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建构主义学习观及其教学启示论文

时间:2021-09-09 17:22:47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试析建构主义学习观及其教学启示论文

  论文关健词:建构主义学习观 教学启示

试析建构主义学习观及其教学启示论文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教学中,要求教师转变教学主体理念,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设显真实的任务情境,成立学习共同体,加强切磋、协作。

  建构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流行于我国的教育理论思潮,它是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习观,并在学习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新主张,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于学习的理解。

  1。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思想渊源

  建构主义学习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哲学家维柯。维柯认为,人能够清晰地理解他们自己建构的一切。到18世纪后期,康德在他的批判哲学中进一步指出,人的认识对象是人自己确立的、主体只能利用内部建构的基本原则去组织经验,发展知识。到了20世纪,杜威、皮亚杰和维果斯基分别对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杜威提出的“经验性学习理论”认为,经验是现实世界的基础,经验的中心是主体在有目的选择对象基础上的主观创造,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在现实的生活环境中建构他们知识的过程。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发现,是一种个体“自我构建”,思维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主客体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与社会经验,从而使图式不断地协调、建构的过程。维果斯基提出了“人的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学说”。他认为“人内部的心理活动不可能从其外部的行为及其发展的社会情境中分离出来,人的社会结构和心理结构是相互贯穿和渗透的。”即学习是一种社会的构建,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下,在“活动”与“社会交往”中发展认知图式的过程。他们被认为是建构主义的直接先驱。同时,自然科学哲学家库恩提出的科学哲学理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的思想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建构主义学习观产生了影响。

  2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内容

  2。1对知识的理解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是不确定的,仅是一种解释,但具有动态性。知识不是对现实的正确表征,不是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被“革命”掉,随之出现新的假设。因此,知识并不能提供对任何问题和活动都实用的方法,知识的运用要根据具体的情境,并在具体问题的情境中对原有知识进行加工和再创造。同时。知识是学习者在与经验世界对话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建构起来的,每个学习者基于自己的背景经验而构建起对知识的理解,不同的学习者对同一知识有着不同的理解。建构主义的这种对知识的理解决定了他们把学习视为一种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对传统学习观强调知识的客观性和权威性的接受式学习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2。2对学习的理解。

  2。2。1对学习过程的理解

  学习是学习者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是经验结构(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的建构或“生长”,正如人的有机体生长一样。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它同时包括基于新、旧经验间的相互作用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新旧经验的双向相互作用表现为同化和顺应的统一。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是新的知识经验被原有的知识经验意义理解认同的过程;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质变,是原有的知识经验被新的知识经验意义改造的过程。同化、顺应过程的循环往复,使得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在认知结构的动态平衡中得到不断发展和改造。

  2。2。2对学习结果的理解

  学习的最终结果是完成意义的构建,形成对知识结构的网络系统。建构主义者反对加涅所谓的直线结构或布鲁纳、奥苏贝尔等人所提倡的层次结构,认为知识是围绕关键概念的网络结所组成,学习可以从网络的任何部分进人或开始,学习者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可遇到结构良好的领域和结构不良好的领域。结构良好领域,是指学生懂得概念、原理、技能等,所包含的原理是单一的,角度是一致的,是非情境化的或去情境化的学习。结构不良领域,是每个任务都包含复杂的概念,各种原理与概念的相互作用很不一样,是非结构化的、情境性的学习。因此,学习应是抽象与具体、结构与非结构、情境与非情境的结合,学习的结果是要建构围绕关键概念组成的网络结构,它包括事实、概念、概括化,以及有关的价值、意向、过程知识等等。

  2。2。3对学习条件的理解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协助学生建构意义;学习的情境要与实际情境相符合;注重协作学习,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互相学习;并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环境和充分的学习资源。因此,主体、情境、协作和资源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

  2。3对学生的理解

  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人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的知识和经验,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会根据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将新学习的内容纳人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依靠自己的推理判断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并做出假设,因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在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不可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要成为学习中的认知主体,就要有学习主动性和积极建构的需要,丰富的经验储备,掌握自我建构的方法、技巧和自我审思的态度,这都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培养。 3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观是建立在对传统学习观批判基础上形成的,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在教师的实际教学中,可有意识地吸取,加以合理利用。

  3。1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转换教师教学主体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完全由教师来主导与控制,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忽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压制。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收集资料,学生要由被动接受灌输知识的角色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对传统的教师的教学主体理念发出挑战。“一个教师必须从性急演讲者转向知识教练,他可以是某个角色模拟者、可以是咨询者、也可以是调解者,或者是对话者或者是质问者。“因此,教师不再只是单纯的教书匠,而能像专家一样为学生创设不同的适合于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方式,研究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教师不再是知识信息的传播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学习中形成矛盾的地方,设计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并与学生一起学习,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掌握学习策略,提供各种便利的学习条件。

  3。2重视学生的知识经验,引发学生的认知结构冲突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学习知识靠传授是无效的,其基本方式是基于原有经验的概念转变学习,即新旧经验相互作用时引起的认知冲突或认知心理不平衡时认知结构所发生改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发学生的认知结构冲突。首先,教师不能强硬地从外部对学生实施“灌输”,要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把原有的正确观念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对新知识形成意义地建构。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注意力、维持学生持续学习的有效动机、关心学生头脑中发生的事情、倾听、解释学生所说、所做,建立起学生概念结构的“模型”。第三,教师通过探究性的实验、提供事物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现象以揭示其与书本知识之间的“不协调”、揭示有关书本理论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和矛盾、直观教学等途径使学生发现自己的原有经验与新现象或事实之间的不一致或矛盾冲突。第四,教师要注意学生尽管引发认知冲突,但有可能出现拒绝新观念、通过机械记忆来纳人新观念的现象。所以,颇斯纳等提出,新观念纳人要满足四个条件:“对原有观念的不满、新观念的可理解性、新观念的合理性和新观念的有效性。”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反思和修改自己的原有经验和认识,接受新的理论。

  3。3成立学习共同体。实现充分切磋、协作的学习过程

  传统的教学总是忽视学生学习的社会互动性,把学习看作是学生单独在头脑中进行的活动或背景,而非实际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建构主义者强调充分的切磋、协作的学习社会过程。因此,学习共同体受到了关注,学习共同体有利于实现充切磋、协作的学习社会过程。首先,教师要与学生的其它助学者(专家、支持服务者等)共同构成团体,围绕着所关注的各种问题生成公共知识进行讨论,并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建构一种平等的、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气氛。其次,教师不再只是讲,而是先保留自己的想法,激发、聆听和洞察学生的想法,以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第三,教师要创造一切机会,鼓励学生之间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如小组讨论、观点交流、论辩等形式,使学生在协作的过程中学会对自己和别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评判,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第四,在合适的条件下,教师要带领学生与其他社区进行有意义的互动,并与有关领域中的专家或实际工作者进行交流,使学生明白某个知识领域或学科的核心问题,而不是表面的知识点。

  3。4设任务情境。并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工具与资源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具体的社会情境中发生的。学习的最好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真实的情景中通过感受、体验获得知识,实现知识的建构。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任务情境。首先,学生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并与现实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同构性,以便使学生按自己需要参与搜集、整理和生成信息资源。其次,情境中学习过程要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教师要让学生看到他的思维过程,看到其中成功和错误的尝试,以便对学生的思维起到示范、引导的作用。第三,学生要理解该情境中的限制规则,洞悉情境之中所提供的支持条件,从而形成协调的时间参与方式,适应其中的交流与交往规则。第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学习活动所必须的工具与资源,这些工具主要包括为完成特定探究项目而必须的专用设备(仪器、装置等),而且还要有各种学习材料(仪器使用手册、工具书、科学参考文献等)、视听媒体以及网络资源和基于网络的认知工具等,以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有关工具、资源等。

【试析建构主义学习观及其教学启示论文】相关文章:

建构主义学习观及其共同点论文01-03

简介建构主义学习观及其教学方法01-20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及其启示论文摘要11-17

建构主义知识观对教学的影响论文09-09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及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12-12

张载的佛教观及其启示10-06

试析知识社会的建构主义教育论文01-02

建构主义教学观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读刘儒德先生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07-03

建构主义学习理伦对现代教学改革的启示论文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