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1-09-02 11:16:22 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

  摘    要: 人文素质教育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是对人才定义中的应有之意。解决当下高校人文素质薄弱的问题应着眼于在理念层面加深认识, 在实践层面科学地理解和把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现实路径, 在评价机制上淡化功利, 注重内涵予以保障。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 高校; 人文素质; 培养途径;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对坚持立德树人,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科学认识和把握。人文素质教育也应是新形势下对人才定义的应有之意。高等教育绝不是仅仅培养某一方面的专才, 而是必须要承担社会职能全面的人, 即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并存,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兼具。落实到实践层面, 高校旨在培养既具有专业知识技能也具有良好的道德文化修养的人才。

  1、 人文素质教育概述

  得益于历史文化传统, 西方的人文素质教育可谓源远流长。“早在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期, 重视教育特别是自由主义的教育理想就已经在亚里士多德的《论政治》当中鲜明地提了出来。”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 国外教育发达国家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系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1]。例如美国作为拥有世界一流大学最多的国家, 人文精神已经根植于其教育文化传统中, 人文精神已经成为大学教育的核心与灵魂。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学术上, 倡导自由中立;在办学上, 讲求兼容并包;在学生培养上, 注重学生服务社会的精神培育和个体对生命高度的尊重。

  国内人文素质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 历经几十年的研究与发展, 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 我国高校在人文素质教育上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指导体系, 在实践层面尚未凝结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 人文素质教育比较薄弱, 亟待解决。归结到现实层面:即重理轻文。正如学者们形成的共识:“人文危机首先表现在人文学术活动‘不景气’, 人文学术的内在生命力正在枯竭。工具理性泛滥无归, 消费主义甚嚣尘上, 人文学术也渐渐失去了给人提供安身立命的终极价值的作用, 而不得不应付要它自身实用化的压力”。有学者指出[2]:“现代大学的知识结构在科学的大力渗透下, 越来越变成一种知性的混合体, 讲学统不讲人统。大学里面已出现知识排他性倾向, 即只有科学才是知识, 其他不是知识。”随着科技昌明带给人类辉煌进步的同时, 社会上出现道德缺失、道德心冷漠、世风日下, 大学生道德滑坡、生命意识淡漠、理想信念弱化等问题为中国道德建设提出新课题。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提升公民人文素养至关重要。

  2、 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

  时下,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症结在于:教育理念上的重理轻文思想犹存, 教育实践层面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难以平衡, 教育评价上的功利因素诱导弱化了人文。因而理念层面对人文教育足够重视, 实践层面形成科学和人文精神在教育上的优势互补, 评价层面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是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统一还是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因此,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具有内在的理论根据。“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科学文化既具工具价值又有人文价值,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实质上是相通的, 都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薛天祥教授指出, 科学精神中内涵了人文关怀, 而人文精神中体现了科学理性基础, 科学与人文是相互交融的。人文文化尊重探索客观规律, 与科学的“真”是相通的。人是科学探索科学活动的主体, 因此科学中也应包含人文情怀。而科学不但求真, 还以臻善、达美做为其目标追求。科学文化既具有工具价值又内涵目的价值即人文价值。因此,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是人类文化精神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们在追求真、善、美的最高境界上是相融通的。”在高等教育中[3], 致力于完整人的发展, 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整合不仅具有理论依据。同时, 作为人文素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是内在统一的。丰厚的人文知识是人文精神确立的前提, 而人文精神的确立是获取更多人文知识的内在驱力。只有确立了人文精神, 才能外化为个体的人文行为。而人文行为的实践有赖于人文精神的指引。由此可见, 人文素养的最终落脚点在于个体实践活动。而科学精神揭示的本质、规律最终是人类社会生活服务的`, 在社会生活中获得价值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最终统一于人类实践活动。

  3、 人文素质培养路径

  当前的社会历史形势下, 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着重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社会公德的培育、社会责任感提升和对生命的敬畏意识。

  3.1、 破除重专业轻人文的执念

  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首先应在理念上正确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 确立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阵地。就宏观而言, 人文素质教育关系着国家民族的长远发展, 是一个国家软实力重要体现和良性持久发展的保障。就微观而言, 人文素质是个体综合素养高低的体现, 是人才的重要指标。因而, 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首先应该在理念上破除重专业轻人文的观念。具体实施层面应该首先从高校的课程设置上入手。理论课程学习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它承载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性知识, 具有系统性和逻辑严密的特点, 便于个体集中完整地掌握文史哲等人文知识的精华, 可以有效地奠定个体人文素质教育的知识性基础。

  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中, 有所谓文理分科的问题。分科的初衷是发挥个体的兴趣特长, 因势利导, 以使个体在专长上获得深入的长足的发展。但是文理分科培养专业人才并不意味着放弃人文素质教育或将其边缘化。恰恰相反, 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通识知识是专业人才定义中的应有之意。所谓有才无德, 其行不远, 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的社会用人标准体现了“德”的重要意义。

  3.2、 贯穿于个体学习生活

  人文素质的培养不限于“课堂、教材、教师”, 应该贯彻于个体的学习生活中。人文素质教育目的地在于人文精神自觉地转化个体的行动。因而, 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实践, 在实践中形成个人的感知、体悟、经验, 将之固化为个体特有的人文知识、良好的社会心理和文化修养, 从而塑造和完善自我, 发展和培养个体的人文素养。因此, 人文素质的培养不限于“课堂、教材、教师”, 应该纳入个体的学校学习生活之中, 成为个体生命生活自然而然的一部分。

  其次, 人文素养教育是一个“外因”通过“内因”发挥作用的过程, 因而人文素质应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功能, 应以引导、启发、体悟来引领大学生积极主动“塑造自我”。大学生自身能动性的调动始终是其人文素养提升的关键所在。任何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和发力者是受教育者自身。因此, 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力, 以其自我完善、主动发展是一切教育教学措施实现机制。

  3.3、 轻功利重内涵

  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缺失、弱化问题受到功利目标的驱使。我们在教学评价上习惯于量化的有形的可视的可操作的, 对于抽象的无形的无法直接量化直接比较的不接受不认同。而科学主义恰合了这种需求。科学精神遵循严密逻辑的思维方式, 建立严密的逻辑的框架, 重视形成演绎推理系统, 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化, 强调过程的严密性计划性。科学主义的结果具体有形, 可量化, 可分析, 可比较, 从而对教育产生极大诱惑。体现在学校教育层面, 理科学习因其教育效果清晰可见, 便于量化进而评价, 人文学科其教育效果难以量化不利于比较, 加之教育历程漫长从而使得重理轻文思想尤甚。

  因而, 培育人文素质教育应该回归教育的本质, 即促进人的发展。在课程设计上彰显人本化和个性化, 在课程文化上强调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在教育目标上淡化功利思想, 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重视人文精神文化素养的陶冶, 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追求个体的人格建树等重要的对人发展更为根本性的东西。在评价体系上应确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教育评价不仅仅看成绩和分数, 而而强调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实现对人的评价的多元化。

  4、 结语

  康德曾说过:能充实心灵的东西乃是闪烁着星星的苍穹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人文素养无论对于社会发展抑或人的发展都具有核心的地位和长远的意义。加强高校人文素质的培育首先应在教育理念上深刻认识人文素质教育对于社会、个体发展的长远意义, 从而一以贯之地坚定不移地推进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在实践层面, 应把人文素养培养纳入个体学习生活中, 纳入人的自然成长过程中, 切实有效将人文素质培养落到实处;在评价体系上, 应给予人文素质培育创造条件, 注重形成性评价, 注重对学生评价的多元化, 为人文素质的实施给予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宏斌.中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 2012.

  [2]张汝伦, 王晓明, 朱学勤, 等.人文精神寻思录之——人文精神: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J].读书, 1994 (3) :3-13.

  [3]潘宗华.高等教育中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融合问题研究[D].郑州:中原工学院, 2013.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相关文章: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论文09-25

浅淡护理人文素质教育问题与对策07-21

单位内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3-01

LBS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7-08

种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9-13

幼儿膳食存在问题及对策07-31

大学生综合测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02-09

护理专业新教学计划中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7-26

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