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朱熹教学思想中辩证范畴探微

时间:2021-10-01 19:57:02 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朱熹教学思想中辩证范畴探微

朱熹教学思想中辩证范畴探微

张新生

朱熹教学思想中辩证范畴探微

朱熹的教学思想是在继承儒家先贤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广泛考察了历史和当时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各种情况,考察了教学的各个方面,提出了较为完整的教学理论,特别是他的教学思想更多地是从对自己的治学经验与教学经验的反思中总结出来的,充满睿智和辩证法,具有更大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本文拟对此作一些发掘与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圣学与训诂

这对范畴讲的是圣贤思想和语言技能的关系。

朱熹对以前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考察作了详细的考察,发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灵魂在丧失。他指出们教学中历来存在的两个主要的问题:⑴“秦汉以来,圣学不传”,读书人“不知复求圣人之意,以明夫性命道德之归”;⑵“儒者唯知章句训诂之为事”。并指出问题的严重:“风俗日敝,人材日衰,师生相视漠然如行路之人”。“学校之名虽在,而其实不举。其效至于风俗日敝,人材日衰,虽以汉唐之盛,而无以仿佛乎三代之叔季”。到了宋代,这种情况就更严重了,他分析了福州学校和中央官学的具体情况,“福州之学在东南为最盛,弟子员常数百人。比年以来,教养无法,师生相视,漠然如路人。以故风俗日衰,士气不作,长老忧之,而不能有以救也”。朱熹分析了问题的原因:“师为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忘本逐末,怀利去义”,“太学者,但为声利之场,而掌其教者,不过取其善为科举之文”。“未尝闻之以德行道艺之实,而月书季考者,又只以促其嗜利苟得”。

“圣学”与“训诂”,是从阅读理解这个角度看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语文技能的,从写作表达这个方面看,也是“文”与“道”的关系。朱熹提出“文道合一”的观点,几乎取消了语言形式的作用。他说:“这文皆从道中流出,岂有文反能贯道之理?文,是文;道,是道。若以文贯道,却是把本为末。以末为本,可乎?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唯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三代圣贤之文皆从此心写出,文便是道。”

朱熹看到了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在学习活动中的分离,还看到了这种分离如果走向极端会造成教学与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对立,从而产生严重的后果。读书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角度看,具有不同的功利目的,个人的功利如果与社会的要求对立起来,就会造成教学与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脱节,基础知识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育人的脱节。人们一旦把教书与读书当作干禄取仕的手段,办学也就违背“国家所以立学教人之本意”。朱熹认为这种做法是忘本逐末。

他针对当时科举制度“追求利禄”的功利主义和专以“文词”取士的考试方法,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认为“及至隋唐,遂专以文词取士,而尚德之举,不复见矣。积至于今,流弊已极,其势不可以不变”。他批评科举制度使“世之为士者,不知学之有本。……所以求于书,不越乎记诵,训诂、文词之间,以钓声名,干利禄而已”。他认为“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缉缀言语,造作文词……”,但他提出的纠弊办法却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主张“罢诗赋”。“所以必罢诗赋者,空言本非所以教人,不足以得士,而诗赋又空言之尤者,其无益于设教取士,章章明矣。”可以看出,朱熹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他反对学习中片面追求语言形式和语言技能,使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蜕变成“干禄”手段;却片面追求文章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性,忽略语言技能的训练。他的文道合一的思想影响至今,现在语文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文道统一原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