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学校、社会、家庭德育三结合的思考

时间:2021-10-02 09:22:52 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学校、社会、家庭德育三结合的思考

    伟大的德育引领我们上升

学校、社会、家庭德育三结合的思考

    ———引题

    无须论证德育在孩子一生中的作用,但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必须首先要明确: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德育的三个支柱,缺一不可。美好的愿望经不住现实的碰撞,轻轻一碰就会支离破碎。本文试以“学校、社会、家庭德育三结合的思考”为题,对新形式下如何开展德育工作做有益的探索。

    一、在德育中,学校处于左右两难窘境,扮演了尴尬的角色。

    德育不同于智育和体育。智育可以用分数来衡量,用升学率来标榜其效果显著,同样,体育也可以用皮尺和秒表来测量,而德育呢?很遗憾,我们至今找不到一种测量“德育”的尺度。某学校曾做过一次尝试:在校内建设“道德银行”。把道德转化为大小面额不等的钱币,今存明支。学校为此煞费苦心,却引来了社会上的一片斥责。“当道德用钱币来衡量时,道德还能称其为道德吗?”校方无言一对,“道德银行”遂就偃旗息鼓了。

    “德、智、体全面发展”一喊几十年。“智”是发展了,智育的发展捎带了“体”的向前阔步,而“德”却是没有大的起色。德育的发展举步为艰,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关注。校方说:

    “智育不发展行吗?有升学率压在头上哩。体育成绩加入升学考试总分,在升学考试临近时,学校不得不“磨刀霍霍”,发展体育。

    校方也有委屈:

    “升学率提不上去,学生、家长和社会一片不满。有谁在平日关注过‘德育’?只有出了事,才拿学校行师问罪当替罪羊,这公平吗?”

    在社会功利的压迫下,学校就显得有些急功近利了。学生在校相安无事则罢,一旦发生什么事,首当其冲指责:“德育怎么搞的?!”凡事都有因果,这里摁下葫芦那里就起来瓢。

    案例1:2003年11月25日,在沈阳市育源中学门口发生一起市民在校门口遭遇学生撕打事件。该校一女生在买东西时,与一市民发生口角,市民遭到该校10多名学生的拳打脚踢,最后该女士拨打110报警,才得以脱身。面对民警的质问,肇事学生仍然谩骂不止。

    种种探索失败后,学校只能回到老路上去:“四平八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利用每周一节班会课,进行德育教育。”课堂教学不同于社会和网络,教师所选的案例应经得起推敲,抵挡住学生的反问。社会和网络所展现的问题,却很少顾忌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而社会和网络所展现的大量问题汹涌澎湃的冲击着课堂的德育教学。课堂和网络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无意识的教育,这种无意识的教育加强了课堂教学的难度。

    案例2:周一班会。我在班内开展了“老实本分做人,就会铸就成功人生”的活动。整堂课进展的很顺利,学生大都认同我的观点。在临近结束时,后排一男生站起来说:“老师,你的观点我不赞同。‘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我认为,只要在短时间内能暴富,可以不择手段。”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始东一言西一语讨论起来,涉及到社会和家庭还有社会上某一部分人。范围之广是在备课时预想不到的。

    从中我体会到,现在的学生的思想意识远远超出我们思想的范围并且很有见解而缺少成人的顾忌,敢说敢言。德育也应是持久战,四十分钟可能起不到多大的效果。德育还应是学校、社会、家庭联动的大课堂,单独求全责备某一方是不合理的。在长期的德育教育中我摸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每周不定期举行一次排练和讨论。让学生扮演家长、教师和社会中各色的人。让他们模仿演示社会中涉及到德育的事件。让他们自己去体验、讨论和感悟。活动的目的是把社会规则移植到校园,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体验中,培养自身的道德选择能力。学会比较,学会判断,在互动中明辨是非。一学期下来效果显著。

    案例3:捡到一元钱究竟交给谁。

    生1(扮演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