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湖心亭看雪》教案

时间:2021-09-30 11:47:49 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湖心亭看雪》教案

01中本3班   李满霞   48号       

[学习目标] 

《湖心亭看雪》教案

知识目标     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能力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掌握白描写作的手法。 

情意目标     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读提示] 

1、 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找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2、 全文共两段,请简要介绍各段的大意。 

3、 寒冬腊月,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钟情山水的独特个性却遇上了知音人,他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杭州的人。默读此段,找出表现独寂的夜游者相逢的心境的词。 

4、 高雅的情调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的,舟子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还有什么深意吗? 

5、 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6、 从小品文的角度,试分析此文的特点。 

[重点难点导学] 

1、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著名文学家。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明亡后隐居山中著书,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夜航船》、《快园道古》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炽。 

2、 诵读指导 

首先要读得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是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一是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三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3、 字词积累。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 

更(gèng):还 

大白:酒杯名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舟子:船夫。 

者:```````的人。 

4、 品味白描手法的妙处。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下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一种人生情绪。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助学资料] 

1、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当时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鸟声都绝迹了。这一天,夜深人静,我雇了一条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雾夜里雾气浓重浩茫,天空、浓云、远山、湖水,上下一片白茫茫。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长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的像一根细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毛毡对坐饮酒,一个童子在煮酒,炉上的酒正冒着热气。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上怎么还有你这个人?”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勉强喝了三杯才告别。问他们的姓名,说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不要说您相公痴呆,还有像您一样痴呆的人呢。”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①,与杏桃相次②开发,尤为奇观。 

注解:①勒:抑制。 

      ②相次:一个接一个。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朝烟 

  ②夕岚: 

  ③开发: 

(2)比较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不同意思。 

    

西湖最盛   

① 

今岁春雪甚盛 

   梅花为寒所勒 

②&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