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作文教学应有的突破论文

时间:2021-04-18 09:14:41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学习作文教学应有的突破论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作文教学一向是公认的难题。之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小学作文究竟应该从哪儿起步呢?当是关键之中的关键。

学习作文教学应有的突破论文

  其实,关于作文原点的问题,古代早有“言为心声”“情动而辞发”的说法。很显然,这里所说的“心声”与“情动”当是作文的发端。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见解或说法并没有得到弘扬,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我们的语文教育由于受到了“政教合一”科举制度的干扰,作文应有的起点发生了很大的偏移,使它成了“代人立言”的差事,而且此风蔓延至今,并没有根本的改观。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作文教学的实际做法吧。上课伊始,老师首先出示命题。小学生面对老师的命题,不管他愿意不愿意写,有没有东西可写都必须写,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要求去写。而命题呢,绝大多数是命题者出于某种目的、一厢情愿的设想、规定、要求。学生接题后,先是要对命题的意思进行一番猜测与揣摩,以求对命题的意图有一个准确的理解与把握;随后便是在命题限定的范围、时态、数量、重点、中心的圈子里苦苦思索——尽力在自己的头脑中搜寻那些符合命题要求、规定的写作素材;并最终在规定的时间之内,用规范的书面语言,按照规范的文章样式写出思想健康、中心突出、段落分明、用词准确、首尾呼应、说话得体的文章来,去实现命题者的假设,去适应批阅者的口味。正是因为限制和规定如此之多,如此苛刻,常常使他们动辄得咎,很难得到命题者与批阅者的首肯。对一位年纪尚小、生活经验不足、写作能力有限、写作素材和书面语言积淀尚不丰厚的小学生来说,不编不抄,不去说那些一百年都不落后的假话、空话、套话来应付,还能有什么别的好办法呢?难怪他们惊呼:作文难、作文难,难于上青天!

  形成如此尴尬局面的原因可能有许多,但作文的起点不是地方,指令和限制过多,当是最为致命的。哪儿是一个人说话、作文最初的基点呢?一句话便可回答: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既然是说话、作文的缘起,也是说话和作文的内在动力。当自己没有需要,或者是需要和要求并不那么强烈时却硬叫你去做,原本有益、有趣的事也会变成一种惩罚或灾难。比如吃饭,假如你当时并不想吃,却硬要你吃,再自然不过的吃饭也会变成名副其实的负担和无奈。与此同理,当一个人不想说、不想写的时候,你却偏偏硬逼着他说、他写,除了无可奈何应付与敷衍塞责之外还能有什么良策呢?

  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说、而写,是再自然也不过的事情了。语言从哪里来?文字因何而生?不都是因我们的祖先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吗?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人体在生理学方面有许多地方与其他动物、甚至与“植物”系统的活动是相同的,只不过,人是居于其他一切动物之上的“能言动物”。所以我们说:人类生活在天地之间,生活在社会之中,他的一切行为,包括言语,都是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正如恩格斯所说:“就个别人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 247页)因此,一个人说话或写文章必然要有一定言语表述动机的支持。《神经语言学》指出:“言语表述动机就是在语言中表达特定内容的需要,它是言语表述的出发点,是言语表述的必要动力,思想本身也由特定的动机所驱使。它既是言语交际的心理条件,又是言语表述的起点。”(见王德春、吴本虎、王德林编著的《神经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73页)这里所说的言语生成过程中的心理条件包括表述动机、词汇选择、语音实现。表述动机,是指话语中表述特定内容的需要。例如提出请求、交流信息、陈述思想等;词汇的选择是指“在表述动机的驱使下,说话者在组织内部言语的语义时,需要选择合适的词汇单位”(同上,第70页);而语音实现,即是用语音的形式把自己的内部言语转变为别人可以感知和接受的口头言语。而作文呢,则是以文字编码的形式去再现自己头脑中的内部言语。因此,作文是一个人的特定表述动机的驱动下,遵循约定俗成的语言规则,选择合适的词语、句子,以别人可以理解的方式,表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以线性文字编码显现其结果的过程。简单说,作文当是先有表述动机,然后再去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而不是现在的通行的先去理解别人的指令——命题,然后再由此去编制句子或文章。这种让自己完全听命于别人的指令,用自己手中的笔“代人立言”的作文不符合自然之道。当然,这也不是说命题作文完全无用,一无是处。如果命题恰能切入作文者的心思,激活尘封于心中的记忆,促使作者能把命题迅速地转化为强烈的表述动机,那也不失为有价值的做法。但成人的设想与要求,能让所有的小学生都觉得有话可说、可写,非说、非写不可的概率实在是太低了。我们这样说,并不意味着一概否定听命于别人的作文(如秘书起草总结、计划、报告、文件,代别人写信之类)不能存在,绝对没用,而是说,这种做法很容易限制人们的思维,束缚人们的手脚,特别是对刚刚学写文章的小学生来说弊多利少,尤其应当慎用。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言语表述动机,即是指推动一个人进行言语表述从而满足一定需要,达到某种目标的意图、愿望、想法。在现实生活之中,人们常常会把需要和动机混在一起。的确,需要与动机是紧密相连的,有什么样的需要就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动机,并且此二者的心理发展过程很短,往往是连锁反应。再加上此二者都隶属于观念形态,看不见,摸不着,故人们常常会将此二者混淆。严格地说,需要与动机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它们分处于心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阶段。动机可能由多种因素激发,不完全由需要引起,需要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会转化为动机。需要是行为最为重要的始发因素,但它往往要动机来驱使。

  就一个人的言语表述动机而言,它的主要来源有二:一是个体的内在需要;另一个外部的诱因。内在需要是产生言语表述动机的“推力”。当某一个体缺乏“什么”信号反映到大脑后,便会促使该个体产生满足这种需要的动机。比如婴儿有了饥饿感,他就会产生觅食的想法,就会在这种言语表述动机的驱使下发出“哇哇”的哭喊声。这哭喊声,其实就是婴儿的言语。当然,这哭喊声是初级的本能言语。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动机、行为的联系是直接的、贯通的。

  需要与动机的联系是多样的:满足间一个需要可能会产生多种不同的动机;一种特定的动机常常是几种需要赖以表现的共同途径。另外,需要与动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相连的,但它们也偶然分开。有的需要只有在出现了相应的目标,具有满足希望和可能的情况下,才能发展成为现实的动机。形成言语表述动机的另一个决定因素是外部诱因,它是产生言语表述动机的“拉力”。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言语表述并不都是内在需要的驱使。如言不由衷的随声附和;严刑逼供下的屈打成招等,并不是个体缺乏什么,而是外部某种因素的诱导或迫使,但就其实质而论,它依然是基于个体对某种行为后果的认识而产生的。将以上两条形成表述动机的根由综合,我们借用《相似论》中一句话“相似的基因、相似的条件和环境产生相似的结果。”(张光鉴等著《相似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年版第218页)所以,正确的作文教学的运作程序,首先是创设与相似基因的学生具有相似性的条件和环境(即相似的外部诱因),从而拉动他们的内需(即相似的内部需要)转化成写作动机,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这也就是说,要重视对作文起跑线设定在何处的探讨,重视对创设与学生的需要和转化为表述动机相似的条件和环境研究。一改盛行多年的只看重小学生写成的文章是不是达到了要求与规格,不断强化如何审题、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结尾等一系列技术操作层面训练的做法。在摸清学生的内需,创设与之相似的外部环境与条件,培育表述动机,减少限制,大提倡自主写作、乐于表达上下功夫。

  先说摸清学生的内需,创设、提供与之相似的外部环境与条件,培育表述动机的问题。按奥尔德弗在《人类需要新理论的经验测试》一文中对马斯洛需要分类的修正,人的内在需要大致可以分为3种:一是生存的需要,包括心理与安全的需要;二是相互关系的和谐的`需要,包括有意义的社会人际关系;三是成长的需要,包括人类潜能的发展、自尊牙口自我实现。总之,人的内在需要不完全是天生的,是分层次的。而作文教学中学生的内需更多的是后二者。也就是说,如果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能够提供满足后二者需要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学生的内需就能够转化为表述的动机。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里所说的“实际”,既包括他们的内需,也包括他们所处的外部环境与条件。换句话说,作文教学就是要创设一个与学生现实生活相似的,但又是虚拟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进程中,满足他们协调相互关系,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将内需转化为习作冲动。现在,就让我们看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吧!前不久,一位青年老师上了一节《学写解说词》的作文课,下面是这节课的片断:

  师:同学们,前天,我们参观了学校新近改建的图书馆,大家还有印象吧?为了让慕名来我们学校参观的客人能更好地了解学校图书馆的情况,上个星期,学校给改建的图书馆拍摄了一段电视录像。现在,这段录像片还缺少一段合适的解说词。因此,学校想在我们五年级征集这段录像片的解说词。今天,老师借来了这盘录像带,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在观看播放录像带的同时,老师一边领着学生回忆参观的过程,一边做适当的提示。)

  师:看了这段录像,你们觉得怎么样?愿意不愿意,能不能给它配上一段解说词?(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愿意”。)

  师:刚才播放的那段录像大家可能还没有看清楚,那就再看一遍。(第二遍播放录像)

  师:你们看明白了吗?那好,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回忆一下前天参观的情景,想一想,如何给前来参观的客人做介绍。(教室内沉寂了一会儿)想清楚了吗?谁想对前来的客人说一说?(学生纷纷举手)大家都想说,咱们现在不说,请)丁开本子,把自己要说的话用笔迅速地写下来!(教师留下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安安静静的环境中动笔写草稿。)你看!在这段教学中,教师至少注意了这样两点:第一,他用现代教学手段再现了学生曾经亲身体验过的真实情境激活了储存在学生脑海中相关的事件图像、情景的记忆,使学生的写作变成了“有米之炊”。第二,他创设一个“让慕名而来我们学校参观的客人能更好地了解学校图书馆的情况”的交际环境和目标。这样做,一方面为满足学生与别人沟通与实现自我的内需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条件,为内需转化为表述动机注入了足够的动力;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的交际活动有了较为明确的对象……“慕名来我们学校参观的客人”,让学生明确了交际的对象和交际活动的潜在价值。这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条是通过了情景的创设,把“学写解说词”变成了学生的愿望、动机。事实证明:在此情景之下,学生一个个文思敏捷,下笔如神。仅仅用了15分钟左右的时间,每个人都能写了平均370多字基本通顺的草稿来。由此也充分证明:作文也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难事,只要学生拥有了相似的交际情境,明确了交际的对象,并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将内需转换成表述动机,他们就会自动进入不吐不快、欲罢不能的境界。

  《神经语言学》将“人们为了各种各样的原因而讲话”的动机归纳为以下的几种:

  1.陈述思想,即向交际对方叙述自己的想法,诉说一件事,表示一种观点或看法。

  2.表示愿望,即向交际对方提出希望和要求,求对方做点什么事。

  3.加强接触,为了与对方建立联系,保持关系,联络感情。

  4.表达感情,向对方表示自己的感受、心情和评价,表示谢意和歉意,表示埋怨和不满,表示欢迎和欢送等等。

  5.承诺义务,答应对方的请求,承担某项责任,保证完成某项任务,提供帮助和方便等等。

  6.宣布结论,向对方宣告有结论的事项,传达通知、发布命令、宣告答辩评语等等。

  除了突发性的激情言语,如突然表现的惊感“啊!哎呀!”等,不一定有专门的表述动机之外,凡生成语言,必有相应的表述动机。(请参见王德春、吴本虎、王德林编著的《神经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73-74页)

  正是因为我们有了以上所说的表述动机,所以,课堂作文教学就是要想方设法创设不同的交际环境,让学生有机会、有舞台,向交际的对象陈述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希望和要求;表示建立联系,保持关系,联络感情的愿望;发表自己的感受、心情、评价;承诺义务、答应对方的请求、提供帮助和方便;向交际的对象宣告有关结论,传达通知、指令。总之,我们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千方百计激活并强化学生的表述动机,使他在下笔之前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

  归纳如今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一些成功和有效做法,把内需转变成表述动机的教学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课堂上所创设的交际情景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置身其间的学生们能够十分便捷地调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将课堂上虚拟的生活场景变成心目中的真实;让他们觉得:作文已不是“要我写”,而是“我要写”,提笔写话已不再是可有可无,而是非写不可。

  第二,要把学生的注意力不断聚焦,明确交际的对象与所要收到的交际效果,从而加大目标的吸引力。实践证明:交际的对象越是明晰,交际的目的性越强,个体所能认识到的交际价值就越大,由此而诱发出来的动机就越强烈,下笔作文的时候就越有激情和信心。

  可以相信:我们的学生一旦进入了“愤悱”的境界,他们自然会文思如泉,妙笔生花。虽然这时写出的草稿很可能在逻辑上是不太严密的、完整的,甚至有的语句还不够合理、通顺,但已经凝固下来的思维火花,已经建构好的雏形是完全可以通过反复的修改而逐渐完善起来的。

  接下来,简单说说减少限制,大力提高自主写作、乐于表达的问题。所谓自主写作,乐于表达,就是要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尽情地释放生命的活力,尽情倾吐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我们知道:“落在猫脚爪下的夜莺是唱不出歌来的”。限制过多,要求过于苛刻,带着镣铐跳舞总是跳不好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大力提倡自由表达。

  首先是选材的自由。课内作文的选材要求不可过严、过细。可以有限度地放宽。假如在规定的范围内学生无写作素材可选,那就可以放宽至相似的题材,如要求学生围绕一张家庭照片选材,可以放宽至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的事件中去选材。课外练笔,可以更加宽松,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抒发感想,发表议论,或写突发异想都可以。童言无忌嘛!只要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内心世界的表白,我们首先要毫不吝啬的给予鼓励。即便是有了这样或那样的毛病,我们也要在保护积极性的前提下,给予细致耐心地疏导。

  其次是感想表达上的自由。学生作文,更喜欢发表自己的感想。他们心里有话藏不住,总想说出来。要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毫无保留说出来,不要总以“思想健康”为由去压制他们,学生真的在作文中流露出不健康的思想比压抑在心里而口是心非好,真的有不健康的流露出来,老师更便于引导。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差距和不足是教育资源的财富。

  再者是语言个性表达的自由。由于个性不同,知识背景不同、经历也不同,小学生的作文在语言表达上也必然会有不同的个性。比如,有的同学表现出喜欢叙述的倾向,有的则更多地带有情绪化的色彩,有的不大喜欢用修饰语,有的则喜欢用词华丽,……“万紫千红总是春”,各具个性的语言才是自由表达之果,因此,老师不要以自己好恶来影。向学生,更不能限制学生个性语言的表达。

  明代的李贽曾经说过:“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去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我们的作文教学是不是该从创设情境,拉动内需,多一点实践,少一点限制入手,让我们的学生童心焕发、自鸣天籁呢?

【学习作文教学应有的突破论文】相关文章:

初中生学习文言文应具有的文言素养论文12-30

如何突破地理教学难点论文12-11

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双重突破 -论文01-01

尴尬与突破的学科论文04-08

关于突破文言文教学的怪圈的论文05-22

车刀角度教学难点的巧妙突破教育论文02-19

现代人应拥有的财富04-22

跨世纪新人应具有的素质07-03

作文:学习应成才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