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公民社会视野下高校学生社团的潜在功能论文

时间:2021-09-15 19:51:07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试论公民社会视野下高校学生社团的潜在功能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在对公民社会与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问题、机遇进行剖析以及对高校学生社团重新定位的基础上,揭示了高校学生社团的潜在功能:整合校内外资源,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弥补学生正式组织功能弱化;维护和促进学生消费主体权益,帮助弱势群体;实现和增强素质教育实效性;培育和壮大公民社会。

试论公民社会视野下高校学生社团的潜在功能论文

  论文关键词:公民社会高校学生社团潜在功能

  一、公民社会在中国的兴起与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及特征

  (一)公民社会在中国的兴起

  截止2000年10月底,我国经合法程序登记注册的县以上各级各类社团共约13.6万个。目前中国非营利组织的活动已覆盖文化艺术等27个领域,并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公民社会对组织和教育公民,表达公民的利益和要求,维护公民的自由和权利,限制、分割和制约国家权力,形成和扩大社会资本,改善国家制度和公共政策,推动国家的有效治理以及民主、自由、平等基本价值的实现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公民社会的发育和成长,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它对当代民主政治国家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对仍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而言,更是如此。

  (二)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及其主要特征

  第一,社团数量和规模快速增长。以前每个高校一般都只有十来个社团,而现在出现,百团大战-的高校几乎各省都有一、两个,武汉大学现有社团就有150多个。2000年上海市共有高校学生社团712个,2004年江苏省的高校学生社团达到2945个。同时,社团的规模发展也很快,据2004年广西仅对本省27所高校的调查,社团规模超过1000人的社团就有13个,还出现了如广西师范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广西医科大学学生红十字会等这样的全校全员性社团,这些社团的规模均在万人以上。

  第二,社团的参与面和涉及领域明显扩大。社团成员来自博士生、硕士生、本专科生各种层次,一般的校级社团成员都来源于各院系、各专业。200年,上海市参与社团的学生数达10万,占在校生总数的60%。2004年,广西仅27所高校参与社团的学生数就达11万(约占全体在校生总数的70%,有的高校高达80%);而江苏省则高达27.7万多人。所涉及的学科或领域除了传统的文学、体育等,还包括了所在高校开设的许多专业和与专业相关的学科,服务对象除了本校学生,还有很多已经渗透到社区和社会。

  第三,社团类型的分布结构更趋合理,社团活动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社团主要以文学、艺术、体育等兴趣类社团为主,少有学术、科技、公益服务型社团;而据广西2004年的调查,兴趣爱好类、文娱体育类、学术科技类、志愿服务类、社会实践类、理论学习类、综合类社团、网上社团分别占26.4%、21.3%、12.7%、8.7%、8.0%、5.3%、5.0%、0.6%,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学术科技、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类社团的比例在逐年上升,且越来越得到学生的青睐,赢得了学校、社会更大的关注与支持。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

  第四,社团间的合作不断加强,与社会中的其他公民社会组织和企业的交流、合作不断扩大,出现了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区之间的联合,如中国大学生绿色营、广西高校学生

  社团发展论坛等。尤其是学生环保社团,由于得到了政府和许多民间环保组织的指导和支持,不仅使环保队伍不断扩大,并且成为中国民间环保事业的主要力量,为中国环保事业和环境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五,社团在校园内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功能日益突现,学校及政府有关部门也纷纷出台了各种扶植、支持、激励政策。许多高校已把学生社团建设纳入了学分制、推行素质教育等教学改革以及学生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当中。最近在中宣部、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开展的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大调研中,也把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其中重要的内容进行研究,并将在此基础上,由团中央、教育部在年内召开全国高校学生社团工作会议,会上将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

  二、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重新定位

  (一)我国公民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呼唤高校学生社团这支生力军的加盟

  公民社会在中国的发展面临的问题很多、最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催生公民社会的文化基础较弱、公民的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志愿意识还普遍较弱、公民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公民社会的兴起是一种组织创新、民间性是它的第一特性、这就决定了它的产生、发展都必须首先依赖于公民意识的觉醒;但是由于受传统封建专制及过去“全能政府”文化的影响、中国的绝大多数公民、“平头老百姓”意识较强、而公民参与等意识较弱:同时、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法则也渗透到公民的意识当中并对其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有偿、自我的价值取向与志愿精神中的无偿、利他的价值内核产生冲突这势必影响公民志愿意识的强化甚者还导致缺失。因此、培植催生公民社会的文化基础相当关键。

  2、推动公民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即由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新富阶层组成的中产阶级尚需壮大、公民参与的水平和能力有待提高:公民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参与性、公民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取决于公民参与的水平和能力。以往的研究表明:公民社会组织的成员数量及增长速度与人们的收入水平和受教育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在西方、由精英和富翁阶层促成的慈善事业是公民社会的重要经济后盾、有着良好教育背景和经济基础的中产阶级是非营利组织的中坚力量。而从我国“基金会”的“难产”以及姚明为“非典”奔走呼吁的形单影只、可以发现、中国还缺少有着良好教育背景而又富于“公益心”的富翁、明星阶层。因此可以说、公民社会的培育、文化是基础。而公民社会的发展、经济和教育则是关键。

  3、公民社会组织在各领域的发展结构欠合理、在教育志愿服务、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等领域的拓展仍有较大空间力量有待壮大、作用亟需发挥。合理的结构是公民社会实现其补偿“政府失灵”、“市场失灵”的价值、也是更大程度发挥作用的需要。然而、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对教育领域尤其是民办教育领域的涉及比率是最低的。同时,从调查研究、行会、学会共占85.2%、志愿服务仅占8.16%。可以看到,目前我国公民社会组织的主要取向还是主流社会、而对弱势群体权益保护关注不足、这与公民社会的“关注弱势”的本来目标取向是不相符的。尤其是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公民社会更应成为弱势群体的维权堡垒。

  大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志愿精神、其良好的受教育背景和较高的专业、学科素质、以及大学生现有和潜在的较高的参与水平和能力、学生社团类型的多样化、活动涉及的多领域化及其专业化、影响覆盖面的广阔性等特质、使高校学生社团成为缓解或解决当前中国公民社会发展面临的若干突出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和有生力量、因此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和加盟、是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呼唤实践也已证明、其他公民社会组织对高校学生社团的有效渗透和大力支持、正推动并加速着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为高校学生社团创造了新机遇。

  (二)高校学生社团的重新定位

  准确认识社团的定位问题、是阐述其潜在功能的基础。而一种组织形式的科学定位、不仅取决于其内部结构及特性、还必须顺应外部环境的发展要求。综合笔者搜集的近10年以来的各学科有关学生社团的界定可以发现、在传统定位中、学生社团被看作只是“学生为共同兴趣和爱好而聚合在一起的互益性、非正式组织”。而从当前社团的发展势头来看、无论从社团创建的自发性、组织运作的自主性、群体目标的整合性、还是从其活动空间的开放性、覆盖领域的广阔性、受益群体的广泛性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与传统定位不相符的特点。而当前中国公民社会兴起、高教改革深化的背景也对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为此、有必要对其进行重新定位。   综合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和近年出现的“NGO(非营利组织或非政府组织)理论”和兴起的“公民社会理论”,笔者认为、社团的合理定位应该是,部分具有共同爱好、兴趣、观点或某方面有共同追求的大学生、自发建立起来的、既具有特定目标又有一定规范的“公益性组织”或“互益性组织”,是大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是社会中的非营利组织的组成部分、是培育和发展公民社会的重要力量;新定位突出强调、学生社团的创建动机已不仅是为了爱好和兴趣、还有的是为了共同的价值追求。不仅有“互益性”的`目标、也有“公益性”的取向。虽然她的非正式群体的属性没有改变、但她已经成为了公民社会组织的重要一员、其影响已跨越校园、走向社会。应该说、这样的定位不仅符合其发展的实际、而且还有利于提升其“合法性”和社会认同度、从而优化学生社团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对其发展提供更科学的导向、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潜在功能;

  (三)公民社会视野下高校学生社团的潜在功能

  根据《辞海》的解释、功能是与结构相对的概念、指有特定结构的事物或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联系和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相应地、本文所指的“潜在功能”指的是由社团的内部结构特点决定的、并在满足外部需要方面所应该具有的积极特性和能力、是可能的或理应当有的、但不一定已经发挥的功能、或者叫“应然功能”,而非“实然功能”,是系统分析和逻辑推理的结果。本文的主旨就是要找出社团的“应然功能”,为“实然功能”的发挥指引方向。

  高校学生社团的潜在功能、就隐藏在学生、学校、社会对她的需求背后、满足不同主体需求的过程、就是其功能发挥的过程。她的潜在功能、体现在她的特点上、以及与其他组织形式相对的比较优势上、发挥其特点与优势的过程、也是其功能实现的过程。因此、其潜在功能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整合校内外资源、补偿高校扩招后教育资源不足、以满足学生需求多元化的功能。高校扩招后教育资源不足主要表现在,师资、管理和后勤服务人员相对数的减少、教学、实验、实习、学生生活的场所、设备、设施的严重不足。教育经费匮乏等。而扩招后不仅学生的各类需求的总量增多、还出现了多层次性、多元化等特点。学生社团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不仅吸引了来自政府部门、企业和其他民间组织的资金、从校外邀请相关专业领域的知名人士、学者、活动家等来校讲学、做报告、演讲等、为广大有着不同需求、怀着不同参与社团动机的学生在校内接受教育、熏陶、创造了条件、还组织社团成员走出校园、到社会的相关领域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服务等活动、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展示平台和实现舞台、超越了教师的教学、延伸了课堂的空间、满足了学生学习以外的包括归属、交往、实现等方面的需要,学生社团在开展活动中对学生的有效组织和动员、对社团成员富于特色的管理和有效的教育手段、也弥补了学生工作师资队伍相对缺乏、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生活化,创新性等。虽然目前学生社团的整合力量还有限、但从北京大学山鹰社、中山大学广播台的成功运作中可以得到启示、社团在整合校内外资源方面、大有潜力可挖。

  第二、发挥组织优势、弥补后勤社会化和学分制下学生正式组织功能弱化的功能。后勤社会化后、不少学生宿舍搬离校园、有些学生还采取走读、同时、学分制下采取的选课自由、弹性学制等、使学生流动性大且难以统一、学生流向趋于分散、使学生原来对于班级、院系的归属感弱化、班委、学生会等正式组织也随之失去了原有的凝聚力、号召力,其对学生的组织、管理、服务功能只能是鞭长莫及。而学生社团相对于一般的正式组织、内部氛围更民主、思想言论更自由、同学关系更平等、活动内容和方式更贴近不同个体的不同需求、再加上加入社团的志愿性、目标的趋同性等、使各类学生社团对于性格各异、个性突出的学生来说、更有凝聚力和控制力、她的服务更富人性化;而且随着改革的深入、如学分制下的校际“学分互认”,“高校联合体”等、学校的界限也将趋模糊、而“物以类聚”在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将会更加突出、社团的组织优势将能得到更淋漓的体现。

  第三、民主参与、广泛沟通、有效互动、维护和促进收费制下学生消费主体权益、保护和帮助弱势群体的功能。学生缴费上学、有得到公平的教育和学习机会的权利、有获取相当的高质教学和优良服务的权益。随着学生权益意识的加强、必须要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让个体有限的力量通过群体的集合,对学校提供的服务的方方面面进行监督、反馈、把学生的呼声有效地反映出去,并通过一定的组织程序或形式、与学校、教师达成有效的沟通和积极的互动。而社团 因其成员的广泛性、民间性等、更能了解学生的呼声,更能代表广泛的民意,并能以其合法性的身份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服务等进行民主的参与、更有可能与校方达成沟通并产生互动、从而反馈民意、保护和促进学生群体的权益。需要指出的是,该功能的出发点并不是对抗学校,因为她的目标与学校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让学生成才”的目标是一致的。受高校“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转变相对滞后的影响,当前,国内学生社团在这方面的功能还发挥得不够。而在我国的香港、台湾以及西方发达国家、学生社团在这方面的功能却是其主要功能。因此有理由相信,随着高校治理民主化、服务市场化的发展、以及学生权益意识的加强、学生社团的这一潜在功能将会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第四、拓展和丰富高校素质教育实施渠道和内容、增强素质教育实效性的功能。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下,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技术教育、轻人文精神的培植、重传授、轻实践、重传承、轻创新、重“学会”、轻“会学”。而“素质教育”就是在与“专业教育”针锋相对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全人”,其具体目标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因此,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求要从培养目标上进行变革,还要求从教学内容、方式、手段、途径等方面进行调整,如要加大人文学科的内容、增加实验和实践性环节,要变封闭的课堂为开放的生活空间、让学生不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而社团的特点正是迎合了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在内容、途径等方面形成对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且由于内容、形式等均来源于学生的自主选择和组织、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对构建生完善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起到了校内其他组织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目前,社团的该功能已得到了很好的显现,不少学校都把学生社团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基地来建设,并把学生社团活动纳入了学分制中。随着学校对社团投入的加大和社团自身建设的加强,该项功能将在促进学校教育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第五、弥补我国公民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志愿精神不足等问题,培育和壮大公民社会的功能。在前面已经提到,我国公民的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志愿意识普遍较弱、公民参与的水平和能力有待提高、在教育、志愿服务、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等领域主体性意识有待加强等,是中国公民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而高校学生社团,由于其成员均是年富力强的青年人、他们满腔热血,有着强烈的要在为社会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的追求,所以正好可以补充富有公益心的志愿者的缺乏。同时,他们都是有着广泛专业背景和较高综合素质的人。其参与公民社会的现有或潜在能力和水平均较高、并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社团在对校园外的教育、志愿服务、弱势群体保护等方面做的工作成效明显、并已成为公民社会组织在这些领域的中坚力量、高校学生环保社团蓬勃发展的势头、更让我们看到了她在为壮大和推动公民社会在中国发展的巨大功能。此外,现在在校的大学生社团成员、非常有可能就是明天的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慈善心的新富阶层、这对培植公民社会组织的后继力量、同样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试论公民社会视野下高校学生社团的潜在功能论文】相关文章:

论公民社会视野下高校学生社团的潜在功能07-21

试论高校学生社团良性发展对策论文02-06

试论妈祖信仰的社会功能07-02

试论原始宗教的社会功能11-29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与社会体育研究论文04-15

虚拟视野下的高校学生休闲生活研究07-29

试论徽商精神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的论文02-19

试论人文学视野下的艺术理论教学方法论文11-16

宪政与公民社会(下)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