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精神突围的灵光论文

时间:2021-09-21 16:01:37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捕捉精神突围的灵光论文

  [摘 要]人们每一次对自身已有认识的提高与拓展,都是生命成长过程中寻求的精神突围,是思维自由的胜利。在今天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阅读教学同样肩负着学生思维发展的重任,孩子们在寻求精神突围的时候,思维自由之美不经意间就会闪耀在一节节充满灵性的课堂,它是精神生命的发育方式,是儿童心灵的自我解放,是民族创新的源头活水。

捕捉精神突围的灵光论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 思维自由 精神突围

  思维是人类进化史上最为绚烂的花朵,它是承载着万物之灵从童年走向成熟的“诺亚方舟”。人们每一次对自身已有认识的提高与拓展,都是生命成长过程中寻求的精神突围,是思维自由的胜利。在今天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阅读教学同样肩负着学生思维发展的重任,孩子们在寻求精神突围的时候,思维自由之美不经意间就会闪耀在一节节充满灵性的课堂,它是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精神突围闪耀着思维自由的生命灵光,它是精神生命的发育方式

  孩子在课堂上每一个细微的发现都蕴含着儿童生命成长的喜悦,就像“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耀着无穷无尽的色彩”,有时是不经意间滑出生命的律动,让我经常含泪感受学生的思维自由之美,学生的每一点新感觉都让我激动不已,让我怀着一种深深的敬意聆听他们精神发育的美妙之音。

  《江雪》是柳宗元写的一首诗,寒江独钓图那凝固的美丽让许多人神往、赞叹,亦让许多人悲凉、扼腕与遐想。在熟读背诵后的交流中学生对这首诗的解读让我吃惊。“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当有学生从“千万孤独”看出这是一首藏头诗时,我的内心并未觉太多的惊奇,但是接下来有同学说:千万孤独,写出了诗人很孤独,而且这四个字都是数字,只是前两个表示多,后两个表示少,而且“孤”也是“一个”,“独”还是“一个”,与“千”和“万”形成鲜明对比,这个中隐含的意蕴让人回味无穷。

  多么深刻的发现,这是我从教多年学生告诉我的最激动人心的发现中让我非常难忘的一次,他从数的大与小、多与少的对比,映衬了诗人孤独的深刻意蕴,他也无意间发现了我国诗词美学中古诗独特的结构之美,对孩子来讲是对已有知识创造性的建构,是学生精神发育之旅中建立的一个光芒四射的坐标,在孩子的成长旅程中留下的将是刻骨铭心的记忆。这对成人来讲也许不算什么,但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讲却非同一般。

  精神突围承载着思维自由的无限向往,它是儿童心灵的自我解放

  当富有灵性的教育被挤压到“知识”这一隅,当生命运动被局限在狭隘地带,当思维自由的灵光在闪耀时被泯灭,精神突围的灵光便开始涌动,沉睡的生命开始被唤醒,突围的序幕被悄悄拉开。

  课堂教学中经常遇到一些“慢慢走,欣赏啊”才能体会到的美景。

  我听过一位老师的课,他上的是《穷人》的第三课时。在总结课文时,老师提问:“同学们,学了《穷人》这一课有什么体会?”很显然,这个问题是为归纳全文中心命题而设计的(课后与这位老师的交流证实了这一点)。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纷纷回答:“我觉得文中的桑娜和渔夫都很勤劳,很善良。”“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此时的课堂很安静,老师准备归纳了。有一个学生在下面小声说:“我觉得当时的社会制度不公平,劳动人民的命运很悲惨。”紧接着,又有一位学生投了一枚“炸弹”:“我认为,桑娜和渔夫穷也不能都怨别人,他们的孩子太多,5个!抵得上现在5个家庭的孩子多。一家7口人只靠渔夫一个人劳动养活,再加上西蒙的两个孩子,一家9口人,怎么能不穷?就是放在今天也肯定是个‘低保户’!”小家伙的这笔账让在场的人都懵了,这下,教室里就像开了锅似的,什么计划生育、人口问题、制度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素质教育问题都成了热点,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

  讲台上的老师可不高兴了。因为后来的这些“异端”离他的“标准答案”太远,扰乱了他的教学程序,于是喝住思维活跃的学生,几乎是强行通过了“标准”答案之后,便草草收场了。

  思维自由的课堂是美丽的!但它的美丽太短暂、太仓促、太无助,让人有太多的遗憾与惋惜。

  在长期的阅读教学中,我始终期盼着学生精神突围灵光的出现,那寄托着我对精神自由的理想与信念,那充满乌托邦式的憧憬,蕴含着我对迷人教育风景的无限向往与真情眷恋,我无时无刻地不在等待、找寻与捕捉!

  我认为,后来的“异端”异得好,“乱”得也好。因为学生毕竟能用自己接受来的知识积极思考问题,以儿童独特的视角去审视周围的一切,即使有偏差或片面,也要鼓励他们,然后再委婉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因为这毕竟闪烁着学生独立思维的火花。它是学生对文本与现实作出了自己的评价与判断。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因此我们要“将儿童当人看,让他拥有着与成人一样独立的人格和思维、表达的权利,而不是成人的附属,任人支配的小羊羔”。将儿童当“儿童”看,承认童年生活的独立价值,而不仅仅将它“看作成人的预备”,在儿童的成长阶段,提供与之相适应的生活,让他们的童真、童趣、童稚得到自由伸展。从哲学高度看,“解放儿童的基本内涵,就是把儿童看成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选择的主体和创造的主体”,并“根据哲学意义上的儿童观,把儿童真正培养成为创造历史的主体”。

  只有当儿童的心灵得到解放,思维得到解放,作为发展与成长主体的儿童才能获得自由。思维的空间本来是无限广阔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法,在一定条件下能产生创造性的思维结果。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我们许多人不是积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是用事先固定的模式、狭隘的视野去约束学生的思维,这样培养出的人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具有创造力就不能不令人怀疑了,这样儿童的心灵又如何被解放呢?儿童又如何自由成长呢?

  精神突围彰显警思维自由的勃勃生机,它是民族创新的源头活水

  有这样一个教育故事:一次,老师指着一幅满树争妍斗艳的花儿和成群的蝴蝶上下飞舞的插图,问学生:“这些花儿将来会变成什么?”学生说:“蝴蝶。”老师说:“不对,应该是果实。”老师让学生形容并组合有关花的句子,大部分学生说:“春天来了,百花齐放,万紫千红。”一个女生怯怯地说:“春天花亮了,秋天花灭了,花是灯。”老师评价:“大多数同学很好,但有的同学说,花是灯,那电是什么?这明显不妥。”老师又让学生组句:“雪化以后变成什么?”大多数同学说:“变成水。”那个女同学又说:“变成春天。”老师评价说:“你怎么跳着走路,让人搞不懂,真是莫名其妙!”

  多么赋有诗意的表达,却被“明显不妥”、“搞不懂”、“莫名其妙”加以扼杀,真让人痛心。诗的语言本身就依托于跳跃的思维,它是一种独特的思维品质,一种难能可贵的思维品质,有些人就爱把知识变成僵死的教条,用“灌输”与简单的训斥与评价来阻碍人的.智慧发展,是典型的设置束缚人的框框有余,激励人的招数不足,唯恐个性不消陨与磨灭。说句调侃的话,这个教育故事让我们找到了民族创新意识为何薄弱的根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老师无意问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事实不一定全如苏氏说的那么玄,但不当的评价会使学生失去捕捉到精神突围灵光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色彩缤纷的师生对话,它散发着智慧的芳香,折射着思维的光芒,彰显着学生生命成长的勃勃生机,然而在许多时候,儿童的自由和谐、生动活泼发展被剥夺殆尽。话语霸权、师道尊严如久久不能散去的幽灵,把课堂“变成了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了他们才智的屠宰场”。

  精神突围的灵光,说它远,远在天涯,说它近,近在心灵。

  在阅读教学中也许学生在许多外置的表达上,缺乏完整性与系统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那些充满灵性的语言却有无与伦比的跳跃之美,具有无限的包容力与扩张力,它是精神生命的发育方式,儿童心灵的自我解放,民族创新的源头活水,它是未来的影子,希望的影子,映射并凝聚学生对世界独特而深刻的感受,蕴含着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教师的责任这时就是运用理性的语言和语言这个系统内一切积极因素去轰击它们,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产生无穷裂变,产生“核效应”,释放巨能。呵护瞬间的灵光吧,扼杀永远不能让人们心灵归顺。一个民族的创新意识的强弱,其实早就植根于每一个公民自降生以后的每一次精神突围之中。每一次思维的自由表达都是对民族固有奴性基因的消解。

  案例中女孩的话语是她对“环境”诗意的表达与感受,是心理体验的高峰,宣泄的是纯净、纯洁的思维之美、自然之美,闪耀的是精神自由的灵光,是最原始的释然,这种释然在精致的文字里与美妙的意象中存在着多样的解读(愚昧、浅薄永远感受不到),它本身也体现宇宙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但它始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正确,可是它却诗意地游走在情与理之间,思与诗之间。况且思维作为一种心理过程,不好用正确与否去衡量,它可能只存在思维方向的正反、深度与广度的品质问题。

  多么赋有诗意、天真的回答、可以让人倾情地遐想。一个民族失去了诗意,也就失去了创新。如果我们老师能够迅疾捕捉到那些“天真与诗意”,那该是怎样一幅和谐的精神突围的美丽图景啊!那将是记录这个孩子成长的一小段碑文,永远铭记于心的,那是思维的自由之美在民族的童年里就播下的创新的种子。

【捕捉精神突围的灵光论文】相关文章:

分析欲望与精神之间的突围艺术论文12-26

初中初一作文700字:捕捉理性的灵光08-11

让生活的灵光在课堂中绽放论文01-27

透着灵光的眼睛07-27

美丽的灵光作文08-12

突围05-22

ERP的冷遇困境与突围电商论文12-20

捕捉05-06

《海上灵光》经典语录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