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文言文阅读指导

时间:2021-09-29 11:07:18 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文言文阅读指导

一、学法点拨

文言文阅读指导

1.常见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

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应指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的复习可以注意三点:一是不要离开原文(语言环境)。二是不要离开课本,大家一定要牢固掌握三年来课内学过的文言实词,掌握它的常见含义、用法。三是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具体讲就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

2000年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要求同学们掌握的文言虚词有18个:而、乎、其、且、然、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哉、则、者、之。

关于这18个文言虚词,同学们复习时首先应重新翻翻教材,看看课本上对每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的归纳,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知识网,再用到具体文章中去就容易多了。

2.常见文言句式的理解

常见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

判断句的基本形式:①……者,……也;或:……者,……;或:……,……也;或:……者也。②用“乃”“为”“则”“即”“因”“皆”“是”“非”等词语表判断。③不用以上任何形式的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被动句的基本形式:①用“于”字表示;②用“见”“见……于……”“受……于……”表示;③用“为”“为……所……”“……为所……”表示;④用“被”表示;⑤不用以上字词,从意念上表示。宾语前置句的基本形式有: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③用“之”、“是”将宾语提前。成分省略句的基本形式有:①省略主语;②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③省略宾语;④省略介词后的宾语;⑤省略介词“于”。

近几年高考命题对文言句式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对成分省略句的理解,如2003年高考北京卷第14题。

3.文中句子的理解与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即: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例如:

原句:郑 人使我 掌 其 北门之 管。

│ │││ │ │ │ │ │

译句: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所谓意译就是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按原文表达的大意翻译。例如:

原句: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译句:(张衡)到职工作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退职回家。

为了准确表达文意,对原句中红色词语没有直译,而是运用了意译的方法。

翻译的步骤,大致可以这样进行:通读全文,把握大意。通读全句,标注要点。按照词序,对应翻译。调整语序,符合规范。检查校正,以防误译。

4.文中信息的分析与筛选

首先要理解阅读材料的文意,在读懂弄通的基础上,捕捉重要的语言信息。就文意定句意,就句意定词义,由整体到个别,再由个别到整体,分析综合,反复深化。

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13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组是

A.①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 ②此人受赂,诚合重诛

B.①凡所陈奏,……矩辄以闻 ②陛下……恐非导德齐礼之义

C.①每遇人尽礼,……皆得其欢心 ②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D.①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②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

此题是考查对文中信息的分析与筛选。答案项为B。A项中第二句只是裴矩强调该罪犯的罪行,C项中第一句是裴矩为人乖张之道,D项是太宗对裴矩敢于讽谏行为的称赞。都不符合题意。

5.文章内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

这是考查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归纳根据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并进行综合的判断或推理的能力。

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14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边长大,由于博学而很早知名。隋文帝、炀帝都十分赏识他,委以要职;炀帝更因他熟悉西域风土民情,经常向他咨询西方之事。

B.裴矩工于心计,投炀帝之所好,为向戎狄夸耀强盛,建议作奇技、杂戏于洛邑,又热情款待以笼络其心;尽管“夷人有识者”对此不以为然,但深得炀帝欢心。

C.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D.唐太宗是开明的君王,但难免有失误,他先以行贿试探,后又欲诛受贿之人;裴矩直言谏劝,认为是诌人以罪,不合礼义,使太宗收回成命,并受到高度赞扬。

此题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归纳,对中心的概括。答案项为C。C项裴矩向炀帝献技错误,原文是炀帝询问裴矩方略。

6.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与概括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实际上是对文章表达的思想倾向的评析。文章的思想倾向主要通过作者对文中所述事件的认识,所写人物的态度,所论道理的判断及主旨寓意的评价来表现。

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15题:

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则爱好面谀逢迎。

B.强调“表动则景随”,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

C.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D.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注意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

此题是考查对文中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与概括。答案项为B。司马光说,“裴矩佞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愿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为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