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安塞腰鼓课堂实录

时间:2021-12-08 10:50:48 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安塞腰鼓课堂实录

安塞腰鼓课堂实录1

安塞腰鼓课堂实录,是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本教案由Word软件制作,文件大小为 10 K,创作者将在文件内注明,已被网友下载次,受欢迎程度为级。

安塞腰鼓课堂实录2

  一、导课

安塞腰鼓课堂实录

  (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

  师:看了以上这组关于安塞腰鼓的图片,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1:黄土高原很雄伟,安塞腰鼓表演的场面很壮美。

  生2:击鼓的后生舞蹈很美很有激情,充满力量。

  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

  二、整体感知

  1、师:让我们先来听一听这篇课文的录音,将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做上记号。(播放课文录音)

  2、学生自由朗读并扫除生字障碍,自主体验,自主鉴赏。

  3、初步分析课文:

  师:我们来将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来对比一下,看看有什么特点。

  生1:都是写静的。

  生2:其实也都有声音,开头“丝溜溜的南风……”,结尾“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生3:这叫以声衬静。

  师:对了,这就是以声衬静,以声衬静的手法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早有运用,正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师:文章的第二部分是描写的重点,我们来看看作品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安塞腰鼓的?

  生1:从舞蹈美、鼓声美、后生美、舞姿美四个角度来写。

  生2:“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反复出现,是文中写安塞腰鼓艺术的分水岭。

  师: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回答的非常好,这么有气势的文章,我们最好用什么方式来把它再现出来呢?

  生齐答:读。

  三、朗读品味

  师:好,下面我们就共同进入朗读品味阶段。请同学们有感情的将自己喜爱的段落朗读一遍,交流一下。

  生:我喜欢的是课文的第七自然段。(生有感情朗读)

  师:哪位同学愿为这位同学的朗读来打个分,点评一下。

  生:我认为可以打75分。她朗读的感情很充沛,很投入,但她读快了,不够流畅,也没有读出重音。

  师:你的点评很到位,抓住了重点,可否把你喜爱的那一段来读一下?

  生:我喜爱的也是这一段。

  (生读。注意了重音、停顿,很有感情,赢得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

  师:朗读得非常好,还有哪一位同学来读?

  生1:我读的8至13自然段,我觉得这组排比段写得很有气势。

  生2:我给她的朗读打85分,因为我觉得她的朗读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时间短了点,还有“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和“是挣脱了……的那么一股劲”的句子朗读的时候激情不够,声音应逐渐升高。

  师:好的,你有没有勇气来示范一下?

  (生读,读完全场热烈的鼓掌。)

  师:很好,你的点评一下子就把握住了问题的关键,非常中肯,读得也非常投入。最后再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生:我读的是23至27自然段,我喜欢这里写的变幻的舞姿的美。

  (生读,赢得学生热烈的`掌声。)

  生:我给她打90分,因为她声音响亮,流畅,感情充沛,读出了安塞腰鼓的力量美。

  师:为什么不打满分呢?

  生1: 因为还要努力,还有进步的空间嘛。(众笑)

  生2:我给她打70分。(众皆愣)因为我觉得朗读不是靠声音来取胜的,真正好的朗读要走进文本,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主旨才能读好。刚才她的朗读声调一直很高,很激昂,但没有读出抑扬顿挫来,表现不出安塞腰鼓的变幻多姿的美。

  (师带头鼓掌,大家给予热烈的掌声)

  师:你的点评太精彩了。是啊,只有走进文本,把握文章主旨,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才是读好文章的关键,谢谢你的点睛一评。下面请你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将自己喜欢的段落大声的朗读出来,再一次体会安塞腰鼓的壮美。

  四、小结

  (再一次出示多媒课件,让学生增强对安塞腰鼓的认识。)

  师: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有不同文化。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秀美的山河,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都令我们无比的自豪。让我们最后来齐读课文。(生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课后搜集安塞腰鼓的资料。

  2、熟读课文。

  【简评】

  这是《安塞腰鼓》第一课时的教学实录,是我今年四月二十二日上的一节公开课,大家评价不错。现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记录下来,就教大方之家。

  1、突出了教学的重点,这节课是围绕“读”来进行的,让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和课文录音,通过“读”来体会安塞腰鼓的激昂的气势,雄壮的场面,感受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美。

  2、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图片和课文录音,先烘托一下课堂的气氛,然后让学生自己来读,相互之间打分、评价,活跃了课堂气氛。使他们在这一活动中提高自己对课文的认识。

  3、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堂课中,学生不在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的参与学习,主动的进行交流,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适时的加以点拨和评价,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感受新理念带给他们的快乐。

安塞腰鼓课堂实录3

  (老师让学生看地图,介绍安塞腰鼓导入课题)

  一、感知“腰鼓”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哪些段落是写打腰鼓的。

  生:课文第六到十七段是写打腰鼓的。

  师: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6——17段。有句话说得好,“读书时要特别珍视自己的第一感觉”。请同学们边读边勾画出让你印象很深的句子、段落。别忘了,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默读)

  【评:要学生快速浏览,意在使学生初知课文大意,以便从整体着眼,从重点段、句切入。浏览是小学高年段学生应予掌握的一种读书方法。老师提示“读书时要特别珍视自己的第一感觉”,既是激励,也是要求。】

  师:读着读着,你对课文中哪些地方产生疑问?请大胆提出来。

  生1:我的问题在第九、第十段。我不太理解“山崖”怎么会“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还有“观众的心”怎么也会“变成牛皮鼓面了”?

  生2:我不太理解第七段的句子,为什么说腰鼓会“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生3:我对文章结尾的那一句有疑问,为什么写“耳畔是一片渺远的鸡啼”?

  ……

  【评:学贵生疑,循疑而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老师对学生的“疑”一般不即时释疑,而是让学生带着疑问,在读书过程中自悟、自解、自得。】

  师:大家的问题提得很有水平。看看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这些问题能否得到解决。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地朗读你勾画的句子、段落,读出你的感受。一会儿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朗读)

  二、情动“腰鼓”

  师:来,谁愿意第一个读给大家听?

  生1:(读)“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也是隆隆,隆隆,隆隆。好一个安塞腰鼓!”

  师:能简单地说一说吗?

  生1:我在读这几个“隆隆”的时候,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气势。如果我是现场的观众,听着听着,也会渐渐融入到这鼓声中。

  师:同学们注意到了吗,这一部分都是在写鼓的什么呀?

  生1:声音。

  师:来,全班齐读这三段,读出腰鼓的气势。

  (学生齐读)

  师:作者说“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你怎样理解?

  生1:我觉得观众在听安塞腰鼓的时候,他们都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都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所以就感觉自己的心都跟着鼓声一起隆隆地响。

  师:体会得好。鼓声震耳欲聋,在山崖里回响,所以作者说“山崖蓦然变成……”;鼓声震撼力极强,撞击在观众的心上,所以作者说“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多么奇特的想象。难怪你会喜欢!来,接着读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

  【评:先听其声,再见其形。隆隆鼓声和飞扬的舞姿组合成一个精彩的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这是生命语文的交响,又是浓墨重彩的画卷。以声传情,以舞传神,情发乎中,神寓于心。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了,想象也飞起来了。】

  生2:(读)“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生2:我喜欢这一句,是因为我觉得这一句读起来很有气势。

  生3:我为他补充一点,作者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虽然我们从来没看见过安塞腰鼓,但是通过这些比喻,我觉得很形象了。

  师:正如大家所说,作者用整齐的排比、贴切的比喻、铿锵的短句,把打腰鼓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来,全班齐读这一句。

  (全班齐读)

  师:你们读得很有气势,但老师总感觉缺点什么。“骤雨”和“雨”,有什么区别吗?

  生4:骤雨是很大的雨。

  师:回忆生活中下大雨的情景,你耳边仿佛听见了什么?

  生4:打雷的声音。

  师:还有呢?

  生4:雨点落在大地上劈里啪啦的声音。

  师:是呀,一瞬间天昏地暗,茫茫雨幕中什么都看不太清,只听见劈里啪啦的.雨声,多么急促!来,谁能读出“急促的鼓点”?

  (指名读)

  师:我们读书,就要像这样——抓住关键词,前后照应着读;联系自己的生活,想象着读。来,用老师教的方法读后面几行。

  【评:抓关键词,前后照应着读;联系自己的生活,想象着读。这是读书方法的指导。】

  (学生轻声自由读)

  师:后面几行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来,读一读,说一说。

  生5:我喜欢“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我查了字典,知道流苏是指的一种穗状饰物,在这里我想它是指鼓上的大红色绸子。因为前面说后生们打鼓是“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我想象中这大红绸子也会随着后生们的动作在空中旋转、舞动。

  师:来,读出流苏的飞扬。

  (学生感情朗读)

  生6:我喜欢“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我觉得这个“乱”字用得太好了。我理解这个乱不是指打鼓的动作不一致,而是表现出一种自由,一种不加修饰,就是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把内心的一种活力完全释放出来了。

  【评:学生妙解“乱”字,说明学生的思维已逐渐汇入了文本的思路。】

  师:我记得白居易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一个“乱”字写出了春天繁花似锦,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感受。理解得这样深,你一定能读出这种蹦跳的火热。

  (学生感情朗读)

  ……

  师:老师发现其他同学早就跃跃欲试了。这次采取叠加读的方式,“发狠了”由第一组读,“忘情了”由一、二两组同学读,“没命了”全班一起读。第七段,由老师引读,同学们跟读。明白?来,让鼓声给我们起个头吧!(播放节奏极强的鼓点,师生共同朗读6——12自然段)

  师:同学们,你们现在还觉得空气是冰冷的吗?

  生:(摇头)没有。

  师:你们现在还觉得阳光是恬静的吗?

  生:(摇头)没有。

  师:你们现在还感觉世界是困倦的吗?

  生:(摇头)没有。

  师:你们看,作者从表演情况和观众反应两方面去描写安塞腰鼓,让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最后用一个感叹句抒情:好一个安塞腰鼓!作者灵活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评:感知语言的精彩,感悟语言的含义和语言背后的深意,感受语言的魅力,都是通过“读”来进行的。这里,学生读出了气势,读出了语感。多种形式的读,不同语调的读,使语文教学的丰富性,尽在琅琅书声之中。】

  三、感受到生命活力的“腰鼓”

  师:还有喜欢的句子吗?接着读。

  生7:(读)“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师:读到这里,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既然是写后生们打鼓,为什么不说“敲击”,而要用“搏击”? (板书:搏击?)

  生7:我觉得“搏击”比“敲击”显得更有力度一些。

  师:你联系了上文,说得有道理。不过,老师请你们再小声读读这句话,联系下面的文字,看你是否有新的发现?

  【评:为什么不说“敲击”而用“搏击”?值得深思。因为这里隐伏着一个作者虽未说明,却涉及课文中心的问题。抓住了“搏击”这个关键词,就是抓住了“文眼”。】

  (学生轻声自由读)

  师:后生们还要与什么进行搏击?

  生8:后生们还要与艰苦的环境进行搏击。我联系这一句来思考:“……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我从这里知道了,黄土高原上的人们过着艰苦的生活,他们吃的是红豆角、老南瓜,穿的是粗布衣服。

  师: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民,容易吗?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谁来说?

  生1:我查找的资料是这样说的——“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风刮起黄沙飞满天”;“荒河裸露无寸土,可怜江山贫到骨”。

  生2:我了解到黄土高原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植被的覆盖率不足6%。

  ……

  师:(出示黄土高原图片)你们看,这就是黄土高原,常年风沙肆虐、干旱无雨的黄土高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人类无法生存的土地的黄土高原。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高原人民不仅活了下来,而且世世代代,生生息息。(出示油画《父亲》)你们看!这是著名画家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画中的父亲是千千万万高原人民的一个缩影。说说你看到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这位父亲的脸被晒得黝黑黝黑的,满是皱纹。我能想象得出他们生活的艰辛。

  生2:我看到了他还端着一个瓷碗,碗里装着一点点水。我觉得高原人民非常勇敢,他们有勇气与恶劣的环境抗争。

  ……

  师:还记得这句诗吧,“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黄土高原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用勤劳与恶劣的环境——搏击;他们住土窑洞,穿粗布衣,吞糠咽菜,挑水打井,用坚韧和顽强与命运——搏击;劳作之余,他们打起安塞鼓,唱起信天游,用乐观向上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搏击。

  (指名读)

  师: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活跃、强盛!现在你们懂了什么是“元气淋漓”吗?

  生:懂了!(齐读)

  师:这样的土地养育了这样的后生,难怪作者说——

  生:“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评:作者写安塞腰鼓,其实是在写击打安塞腰鼓的人。这是黄土高原上的后生,这是一些和命运抗争、跟人生搏击的大写的人。正是这片贫瘠的土地造就了这些不屈不挠的、顶天立地的人。这些都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读书过程中自己领悟出来的。这里,师生提升了语文课程的文化品位,充分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四、感悟到生命价值的“腰鼓”

  课件出示:“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

  师:你们听,鼓声愈捶愈烈!(教师范读)联系前面所学的内容,能说一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生:(动情地)对于他们来说,现实是痛苦的,但是他们没有被压垮,一直都在试图摆脱这种痛苦,在追求属于自己的梦想和欢乐。他们用舞姿和鼓点来寄托自己的希望和追求……

  师:你被震撼了么?

  生:震撼了!

  师:对我们这些衣食无忧的人来讲,这舞姿和鼓点,或许能给我们一点人生的启示。(播放动态画面)你们看,如黄河之水绵绵不绝,高原人民用舞姿寄寓着情感,用鼓点表达着心声,用生命在这黄土地上挥洒浪漫与自由呀!鼓槌敲碎的是痛苦,似乎也敲出了这样一句话:“既然来到这世界,就不白活一回。”(全班齐读)大到一个民族,小到一个生命个体,我们无法摆脱的是现实的痛苦,但我们永远不能放弃的是对梦想、对欢乐的不懈追求。(读第十二段:“后生们的……”)孩子们,请你们记住:只要心中有梦,舞台就在你脚下。只要生命还在,我们就不能停止“搏击”。让我们敲响生命的鼓点,迸发生命的激情。在无所畏惧的搏击之中,人——是有希望的;命——是有希望的;我们脚踏的那一片土地,也是有希望的!

  (齐读第十六段)

  【评:每一个人都是一定文化背景上的人,都是一定文化影响下的人。通过安塞腰鼓,学生接触了黄土高原的文化,走近了人们的情感世界,精神上受到了感染,灵魂上得到净化。让我们永远记住老师的掷地有声的嘱托——“只要心中有梦,舞台就在脚下。只要生命还在,我们就不能停止搏击。”】

  五、教师总结下课

安塞腰鼓课堂实录4

  一、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将在作家刘成章的带领下,欣赏来自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投影“安塞腰鼓简介”)安塞腰鼓是一种独具魅力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历史。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扮演,澎湃的气势、精湛的表示力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着陕北高原农民悍勇威猛的个性。安塞腰鼓有“天下第一鼓”的美称,1986年荣获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1995年陕西省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腰鼓之乡”。

  师:请大家看注解①,课文发表于1986年,正是安塞腰鼓获得大奖的那年。同学们看过安塞腰鼓扮演吗?我们先来感受一下它那独特的氛围──(播放安塞腰鼓扮演短片)

  师:感觉怎么样?

  生1:气势澎湃。

  生2:震撼人心。

  生3:惊心动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安塞腰鼓艺术形象

  师:我们来朗读课文。开头和结尾留给老师,课文的主体局部第7~27节请同学们集体朗读。注意特别要读出安塞腰鼓扮演时的气势:节奏要明快,声音要洪亮。一起来做一下准备活动:抬头,挺胸,运气,大声喊──“嗨!嗨!嗨!”

  (师生合作朗读全文)

  师:课文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表达了作家对安塞腰鼓的赞美,这句话是──“好一个安塞腰鼓!”(板书)它每出现一次,又分别是在赞美安塞腰鼓哪个方面的“好”?

  生1:我觉得第1次出现主要是赞美安塞腰鼓扮演时壮阔、火烈的局面。

  生2:第2次出现是在赞美安塞腰鼓隆隆隆隆的繁重的响声。

  生3:第3次出现是赞美充溢力量的动作和舞姿。

  生4:第4次出现是赞美安塞腰鼓扮演能激起人们丰富的想像。

  师:看来同学们已初步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形象,它局面壮阔,鼓声繁重,动作有力,高潮迭起,确实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飙。从根本上说,安塞腰鼓好在它“是挣脱了、突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股劲,让我们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因此它是“生命之劲”(板书)。

  师:安塞人打腰鼓,打的就是这股劲!(投影“安塞腰鼓之劲”资料:扮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老师读前半句,同学们齐读每句的最后两个字,要读出“劲”来!

  三、品读美句:感受文中排比句的气势、节奏与激情

  师:安塞腰鼓扮演是那样的有“劲”,作家描绘它的语言带“劲”吗?这“劲”是大量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带来的?

  生:排比。

  师:请找出文中的排比句,根据所在的位置看它们可以分为几个类别。每一类中挑出你最喜欢的语句仔细品味,准备读给大家听,并简要说说它好在哪里。

  生1:我喜欢“愈捶愈烈!形体成了繁重而又纷飞的思绪!/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解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这是段与段间的排比,写出了安塞腰鼓扮演的热烈局面。

  师:三个“愈捶愈烈”层层推进,标明安塞腰鼓扮演达到了高潮,随着鼓点的此伏彼起,人们的思想也在腾飞。这个排比,要读出此伏彼起的交错感。(指导全班分两个声部重唱式齐读:前一声部读到上句最后一字时,后一声部即起读下句)

  生2:我喜欢“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是句与句之间的排比,写出了安塞腰鼓扮演开始时壮阔的场景。

  师:排比中每句又都含有比喻,句式整齐工整,要读出明快的节奏。(指导全班分两个声部唱和式齐读:前一声部读前半句,后一声部读后半句)

  生3:我喜欢“是挣脱了、突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是句子内部的排比,写出了安塞腰鼓扮演的力量。

  师:从内容上来看,三个“了”之间强度层层递增,读时语气要越来越强烈。(指导全班再读体会)

  生4:……

  师:同学们想一想,课文中大量排比的运用,对描写局面、表达情感起了什么作用?

  生:较好地渲染了安塞腰鼓扮演局面的澎湃气势,充沛地表达出作者对安塞腰鼓强烈的赞美之情。

  师:这真是好文配好鼓──(板书“好一篇激扬文字!气势、激情”)

  四、解读难句:合作探究,领悟文中写意语句的内涵

  师:这篇“好文字”中,同学们也会遇到意思不太好懂的句子。先在4人小组内提出来,合作探究解决一些;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难句,提交全班讨论。

  (生分小组讨论,师参与小组讨论并答疑)

  小组1:“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是什么意思?

  师:旗是军旗,马是战马。这是想起了雄壮的古战场。

  小组2:“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不好懂。

  师:这是由黄土高原想到中华民族,想到祖国近百年来的发展历史。

  小组3:“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他写的是“鼓”,为什么又写“鸡”呢?

  师:对呀!他不但写了“鸡”,还写了“球”呢!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你们提问的表达方式也很有趣。这也是别的小组共有的一个疑难问题:课文的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究。

  老师问大家三个问题。一是“鸡啼”预示着什么?(新一天的开始,也可理解成新生活的开始,因为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二是安塞人的生活怎么样?(穿的是“农民衣着”,吃的是“红豆角老南瓜”,生活贫穷、艰苦)三是贫穷、艰苦地生活着的安塞人,为什么还能将自身的腰鼓打得这么响?因为他们的躯体里涌动着强劲的生命力量,更因为他们的骨子里充溢着对新生活的强烈渴望!课文的结尾暗示我们,安塞人的渴望能不能实现?能!“另一个星球”,是全新的世界;“渺远的鸡啼”,是全新的生活!

  朗读课文结尾的3小节,语调要平和,语速要舒缓,要读出在寂静中的深思。哪位同学尝试读一下?

  生:(朗读第28~30节)

  师:我想,应该为这位同学的朗读鼓掌!她读出了对新生活的展望。现在,让我们闭上双眼,静静地聆听──你听到那“一声渺远的鸡啼”了吗?那“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在20年后的今天,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五、创意展示

  师:一起来看新浪网上的一则消息(投影)──哪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下?

安塞腰鼓课堂实录5

  教学实录

  一、导入安塞

  师(板书课题):谁来读课题?

  生:安塞腰鼓。

  师:塞是个多音字。读得很准!

  师(出示地形图):大家看,这是一张中国地形图,安塞就在这里。它地处黄土高原,自古以来是兵家要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安塞腰鼓就诞生在这块土地上,被誉为天下第一鼓。(学生齐读课题)

  二、感知腰鼓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哪些段落是写打腰鼓的?

  生:课文第6到17段是写打腰鼓的。

  师: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6到17段。有句话说得好,读书的时候要特别珍视自己的第一感觉。请同学们边读边勾画让你印象很深的句子、段落。别忘了,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默读)

  [评] 要学生快速浏览,意在使学生初知课文大意,以便从整体着眼,从重点段、句切入。浏览是小学高年段学生应掌握的一种读书方法。老师提示读书时要特别珍视自己的第一感觉,这既是激励,也是要求。

  师:读着读着,你对课文中哪些地方产生了疑问?

  生:我不懂什么叫后生,什么叫元气淋漓。

  师:有谁知道?

  生:后生是指年轻力壮的男子。

  师:你预习得很充分。那元气淋漓呢?

  生:我不知道。

  师:没关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还有不懂的吗?

  生1:我的问题在第9、10段。我不太理解山崖怎么会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还有观众的心怎么也会变成牛皮鼓面了?

  生2:我不太理解第7段的句子,为什么说腰鼓会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生3:我对文章结尾的那一句有疑问,为什么写耳畔是一片渺远的鸡啼?

  [评] 学贵生疑,循疑而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老师对学生的疑一般不即时释疑,而是让学生带着疑问,在读书过程中自悟、自解、自得。

  师:大家的问题提得很有水平。看看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这些问题能否得到解决。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地朗读你勾画的句子、段落,读出你的感受,一会儿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朗读)

  三、情动腰鼓

  师:来,谁愿意第一个读给大家听?

  (学生读课文: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好一个安塞腰鼓!)

  师:能简单说一说吗?

  生:我在读这几个隆隆的时候,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气势。如果我是现场的观众,听着听着,也会渐渐融入到这鼓声中。

  师:同学们注意到了吗,这一部分是在写鼓的什么?

  生:声音。

  师:来,全班齐读这三段,读出腰鼓的气势。

  (学生齐读)

  师:作者说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你怎样理解?

  生:我觉得观众在听安塞腰鼓的时候,他们都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都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所以就感觉自己的心都跟着鼓声一起隆隆地响。

  师:体会得很好。鼓声震耳欲聋,在山崖里回响,所以作者说山崖蓦然变成;鼓声震撼力极强,撞击在观众的心上,所以作者说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多么奇特的想象,难怪你会喜欢!来,接着读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

  [评] 先听其声,再见其形。隆隆鼓声和飞扬的舞姿组合成一个精彩的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这是生命语文的交响,又是浓墨重彩的画卷。以声传情,以舞传神,情发乎中,神寓于心。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了,想象也飞起来了。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生1:(读句子)我喜欢这一句,是因为我觉得这一句读起来很有气势。

  生2:我为他补充一点,作者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虽然我们从来没看见过安塞腰鼓,但是通过这些比喻,我觉得很形象了。

  师:正如大家所说,作者用整齐的排比、贴切的比喻、铿锵的短句,把打腰鼓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来,全班齐读这一句。

  (全班齐读)

  师:你们读得很有气势,但老师总感觉缺点什么。骤雨和雨有什么区别?

  生:骤雨是很大的雨。

  师:回忆下大雨的情景,你耳边仿佛听见了什么?

  生:打雷的声音。

  师:还有呢?

  生:雨点落在大地上噼里啪啦的声音。

  师:是呀,一瞬间天昏地暗,茫茫雨幕中什么都看不太清,只听见噼里啪啦的雨声,多么急促!来,谁能读出急促的鼓点?

  (教师点学生读)

  师:我们读书,就要像这样抓住关键词,前后对应着读;联系自己的生活,想象着读。来,用老师教的方法读后面几行。

  [评] 抓关键词,前后照应着读;联系自己的生活,想象着读。这是读书方法的指导。

  (学生轻声自由读)

  师:后面几行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来,读一读,说一说。

  生:我喜欢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我查了字典,知道流苏是指的一种穗状饰物,在这里我想它是指鼓上的大红色绸子。因为前面说后生们打鼓是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我想象中这大红绸子也会随着后生们的动作在空中旋转、舞动。

  师:来,读出流苏的飞扬。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生:我喜欢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我觉得这个乱字用得太好了。我理解这个乱不是指打鼓的动作不一致,而是表现出一种自由,一种不加修饰,就是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把内心的一种活力完全释放出来了。

  [评] 学生妙解乱字,说明学生的思维已逐渐汇入了文本的思路。

  师:白居易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一个乱字写出了春天繁花似锦,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感受。理解得这样深刻,你一定能读出这种蹦跳的火热。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生:我喜欢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我仿佛看见了表演腰鼓的后生们眼神中迸发出的一种激情,似乎可以让观众燃烧。我想来读一读。(学生读句子)

  师:大家启发了我,感染了我。老师想把这几行连起来读,好吗?(教师范读)还有同学想读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听你的朗读,我感到这一个个文字,似乎从纸上站了起来,在和我说着话,唱着歌,跳着舞呢!同学们,想亲眼看看吗?

  生:想!

  师:(出示图片,相机配以教师朗读)还想读吗?(学生进行男女生分行穿插读)

  师:读得这么好,能背吗?

  (学生背诵)

  师:把这一段放到文章中去,同学们的`感受会更深。第6段,谁来读?

  (教师点学生朗读第6段)

  师:大家发现了吗,它是怎样读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这几个词的?

  生:越来越响,越来越重。

  师:我们读书就要像这样,把自己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之中,把词语和词语比较着来读,这样体会就能更深。

  [评] 又是读书方法的指导。把自己置于当时的情境之中,如身临其境,方能感同身受。将词语和词语进行比较,更能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奥妙。

  师:老师发现其他同学早就跃跃欲试了。这次采取叠加读的方式,发狠了由第一组读,忘情了由一、二两组同学读,没命了全班一起读。第7段,由老师引读,同学们跟读。明白?来,让鼓声给我们起个头吧!(播放节奏极强的鼓点,师生共同朗读 612自然段)

  师:同学们,你们现在还觉得空气是冰冷的吗?

  生:(摇头)没有。

  师:你们现在还觉得阳光是恬静的吗?

  生:(摇头)没有。

  师:你们现在还感觉世界是困倦的吗?

  生:(摇头)没有。

  师:你们看,作者从表演情况和观众反应两方面去描写安塞腰鼓,让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最后用一个感叹句抒情:好一个安塞腰鼓!作者灵活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评] 感知语言的精彩,感悟语言的含义和语言背后的深意,感受语言的魅力,都是通过读来进行的。这里,学生读出了气势,读出了语感。多种形式的读,不同语调的读,使语文教学的丰富性,尽在琅琅书声之中。

  这些东西也许很受老师的欢迎,但是如果学生看起来就会感到很厌烦的。 所以,希望以后老师们都理清一份能让我们理解的思路点拨,放在一楼。要很详细的。

安塞腰鼓课堂实录6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安塞腰鼓

  生:听说过

  师:谁来介绍

  生:是一种大型民族艺术。有两千年历史

  师:说的真好,谁来补充

  生:可以有千人参加,气势磅礴

  师:补充得恰到好处

  师:是大型的民族艺术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陕北作家给大家带来的读

  师:大家看过安塞腰鼓吗?今天,让我们跟这画面体会安塞腰鼓的那股子劲。

  (看画面,听课文)

  师:同学们,听完课文朗读,你们有什么感受,谁来说一说

  生:我感受到安塞腰鼓振奋人心

  师:好的,还有吗

  生:我感受到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不愧是陕西第一鼓

  师:磅礴的气势,说的好

  生:安塞腰鼓给人刚劲豪放的感觉

  师:用的好

  师:大家心中的感受各不相同,请带着你们这样的感受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生:(自由读)

  师:请看大屏幕,出现六个生词,自己读

  生:一起读

  师:读得好,同学们,这些生词里有六个生字,这些字的笔画比较多,能记住这些字的笔画吗?请大家完成书后的描红表

  师:同学们的字写得非常漂亮,让我对大家更刮目相看,再看大屏幕,这些生词认识吗?

  生:认识

  师:请大家一起读,但读完你要告诉我从这些词中感受到什么

  生:齐读

  师:什么感觉

  生:非常激动

  师:说的好

  生:激昂

  师:你的脸都红了,看来十分激愤。

  师:这些词都是用来描写什么的?

  生:安塞腰鼓

  师:难怪作者在文中写道“好一个安塞腰鼓!”文中类似的写法还有吗?找到了吗?

  生:十四小节。

  师:有两个感叹号,只要读一句

  生:十一节

  师:好的

  生:文中的第八节

  师:还有吗

  生:第六小节,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师:让我们一起带着激昂的情感来读一读

  生:(激昂地读)

  师:这腰鼓究竟好在哪呢?

  师:请大家自己读课文,找出这安塞腰鼓究竟好在哪里。

  师:找好了吗?谁来说

  生:第七小节

  师:大声读出来

  生:读

  师:你读得非常好,你发现没有,在你读得这段有许多相对的词

  生:冰冷,燥热;恬静,飞溅;困倦,亢奋

  师:大家一起读

  师:谁能读好这一段

  生:(读)

  师:多有气势啊,我们一起来读

  师:你们的朗读让我想到,落日照大旗,你们的朗读让我感到了千军万马在奔腾

  师:好一个安塞腰鼓!

  师:安塞腰鼓还好在哪里?

  生:文章第十五小节

  师:你读得很流畅,你的朗读还欠缺点什么

  生:气势

  师:气势和力量

  师:你愿意请你的同学和你一起来读吗?

  生:

  师:请两个同学和他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真有力量

  师:在这段文字里哪个词让你最能感受到力量?

  生:叹为观止

  师:有力地读

  生:叹为观止

  师:一齐读。有力量,哪一个词感受到气势?

  生:每一个

  师:为什么

  生:有四个每一个

  师:还有吗?

  生:呼呼作响,

  师:为什么?

  生:因为舞姿只能看到,却发出了声音

  师:你们的读让我感到战栗

  师:知道什么是战栗吗?

  生:沉浸在其中了

  师:是的,我们一起来读,体会战栗。

  生:读

  师:多么有力的`朗读阿!多么有力的安塞腰鼓啊

  师:好一个安塞腰鼓

  生:好一个安塞腰鼓

  师:接着说,安塞腰鼓还好在哪里

  生:第十小节

  师:读

  师:你读得非常好,大家看看这一节

  师:这鼓声不但回荡在牛皮面上,还回荡在哪?

  生:回荡在人们的心中

  师:你们的心中有着鼓声吗?

  生:有

  师:好的,一齐读!

  师:这是隆隆的鼓声,这是隆隆的气势,好一个安塞腰鼓!

  师:还有吗

  生:还有第十小节

  师:我们一起来读

  生:

  生:

  师:你们的读,读出了气势,读出了磅礴,大家还想看看安塞腰鼓吗?

  生:想!

  (看录像)

  师:好看吗?

  生:好看!

  师:安塞腰鼓好看,文中的描写也是精彩绝伦。你能仿照书上的写法也来赞美咱安塞腰鼓吗?开始,写在材料的空白处。

  生:雷鸣一样是振奋的鼓声

  生:巨浪一样是疯狂的呐喊

  (。。。。。。)

  师:好一个安塞腰鼓!

  师:同学们,在文中这四句话反复出现,为什么反复地出现呢?

  生:(思考)

  师:大声地读一读

  师:什么感觉?

  生:感觉就是心潮澎湃

  师:请四位同学读

  师:真有力量,想读吗?分组读

  生:第一组读

  生:一二读一二三组读,全班读(气势渐强)

  师:让我们再一次发出感叹吧!

  师:同学们,我们能看到这样气势磅礴的安塞腰鼓,我们该感谢谁呢?

  生:感谢黄土高原

  师:没有黄土高原就没有?

  生:安塞腰鼓

  师:还要感谢谁?

  生:北黄土高原养育的后生们

  师:没有他们,就没有?

  生:安塞腰鼓

  师:下节课,我们一起再来认识苍凉辉煌的黄土高原,还有朴实可爱的后生们。

安塞腰鼓课堂实录7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基调,体会文章的铿锵激越。

  2、品读场面描写,探究文句的深意。

  3、理解、掌握“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

  把握主题,感受文章的阳刚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听过“信天游”吗?来听听这首……

  (通过投影播放下载的影音文件李娜演唱的《黄土高坡》导入,此flash中有比较详细的陕北风情简介和图片,其中安塞腰鼓的片段占60%)

  师:也许你不知道陕北的民歌又叫做“信天游”,但你一定知道陕西安塞位于黄土高原。刚才听的这首歌曲以铿锵的旋律、流畅的曲风、鲜明的节奏、浓烈的陕北特色,歌颂了陕北民众的勤劳、质朴,成为现代“信天游”的代表作之一。说说看,刚才的flash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幅画面?

  生1:许多人打腰鼓的镜头

  生2:剪纸作品

  生3:黄土高原的沟壑

  ……

  师:大家的确看的很仔细。所有的这些全是“陕北文化特产”,的确,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安塞腰鼓》将以文字形式再现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憨厚、质朴劳动人民的热情、真情、豪情……

  二、范读课文

  师:请大家在听的过程中注意重点字词的正确读音并品味文章的感情基调(满怀激情的诵读):

  ……

  师:整篇文章的确是极富震撼力,我读的是顾不得喘息,因为文章中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连一个高潮,不知大家从中体味到了什么?

  生1:用了形象的比喻。

  生2:还通过周围的东西,衬托安塞腰鼓吸引人、“烧灼”人。

  生3:还有排比句,写出了鼓声的激越。

  生4:给人以气壮山河的感觉。

  师:换句话说,这篇文章给了你阅读的冲动和快感。

  (大家笑)

  师:为了让大家对被誉为“天下第一鼓”的安塞腰鼓有更直观的认识,我们再来看几组特写照片,瞧后生们的表情、舞姿……多震撼人心!找找文章是怎样写安塞腰鼓的,是通篇鼓声雷动?

  生:有动有静.

  师:哪几段写静,哪几段写动?

  生:1~4段写静;5~26写动;27~30段又是静。

  师:看的很仔细,分析的也正确。谁能再进一步说说这样安排的好处?

  生:“静”是为了写“动”,起铺垫的作用。

  生:我认为以“静”烘托“动”。

  ……

  师:大家的意思我清楚了,你们是想说起到了反衬的作用,对吗?那让你选,你喜欢哪一部分?

  生:(异口同声)第二部分。

  师:英雄所见雷同!作者在这一部分,用了大量能够增强语势,加深情感的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安塞腰鼓声音的回响。那具体说说第二段又是分别写出了哪几种声音?

  生3:第二自然段写山崖发出的回响

  生4:还有观众的共鸣。

  生5:作者的心声……

  师:的确是这样,认识的很透彻。这一部分完美地写出了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气势不同凡响。

  师:文章又是通过哪些具体描写突出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撞击,根据你对陕北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也可引用原文说明。

  生4:写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急速的、大起大落的搏击着,使人感到震撼、烧灼、威逼。

  生5:使人鲜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生6:使人感受到陕北农民的那种憨实。

  生7:老师,他们住的是窑洞,经济落后,想通过敲鼓发泄不满……

  (大家笑,我也笑)

  师:四位同学说的很有深度!可作者仅仅是想把这种“宣泄”表现出来吗?他对腰鼓的钟情和热爱,就因为可以发泄情感?

  生1:他想歌颂后生的“搏击”精神。

  师:既然如此,那“多水的江南”也应打得这样的腰鼓了?

  生2:应该歌颂黄土高原。

  师:请说明理由,试着从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

  生2:“只有黄土高原这么深厚的土层,才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才能有这么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 师:说的好,作者在歌颂这种阳刚之美的同时歌颂黄土高原,这正是贯穿全文的感情基调。那好,就让我们再诵读课文,重新体会“安塞腰鼓”的文化意蕴和生命内涵。

  生:(齐读) ……

  师:同学们, 列宁说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国地域辽阔、民族文化积淀丰厚,有许多民族艺术瑰宝等待我们的发掘和探索。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你们一定会把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发扬光大,让中国真正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教学反思】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文史结合,以史代文,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待历史,从历史的角度欣赏语文,进而深入体会语文的“文化”意蕴。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只能通过枯燥的板书、口头的传授与课文相关的资料。然而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语文课教学中,我一直尝试多媒体语文教学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意义上的上课方式,努力从视觉、听觉等感官上的冲击来促进教学水平的发展。

  比如在《安塞腰鼓》这一课,最好是用情景教学法,通过视觉上的冲击,加上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加深对这一民间文化的了解和感悟。那多媒体语文教学在此课具有明显的优势,多媒体的正确运用不仅可以创设新颖和谐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知识主体作用的发挥、而且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同时也扩大教学容量强化教学信息。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力避对形式多样的插图、动画等因素的一味追求,自觉对所选素材、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植根深厚的民族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的能力,最大限度的克服多媒体运用不当对学生的误导。 我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语文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在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过程中我建议分清两个层面:一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二是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二者只有相互依托,融为一体,才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是教学追求的最佳境界。

  对新课程的了解越多,研究越深,实践越丰富,越会感到新课程确实带给我们一个明媚的春天,它有着巨大的魅力,有着生机勃勃的旺盛的生命力。

  伴随着一步步走进新课程,我们不由地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深深地反思:那些个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甚至被津津乐道为“改革”的种种看法和做法,以新课程的理念加以审视,我们如坐针毡,恍然而有所悟。《安塞腰鼓》这课是上完了,可以看到课堂上学生们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尤其是课前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引来学生啧啧的称赞,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课中进行的有感情诵读,再一次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讨论“安塞腰鼓”的主旨这一环节,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学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甚至出现了争抢的现象。但是,在课堂上,我发现有几个学生在忙着自己交流,即使我看了他们好几次,他们也无动于衷,过后了解,他们却是这样说:老师,刚才你讲的,我都懂了,你又不叫我,我只好在下面讲,你才能听得到。 学生的话使我感到尴尬,也引起我的深思,我们的教学到底是为谁服务呢?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是课改的核心,作为教师,教学中不是为教案负责,而要时时处处为每一个学生着想,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每个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真正使每一个孩子得到了发展。

安塞腰鼓课堂实录8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安塞腰鼓》,刚才我们见面的时候,知道大家都已经预习过了。你们是怎样预习的呢?

  生:找出生词,标出节号。

  师:节号都标了吗?生词有没有注音?

  生:标了。

  师:谁来把你圈出的词语告诉大家?

  生:第8节的“亢奋”,第11节的“晦暗”,第12节的“羁绊”。

  师:“羁绊”的“羁”要注意,右下角是“马”,很容易写错。我今年教高三,默写“羁鸟恋旧林”,还有不少人默错了。

  接着说。

  生:第13节“蓦然”,第15节“冗杂”。

  师:其他人还有没有补充?没有了。

  我们标了节号,圈了生词,还有人圈了重点词语。

  有没有人朗读过课文?读过的人请举手。

  (教师数了一下。)

  朗读过的人好像比较少。

  安塞腰鼓离我们多水的江南,离我们人间的天堂杭州是有点距离的。所以,在上《安塞腰鼓》前,我们先不妨看一段录像,感受一下安塞腰鼓的气势,也许感受之后,我们再来朗读,会有更清晰更明确的感受。

  (学生观看录像,大约2分钟。)

  师:有什么感觉?我们请刚才没有说话的同学先讲。

  生:有一种野气。

  (板书:野气。)

  生:他们打鼓的时候是热情奔放的,有一种轰轰烈烈的感觉。

  (板书:热烈奔放、轰轰烈烈。)

  师:还有谁想讲?

  生:他们的手势、脚步都很整齐。

  生:气势雄壮,场面壮观。

  (教师板书“整齐、雄壮、壮观”。)

  师:安塞腰鼓有20xx多年历史了,它融舞蹈、武术、音乐于一体,可以几个人表演,也可以上千人表演。我们从中看到了野气,看到了奔放。

  “野气”是什么?请提出这个说法的同学讲一讲。

  生:我觉得野气有点像原始人的样子。

  师:大家应该做做笔记。是一种原始人的……

  生:非常朴实,所有的东西都是来自大自然的。

  师:太好了!记下来了吗?我们同学有这么好的智慧,要把同学的智慧记在笔记本上,集中到我们的脑海中去。

  (板书:原始的、朴素的、来自大自然的。)

  师:带着这样一种感觉我们再来朗读安塞腰鼓,肯定会有新的感觉。

  我看到大家已经坐端正了,非常好!坐端正,拿好书。自由朗读课文。

  读完之后,比较这些感觉(指着板书)与我们从文章里获得的感觉是不是一致的?自己读自己的,哦,开始吧!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巡视。后来,有一些人看到旁边同学停下来也就停下来了。)

  师:没有读完的同学接着读完吧。读完的同学可以回味一下刚才朗读时的感觉。

  师:有的同学读得非常投入,也有同学声音太轻了。

  (对着一个女生)我感觉你读得特别投入。你投入进去之后,感觉到的是否与我们看录像时的感觉一致?

  生:我觉得是的。

  师:再用几个词语来描述一下?

  生:想不出来。

  师:也可以用黑板上的词语来描述。

  (该生没有说什么)

  师:大概是什么样子?

  生:大概跟刚才说的一样。

  师:还有同学愿意用新的词语来描述你的感觉吗?

  (等了一会。)

  有吗?我们看了录像,我们再读了文章……大家都认可黑板上的?

  生:剑拔弩张。

  师:这个词你会写吗?来,写到黑板上。

  (该学生上黑板写,有同学鼓掌。)

  师:同学给你掌声了!语文课上我们要做的事情主要就是把我们的感觉用语言描述出来,把我们的思考描述用语言出来。

  师:写得对吗?“剑拔弩张”是什么意思?后面那个男孩子,你来讲。

  生:形容形势紧张。

  师:这里是形容形势紧张吗?用“剑拔弩张”来形容安塞腰鼓,你认可吗?

  生:也许是场面雄壮有力。

  (教师有点疑惑的样子。)

  生:雄健。

  师:这个词好,它突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状态。

  (板书:雄健。)

  “剑拔弩张”在这里用了它的比喻义,这位同学用了一个聪明的表达。有时候我们直接来表达我们的感觉,比如“雄壮,轰轰烈烈”,这很好。有时候,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感觉转化成一个比喻的说法,这样的表达就很形象。

  还有想表达的吗?

  (教师看没有学生想讲。)

  如果没有了,我们可以把现在的交流告一段落,看录像,朗读课文,我们的感觉是一致的。大家在朗读课文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发现有些句子传递这种感觉更强烈一些?有些句子就不那么明显。

  哪些句子让你们特别强烈地感觉到了这种热烈奔放?这种轰轰烈烈?这种雄健之风?这种原始的野气?能不能独立地圈一圈?

  哦,已经有同学想讲了!

  师:话筒就近的同学先讲吧。大家拿起笔,我也拿笔记。

  生:百十个斜背腰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②;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师:好的。她找到了一处。大家圈一圈啊。接着来交流你找到的句子。然后我们再思考我们为什么找到这些。

  生:第18节。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生: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学生将“颤栗”读成“chànlì”。)

  师:颤栗(zhànlì)还是颤栗(chànlì)?

  生:颤栗(zhànlì)

  师:颤栗(zhànlì),注一下音。

  接下来,第四位同学在哪里?前面那个女孩子,你还没有讲过话呢。你有没有找到感觉很明显的句子?

  生: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师:第19节。还有吗?

  (教师离开后半部分同学,朝右前边的同学走过去。)

  我们到这边来,没有说话的同学赶紧找找看,你特别有感觉的句子在哪里?往后的交流会越来越有挑战性,想说话的早点先说起来。

  生:27节。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

  师:非常好!你读得很有感情!好,旁边的同学……

  生: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师:很好。还有想讲的吗?

  (看了一下。)

  没有关系,先前我们的预习是初步的学习,然后我们又进一步看了录像,朗读了课文。这篇文章的学习还是起步阶段。我们找到这么多已经很好了。接下来我们小组合作,四人为一小组。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在大家交流的基础上,再找一些特别能传递奔放之情的句子;第二件事,能不能把我们的思考推进一步,想一想为什么是这些句子,它们在句式上有哪些特征?

  (有学生觉得难。)

  有点难?

  生:不难。

  师:有点难也没有关系,四人小组来合作吧。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约5分钟。与小组交流:看看这些句子句式上的特点。……第八节,好!想想为什么划它。……划了这么多!好样的!能找到它们的特点吗?写下来,等会交流起来就会方便一些。…… 归纳出两点了,好!还有吗?)

  师:也可以在词语的选用上讨论,发现词语选用的特点。

  (教师板书:句式、词语。)

  师:我们有些同学已经发现一些了。每个小组准备派一个代表来发言,展示你们讨论的成果。

  (过一分钟。)

  好,我们可以停下来了吗?可不可以?

  (有同学议论。)

  师:有同学说,如果没有说完,小组其他人可不可以补充。当然可以!我们在课堂上的交流应该是非常自由的。你随时可以调整你的意见,随时可以请同学补充,也随时可以去补充别人。

  (有不少小组举手想发言。)

  师:现在还没有一个人说过话的小组有没有?

  这儿有,要请他们先说了。好,大家看看他们的讨论成果。开始拿起笔,准备作笔记。

  来,你们的代表,慢点,不要着急。

  生:第18节,用了排比,语气上非常强烈,有递进的意思。

  (板书:排比。)

  师:怎样排比的?

  生:第一个“有力地搏击着”,第二个“疾速地搏击着”,第三个“大起大落地搏击着”,表达的意思一个比一个强烈。

  师:它跟下面的排比一样吗?“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生:一样,一个比一个幅度大,都是越来越强烈。

  师:用词上呢?我们再来看一遍。

  (教师范读“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生:这里三个词都是说明了幅度。

  (教师看到该小组有同学举手。)

  师:你们小组成员想帮助你一下。

  生:“有力地搏击着”是力度,“疾速地搏击着”是指速度,“大起大落地搏击着”说明幅度。

  师:这3个“搏击”和下面“震撼、烧灼、威逼”一样吗?

  生:不一样,后面表明气势很紧张。

  师:前面一组排比都是“搏击”这一个中心词,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来修饰它,就像你用到的“力量、速度、幅度”。

  (板书:多角度修饰)

  而且都是从力量、速度这些有震撼力的角度来修饰的。

  (板书:力量、速度、幅度。)

  下面是连续运用三个动词:震撼、烧灼、威逼。

  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第7节用的也是排比和比喻。

  师:比喻怎么能有气势呢?排比有气势我能理解。

  生:比喻也有气势的。把鼓点比喻成“骤雨”,骤雨就是比较急促,也比较雄伟。

  师:等一会。大家要记下来。好不好都要记下来。

  生:用“旋风”比喻“流苏”,“骤雨”比喻“鼓点”,“乱蛙”比喻“脚步”,都有气势磅礴的感觉。

  师:你的感觉很好!我发现你的思考很有特点。你从喻体入手,这是一种很好的思考角度。

  (板书:喻体)

  为什么这些比喻能突出豪迈的气势呢7你能不能还原得更具体一点明确一点?

  生:这些喻体本身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用它们比喻要比喻的物体,也会产生气势磅礴的感觉。

  师:好!你们有没有记下来?

  生:骤雨。

  师:对,“骤雨”的意象很突出,最后一句话有没有记下来?他说得很好,喻体的选择是能够传达作者感情的。作者选择的都是有活力的喻体,都是有速度和气势的。你看,骤雨是速度,骤雨是急速而来的,旋风是非常快速的,甚至带着一种强大的不可抵抗的力量,乱蛙呢,有没有听到蛙鸣,什么时候有蛙鸣?

  生:最有活力的时候。

  师:斗虎,也是有气势的。还有两个小组要交流,哪个小组先来?

  (一个男生让女生先发言。)

  师:很有风度!

  生:我看到第12节。

  (学生读“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这里用了排比,写出了说不出来的一股劲。庞大的气势,一股劲。

  师:你的朗读中好像没有把那股劲表现出来,你能不能重新读一下,试着把那股劲读出来。

  (学生重新朗读这段文字。)

  师:有进步吗?

  (问学生,学生点头。)

  师:有一定进步,但感觉还不到位。有人好像想帮助一下她。

  (另一学生朗读这段文字。)

  生:束缚、羁绊、闭塞、挣脱、冲破、撞开,感觉一步一步推进。

  师:不错。现在有感觉了。这里三个“容不得”是什么语气?

  (板书:反复。)

  师:你们小组还有谁想补充?

  (男生小组开始交流,朗读“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生:它这里用的“空气、阳光、世界”是从环境的角度,又用了“燥热”来修饰它们,使环境显得更加紧张。

  师:我看到圈这一段的有好几个小组。有没有不同的想法,来一起碰撞一下?

  生:我认为这里用了排比,“冰冷”和“燥热”,“晤静”和“飞溅”,“困倦”和“亢奋”都是反义词,形成强烈的对比。

  师:好!他的发现很有价值,在句式上用了排比,用词上运用反义词,后面还用了很好的说法——对比。很专业!

  还有要补充的吗?

  师:前一个小组是从环境描写的角度:“空气、阳光、世界”,塑造了一种强烈、紧张的氛围。第二组从排比、反义词对比的角度。这节课我们从词语的角度来归纳一下,你们要做点笔记。

  (教师发现有人举手。)

  好像还有人想讲?

  (学生朗读“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

  生:这里“愈捶愈烈”用了三次,也是一个排比段。

  (另一个学生不同意。)

  生:还有内容,这一段应该接下去,“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师:他加了后面一句。你是有意的吗?

  生:这一部分应该是一体的,说明人融入了,声音也融入进去了。

  师:他有个词用得很好。哪个词?

  (学生齐声回答“融入”!)

  教师问前一个学生:你同意他吗?

  生:同意。

  师:人和人,人和鼓,人和自然,一切都是交融的,就像有同学在前面提到的 “是来自大自然的东西”,才使得安塞腰鼓变得这么震撼人。大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投身到自然,融入到自然中去,我们的力量也是无穷的。

  (学生说“无限的”。)

  好,就用你这个词。有一个小组发扬了风格,现在轮到你们了,相同就不用讲了。

  生:第20节。多水的江南,用了对比的写法,衬托出了黄土高原的雄壮。

  师:很好!还有吗?

  生:我读到的是第12段。“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这里“山崖”变成了“牛皮鼓面”,运用了比喻和夸张。

  师:“山崖”变成牛皮鼓,声音会怎么样?夸张是有磅礴的气势的,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有气势吧。

  生(另一人):还有第21节,这里有两个“厚”字,突出了黄土高原的悠久历史。

  师:还有哪些发现?

  生:我想为他补充一下。第27段用了很多感叹号。我们觉得黄土高原的人们把发现的好与坏,全部发泄到捶鼓当中。

  师:对,刚才也有人提到了感叹句。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篇文章的感叹句特别多,多到什么程度?几乎每段都有。我数过,全部30个自然段,有15段结束在感叹句上。为什么用这么多感叹句呢?或者说感叹句擅长表达什么?

  生:用力。

  师:作者的感情实在太强烈了。你看,轰轰烈烈,热情奔放,这样的感情都需要用感叹句。还有,这篇文章的句式段落都比较短。短句一般有什么效果?

  (板书:短句。)

  我记得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微风送来缕缕清香,好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还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他写荷塘的月色是什么感觉?

  生:雅。

  师:是环境的雅。节奏是缓慢的,所以他用的句子都是长句。而这里写猛和快,他的句子都是比较短的。在这里,我们要思考一下,这样的感情和这样的表达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下面,你们选择一段来朗读,体会感受一下这篇文章“感情与表达形式之间的关系”。

  (板书:感情——形式)

  (学生轻声朗读。)

  师:放开来,热烈奔放地!

  (学生大声朗读。)

  师:时间差不多了,大家还想读下去,课后再好好读。

  总结一下,作者写的对象是安塞腰鼓,它有什么特点?

  (板书:安塞腰鼓。)

  (师生一起说“热烈的壮观的”。)

  师:表达形式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大家看看作者是什么地方的人?

  生(齐声):黄土高原。

  (板书:黄土高原。)

  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作家是那里的,如果换了我就写不出来。西北作家写自己的家乡,充满感情,所以用了(指着板书,师生一起说)“排比、比喻、反复、对比、感叹”,把对当地的热爱之情传递出来。

  (板书:西北作家。)

  大家理解了他写的,说明他的传递是成功的。如果让你来写西湖,你能写出什么感受来?是不是像这篇文章写的那样“是易碎的玻璃”呢?

  (学生摇头。)

  师:对,江南有很多优点,西湖有太多的美丽。身在其中,你们的感受肯定是最深的。有兴趣的同学回去以后可以写一下西湖,看能不能写出你的西湖。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