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

时间:2021-12-08 10:53:44 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1

,是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本教案由Word软件制作,文件大小为 4 K,创作者将在文件内注明,已被网友下载次,受欢迎程度为级。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2

  学习目标

  1、 把握文章思想感情,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2、 激发学生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3、 鼓励学生多角度来理解课文。

  学习重点

  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学习难点

  多角度阅读课文,拓展思维空间。

  教学方法

  自学研讨

  走近作者:

  莫顿·亨特,美国当代作家。他早年曾加入美国空军,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战斗,曾经驾驶飞机深入德国完成极其危险的侦察任务。

  教学过程:

  预习展示

  预读:

  积累:

  (1)字音 耸立( ) 迂回( ) 训诫( ) 啜泣( )

  纳罕( ) 瘦骨嶙峋( ) 头晕目眩( ) 着眼( )

  (2)释义

  训诫 嶙峋

  纳罕 啜泣

  小心翼翼

  解读:

  1、 仔细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故事发生的时间 ,地点 , 人物 。

  2、 感知全文:

  本文主要写了我在一个闷热的下午,在悬崖 、 的经历。

  其中 揭示全文的主旨。

  3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

  4那座悬崖有多高,悬崖加有多高?

  5、我取得成功的心里历程是: 、 、 、 。

  6、找出景物描写,体会它的作用。

  7、如何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提升展示:

  展读:

  1、阅读本文,你获得的人生启示是什么?

  2、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吗,是如何克服的,从中吸取了怎样的经验教训?

  3你能挑战自我、取得人生道路重大成功,你认为有哪些因素?

  品读:

  1、文中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最不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如果你遇险,你的父亲会怎样救你,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中、西方教育子女方式的不同。你认为区别在哪里?你更赞同哪种教育方式,理由是什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并能复述课文。

  2、在朗读中品味我冒险、脱险时的心理感受。

  3、学会从不同角度阅读,以父亲、小伙伴等为点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本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这么会陷入、险境的呢?又如何脱险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其中蕴含着什么哲理呢?

  二、默读

  要求:

  1、注意速度。

  2、内容:什么险?如何脱险?传递了什么哲理?

  3、要求不看书复述。

  三、复述

  1、复述前的准备。

  (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什么时间?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几个?悬崖有多高?石架有多高?

  2、复述:

  ⑴ 自己放声准备。

  ⑵ 班上复述。

  ⑶ 学生评。

  ⑷ 教师评。

  ⑸ 总结经验。

  四、冒险过程中,着力写我的心理感受,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五、脱险过程中则真切得写出了我在父亲帮助下心理变化过程,能找出原句并进行概括吗

  六、理解题意,你能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吗?文中有帮助你理解的关键性语句吗

  第二课时

  一、变标题(理解内容)

  可以从不同角度自拟标题,有如下说法:

  第一次爬悬崖、脱险、永远不能忘记、战胜恐惧、八岁的记忆、最初的那一步、星光下的悬崖、当朋友离我而去。

  二、变语言(体会深意)

  文中许多语言是值得细品的:

  1、那是费城七月里的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至今还能感受得到。将这句中的至今去掉,感受得到换成回想起来,比较一下效果。

  2、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鲜峰,将句中的只有去掉,比较一下效果。

  3、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改为我瘦骨嶙峋,心在胸腔里冬冬直跳效果如何?

  4、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去掉终于,将尽量改为努力,效果如何?

  5、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闷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自己。这句话似乎不合情理,改为我忍不住啜泣起来效果如何?

  6、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将这个句子末尾的感叹号改为句号如何?

  三、变角色(认识人物)

  学生分别以内德、杰利、父亲的口吻讲述这一故事,注意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如:内德是那些不关心我的孩子们当中的'一个,他也是那些无情嘲笑我的孩子眼中,我是一个可笑的胆小鬼,他在这整个事情当中,心理是如何想的?如何说的?又是如何做的?事后有没有再反思自己?

  四、变结局(拓展思维)

  如:杰利找的是我的母亲。

  杰利没有找到我的任何亲人。

  杰利在途中劝说伙伴们一起回来帮助我。

  杰利被伙伴们恶作剧地拉走,不允许他去报告我的家人,也不允许他独自来帮助我。

  五、变环境(引发想象)

  我长大后,有一天,又遇见了类似的困境,(这种困境可以让学生自由想象),在那种不同的环境中,我的所想所做又是如何呢?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4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整体感知:

  默读文章,组织学生复述课文。(大屏幕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学法指导]

  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

  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即五个w)

  复述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采取小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励学生进行思考探究)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合作探究: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体验反思: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学生练笔,小组交流,全班反馈)(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真诚鼓励)。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生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点片断,感受文章内容

  拓展延伸: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以上作业 ,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拓展延伸二:

  比较阅读谈中美德教育方式:

  学生朗读《迷途笛音》回答问题:

  文章当中的迪廷除了用笛音指引我回家以外,还有什么方式?他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式?你对他这个人又怎样的看法?你的生活中有这种人吗,请你举例。

  课后记: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是本课的目标,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学生学习本课兴趣较浓,且能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5

  内容预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教学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

  ②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③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④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课前准备

  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②投影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略)

  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教师可以投影出示以下问题组)

  其他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②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

  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可以找两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听后评析复述情节。以上环节主要为了帮助学生熟悉本文故事情节,尤其是细节描写,为下一步探究性阅读、多角度阅读打基础。

  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设计

  探究性品味脱险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②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组。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应帮助学生扣住文章主题讨论理解这些问题。

  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①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②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③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总结全文

  ①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②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③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布置作业

  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点评

  本案教学流程设计为整体感悟探究研读拓展延伸三大板块。

  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既注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学地位,又注重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开展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探究性阅读、拓展与延伸等教学环节更是把学生的生活与语文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体验反思接受正确的审美观与情感熏陶,而对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另外,本教案在注重启迪学生开展思维活动的同时,并没有忽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体现了语文教学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理念。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6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品味词句。

  2、角色复述,体验探究。

  3、联系生活,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复述课文内容,体味人生的哲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人 ,寻求共鸣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我们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呢还是迎上去?如果是你,你又是怎样做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从中感悟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二、快速默读,初步感知

  1、教师默读指导: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要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时每分钟不少于500字。默读完课文,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检查默读效果:

  ⑴ 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

  (可以概括回答)

  ⑵ 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⑶ 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⑷ 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⑸ 走的结果如何?

  三、重点精读,合作探究

  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组织学生深入思考、分组讨论,质疑问难。 重点在于心理感受。

  教师可提供下列问题:

  1、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2、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3、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4、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7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2、通过朗读,领会课文字里行间表达的感情,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故事内容。

  3、领会“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学理念

  1、借助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把课文主旨的理解形象化、生活化。

  2、借助课文对人生哲理的概括,引导学生把自己朦胧的生活感悟哲理化。

  课型:语言教读品味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心理学家曾做一个实验,将一只饥饿的鳞鱼和一群小鱼放在水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刚开始,鳞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还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第二次更猛烈地进攻,又失败了,并且受了伤。它还要进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进攻无望后,它不再进攻了。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玻璃挡板拿开,鳞鱼仍然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最后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同学们,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互相讨论,并进行课堂交流活动。教师小结学生的发言内容,并导入新课】

  【明确】同学们的说法各有所不同,但都说明了当失败和挫折接踵而至时,不要放弃不懈努力,否则,难以求得生存或取得事业成功这个道理。而放弃最后的努力,也就等于失去了生存的机会,这是一个失败的事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是一个成功的事例。

  二、整体感受,把握思路

  (一)朗读活动

  1、朗读要做到读音准确---老师建议大家用“圈读”生字生词的方法练习读准音。(学生活动)

  【落实】闷热 凸出 凝视 吸泣 瘦骨嶙峋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2、朗读要注意表达语气---老师建议大家用“选读”精彩段落的方法练习、体会。

  〖指点读这一课,要学习用恰当的语速、语气、语调来表达字里行间的感情。

  (1)要准确流畅地用普通话朗读;

  (2)注意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语调;

  (3)注意读出 我 在不同情景中的语气语调。

  【学生进行自主的朗读体验活动】

  【落实】学生演读“暮色苍茫……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这一部分。

  【落实】学生演读文中最后一段。

  (二)认识课文

  1、我们学习课文,阅读文章,首先要认识它。要从整体上把握它,要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它,这就叫做认识课文。

  2、下面请同学们自主地阅读课文,同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依据记叙的要素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故事的梗概。

  (2)把故事分成三个阶段,用最少的文字概括出来。

  (3)这篇课文涉及哪些人物?这些人物个有什么性格特征?作者是怎样描写他们的?

  (4)通过阅读,说说这是一篇怎样的课文?

  〖指点(1)、讲故事分两步走:第一步根据记叙要素,先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和起因;第二步讲述脱险的经历。

  〖指点(2)、根据文字内容或指点(1)来概括。

  〖指点(3)、可以从故事内容、从人物、从文章结构、从文章技法、从文章给人启迪等角度来认识课文。

  【先请同学们合作交流,分小组讨论;然后在全班合作交流,自由表达对课文的认识;最后老师小结,与同学们对话交流,重点落实(3)(4)】

  【落实(2)】冒险---遇险---脱险

  【落实(3)】只要学生抓住语言材料来概括,言之成理就行。

  【落实(4)】这是一篇:

  ※写“我”的童年故事的文章----回忆性。

  ※先叙事再述感、层次分明的文章----清晰性。

  ※基本上是由细节构成的文章----生动性。

  ※通过一件小事表现多个人的文章----艺术性。

  ※通过一件小事表达生活感悟的文章----哲理性。(此点“哲理”应结合末段及标题中的“再”来感悟,并把这种“感悟”延伸到整个生命的长河之中。)

  三、读品结合,领悟语言。

  文中许多语言是值得细品的,用“变”的手法进行比较品味,方能理解其深意。下面请大家运用“变”的手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语言。

  【此过程分三步:自主阅读,提出问题----借助资料信息,合作释疑-----明确相关结论,获得知识。】

  【落实】

  ※“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将这句中的“至今”删掉,将“感觉得到”换成“回想起来”比较一下效果。(“至今”强调了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所以虽己年过花甲仍然记忆犹新,而且是能够清晰地“感觉得到”那种闷热,“感觉得到”是从生理器官的感觉角度突出了记忆的清晰与真实,如在眼前,而“回想起来”只是一种心理活动,不如前者有表现力。)

  ※“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将句中的“只有”“但”删掉,比较一下效果。(“只有”强调了悬崖并不算是险峰,用“但”字将语意一转,突出了它对“我”而言是高不可攀的,侧面表现了“ 我”身体的柔弱和内心的自卑。)

  ※“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改为“我瘦骨嶙峋,心在胸腔里咚咚直跳”可以吗?(原句言简意丰,将多个信息组织进一个句子,让“瘦骨嶙峋”作“胸腔”的定语,比改后的句子更有表现力,更让读者为之担心、揪心。相比之下,改后的句子过于平淡,缺乏表现力。)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删去“终于”,将“尽量”改为“努力”,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终于”突出了整个过程对于“我”的艰难程度以及“我”紧张得丝毫不敢放松的心情。“尽量”比“努力”更能表现出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不停地一点一点地往里靠,直到再也没有一点空间可以挪移,更能表现出“我”的极度恐慌。)

  ※“我听见有人吸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这句话似乎不合常理,不如改为“我忍不住吸泣起来”,这不是表达更直接、更简洁吗?(看似不合常理的句子,恰恰表现了“我”当时己因极度的恐惧和绝望失去了判断力,六神无主,意志崩溃了。改后的句子,语言虽简洁明了,却无法表现这种恐惧到了极点以至产生幻觉的心理状态。)

  ※“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将这个句子末尾的感叹号改为句号,如何?(改后无法表达“我”当时惊喜万分的心情。)

  ※“下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这是父亲见到孩子时所说的第一句话,似乎没有一点紧张和关切,不如改成“我的孩子!可把你爸爸给担心死了!你怎么样?受伤没有?别害怕,爸爸抱你下来!”效果如何?(文中的父亲懂得怎样锻炼孩子,让孩子从小学会独立,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所以,他虽然担心,也不会表露出来,而是用最为日常化的话语尽量淡化事情的严重性,让孩子放松心情,学习在困难面前保持镇定。改句中,父亲自己就已经先慌乱了,又如何帮助孩子学习镇定呢?而抱孩子下来的决定很容易养成孩子的依赖心,老是让父母抱着的孩子是永远长不大的。)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删去这句中的“似乎”“而且”效果如何?(“似乎”表明“我”在父亲的鼓励下开始有了一点勇气和信心,删去后语气变得十分肯定,不符合此时“我”才刚刚开始发生变化的情形。“而且”表现了“我”在看到自己通过努力取得了一点成绩时的欣喜,信心也有所增加。删去后,无法表达“我”在这过程当中的心理。)

  ※“最后,我一脚踩在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吸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句话所表现出的“我”的心情似乎是前后矛盾的,删去加点部分,效果如何?(“吸泣”真实地再现了劫后余生的“我”心有余悸,同时也有一种获得安全感之后的舒坦,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种战胜困难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这种情感体验是十分丰富的,删去后,会显得过于单薄,而且情感没有了发展和过度,也显得不够真实。)

  四、训练朗读,增强语感。

  1、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指导朗读文中富于哲理的段落。

  五、熟读背诵,积累语言。

  1、背诵文中富于哲理的段落。

  2、以“第一次”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8

  一、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于工具书掌握相关的字词,语文教案-走一步,再走一步。

  2、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4、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2、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三、教学准备:

  1、通过预习初步掌握字词的含义,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

  2、品味文中优美语句,领悟其深刻含意。

  3、借助于投影仪、小黑板、图片等辅助性教学用具。

  四、教学设想:

  使学生从作者在那座悬崖上学到的如何克服困难、战胜苦难的经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学生领悟人生会有这样和那样的.波折,要着眼于克服困难的那一小步,要勇于跨出那一小步,人生才能跨出一大步。让学生积极思考一小步是成就一大步的基石,使学生从一小步中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把跨出一小步作为教学的重点加以体会和领悟,帮助学生端正克服困难的态度和树立坚强的个性。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9

  【教学构想】

  现在的学生,都拥有美好的理想。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他们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此时,该如何面对呢?是积极进取,还是踟躇不前?为此,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时刻,教师应该引导他们树立必胜的信心,坚定成功的信念,学会找寻解决困难的方法;引导他们在感知和体验文本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并从中受益,以便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八年级,正是学生思维从感性向理性过渡的重要时期。本文的相关内容与学生固有的信息储备形成了一定的信息差,所以本文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刺激和丰富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针对以上的分析,教学中拟采用以下方法:

  1.首先布置预习。

  从两个大的方面引导学生预习:①请同学们提出自己最感困惑的问题。②用笔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或词语,并谈谈自己喜欢的理由。

  2.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我准备从以下几个角度切人:

  ①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共同解决疑难问题。③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重点段落,体味人物的心理活动及思想感情。④引导学生深人探究,把握文章的主旨。⑤体验反思: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供吸纳和构建的平台。

  3.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人生经验”。

  【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

  1.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件。

  2.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自主解读文本,充分提出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

  2.课堂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和品味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能正确地面对困难和运用恰当的方法去战胜困难。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难点: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一课时

  1.认真预习课文,读一读,想一想,品一品。

  2.熟读课文,揣摩精彩的字、词、句、段,结合自己的理解与体验,联系实际,谈谈体验或启示。

  第一课时

  一、 导人新课,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 导语一:

  师:同学们,你们有过紧张害怕的经历吗?如果有,请你谈一件令你紧张害怕的往事。

  (学生们纷纷谈自己的经历)

  师:大家谈得好极了,谈出了自己的真切体验。看来啊,亲身经历的害怕的事的确令人难以忘记,也许这种体验会让我们铭记一辈子。现在,让我们来共同感受一下:一位8岁少年是如何战胜紧张与害怕的。

  导语二:

  师:同学们,你们有过冒险的经历吗?如果有,请你们谈谈具体的经过,然后说说你从中获得了什么教训(或道理)?

  (学生们谈经历和感悟)

  师:今天,我的收获很大。因为我感受着大家的感受,体验着大家的体验,感悟着大家丰富多彩的人生思考。我相信,这种分享,不仅仅是对我,对我们每个人,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这一板块,旨在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在两个班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导语,结果有很大的差别。导语一能够让全体学生很快地进入状态,搜寻翻找记忆中的往事,课堂气氛一下子被激活;而导语二却让部分学生卡了壳。因为多数人没有经历过冒险的事,所以根本就无从谈起。此外,对初二的学生而言,本文叙事性很强,所以我力图让学生在文本的影响下,学会有条理地陈述一件事。)

  二、走进文本

  1.整体感知文本。

  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鼓励他们根据提示,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

  师:首先请同学们各自大声朗读课文,带着两个任务去读。

  第一,请依据我的提示,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提示:在一个闷热的下午,我————,最后。)第二,提出你感困惑的问题。 (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教师为什么要给一定的提示呢,直接让学生表述不行吗?原因有两点:第一,避免学生步入“泛泛复述课文”的误区;第二,给学生搭梯子,让其“跳起来摘桃子”,在实践中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学生读课文,并在书上圈点勾画。教师板书完“提示”后,在学生中巡视。在此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勾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据此。教师在黑板上进行了集中归类。

  字词有:

  啜泣(chuò) 瘦骨嶙峋(Iín xún) 噗噗(pū) 训诫(jiè)

  纳罕(nàhǎn) 迂回(yū) 头晕目眩(xuàn)

  (这个环节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生成的。我原以为这一课的生字词比较简单,就可以忽略不讲。可事实上学生的水平千差万别,不了解的大有人在。由此看来,教师还得引导学生多多积累字词,不可听之任之。)

  师:一位教育专家说过:生命的交往、思想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往往能够进射出智慧的火花。下面请前后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讨论问题。’把能够解决的问题在组内尽快解决,把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筛选和整理,然后提出一两个全组最难解决的问题,并写在纸条上交给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我相信,凭着大家的聪明才智,一定能给我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我在备课过程中,就琢磨:如果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提出了想象性或探究性的问题,可以适时适地解决;如果学生未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以合作者的身份提出部分问题或创设相关情境。)

  师:(教师边收问题边赞美学生的提问)大家所提的问题,的确有深度、有个性,简直让老师无法取舍。下面让我们来共同筛选出最难解决的问题吧

  2.质疑探究。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有关疑难问题(教师也可参与其中),然后共同整合出有价值的问题。

  用投影仪呈现问题:

  ⑴文章开头“虽已时隔57年,可是那种闷热我还能感觉得到”,57年了,闷热仍然能够感觉得到,可能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⑵“我”明明知道这座悬崖是“不可能登临的禁地”,为什么偏偏要去攀爬呢?

  ⑶杰利对“我”有点不放心,可他为什么“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呢?

  ⑷如何评价杰利和其他的小伙伴?

  ⑸文中第14自然段最后一句“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时,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明明是自己哭,为什么到后来才“发现原来是我自己”呢?这种说法是否合理?

  ⑹“暮色苍茫,天上已出现了第一颗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昏暗”这句话除了描写当时的景物外,有没有特别的含义?

  ⑺当“我”被困在悬崖的石架上,欲上不能,欲下不得时,心里会怎么想?

  ⑻父亲为什么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⑼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让“我”自己下来?(请想一想父亲此时的心理活动)

  ⑽依据课文内容,请谈谈“我”在爬下悬崖的过程中,心里是怎样想的?

  ⑾父亲是怎样指导我走下悬崖的?

  ⑿当“我”投入父亲的手臂中时,为什么会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为什么说“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

  ⒀为什么作者觉得走过的路很遥远?

  ⒁作者把爬下悬崖的过程描写得如此细致生动,有什么目的?

  ⒂“我曾屡次发现,当我因为看到前途遥远可怕以致灰心,丧气时,我只要想到很久以前我在一座小悬崖壁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⒃设想一下,如果是你在上面,你的父亲会怎样救你下来呢?

  ⒄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⒅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⒆假如你是除了“我”、杰利以外的其他小男孩中的一个,你能尝试着评价一下“我”、杰利以及其他小男孩吗?

  ⒇如何理解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深刻含义?文章标题能否改成“童年往事”,为什么?

  (以上绝大部分问题是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来的,极少数是我充实进来的。我认为这些问题都有一定的深度。比方说:⒃一⒆题的设计,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层理解;而且通过“假设”,可以让学生进入情境,去拥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取向等等,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有益启示。)

  师生互动,共同整合出三道有价值的问题:⑵ ⑸ ⑿

  (下面要进行的这一板块,可以围绕“把握内容主旨;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这两个大的方面切入。)

  3.深入探究,合作解决问题。

  (为什么要选择这三个问题呢?原因:一、这三个问题能够贯串全文,起到统率全篇的作用,其中第三个问题与主旨的关系最为紧密;二、如果解决了前面两个问题,教师就比较容易引导学生升华、拓展和联想第三个问题及相关情境。)

  (解决问题时,一定要紧扣文本,不能架空分析。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课堂上,应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说出独立的见解和感受,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课文的人文内涵。)

  “我”明明知道这座悬崖是“不可能登临的禁地”,为什么偏偏要去攀爬呢?

  提示:①不服输,敢于向自己的弱点挑战。②从众心理在作怪。③爱面子,禁不住小伙伴们的激将才去的。(只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即可,大可不必强求答案的唯一性。以上三种答案都可以。)

  文中第14自然段最后一句“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时,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明明是自己哭,为什么到后来才“发现原来是我自己”呢?这种说法是否合理?

  提示:合理。当被困在悬崖的石架上,欲上不能,欲下不得时,“我”害怕极了,紧张与恐惧已占据了整个身心,以至于精神恍惚,形成错觉。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10

  教学目标:

  1、学会默读,把握记述文六要素,训练学生准确地复述课文的能力。

  2、学习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特别是心理描写。

  3、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能找出文中的心理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认识,正确把握的内涵。

  一、故事导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美国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到德国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光是想象着飞机被击中,自己将尸骨无存,就坚持不下去了。但是军令如山,第二天,他起飞时,告诉自己,只是飞起来就行。飞机升到8000米高空时,他有告诉自己,只要按照无线电的指引,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行,这个并不难做到。接下来他不断告诉自己,只是飞越荷兰就行,然后是飞越德国,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被称为“孤胆英雄“,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大家猜一猜这个飞行员叫什么名字?

  他就是莫顿亨特,美国的作家心理学家,他在65岁时写下了小时候的那段经历。我们这节课就一些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段经历。

  请大家齐读今天的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预习检测

  出示学习目标 上节课已经提前布置了预习的作业,现在来检测一些大家预习的情况。找一位同学读一读这些字词。(出示幻灯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达到这些学习目标。

  三、读一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记叙文六要素并勾画关键语句,并以此复述课文。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然后以这样的句式组织语言。(出示幻灯片)

  四、说一说

  那么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大家浏览课文。划出能体现我性格品质的'句子。然后以这样的句式来回答:从____部分能看出我是一个_______的人。(生回答)

  (具体是哪个段落呢?能不能读一下?)(朗读指导)

  (通过读,能感知到人物的情感。)“我”由胆小变得勇敢,是哪一部分的情节使我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五、品一品

  作者是通过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来体现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的?自己找一找勾画出来。

  看来大家有很多的想法,为了使你的语言更加流畅,思路更加清晰,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活动,稍后小组代表举手发言,展示成果。

  (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毫无信心→信心萌发→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

  六、悟一悟

  经历了这件事,最后我有什么启示呢?我们应该怎么做?

  (明确:遇到困难应该积极努力地解决,有了向上的决心再加上一步步的积累,一定会克服所有困难。)

  七、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