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课堂泡沫论文

时间:2021-10-01 10:37:09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漫谈课堂泡沫论文

  主持人语:观众朋友,大家好!现在是“课堂众生相”栏目,我是主持人霞子。

漫谈课堂泡沫论文

  课改到了今天,我想: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课堂?经济有泡沫之说,它造成了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但最后泡沫必定破灭,导致社会震荡,甚至经济崩溃。打个比方:当我们把啤酒倒进杯中,杯子最上层便会出现一截泡沫,甚至常常会溢出来,但过一阵子,泡沫便逐渐消失,我们才发现啤酒并没有充满整个杯子,原来只是泡沫造成的假象。这大概就是“泡沫经济”这个名词的由来吧!那我们的课堂是否也有像美丽的泡沫一样,学生学得不亦乐乎,教师教得乐乎不亦,咋一看课堂气氛很好,但短暂的“看上去很美”之后,学生却什么也没有留下的“课堂泡沫”呢?有!请看本台记者从现场发回的报道:

  “作业超市”虚晃一枪

  镜头一:时间:2006年6月某天 地点:莲都某校三年级教室 课文《奇怪的大石头》

  一位教师在《奇怪的大石头》一课即将结束时,展示了如下一个环节:课文已经上完了,课外我们该给自己留些什么作业呢?请看“作业超市”1.找一找:有多少在工作上做出一番成就的人,他们从小就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索,最后为他们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回去找找这方面的材料。2.写一写:拟订一份我的奋斗计划,看自己需要怎么做,才能向这些伟大的人靠近。随即铃声响起,老师宣布下课……

  主持人语:上面这一教学情景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学生自己选择要做的课外作业,我们现在称之为“作业超市”,也有人叫作业菜单,这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涌现出来的一种新颖时尚的作业形式。教师按不同层次、不同个性、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设计作业,给学生留有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空间,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要,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正因如此,广大教师纷纷效仿,借他人之长为己所用,以至近来听到的课堂每每都以“作业超市”来结束,来展示自己开放而富有个性的课堂。一时间,“作业超市”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一面重要旗帜。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教师在想方设法变换作业形式的时候,是否考虑到学生必须掌握最起码的基础知识;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选择权利的时候,是否考虑过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内容的个性化,势必导致作业反馈的复杂化。事实上,现行课堂中的这种作业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作业设计红红火火、作业反馈冷冷清清;作业流于形式的太多,真正落实的太少。此种“作业超市”仅仅只是语文课堂上教师展示新课程理念的一个“精彩泡沫”而已。

  专家在线:学习语文必须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这个基础就是每个学生都必须达到的最起码的要求,教师应在学生掌握此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再为每个层次的学生设计适合自己的作业。犹如“主食”和“辅食”,“主食”每个学生都得吃,因为他是人们生存之根本。“辅食”每个学生自己选。如上面教师可设计一道必做题: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并抄写新积累的词语8个。再加上选择题让学生自由选择。否则一味让学生自主选择,难免会造成“营养不良”,影响学生“体质”。其次,要想办法抓好落实,特别是学生自主选择的作业,不要把它当作一种摆设,流于形式。如上面的.找一找的作业,可通过举办班级故事会的形式来检查;对于选择写一写学生,可以通过班级“学习园地”展示等方法检查落实他们的作业。

  课堂表演画蛇添足

  镜头二:时间:2006年11月某天 地点:莲都某校四年级教室 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一位教师上《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堂渐进尾声,教师深情叙述:两个年轻人终于在十年后相遇了,相遇后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和身边的同学来演一演。学生准备。两分钟后,两个女同学上台表演。表演开始:一个女学生边窃笑边握住另一女生的手说“谢谢你救了我”,另一女生则红着脸摆摆手说“不用谢,这是我该做的”。台上学生表演得不是很好,招来台下一片笑声,表演也只能在学生的嘻笑中,在学生肤浅的理解中下场,这堂课就这样结束了。

  主持人语:看了这个表演心里真不是滋味,好端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给这样一表演,原汁原昧丧失殆尽,课文中负载着的深厚情感也随表演中的哄堂大笑而远去,原本凝重的感情基调不复存在,前面的情感积淀都白费了。像这样学生还没深刻体会两个年轻人间的那段情,甚至对这样的情感根本没有生活体验,又怎能表演呢?

  无独有偶,突然想起了曾在网上看过的一则案例:一位教师在执教《铁棒磨成针》时,设计了这么一个课堂表演:下面我们模仿老奶奶来磨针,注意要磨得像,来,用铅笔做棒让我们一起在课桌上磨,于是学生们纷纷挥舞起小手在课桌上磨起来。学生在下面磨还不够,老师还要求同学到上面去磨。这样的课堂表演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像这样学生一读就懂、一看就明了的地方也用得着表演吗,教师让学生表演的目的何在,课堂中宝贵的时间在学生毫无意义的表演中流逝,而得到的又有什么呢?

  课堂上,我们并不反对恰到好处的表演、讨论。也许有人追求“泡沫效应”,只是为了一时形式上的热闹,也许只为制造可怜的课堂“亮点”,以吸引评委眼球,赢得一些“美名”:师生互动、气氛活跃、形式新颖……其时也正是这些所谓的“美名”暴露了为师者内心的贫瘠,思想的苍白。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为孩子的终生发展奠基。课堂表演不是装饰,我们要力求每一次课堂表演能最大限度地为理解、体会字词句服务,为感悟人物形象服务,体现它的价值。决不能单纯地追求热闹,让课堂表演变了味,成了教师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摆设,成为课堂上一个美丽的转瞬即逝的“肥皂泡”。

  专家在线: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是促进其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表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而且是整体的语文素质。但要切记:表演不是走过场,更不是“作秀”,表演要有目的,要强调教学的功效性,通过表演要达到什么目的,教者要进行设计、思考。首先要找准课堂表演的切入点,如《掌声》一课,小英第一次走上讲台是课文重点。读到这里可以请学生到讲台上演一演,看谁能更准确地表现小英当时的神态、动作,设身处地去感受小英的心理变化。随着表演在反复进行中的逐渐到位,学生无不认识到掌声的确改变了小英一生的命运,从而升华理解了掌声。其次教师要巧妙地运用表演这一方式,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对文本的解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再就是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的空白点,超越文本,利用表演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师可让学生表演小燕子三次到菜园观察的样子,教师当燕子妈妈,问:孩子,你是怎么发现茄子和冬瓜的不同,而且做到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学生们边讨论边琢磨边用动作表演,通过这一系列动作的演示、巧妙的设问,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只要仔细观察,就会有新的发现。课堂中教师只要善用、巧用表演,定会让课堂妙趣横生,也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获一份美妙的生命体验。

  课堂拓展喧宾夺主

  镜头三:时间:2006年2月某天 地点:莲都乡下某校二年级教室 课文《黄山奇石》

  课堂中教师进行了三次拓展:第一次:揭题时教师拓展黄山的成因(3分钟);第二次:除了课文介绍的景点外黄山还有哪些景点呢?出示课前收集的图片,学生欣赏,猜测景点的名称(8分钟);第三次:课堂即将结束时出示自古以来文人墨客赞美黄山的诗词,学生背诵(8分钟)。

  主持人语:这是篇美文,结构清楚,语言工整优美,是学生积累语言感受美的范本。教学的重中之重应是运用不同形式或手段让学生感受黄山的美,积累语言。而该教师设计时本着一篇带多篇增加课堂信息量的理念,在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里,占用大量时间让学生浏览电脑屏幕中的由该文引出的相关信息。一堂课,本用来消化积累语言的时间被挤占了,该学的没学会,拓展的根本无法消化,脱离了学习的主题,在看似大容量的学习内容之下,其实是无效的。这何尝又不是课堂中一个美丽的“泡沫”呢?

  专家在线:教师要处理好文本学习和拓展的关系,就必须紧扣学习主题,必须以充分利用文本为前提。拓展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的过程,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教师要选择好拓展的最佳时间。1、当文本背景距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对当时的情况了解甚少,从而阻碍了他对文中人物的认同,难以在情感上达到共鸣时。如在进行古诗教学时可适当穿插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诗人的处境。2、在平实简短的文本背后,蕴藏着大量的空白,填补这些空白,能使学生情感得到有效提升时,如教学《三顾茅庐》时既可穿插诸葛亮的《出师表》,让学生自己去读读,找找哪几句是在写刘备三顾茅庐的事。学生通过阅读,既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感受诸葛亮对刘备的一片忠心,又从中受到了道德情感的教育,增加了语言的积累,出色的完成了学习目标。

  多媒体课件泛滥成灾

  镜头四:时间:2005年12月某天 地点:莲都某校二年级教室 课文《我为你骄傲》

  一位教师在识字巩固环节里制作了一个异常精美的课件:一个邮箱,旁边是一封封未曾寄出的信,信封上写着本课课文里刚学的生字新词。老师请小朋友读信封上的词,学生读哪个词,教师鼠标就点击哪个,接着信封就缓缓飞入信箱。然后学生再读、老师再点、信封再飞,如此循环往复,花了六七分钟的时间终于把九个信封统统送到了信箱里。课堂上学生情绪空前高涨,参与热情很高,教师更是面若桃花,春风得意……

  主持人语:且不说这位教师课前花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制作这精美的flash课件,单从课堂的教学效果来看,“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课件使用的目的究竟何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生字,非也!巩固生字的兴趣远远被课件的精彩所取代,更别说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著名语文教师于漪老师早已呼吁:课堂上过度使用多媒体已成为教学干扰因素。“观摩课”上,学生看看录像、听听音乐、谈谈感想,似乎“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却往往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作秀课”。教师放映的多媒体课件虽然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引起多感官的兴奋刺激,但其占用的课堂时间,远远超过学生了解课文或独自思考的时间,剥夺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某地有节推广的小学语文课,上“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整节课就是用多媒体上一幅国画。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对发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是多好啊!白云生处有人家,房子画好了,地方固定了,不要再发挥想象了。再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背景图片就是一座黄浦江大桥,如此意蕴深厚的课文岂止是一座黄浦大桥可以诠释的呢?课堂上,所有教学手段都是应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的,离开了为教学目标的实现而服务,就是多余的,这就是泡沫。

  专家在线:多媒体是辅助教学的。当课非常缺知识时,用多媒体,这是营养,是养料,是雪中送炭;当不需要时出现就是赘疣,就是画蛇添足,不仅无法体现教师应有的教学基本功,而且严重忽略了学生学习心理的状态,扼杀了学生丰富的想像力。美国大众传播学家施拉姆讲得好:“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媒体。”在平常的教学实际中,从最经济、省时的角度来看,如果投影、录音、录像等教育媒体能起到同样的作用,何不化繁为简呢?或者当小黑板、挂图、板图等传统教学媒体也能起到相同作用的时候,又为什么弃而不用而偏要追求形式上的“现代”呢?只要媒体的选用能促使学生从抑制状态向兴奋状态、从平静状态向活跃状态转化,从兴奋状态向理性认识升华,能克服畏难心理,增强自信心,满足学习的欲望,那么这一堂课的教学就是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最好运用,就是最有效的。

  课堂朗读一枝“独秀”

  镜头五:语文课堂“读霸天下”,可这样的读却只有量的递增、形的变化,没有质的提升。

  镜头六:……

  主持人小结:纵观课堂泡沫,轰轰烈烈、热闹繁华,细品个中滋味却不难发现,学生思维深处依然是死水一潭,常是买椟还珠,舍本求末。在这样的课堂上,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却的却是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等神圣的职责。话说到此,我想大家已经知道“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课堂?” —— 那就是“ 实实在在、本本分分,一切为学生,为学生一切的课堂。 ”正如于漪老师语重心长地呼吁道的:教学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所有老师都要挤掉教学泡沫,否则就是浪费了学生青春。

  让我们彻底摒弃“泡沫课堂”,还课堂一个澄明清净的天空吧!

  参考文献:

  《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 胡明根主编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警惕“泡沫课堂”》 潘健 《语文报.教师版(小学)》 79期

  《走进新课程》 朱慕菊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漫谈课堂泡沫论文】相关文章:

漫谈教育论文的写作10-05

漫谈教育论文的写作05-09

漫谈教育论文的写作介绍02-10

中学口语教学漫谈的论文10-08

漫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0-05

化学课堂心理环境漫谈01-20

小学英语“情趣教学”漫谈 论文01-20

漫谈沥青混凝土施工的路径论文10-05

幼儿语言教学漫谈的论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