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公民概念在我国的发展

时间:2021-10-01 13:14:45 法学论文 我要投稿

公民概念在我国的发展

  摘要:从“公民”的缺失,到公民概念的确立和普遍使用,公民概念几乎伴随着中国追求宪政的每一步进程。公民概念在一个国家发展的特殊历史影响着公民意识的培养以及公民社会的建立。中国百年历部宪法性文件在臣民、国民、人民、公民的使用上的发展变化及其背景折射出政治话语的变迁和政治文明的转型。在国人孜孜以求的宪政建设中,公民实质上是指具有国家国籍并有权参与国家公共权力行使与监督的人。但长期以来“公民”的习惯用义与文本含义之间的落差,说明公民概念到了亟需澄清的时候。

  关键词: 臣民  国民  人民  公民

  今天,公民概念几乎是一个国际社会通用的概念,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每个国家都在同一意涵上使用公民概念。公民概念在一个国家发展的特殊历史影响着人们对公民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公民概念被中国接受的历史并不长,但公民观念却是一个足以影响中国社会生活的过去及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国,公民概念始终伴随着国人追求宪政的历程。本文主要从法律文件的角度考察公民在我国的历史,并认为公民概念到了亟需澄清的时候。

  一、近代 以前:“公民”的缺失

  从汉字词源学角度考证,“公”和“民”分别有着丰富的含义。

  “公”是一个会意字。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以下8种解释都能从一定角度说明“公”的含义如①公,平分也-《说文》。背厶谓之公,或说,分其厶以与人为公-《韩非子。五蠹》。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春秋。元命苞》。兼覆无私谓之公-《贾子。道术》。举公义,辟私怨-《墨子。尚贤上》。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②公气(正大,公正);公素(公正质朴);公洁(公正廉洁);公慎(公正谨慎);公诚(公正诚实)。③共,共同:如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清。黄宗羲《原君》。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清。袁枚《黄生借书说》。④公患(共同的忧患,共同的祸患);公拟(共同拟定);公律(公认的规律)。⑤公共,公家,公众的。与“私”相对,如:汉之为汉,凡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汉。贾谊《论积贮疏》。⑥公中(公众;大伙儿;公家;公有的。引申为谁也不管的);公揖(向众人所作的一个揖礼);公本(公众的奏本);公欲(公众的欲望);公饯(公众举行的饯行宴)。⑦属于国际间的问题。如:公海;公元;公尺,公里。⑧雄的,雄性的。如:公畜。

  “民”也有多解:①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如: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说文》,“萌”表示精神上的黑暗和无知。民,氓也-《广雅》(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谷梁传。成公元年》。夫民神之主也-《左传。桓公六年》。天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左传。闵公元年》。黎民阻饥-《书。舜典》。民不适有居-《书。盘庚上》。哀我征夫,独为匪民-《诗。小雅。何草不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史记。项羽本纪》。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②泛指人。如民受无地之中以生-《左传。成公十三年》。食者,民之本也-《淮南子》。石斧之民-〔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公”和“民”连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词,是近代以后才出现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存在“公民”这一概念。马克斯。韦伯曾就此指出:“在西方之外,从来就不存在城市公民的概念。”

  没有民主政治、没有独立个人的地位、森严的封建等级是造成近代中国以前公民概念缺失的主要原因。于君,传统中国一直是实行皇帝专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民主政治无从产生。偶有圣贤明君重视人民,也只是民本思想的流露。于民,公民无需享有和行使政治权利,无需做自己的主人,只需做一个安分的守法主体、一个顺从的义务主体即可。

  同时,个人没有独立的人格,更不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