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时间:2021-12-07 18:45:16 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

初中二年级教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本教案由Word软件制作,文件大小为 6 K,创作者将在文件内注明,已被网友下载次,受欢迎程度为级。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是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而流亡到成都后写的,诗中讲述了杜甫的茅屋被秋风吹倒后,他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虽然他的房子被大风吹倒,但还是在诗的最后写下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虽然自己很穷苦,但还是关心着天下其他人。

  我很佩服杜甫,他虽然自己很穷困,住在破茅屋里,但还为更穷困的读书人担忧,我想我的学校,刮再大的风也吹不倒,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整齐的桌椅、先进的学习设备,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这可比杜甫自己盖的四处漏风茅草屋强多了,我是多么幸福啊!

  可是从电视上我看到现在还有一些贫困地区的儿童,他们的教室潮湿昏暗,墙是土建的,不结实,如果赶上地震房子就有可能倒塌,教室里甚至没有取暖设施,冬天上学还要自己带上取暖的火盆,一不小心就会烫伤。这样的房子可能和杜甫的茅草屋差不多吧!

  所以,我要向杜甫那样为别人着想。在上个学期学校举办的献爱心义卖会上,我把珍藏的奥运徽章拿出来拍卖了,卖的钱都捐给了贫困山区的`小朋友。可能我们捐的钱不够建一座和我们学校一样漂亮的大楼,但是我真心希望全国的小朋友都能在同样好的学习环境中长大。我要好好学习,将来长大以后做一个建筑师,盖很多的学校,让全国的小学都拥有漂亮,坚固,明亮的教室,让所有的同学都可以在里面快乐地学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

  去年北边儿闹叛乱,都达到京城城墙外头了,玄宗皇帝吓的连滚带爬从长安一直跑到成都,别看他吃的肥肥胖胖,跑起来真不输给那些年轻人。而我们的主人公,被后世称之为“诗圣”的杜甫,为了所谓的忠义,毅然抛弃坐落在长安市区的豪宅,跟着皇上跑到了成都,想着自己是跟着皇上来的,吃穿住行应该不成问题,少说得分一套七八十个平方的三室一厅吧。可熟知,皇帝老儿自顾不暇,连皇上都不当了,哪儿去给他找三室一厅去。不得已,只好向几个有钱的哥们借了点钱,在城郊盖了一座不到十个平方茅草屋,真是屈辱啊,你看别人家里的厕所都比之气派。不过好歹比一个平方也没有的强,怎么说也好好地坚持了一年。

  到了秋天,不知从哪个方向来了一股所谓的强对流天气,整个成都大风不止,我们的杜老爷子今儿个都48的人了,怎禁得住这一吹啊!于是整天蜷卧在家中,不料,忽有一天,风力由六级直升到八级,这茅草屋本就朝三暮四,禁不住风神的呼唤,跟着他起了飞,还以为能冲出亚洲,飞向世界呢。可熟知,风是个骗子,它不是在呼唤,而是在忽悠,把你忽悠起来就会再把你扔下去,于是茅草分为两拨,运气好的挂在了树上,不好的就掉在了水坑里。我们的杜甫这时也感到不对,怎么房里的水都凝固了?虽说家里因经费原因没有交暖气费,暖气也早停了,可这墙怎么说也不透风,屋顶也不……屋顶,屋顶没了!杜甫急急忙忙冲了出去,也顾不上自己48岁的高龄了,茅草要紧啊,当他努力的`睁开了眼睛时,眼前的景象使他热泪盈眶。一群七八岁的孩子顶着七八级的大风捡茅草。杜甫心想,世上真是好人多啊,等他们把茅草给我,我一人给他们一分钱。于是他便站在屋前,拿出自己仅有的一点积蓄,准备好了几分钱等着那群孩子。可在谁也没看见的一瞬间,那群孩子如影子般消失在丛林之中了,杜甫愣了一下,马上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于是大呼:“还吾茅来。”便冲了出去。真是岁月不饶人啊,当年全国锦标赛短跑47名就追不上几个黄毛小子了,还差点体力透支回不了家。在困难面前,人人都是很阿Q的,不管他是诗圣还是情圣。

  于是杜甫想:“屋顶没了更好,晚上还能赏赏月”,可阿Q总还是别人捉弄,同样的,老天爷在捉弄杜甫,于是天开始下雨。杜甫浅薄地笑了,依然很阿Q地说:“你就不让你赏月,我正好三个月没洗澡了。”可事实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只对精神上有用,管不了身体上的痛苦,所以杜甫虽然很科学的蜷成了肉团状,可是他依然很冷,而且冻得瑟瑟发抖,无意间摸到一根火柴,他用那发抖的手划着了火柴。火光中仿佛出现了一座高楼大厦,上面还有他的外婆……火柴被风吹灭,浅薄的上帝又一次毁灭的他的梦想。可是他却来了写作灵感,想写一篇诗,赚点稿费改善一下生活,于是就有了后世所敬仰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4

  教学目标

  1.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思想情操。

  3.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在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一位是杜甫。李白因为他的个性浪漫洒脱,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因此他被人们称为“诗仙”。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被人们称为“诗圣”。

  知道他为什么被称为“诗圣”吗?

  (因为杜甫的大多数诗歌传达了人民的心声,表现了人们的疾苦,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而他本人也就被人们尊称为“诗圣”。)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杜甫所写的一首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

  板书:(放课件,出示课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题目。(学生读题目)注意,“为……所”在文言文中是一种比较固定的被动句式,表示被动的意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思就是“茅屋被秋风吹破了”。“歌”,是古代乐府诗的一种,写法上比较自由灵活,形式上以五言、七言、杂言居多。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

  二、讲解写作背景

  弄清了题目的意思,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杜甫的一生可以说是很不得志的,也可以说,穷愁潦倒伴随了诗人的一生。公元747年,杜甫来到长安,想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实现他伟大的政治抱负,但唐肃宗昏庸、专横,使他的政治抱负破产。

  公元755年,也就是杜甫43岁那年,爆发了一场战乱。你们知道是什么战乱吗?(安史之乱)(我觉得学习唐诗,了解唐朝历史,安史之乱是应该要知道的。安史之乱:这是发生在唐朝中叶的一场叛乱。公元755年,叛将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兵变,攻入长安,唐朝开始由盛转衰,直到公元763年,这场战乱才被平息。时间长达8年)安史之乱,使杜甫看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那个时候社会的真实写照。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弃官西行,带着一家老小,来到了四川成都。一年后,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在成都郊区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暂时安定了下来,结束了他那颠沛流离的生活。不料到了第二年的八月的一天,大风怒号,卷走了茅屋顶上的茅草,接着又下起了大雨,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交加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因此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下面我们先听录音,请注意艺术家是怎样朗读这首诗的,等会儿我们也要学着朗读。(放课件,录音朗读)

  现在同学们也学着读一读。(读书,检查范读)

  三、文本分析

  这首诗一共分为四节,我们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诗歌的第一节。

  问:我们刚才读了第一节,你们看看第一节写了哪两个事物?(比如说,第一个是秋风,那么第二个是什么?)(茅草)

  问:我们再来看看,诗人是怎样描写茅草的?(注意诗中的动词啊,看看诗人用了哪些动词?)(学生分析,讨论)

  师:对的,诗人就是这样写秋风,写茅草的。“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词,组成了一幅幅清晰的图画,紧紧地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着诗人的心弦。诗人通过描写把这一幕幕惨境,真实地“拍摄”了下来。风戏人,风弄草,何等无情;人看屋,人看草,何等无奈!

  问:讲解了这一节,我想请同学们用四个字来概括一下本节诗的内容。允许同学先讨论一下。(秋风破屋、风卷茅草……等)

  (出示课件:风卷茅草)

  问:这一节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概括一下。我提供几个词,你们选一选。(提示选择:急、惜、悲、惨、忧。)请说出理由。(担忧、焦急、痛惜等)

  (出示课件:痛惜)

  师:将第一节诗大声齐读一遍。

  学习第二节。

  (过渡语:茅屋被秋风吹破了,茅草有的被吹过了浣花溪,有的被挂在了高高的树梢,有的沉入了塘坳,难道就没有飘在地上可以捡回来的吗?我们来一起看看诗歌的第二节。我也想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老师提醒:这一节中,老无力、忍能、公然、呼不得等字要重读。叹息这个词,要读出诗人的那种无奈叹息的感情。请再读一读这一节)

  问:下面也请同学们用四个字来概括一下本节诗的内容。大家讨论一下。(点人回答,教师注意点评,也可以请学生进行点评)(群童抱茅、倚杖叹息等)

  (出示课件:群童抱茅)

  问:茅草被卷走了,如果将掉在地上的茅草捡起来,多少还可以修理一下茅屋。可是,这时却跑来一群孩子把草抱走了,无论诗人怎样的喊叫也没有用。文中诗人用了一句话描写了自己当时的心态。“归来倚杖自叹息”,我们来分析一下诗中的这个“叹息”,他“叹息”什么呢?

  师:诗人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秋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办呢?二叹自己年老力衰,没法将茅草拣回来。三叹自己的周围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贫苦的人,虽然是一些不值钱的茅草,但是落地之后还是有人在风雨之中抱走了它。四叹这些孩童也是生活所迫,迫不得已而为之。这一个“叹”字真是写尽了诗人内心的凄苦、凄凉。

  问:在这一节中,诗人称这些抱走茅草的孩童为“盗贼”,你认为妥当吗?

  (学生讨论、发言,注意点拨;出示课件《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总结: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吧,看看是不是有助于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杜甫曾经离开过草堂,他把草堂暂时交给一个姓吴的亲戚住。原先,杜甫住在草堂,他家西边的邻居是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妇人,老妇人因为穷困就经常来草堂打枣充饥。杜甫走后,姓吴的亲戚为了防止老妇人过来打枣,却筑起了一道篱笆。这一下,老妇人生活没着落了,就托人带口信给杜甫。杜甫听说后,就写了一首诗给姓吴的亲戚,其中有这样几句,“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意思是说,老妇人也是穷得没有办法才来打枣吃,如果不是因为“困穷”又怎么可能到这个样子呢?所以我原先是任她来打枣的。希望你也这样做。那么,在本节诗中,诗人称孩童为“盗贼”,也不过是一时气急的话,并不是真的说这些孩童是盗贼,也就应了诗中的一句话“不为困穷宁有此”。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当时因为战祸连连,人民已经是穷困不堪了,“路有冻死骨”是经常能看到的现象。正因为看到了这一点,也才有后面杜甫推己及人的高尚的政治理想。

  全班同学齐读第二节。

  学习第三节。

  (过渡语:茅草没了,屋破了,诗人这个时候最担心什么呢?(下雨)看看第三节,诗人杜甫正碰上了这样的遭遇。“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真是祸不单行啊!老师范读第三节。注意,“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朗读的重音应该落在“云墨色”和“向昏黑”上)

  师:对的,这一夜诗人是彻夜未眠。为什么?睡不好。为什么睡不好?“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盖着旧被子,孩子又把旧被子踏破了,又怎么睡得好呢?我们现在生活都很幸福了,估计同学们可能没有这样的体会,我是有这样的体会的。被子如果时间盖长了,就会变得又硬又冰,睡觉就会睡不好,正因为这样,所以小孩子才把旧被子踏破了。由这两句诗,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诗人当时已经困穷到什么地步了。

  问:接下来我想提一个小问题:联系到我上面讲的安史之乱,你们想一想,这一节诗中所讲的“丧乱”是指什么?“长夜”这个词有没有双关的意思?(学生讨论,教师注意点评)

  师:“丧”在这里指的是家庭的不幸,“乱”在这里就是指的“安史之乱”,一个“安史之乱”不仅使唐朝由强盛走向了衰亡,而且给人民带了多大的痛苦,多大的不幸啊!多少人家破人亡,多少人流离失所,这样的长夜何时是一个尽头!所以这里的“长夜”不妨理解为既指眼前难眠的长夜,也指战乱的生活没有一个尽头。

  问:如果说,在第一节诗中,因为风吹破了茅草屋,诗人的心情是“忧”,是“着急”,是“痛惜”,在第二节诗中,诗人是“叹”,是“无奈”。那么,这节诗中诗人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也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说说。(教师也说几个词,供学生选择。选择:惨、愁、苦、怜、悲,学生讨论,出示课件:忧伤)(忧伤、悲苦、凄苦等)

  全班齐读第三节。

  学习第四节。

  (过渡语: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这就是伟大的杜甫,这就是杜甫草堂流芳千古的原因。诗人又是怎样表达这份感情的呢?我们来欣赏最后一部分,请先读一读这一节)

  问:请仍然用四个字概括本节内容。(大庇天下、广厦万间、企盼广厦等)(出示课件:企盼广厦)

  师:“企盼广厦”是诗人的一个美好愿望。“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铮铮壮语,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这让我想到了曾经在陕西流传的一首民歌,其中有这样两句:“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千百年来一直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这正如当代诗人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所说:

  (出示课件)“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请齐读这一节。

  四、结束讲授

  (过渡语:这首诗,我们已经一小节一小节地讲解完了,我们最后全班齐读一遍,整体感知一下诗人当时的情景和思想感情。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老师提醒的一些该重读的字词)

  总结:诗为事作,屋因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花海灿烂,草堂的浣花溪边也是一排排平房鳞次栉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得以实现。如果诗人在天有灵,我想他定会感到欣慰了。出示课件: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这是朱德参观杜甫草堂后题的一副对联。我们来一起读一读。

  最后给同学们布置一个练习。请试着把这首诗背下来,并完成课后练习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5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我们读这几句诗,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法,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而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我们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节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是不是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呢?有的,然而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盗贼”,意谓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用诗人《又呈吴郎》一诗中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浇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呢?“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儿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当我们读完最后一节的时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如果说读到“归来倚杖自叹息”的时候对他“叹息”的内容还理解不深的话,那么读到“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总该看出他并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吧!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6

  1.这是一首抒情诗,最能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在制订的三个学习目标中,应该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当然,也是难点)。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

  2.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析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经过考虑,在授课中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再辅以“揣摩语言”的方式,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3.本文作者通过记叙自己茅屋被秋风吹破这件事,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学习本文,也可让学生在网站资源的帮助下,通过有层次的阅读来感受作者的复杂感情,体会作者的博大胸怀。以此教给学生自己动手,合理利用资源,解读本文的一种方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7

  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挂者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两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鸣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赏析:

  这是一首显示伟大诗人开阔胸襟的名篇。大风破屋,

  大雨淋漓,诗人长夜无眠,感慨万千,推己及人,浮想

  联翩,于是奋笔疾书,充分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感。“安

  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宏愿,千百年来

  震撼了千千万万人的心弦。

  历代诗人为杜甫的博大胸怀钦佩不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8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床床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9

  1、挂罥:悬挂。

  2、忍能:竟能忍心这样干。

  3、入竹去:跑进竹林。

  4、俄倾:不久,顷刻之间。秋天漠漠:秋季的'天空浓云密布,一下子就昏暗下来了。

  5、布衾:棉被。

  6、娇儿恶卧踏里裂:指稚子睡觉时双脚乱蹬,把被里都蹬了;恶卧,睡相不好。

  7、床头屋漏无干处: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照射,“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8、雨脚如麻:形容雨水密集

  9、丧乱:指安史之乱

  10、何由彻:怎样才能熬到天亮呢?

  11、大庇:全部遮盖、保护起来。寒士:士本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当是泛言贫寒的人们。

  12、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13、秋高:秋深

  14、突兀:高耸的样子

  15、向:将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0

  八月的天气总是无常,本是秋高气爽的日子,宁静地不见丝毫波澜。平地却忽起大风,黄尘漫漫,夕阳西堕,黯黯然翻云覆雨的样子。锦官城郊狭小的巷子里,我归家的背影落在满目苍夷的石板路上,渐渐长远,余下一地不知归路的彷徨。

  步履蹒跚地蹀行在古道上,我抬起沉重的眼,遥看日影衔山。缝缝补补多次的粗布衣裳在狂风中不住地哆嗦。昔日花满蹊的黄四娘家木栏外,如今也是萧索寂寥。又是一阵狂风呼啸,我几乎条件反射地闭起眼,再定睛一看时,那风,卷走的不正是草堂顶上稀疏的茅草?我徒劳地伸手,只感到风刮过掌心的生生作痛。

  茅草漫天飞扬,无情地,自顾自飞过浣花溪,高悬在林木树梢头。仍心存怜悯的,低低落进池塘洼地。南村下学的群童不知从哪里一涌而出,嬉笑追逐着将茅草哄抢一空。我在溪那头茫茫然呼喊着,声音却被混着黄沙的风撕扯的支离破碎。

  我攥紧了竹杖,指节微微泛白,心头却漫上无尽悲凉。唇焦口燥也无法唤回那群远去的孩童。拖着苍老无力的身躯,我也只得沿着旧路,黯然神伤地归家。

  到了夜半,狂风渐停,空中乌云沉沉如墨色。明明是天高云淡的秋日,但天色昏昏压下,好似灰蒙蒙的帷幔。

  此时全没了临窗听雨的心情。俄然而至的骤雨像绵里藏的细针,浓墨夜色为幕,细细密密扎在身上,心头。布衾业已不似京城的温软,如镔铁般冷硬。透过寥寥茅草的屋顶,雨丝毫不留情的`钻入屋内,打湿无处安放的离人心,再难挨到天明时分。

  长安城那样繁华的动人心魄,却残忍到不为天下寒士留分毫余地。盛境后的人,无论怎样苟延残喘,也透着离乱后无法掩饰的萧条寂寞。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你们忘记了吗?忘记了吗?

  西行幸蜀的皇族啊,贪图享乐的权贵啊,你们有谁还能听见百姓流离失所的痛苦呻吟?

  天边,半弦残月,冷浸浸,悲无声。

  极目黄沙,纵如今,盛世也不过是个断肠人在天涯。

  何时?何时能有万千广厦拔地而起,让那些颠沛流离的人们都能安然栖居?快来吧!快来吧!吾愿以吾冻死之骨换天下百姓饱暖欢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