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孟子道德修养理论的价值意蕴论文

时间:2021-06-07 13:31:19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浅谈孟子道德修养理论的价值意蕴论文

  人作为道德活动的主体和承载者,生来就负有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承担这些责任,要以自身的道德完善为前提,以自身心性的完善为基础。孟子作为先秦儒家代表之一,虽身处乱世,却能独善其身,提出一系列修养心性的独到见解和主张,并构建了以“性善论”为基础的道德修养理论体系。孟子强调通过“修身”来提高思想觉悟,培养高尚的品德,在践行的德性中实现修齐治平的理想追求。

浅谈孟子道德修养理论的价值意蕴论文

  一、近年来关于孟子道德修养理论的研究文献回顾

  孟子的道德修养思想是孟子思想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是孟子其他思想的立足点,历来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关于孟子道德修养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孟子道德修养论的理论基础

  中国古代道德修养理论首先要面对和解决的是人性问题,孟子的道德修养理论自然也离不开对人性问题的讨论。近年来关于孟子道德修养论基础的研究普遍认为人性善或性善论是孟子道德修养论的理论基础。如有人认为,“‘人性善’是孟子道德修养论的理论基础。人性问题向来是修身的前提”;有人认为,“孟子道德修养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显示出了人之为人的价值所在,为孟子的道德修养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有人认为“在中国道德教育史上,孟子是第一个提出‘性善论’的思想家。孟子将孔子‘性相近’的观点进一步发展为‘性善论’,成为其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前提”;还有人认为,“性善论是道德修养的人性基础,论证了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此外,“孟子道德修养思想的基础是‘性善论’,这是其谈人生和哲学的基础”。这些观点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性善论作为孟子道德修养思想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二)孟子道德修养论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道德修养是儒家思想中至关重要的部分,不仅关系到个人道德品质的养成和提升,而且对整个社会秩序具有深刻的影响。孟子道德修养论的内容十分丰富。“在仁义礼智中,仁居核心地位。在孟子看来,仁义礼智是人类基本的道德观念,在仁义礼智的基础上,应当积极向善,并且孝、敬、辱、诚是对仁义礼智的展开。“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道德修养的目标、道德修养的准则和方法三个方面。君子、圣人是具备仁、义、礼等道德品质的人,君子、圣人的具体人格形象就是大丈夫形象。仁、义是孟子伦理思想的核心,也是其道德修养理论的核心。理想人格是孟子道德修养的目标,理想人格的典范是圣人、君子、大丈夫和大人。孟子的理想人格并非只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分为若干个层次,包括时间层次和攀升层次。 孟子的道德修养的目标是圣人之境。孟子理想人格的要素主要有独立性、至诚和大丈夫气节。这些观点都着重阐述了孟子道德修养思想的主要内容、修养目标和层次,并论证了孟子道德修养思想对儒家思想体系的传承和创新。

  二、孟子道德修养的理论依据

  人性问题从来都是修身的'前提和基础,孔子言叭陛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这是孔子唯一明确提及人性的一句话。孟子则是继孔子之后儒家第一位真正论证“性善论”的思想家,他的道德修养理论“昭示着人类道德理性的自觉,以及道德实践的既内在又超越的绝对价值”。从他的“性善论”来探析其道德修养理论是非常必要的。

  (一)孟子“性善论”的思想内涵

  在伦理学史上,思想家们往往将人性视为善恶的根据和根源。人们对于善的追求,反映的是人在道德生活中的一种基本价值趋向。孟子讲“人性善”,认为善的根源即在于人的善的本性,并且还给它界定了性质:人人固有的,是人的本质属性。孟子在回答弟子公都子关于人性的疑问时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侧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栋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他认为所谓善性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是“仁义礼智”四种善端的萌芽,他们根植于人的内心。孟子还从三个方面证明了这一点:一是,当面对一些特定的情境时,人天生所具有的道德属性就会被激发出来,他用“乍见孺子将人于井,皆有J沐惕恻隐之心”及“齐宣王不忍牛之毅棘”来判定人皆有“恻隐”和“不忍”之心。二是,认为善性是人与禽兽之别。他说:“人之所异于禽兽者,几希。

  (二)以人性善为出发点的道德修养理论

  儒家的道德修养思想主要是就个人而言的,即个人通过主观努力,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因此,道德修养注重道德的主体性地位,而且是将人作为道德主体的主体性地位。孟子提出用修养来保持和发扬人皆有之的“仁义礼智”四种善端的萌芽,并认为“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在孟子看来,“仁义礼智”虽根植于人的内心,但仍需将其扩而充之,以促使各种德性的圆满展开。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即在于能否充分发挥先天所具有的善性。天赋的资质,需要通过道德主体的主观努力,践履自己的德行,将内心之仁爱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原则加以培养和发展才能保存。所以,孟子所讲的“善心”不是仅仅停留在“人之初”潜在的善上,而是在此基础上加以后天的修为以达到人性的至善为目的,为此他更加注重通过后天的自我修养来保存善端。

  三、孟子道德修养理论的价值意蕴

  孟子的道德修养理论自成体系,其价值主要在于他所提出的一系列丰富而独到的见解和主张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理想人格为目标的价值选择

  人的生活总是朝向一定的价值目标,在道德生活中也不例外,需要一定的道德目标来引领。然而,道德目标的确定则需道德主体进行价值的选择。价值选择的活动,是追求自己目的的活动。面对人生道路上可供选择的多元化价值,人们往往很难做出抉择。“仔细体验过人生的每一个人,都会承认人生无时无刻不充满着选择,一个人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与其选择了怎样的人生道路密切相关。一样的血肉之躯,一样的时代背景,甚至一样的环境条件,却常会产生不同的人格,这里除了一般原因之外,主要是由于他们选择了不同的人格。可见,价值选择在目标选择上的差异性决定着不同的人生道路。

  (二)以内在之维为途径的价值实现

  个人作为活生生的存在物,个人活动和个人意识是道德生活和道德意识的形式。道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主观状态。“当社会的道德规范、道德要求为个人所认同,变成个人内心的自我规范和道德信念,才有道德行为,才能形成现实的道德关系和伦理现实,实现道德的调节功能。孟子的道德价值实现途径重在向内心求索,是以内在之维的存心、尽心、寡欲、内省、养气等方法为主的修养途径,突出了个人在道德活动中的自决、自主、自控的属性。

  四、孟子道德修养理论的现代价值启示

  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正遭遇着信仰危机和道德沦丧的严峻形势。“在中国社会面向现代化而经历前所未有的历史转型之际,我们原有的信仰与道德正在失去作为社会稳定和安全的作用。社会公德和包括商德、医德、师德、官德的职业道德,无一例外地在滑坡,社会没有了敬畏,也没有了底线。面对重建信仰与道德体系的内外紧迫要求,我们应当看到道德修养在道德建设中的重要性。一种道德规范能否真正在社会上施行,关键在于它是否能内化为社会成员自主自觉的道德修养。

【浅谈孟子道德修养理论的价值意蕴论文】相关文章:

和而不同的思想意蕴及其当代理论价值10-06

浅谈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的论文06-14

浅谈工程建设监理论文04-15

浅谈指称理论的进化论文10-19

分组教学浅谈的教育理论论文06-20

人格的哲学意蕴及其价值序列10-06

全球伦理及其价值教育意蕴11-02

认同的哲学意蕴与价值认同的本质11-02

试论儒家道德修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