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素质结构的探究

时间:2021-11-04 12:40:02 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教师素质结构的探究

[摘要]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而教师素质则是其必备要素之一。人们在认识教师素质时,应该把“教书育人”这一最基本的职责或任务作为前提,努力提高教师素质既可以实现教师专业的发展,同时也是本质性问题的体现。基于人们对“教书育人”的理解不同,所以对教师素质的认识也是千差万别。因此,将教师素质的范畴抽象出来是很有必要的,教师素质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结构,它的每个范畴所包括的基本内涵都相对独立地构成了一个多方面、多层面的结构,而各个素质范畴之间则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的结构体系。

教师素质结构的探究

[关键词]教师素质 素质结构 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032-02

一、教师素质含义的理论意义

教师素质是什么?它的含义又是什么?这是目前教育界急需明确的一个概念,如果对教师素质的观念不同,就会直接影响对教师资格培训工作的目标,同时也影响着教师资格培训制度改革的方向。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要给教师素质做出一个既全面又科学的定义,单凭简单地探索研究还远不够,还必须经过具体实例的钻研,从不同的视角深入了解教师工作的真正意义和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特殊性,进而为全面、客观地理解教师素质含义,获得有价值的实证材料。分析表明,教师素质的科学含义必须具备以下内容:其一,能够实实在在地映射出教师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本质及其职业所带来的特殊性;其二,对教师素质的理解应该在深刻的理论背景的支持下,而不是由研究者凭空想象;其三,教师工作的核心内容就是教学活动,所以在制定教师素质定义时必须着重于教学活动的本身,要以教学活动为基准;其四,教师素质也是一个系统的结构,它的内部应该由复杂的成分组成,而不是那种以元素主义为主的教师素质观念;其五,教师素质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这正是它的精髓所在,同时也是结构和过程的统一;其六,这个科学的定义不仅能给教育实践工作和教师培训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因此,我们近些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结果表明,教师素质实际上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所展示出来的并能决定着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品质有着直接而显著的影响。

二、教师素质结构的研究分析

如今,已有很多的研究者对教师素质结构从理论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比如著名研究学者叶斓认为,教师素质应有以下几个特点:要有与时代精神息息相关的教学理念,拥有多层次复合结构特点的知识结构,具有发掘多种新能力的能力(如教育能力、研究能力等)。顾明远学者是从“职业意识、业务能力和心理素质”这三个方面来阐述教师素质结构的。研究学者邓志伟对教师素质结构也进行了分析,他提出了一种比较新颖的看法,即教师不仅应该具有教学素质(包括管理素质、个人素质、专业素质),还应该具有独到的个性和经验(如智慧、意图、意识、技能等)和操作模式。这个观点将教师的个性和经验以及操作模式作为了重点关注,这就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教师素质结构观点,启发和引导了社会对教师素质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各个研究者们对教师素质结构关注的焦点也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在传统教师素质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强调教师必须具有新的能力,如反思考能力、研究能力等。另外,研究学者,如胡艳也提出,教师的素质还应该能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能力、职业的责任感、为社会和人类服务的理想、职业道德素质,而且还应该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博学的专业知识、研究能力。还有杨德广先生认为,教师不仅要在科学文化知识、教学相关理论及规律、教育的管理和研究能力等方面达到要求,还要具有较好的审美观和心理素质。

目前,国内学者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潮中,除了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智慧、专业技能、教育理念、职业精神等基本条件外,还要求教师应该成为新一代的学习者、研究者、行动者。这些观点和看法的提出使教师素质结构越来越具有时代性,同时,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三、研究教师素质结构存在的问题

未来教育的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已经通过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向和各种教育思想的走势表现出来了。从教育发展的模式看,发达国家历经知识、能力和情感本位,直至发展到今天则趋向于综合素质取向。有关的研究显示,国外关于教师素质的研究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方面是强调教师自身在一些方面上所具有的特长,对教师素质目标的培养较为具体,以及较强的可操作性在实践中也会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以重视知识因素为基础,同时也要强调教师的同情心和对学生的关心等人格因素的培养,以及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因素培养。

针对教师素质结构的分析研究,国内学者在这方面存在着一些局限性。第一,国内研究者比较重视对老师未来形象的构想,对教师素质的完整性要求更高,着重追求教师素质结构的系统化和整体化。研究表明,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研究者将会对教师的素质进行全面、系统的构想,同时也会逐渐趋于理想化,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发现缺乏可操作性。第二,现阶段我国对教师素质的研究基本上是在思辨性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有较少的实证和研究。根据中国期刊网上文献的报道看,虽然关于教师素质结构研究的文章已经达到上千篇,可大多缺乏可操作性,缺少具体的实践性的研究。我国教师素质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教师素质状况不容乐观。这种情景下,一个尖锐的问题就明朗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即一方面是无数的研究学者、教学者及管理人员对教师素质结构问题的积极探讨,另一方面是我国教师素质水平还较低,针对这种状况我国的研究者以及教学人员应该进行认真的思考。因此,我们在对教师素质结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时,应该立足于现实基础之上再进行深入探讨、实证性和实践性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教师素质的提高。

四、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些建议

从大环境来看,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已经逐渐变高,教育必须承担起造就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人的重大使命。教育发展要与社会同步,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比以往更高的.教育教学水平,而不再是过去传统上的“教书匠”,而是应该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专家。这样一个严峻问题就产生了,即怎样调整教师素质的培训内容,才能使教师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型教育工作者? 在当前的形势条件下,教师素质的培训主要解决两方面问题:首先,就是转变和更新教师观念。解决了观念问题,思想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这样才谈得上对教育教学能力进行培养。其次,是以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培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种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增强教师教学的自觉意识,培养教师经常进行自我评估的习惯和能力,增强教师对其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增强教师对学生反应的敏感性。具备了这些能力,教师就可以应对因环境的改变而给教学带来的各种问题。

五、教师素质结构的意义

古往今来的研究者,他们对教师素质的观点和看法为研究教师素质结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者的研究和探讨既为教师指明方向,又对其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其一,明确提出了对我国教师素质构成的要求,树立了教师应遵循和追求的目标,促进了教师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其二,为如何提高教师素质提供了理论依据,使教育机构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进而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其三,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教师素质所呈现出来的新特点,也为教师适应课程改革形势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林崇德,申继亮.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6):16-22.

[2]熊梅,王敏,李广.现代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标准的调查研究报告——现代教师素质评价标准[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9(5):49-52.

[3]汪波.教师素质结构主要因素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4):38-39.

[4]唐松林.教师素质的实然分析与应然探讨[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11):34-39.

[5]张传燧.教师的类型及其素质培养探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11):58-63.

[6]张学民,申继亮.国外教师教学专长及发展理论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1(3):1-5.

【教师素质结构的探究】相关文章:

大学英语教师素质的探究07-08

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探究07-24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与教师素质结构的重建的论文10-08

论新时期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结构的要求10-04

调整教师自身素质结构适应课程改革需要10-04

国家审计人员的素质结构10-18

优化中国粮食行业结构的对策探究07-12

新时期适应高师音乐教学的教师素质结构论文09-09

基于学生素质的音乐教学探究论文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