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硕士真题

时间:2021-10-02 15:10:40 考研真题 我要投稿

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教育技术学硕士真题

考试科目: 教育技术学

一、概念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教育技术学硕士真题

1.教学媒体──

2.微格教学法──

3.教学设计——

4.电子阅览室----

5.积件──

6.课程包——

7.混和学习──

8.质的研究──

9.叙事研究——

10.信息化教育管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在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过程中,20世纪80~90年代是从____到____的过渡阶段。

2.根据现代教学媒体的物理性质,教学媒体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四大类。

3.香农从通信的角度度量信息,从而把信息看作是________。

4.巴班斯基的问题教学法教学模式包括____、____、____、____几个步骤。

5.基于课堂教学的教学过程设计可以简化为三大部分:____、____和____。

6.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走过了____、____、____三个历程。

7.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资源建设主要是指____、____和____等的建设。

三、简述题(每题10分,共 60分):

1. 简述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要点。

2. 简述教学媒体编制的效果原理。

3. 举例说明不同的信息形态。

4. 简述信息化教育硬件环境的分类。

5. 简述如何评价多媒体教学软件。

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涵义。

四、论述题(共50分)

1.比较AECT94定义与2005新定义的研究对象观。(20分)

2.参考下面的附录资料,以"爱情如歌"为主题设计一个"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单元教学计划,基本格式如下:(30分)

单元标题 

基本问题

单元问题

内容问题

单元概述

课程标准

教学过程

教学资源

区别教学

附录:

北京晨报的新闻:

学"爱情" 会不会变成学"早恋"?

2004年09月02日11:18:15 北京晨报 代小琳

 据新华社电(记者季明)从9月1日起,上海50多所中学的初三学生将会领到一本全新的语文教材,课本中第二单元的主题定为"爱情如歌",其中收录的3篇文章、4首诗歌全都围绕着这一青春期的"敏感"话题展开。

"把这么多描写爱情的名篇名作集中在一个单元,是为了让教材更贴近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帮助他们了解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本册语文教材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范守纲教授说。

篇目选择展现爱情多角度

  这本设置"爱情单元"的语文教材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该教材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范守纲教授告诉记者,这个单元大约需要8至10课时,包括两篇必读文章: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和舒婷的《致橡树》;3篇选读文章:普希金的《致凯恩》、苏童的《老爱情》、夏洛蒂·勃朗特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另外的两首诗歌:公刘的《只有一个人能唤醒它》和秦观的《鹊桥仙》供学生课外阅读。

  范守纲教授说,"我们设立这个单元,就是要多角度告诉中学生爱情是什么。比如《给女儿的信》,说明了爱情的内涵是什么;《因为我们是平等的》则说明爱情需要相互尊重。"

  除了这7篇,在本单元的最后部分还有一个活动内容——"爱情,心中的玫瑰":组织学生把自己认为最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作为剪报收集起来,并写出自己的评论。另外,这一单元还安排了学生讨论,让学生对目前的早恋、网恋现象说出自己的看法。

编者初衷引导孩子识爱情

  范守纲教授告诉记者,编排这本设置"爱情单元"的课本,在全国应该算是个首创。

  多年从事教育研究的他认为,中学教材的编排应该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按照学生的视野来编排。"这次我们的爱情单元安排在初三的课本中,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生活中大量接受爱情作品,包括影视、小说等等。另外,在生活中,青春期的萌动也使他们开始关注这方面。由于这些原因,学生自然就有了了解爱情的愿望,也开始对爱情有自己的思考。但是,学生并没有和家长、老师正面讨论这方面问题的习惯和机会,在爱情认识上他们确实需要正确、及时的引导。"

首次试讲学生说"爱"挺羞涩

  从这学期开始,这本设置"爱情单元"的教材开始在上海的50所中学首次使用。"爱情单元"为初三语文课本的第二单元,虽然现在还没有讲授到这一进度,但在假期中,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初中就用这一单元上了一节实验课。

  "那节实验课是我安排的,我想提前看看学生对此的反应。"范守纲说,"实验课老师是临时安排的,学生也是临时组织的。教材一发下来,学生都特别感兴趣。上课的时候,大家都盯着老师一字不漏地听。在发言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挺羞涩,叫他们公开表达对爱情的看法时,他们还有些不习惯,但对于别人的发言,大家又都特别关注,特别想知道其他人是怎么想的。"

据说,上海的一位学生因为学校不使用该实验教材,他还专门去书店买了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