵读练习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更应注重朗读。哪个同学自告奋勇把课文读一篇。

  2、自评,其他同学评读。

  四、 字词积累

  下面请同学们对照注解自读课文,字词理解有困难的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解决不了的提出来请同学们帮忙。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谒: 谒: 扳: 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五、复述故事,分析课文

  请一位同学复述第1、2段的内容。

  1.思考: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

  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混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

  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

  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负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六、小组讨论

  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七、感悟语言

  1.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使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八、齐读全文,理解主旨

  九、语言表达训练

  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要求:①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

  ②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③时间在2分钟左右。

  十、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抄写生字词

《伤仲永》8

 伤仲永

  宋代: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注释

  伤:哀伤,叹息。

  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

  隶:属于。

  生:生长到。

  识:认识。

  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求:要。

  异:对······感到诧异。

  借旁近:就近借来。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与:给。.

  养:奉养,赡养。

  收族:团结宗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

  一:全。

  指:指定。

  就:完成。

  文:文采。

  理:道理。

  邑人:同(乡)县的'人。

  奇:对······感到惊奇(奇怪)。

  稍稍:渐渐。

  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宾,本文的意思是状语。

  乞:求取。

  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利,认为······有利可图。

  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

  环:四处,到处。

  谒:拜访。

  明道:宋仁宗赵祯年号(1032-1033年)。

  从:跟随。

  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前时之闻:以前的名声。

  复:又,再。

  泯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众人,常人。

  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通:通达。

  悟:聪慧。

  受:接受。

  天:先天。

  贤:胜过,超过。

  于:比。

  材:同“才”,才能。

  卒:最终。

  于:被。

  不至:没有达到要求。.至,达到。

  彼其:他。

  已:停止。

  耶: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

  创作背景:

  天圣三年(1025年),方仲永无师自通,提笔写诗,震动乡里。明道二年(1033年),与方仲永同龄的王安石跟随父亲回金溪探亲,在舅舅家遇见了方仲永。他请方仲永作了几首诗,但他有些失望,因为“神童作家”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聪明。康定元年(1040年),王安石再次到金溪探亲。此时方仲永已做回了农民。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王安石从扬州回到临川,想起方仲永的遭遇,写下《伤仲永》一文。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伤仲永》9

  伤仲永是我在爷爷的书架上的一本古老书籍里的一篇文章,是一篇古文,我在爷爷的指导下认真地读了几遍。文中的方仲永的确让我感到有些遗憾和惋惜。方仲永天生聪明、有才智,年纪小小就能作诗,但最后却得到“泯然众人”的结果。像方仲永那样的神童,如果从小就努力勤奋地学习,将来一定会成为举世闻名的.才子,成为国家的栋梁。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离不开后天的努力。否则,早晚都会出现“江郎才尽”的那一天。 方仲永的最后结果,是因为他的父亲贪图财富,在仲永年小的时候,每天带着他四处拜访,寻求利益,而不让他去学习,耽误了他学习的机会,白白荒废了一个天才的一生。这也告诉我们,作为父母的应该给子女最好的教育,而不应该着重与眼前的利益。而我们现在一些家长,对孩子的百般呵护,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里又怕溜了,我想这同样对我们下一代的也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人们常说:“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而是勤奋的。”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老师和家长对我们的学习又是那么重视,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勤奋学习。家长们如果真的希望孩子成才,就更加应该放手让他们多锻炼。青少年时期是学习最好的时机,我们要抓紧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千万不能“老大徒伤悲”。

《伤仲永》10

  伤仲永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伤仲永翻译: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王先生说:仲永从小通达聪慧,会做诗的能力,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得到的禀赋,比起有才能的人高多了。最后成为普通人,是因为他后天的'学习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先天得到的,禀赋如此之好,却由于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没有先天的禀赋,本来就是普通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普通人恐怕都不能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