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现象的奥秘论文

时间:2021-10-06 18:46:18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青岛现象的奥秘论文

  名牌造就“青岛现象”

青岛现象的奥秘论文

  青岛,这片位于山东半岛的土地,因盛产知名企业和企业家而闻名。

  由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主办的“2000年度中国十大经济人物推选活动”中,当选的10人中除了两位经济学家,余下的八位是企业家。而作为中等城市的青岛,当选的企业家占了八位中的三位,他们分别是: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已故前青岛啤酒集团总经理彭作义、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

  在2002年国家公布的首批五个“全国质量管理奖”中,青岛市占据三席。分别是海尔集团、青岛港务局和海信集团;第二批又有青岛啤酒集团上榜;

  在2002年全国十大改革新闻人物中,又有两名青岛企业家入选。

  至于其他各类五花八门的奖项,很难逐一计数。目前,青岛已有6个产品获“中国驰名商标”,16个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是国内拥有“中国名牌产品”最多的城市。海尔集团、海信集团、澳柯玛集团、青岛啤酒集团、双星集团、青岛港务局、青岛钢铁集团等知名企业和张瑞敏、周厚健、汪海、彭作义、常德传、王玉科、鲁群生等知名企业家云集青岛……

  正是这一批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和名牌企业家,构筑了国内罕见的“青岛现象”。

  针对2002全国十大改革新闻人物中又有两名青岛企业家入选这一现象,评委会的有关专家认为,这“再次说明了青岛具备名牌企业和企业家成长的优良土壤煻且这已经成为青岛最大的特色之一,其经验值得全国学习……”

  “青岛现象”的根源:

  政府职能转变很重要

  那么,“青岛现象”产生的根源在哪里?

  2002年6月,在青岛召开的“中国经济发展论坛”上,青岛一位市长的演讲,也许是对“青岛现象”产生和成因的最权威注解:政府培育,企业主体,社会保护等多因素的聚合,共同构成了“青岛现象”。青岛市政府认为,开发和培育名牌产品,不仅是企业的任务,更是政府指导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责任。

  青岛经过20多年的精心培育,初步形成了名牌经济良好氛围,引发了相当广泛的名牌效益。目前,以名牌产品为龙头的名牌产业群为青岛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全国驰名商标和全国质量管理奖企业为龙头形成的名牌企业链,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名牌战略已为青岛作为中国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城市之一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证。

  这位市长认为,青岛产生了一批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政府不可能“无为而治”,政府有着自己不管什么、管什么的职责范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政府管理职能的表现也是不同的。比如计划经济时代管得很细,对企业增加多少产品品种、生产多少数量等都会管。但事实证明,那样管不行。随着改革的深入,将企业生产经营权力还给了企业,像企业董事会,是企业生产销售经营方法等的决策者。当然,现今的政府对企业有不管的方面,也有管得细的方面。像改革过程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等体制方面的问题以及保护国有资产等方面,政府要切实管起来。

  青岛本土企业家对“青岛现象”的认识和看法,可能更理性、也更直接。去年在青岛举行的“21世纪中国:国际化人才创业”项目洽谈会上,谈起“青岛现象”,青啤集团总经理金志国的感受是:现在面临市场经济环境,我们企业和政府的分工是很明确的,我感觉青岛市能培育出这么多优秀企业,关键是政府在营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第二,是给企业一个好的机制,真正把企业放在市场环境中去考虑,给企业松绑,把企业推向市场,让市场自行去生存发展,企业可以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来自由发挥,从而实现现代化企业经营方式与市场接轨。

  对此,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颇有同感。他认为熎笠捣⒄构丶有两个必要条件,一个是企业素质,一个是所处的外部环境。可以肯定的是,企业自身的素质是第一位的。青岛为什么搞得较好的国有企业多,我认为其中的重要原因,是青岛的企业形成了良性的竞争氛围,促进了企业素质的提高。这像一个班级一样,学生都争先恐后去学习,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就很浓,相反的,如果学生间学习竞争向上的气氛并不浓,这个班级学习成绩就上不去。那么,青岛就有一个比较好的竞争氛围,促使企业在竞争中提高素质。这种氛围也和政府有密切联系,如果政府不尊重市场机制,这种竞争就不可能形成,内部因素和外部竞争环境实际上有密切联系。

  关于政府“有所为”与“有所不为”,周厚健坦言: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制的健全、市场秩序的维护、产权的保护等等,政府必须管,这对企业的经营行为、经营成果等有很大影响。而具体到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政府的确不该管。对我们这种国有企业来说,青岛市政府开明的是,更多的是站在政府的角度进行宏观管理,而较少地行使“老板”的权利,而且政府在管的一些方面对企业很有启发,如大企业发展战略、高新科术企业发展战略、名牌战略等。

  青啤公司现在全国17个省、市有40多家分公司,进行一番地区和政府间横向比较之后,金志国说“总体上感觉,在市场经济形势下,我们国家包括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能都是在不断转变,而青岛是更早地创立使企业能够在市场很好运行的环境,树立了很好的机制。市场越成熟的'地方,这种职责分配愈合理。”

  青岛市一位政府官员也认为,青岛市委、市政府的高明之处在于,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树起了有所作为的进取意识。青岛制定一系列政策是为了最大限度调动企业大胆经营的积极性,而且主要靠企业主体自身去发展企业。市政府在不同阶段实行不同的方法,如20世纪80年代树标牌、模范企业,90年代注重高新技术发展战略、大企业发展战略、名牌战略,而后又抓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正是在这些过程中,青岛市政府不断总结经验做法,努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也正是因了培植名牌企业的行之有效的做法,给青岛市带来了甜头和收获。目前,青岛名牌企业的经济总量占全市工业的60%以上熋牌企业已成为青岛经济的重要支撑和发展潜力所在。

  “青岛现象”的反思

  尽管如此,业内人士还是对“青岛现象”表现了忧虑之处:在全国范围来看,为何只有一个“青岛”?如果这样的城市或者说这样的企业能够再多一些,或许我国的经济建设会更好。

  从“青岛现象”产生的根源来看,政府的体制环境是重要因素之一,那么由此看来,我们其他的地方政府为何不能为企业的成长造就相关的环境呢?特别是我国在与世界贸易组织接轨的过程中,政府的职能转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广大企业来说,为何不能像青岛的企业那样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结合很多城市同类企业的恶性竞争,更应该值得反省。

【青岛现象的奥秘论文】相关文章:

“青岛现象”的奥秘01-20

浅谈告状现象论文05-10

对厌学现象的几点思考论文01-21

课堂中的插嘴现象论文01-25

语文断层现象及成因论文04-15

声乐的高原现象剖析论文05-07

奥秘的意思, 奥秘的解释05-03

学生成绩不稳的现象论文01-25

有关漂族现象透析的论文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