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从生活中来 回生活中去

时间:2021-10-01 18:15:07 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从生活中来 回生活中去

内容提要: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指出了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本文就以此为基本理念,提出教师应注重数学课堂中的"生活化"教学。文章首先阐述了注重数学课堂中的"生活化"教学是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的,接着再阐述在实际教学中应如何注重数学课堂中的"生活化"教学,要求做到以下四点:1、基本技能训练"生活化";2、逻辑思维训练"生活化";3、应用题训练"生活化";4、日常生活"数学化"。论述时理论联系实际,深切的感召广大教师能朝这个方向去努力,强化数学课堂中的"生活化"教学。

关键词:"生活化"、注重、联系、感受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一句话,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注重"生活化"教学,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新课课程标准》在教学的注意问题中,特别增加了第3条,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笔者从以下四方面展开阐述及研究。

技能训练"生活化"

基本技能训练"生活化"要求训练着眼于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 一年级的"圆柱、正长方体、球的认识",通过看一看(看圆柱有什么感受?)、找一找(学具盒中哪个是圆柱)、摸一摸、比一比(它们是圆柱体吗,鸡蛋、灯泡等的形状是球吗?)、想一想(生活还有那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玩一玩(玩玩圆柱,你发现了什么?)等活动,既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述,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动促思,体现了"动中有学"、"玩中有学"的思想 。

又例如,在教学六年级数学《圆的周长》,教师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这样组织教学:出示一个圆形铁圈后,师问:看了这个铁圈,你们想知道什么?(周长)要知道周长,有什么办法?

生1:用绳子绕铁圈一圈,再量出绕铁圈一圈绳子的长度,可以知道铁圈的周长。

生2:将铁圈拉直,再用尺子度量,便可知道铁圈的周长。

生3:用铁圈在桌子边沿滚一圈,再用尺子量出滚过的长度,同样可以得出铁圈的周长。

师:你们真聪明!都用自己的办法解决了问题,现在用你们所研究的方法来解决一个问题--小铁球转一圈的周长是多少?(师边讲,边演示)

生:(疑惑数秒,犯难了)怎么求呢?刚才的方法都不管用了。

如上教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整个学习过程是亲切、自然、具体、现实,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逻辑思维训练"生活化"

逻辑思维训练"生活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

例如,我在教学《学看钟表》时,我是这样教学的:

▲认识整时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