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

时间:2022-11-10 15:23:57 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

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1

  [摘要]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本文阐述了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创业教育必将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缘由,并提出了在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几项措施。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然而,目前绝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将创业教育纳入正常的规范的教学中,没有开设自主创业的相关课程,学生缺乏系统创业教育,同时,社会软环境也缺乏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足够的支持。我国的创业教育仍处于自发、分散、探索的状况。本文阐述了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创业教育必将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的缘由,并提出了在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几项措施。

  一、创业教育必将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缘由

  1、我国就业市场不够稳定,传统职业就业机会减少

  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力提倡优化结构,使得一些产业、一些地区选择了资本密集型即以资本投入替代劳动投入的增长经济的道路,社会产业结构产生了变更,传统产业萎缩,导致传统产业就业机会减少,目前,第一产业已经不再具有吸纳就业的潜力,曾经是吸纳就业重要领域的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也在下降,只有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仍保持较高的吸纳就业能力,成为目前中国就业增长的主要支撑。根据国际有关经验,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毕业生创办“民营性质”的小企业,既是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又是发展经济、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的重要途径。

  2、小企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可以为社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从世界性规律来看,一个国家的企业99、5%以上是中小企业,65%~80%的劳动者在中小企业就业。小企业同样可以为社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这种贡献主要表现在:

  (1)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

  (2)新产品的发明。以美国为例,美国无论是高新技术产品(如计算机软件)还是一般的民用产品(如食物),其新品种中的三分之二,均由个企业发明。

  (3)提交税金。由于小企业能够提供许多大企业所不能提供的服务,而且有很多创造发明,因而,小企业的销售量很大,能够为国家提交大量的税金。

  因此,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大力发展小企业和个体企业将成为开发人力资源的重大举措。

  3、我国创业环境处于国际一般水平

  在创业环境九个方面的国际综合评分中,我国处于一般水平,但对大学生创业而言,所面临的环境条件与国际比较,则是比较一致的,既有政府政策支持、市场比较开放、鼓励研究开发转移等多项有利条件,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且可以肯定,在政府的重视、关心下,大学生创业的条件将得到进一步改善。但在我国毕业生创业的比例尚不足1%,与国外相比差距非常悬殊。因此,创业教育必将纳入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措施

  1、鼓励学生树立创业观念和责任意识

  首先应对学生开展创业观念教育,使学生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目前,很多人认为就业是自己需要雇主,自己在就业方面是被动的,创业教育则要使学生将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其次,应引导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出发点和良好的心态,创业不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炫耀,更不是闲着没事,创业不能一步登天,可先从简单创业做起,从小做起,逐步发展为职业创业、规模创业;第三,应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感,有些同学认为自己的社会社会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就贸然决定创业,结果遇到失败,有些同学不负责任,烧别人的钱,圆自己的梦,结果两败俱伤。

  2、通过开设必修的基础性创业教育课程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

  创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很强的过程,创业涉及许多知识,如管理、市场营销、财务、法律、税收等知识,不能仅凭匹夫之勇和心血来潮办事。创业教育课程应包括创业观念教育、创业素质教育和创业基础知识教育。开设必修的基础性创业教育课程主要应侧重于创业观念和创业素质的教育。创业和就业是两种不同的处事态度,表现出做事主体两种不同的素质。传统教育主要是就业型的,在教学特点上是帮助学生掌握现有的知识。创业型教育则重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能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以掌握的学习技能为工具,去获取新知识,创造新知识。创业素质教育应侧重于创业心理品质的训练和培养。教师可通过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活动使学生及早树立创业意识,锻炼学生在顺境中吃苦耐劳、承受挫折的能力。

  只有知晓创业艰辛,把握创业机遇,才能成为具有较强创业能力的人,才能承受日后更大的社会压力和挑战。

  3、通过专题性和实践性创业课程开展创业能力的训练

  创业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是创业成功的必备条件,可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类。专业能力是创业的前提,主要体现为职业岗位必备的从业能力、社会知识及法律法规的运用能力、接受理解新技术的能力等;方法能力是创业的基础,它是指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工作方法,主要体现为信息的接受和处理能力、捕捉市场机遇的能力、分析与决策的能力、联想迁移和创造能力、确定企业布局的能力、发现和使用人才的能力、理财能力、控制和调节能力等;社会能力是创业的核心能力,是指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行为能力,主要体现为人际交往能力、谈判能力、企业形象策划能力、合作能力、自我约束能力、适应变化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等。学校可通过组织有关创业知识的系列专题培训讲座、开展创业案例教育、组织多种形式的创业模拟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

  4、为学生创造模拟锻炼的机会,体验创业教育有关内容

  创业教育有关内容的体验十分重要,通过这种体验能够获得创业的感性认识,是创业教育成功开展的前提条件,因此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创业教育有关内容的体验。譬如,可让学生利用一些时间体验创业生活,将学生组成小组设计商店店面、寻找商店地点、给商店取名、判断销售目标、讨论预算、开发广告等。还可以适当开展创业计划竞赛活动,举办创业计划竞赛有利于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在创业作品的设计过程中,学生会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查阅大量的资料,其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锻炼;通过竞赛提供的指导及进一步的系统培训、学习和交流,可使学生全面地接受创业者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通过比赛,可培养学生敏锐的市场观察能力和科技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说服能力、组织能力,还可以结识未来创业的合作伙伴,增强创业的勇气和信心。

  5、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学校、社会创业资源进行创业指导

  学校应积极建设创业教学基地、创新实验基地、社会实习基地和注册培训基地、创办创业园等,以各种方式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科技型公司,从事技术发明、成果转让、技术服务等商务活动。指导学生根据院校所在地和生源所在地两个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经济基础、技术条件和社会环境等因素选择创业的领域,创业项目的选择主要应与专业有关,以现有资源为主,以智力不主。在课堂上,我们应帮助学生发现家乡及学校所在地的创业优势,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创业信息、选择创业方向,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咨询和跟踪服务。同时,政府可通过设立小额贴息贷款,或借助社会风险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大学生开办、承包和改造企业,特别是小型科技民营企业。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20xx年以后,“创业”将成为我国大学生就业中一个新的关键词,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与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大趋势相适应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创业教育也必须适应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趋势。然而,从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活动的现状和形势来看,目前仍处于尝试和摸索阶段。因此,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转换教育机制,改革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人才培养方式,通过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基础教育和针对部分有志创业学生的专项创业能力训练,加强对教育对象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以满足和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芳:基于制度创新的学生社团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中国高教研究,20xx(09)

  [2]韦进:适应与超越之间: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国高教研究,20xx(04)

  [3]吴金秋:创业教育的目标与功能、黑龙江高教研究,20xx、11

  [4]纪文元:对在高校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xx、9

  [5]赵志军:关于推进创业教育的思考、教育园地,20xx、9

  [6]王扬铭: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职业教育研究,20xx、10

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2

  大学的英语教学中的创新就是要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且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基础的教育。所以,英语教学中要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并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创造出英语的学习氛围,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当前的大学英语教育不断向前发展。从而培养出高素质英语专业的人才。本文就从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育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对我国大学英语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不断加深,而英语作为世界上通用的语言,成为了各个学科领域必不可少的信息传播媒介。随着我国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社会上对于英语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尤其是对大学英语的改革呼声也日益高涨,这就是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希望本文能够给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能够有所启发。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滞后

  在信息时代中,对于知识的更新是很重要的,目前我国高校教学中对英语教学课程普遍存在认识的误区:一、仍然采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造成学生学习的效率低下,二、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千篇一律,教学方式极其乏味,这些教学模式的缺陷造成了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水平低,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对于学生课堂的实践能力不太注重,不利用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这种教学方式很难培养英语的创新型人才。

  (二)大学英语口语水平较低

  在大学生英语的课程中,口语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现在学生往往只注重书本知识,却往往忽视了在英语的课堂中的口语能力,造成了学生在面对英语的实际情况下时不知所措。要想培养大学英语的创新型人才,务必要注重大学生的口语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乐趣和对实现创新能力的渴望。

  (三)大学英语的应试教育弊端,教学理念落后和教学方式的呆板

  在我国的高校,教师受到了传统的教学中应试教学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对于知识的索取只是仅仅停留在应付考试上,却并没有注意到大学生教学的核心是实践,而在考试中英语实践分数的比例往往也低于20%,而大约70%—80%是考察大学英语书面知识,这就造成了在学习上只会培养大批死记硬背的学生,而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往往差强人意,同时,对于一些具备创新能力的同学也就有失公允,现代社会的最需要应该是创新型人才。所以社会所需的英语人才就是我们所要培养的人才,而这种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人才的发展和成长空间。

  二、对于我国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创新措施

  (一)创造学生之间良好的学习氛围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在学生间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让学生自选题目进行解答,如果有需要可以让学生之间自行组建英语交流小组,并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英语软件帮助,查找和课题相关联的资料。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进行英语的立题、研究、探究等自主学习的活动,帮助学生运用现有的知识来提高解决英语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上更应该注重教学目标的科学性,改变传统乏味的教学方式,通过创造学生之间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之间的学习乐趣,从而极大挖掘学生创新的潜力。

  (二)充分挖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就是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创新潜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举办英语技能比赛,让学生在技能比赛中形成竞争意识,另外,在技能比赛规则的设定上要增加综合设计性的课堂,从而实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挖掘。课程的设计元素中不但要符合大学英语的前瞻性和探索性,内容的设置还要体现一定的难度,培养学生的英语独立思考能力。又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可以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引导学生“手、脑”并用,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获得创新灵感,另外,在展示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增加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与自己的生活实践相关联的事物中吸引眼球,这样可以极大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并结合当下社会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进行高效教学。

  (三)英语教育中考核方式分层式教学的转变

  大学英语分层教学,为教学效率的创造条件。学生的英语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学者就应充分利用好这一点,采用不同层次的教学计划、设定不同层次的英语测试,时刻对学生英语水平有充分的把握,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其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提升学习效率的基础之上,来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奠定坚实基础。实施英语分层教学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它是对当前教学方式的一种肯定。教育最终受益者是学生。分层教学符合这一需要,充分调动了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掌握程度高低与未来发展息息相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采用其它有效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从而在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基础上,教学质量也得到了保证。分层教学促使教学活动有序展开,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发展。

  以学生管理为切入点。要想实行分层教学就必须对学生实际情况有充分了解,并不是简单的试卷就能够检测出来。例如:针对刚入学的新生,在参考高考英语成绩同时,应该再组织一场考试,将学生成绩分成若干部分。如:听力成绩、阅读理解、口语表达、单项选择等各项成绩,摆脱原来只依照成绩进行教学的方式,这样以学生管理为切入点,充分尊重了学生主体性,为其提升学习英语的兴趣提供保证。

  结语:创新思维是现代社会中培养人才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特别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领域,一方面,要能够创造学生之间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挖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还要能够注重在英语教学中,对于英语教育中考核方式分层式教学的转变,在另外一方面,让学生在与自己的生活实践相关联的事物中吸引眼球,这样可以极大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并结合当下社会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进行高效教学。教师要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也要紧紧跟随时代发展的潮流,在教学上更应该把创新思维的培养放在第一的位置,这样才能不断提升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3

  摘 要: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既缩短了各民族之间的距离,又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对人类的教育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为教育的交融提供了契机。

  关键词:大学教育论文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既缩短了各民族之间的距离,又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对人类的教育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为教育的交融提供了契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课题,它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自身变革不可避免的趋势。大学如何在全球化大进程中提高国际化水平、 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走特色发展之路,已成为大学发展的现实和挑战。

  一、什么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及教育国际化面临的障碍

  什么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对于这个问题,人们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各不相同,可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大学教育国际化也常被称为高等教育国际化。IAU(国际大学协会)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上而下的,也有自下而上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变化。”从特征上看,大学教育国际化主要体现在观念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管理等诸多方面。观念的国际化主要包括确立现代化的改革观、发展观、质量观、价值观、人才观、合作观等;教学的国际化主要包括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专业设置、课程标准及教学质量评估等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和管理的国际化,应该着力于人才知识和市场观念的掌握、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心理状态和沟通能力的拓展上。从外在含义上来讲,强调大学的开放性,各国都要开放教育市场,既要到国外办学,也要接纳外国在本国办学,强调资源的共享性,各国要广泛地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做到扬长避短、互通有无。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大学是移植西方大学制度的产物,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大学的`发展就是在交流和开放中对西方大学某种标准的择取。面对新一轮的教育国际化,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讨教育国际化与特色化的关系、办学体制、评价机制、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机制、教学方法等议题。我们在借鉴西方大学国际化经验的同时,更应该结合自身特点,总结我国大学国际化的不足,挖掘国际化潜力和优势,制定教育国际化策略。但是,在推进教育国际化的同时我们也面临层层障碍,这其中既有组织层面的也有来自个人层面的因素。例如,国家和学校没有独立的针对国际化的发展目标、政策和策略支持 ,缺乏国际合作的沟通机制和共享国际资源的平台,教师和学生缺乏参与国际化所必需的兴趣和热情等。那么,结合现代中国教育发展体制,我们究竟该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热潮中推进教育国际化,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二、教育国际化要考虑的两个问题

  教育国际化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学生国际化。培养通晓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并能把握国际大势的各行各业的领导人才,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时代使命。学生国际化就是指国际大学间的学生流动,包括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本国学生前往他国就读。其中有长期留学和短期留学,前者一般是为了取得学位或因课题研究,后者则多属于校际交换或短期研修,主要在于获得文化经验和语言能力。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事业,不仅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共同战略,也愈来愈成为发展中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

  其次应该考虑的是教师国际化,也就是引进强大的师资力量。教师作为整个教育系统中另一重要因素,教育的国际流动也成为大学教育国际化的一条捷径。具有国际知识和经验的教师可以直接推动教学、科研的国际化发展。教师可以到外国进行一些前沿的高深研究,从事某项特定的研究项目或钻研某种专门的学科,可以有助于充实教师的经历,提高其技能,进而提高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大学要有计划地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攻读学位、进修、访问或交流,汲取前沿的学科专业知识,感受新的技术,学习使用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以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化素养。

  最后是课程体系国际化。要做到课程国际化,首先是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为提高学生国际适应能力, 大学应将课程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整体设计,构建体现国际教育的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如开设世界哲学、艺术、文化等课程,让学生了解世界文化。开发与建设并重,在现有课程中加入国际元素,如国际教育、国别研究、国际网络课程等。开设专门的国际教育课程,开展普遍关注的国际重大课题研究等。只有在国际化课程观念指导下开展课程建设,才能紧跟时代和世界的步伐,大学课程国际化才能顺利进行。然后就是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应与国际通行课程的形式、方法和手段接轨,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

  在任何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往往会变成加快这一发展的催化剂。高等教育只有走向国际化,才能够更有效地利用优质资源,更新理念,拓展视野,提高社会和人们相互依赖的意识。

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4

  摘要: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发育日趋成熟,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十分强烈。但由于大学生自身道德理性不成熟,对恋爱与婚姻的本质、内涵认识不足,以及客观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在处理恋爱与婚姻问题上出现了种种矛盾,影响到学业和身心的健康发展,甚至成为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隐患,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婚恋观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婚恋观。

  关键词:大学生婚恋观 婚恋观教育

  一、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特点

  所谓婚恋观,是指男女双方对恋爱、婚姻和性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包括对爱情本质、择友标准、恋爱道德、恋爱与婚姻关系、婚姻道德与责任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婚恋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恋爱、婚姻行为的价值取向,关系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大学生将来的幸福。

  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和婚恋行为呈现以下特点: 1.择偶条件的理性因素多于感性因素。在以人品、经济收入、容貌、文化水平、性格、能力、贞操和共同语言等多项条件为备选项目的大学生择友标准调查中,人品(64.7%)、共同语言(33%)、性格(41.7%)成为影响男女生择偶的共同首选因素,而能力(57.3%)在女生择偶条件中占一定地位,男生比女生更注重容貌。“经济收入”和“文化水平”因素没有受到大学生的青睐。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在选择恋爱对象时趋于理性,注重人品、性格等个性特征,淡化容貌、经济收入、文化水平等感性要求;强调将志同道合和共同语言作为恋爱的基础。

  2.性观念在日趋开放中有坚守。审视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普遍状态时,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和对性的观念。调查显示,有近1/3的大学生对“性解放”“性自由”持认同态度;近80%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表示理解。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整体呈现开放、宽容、理解的态势,传统的性观念在发生改变。但不能将大学生性开放思想简单地等同于庸俗的性自由观点。因为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性行为应建立在爱情基础上,只有双方真心相爱、恋人关系稳定、将来准备结婚的情况下,婚前性行为才是可以接受的。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的性观念是受道德约束的。同时,男生女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存在性别差异,男生接受程度高于女生,而女生对性行为的责任期待高于男生。有50%的男生表示会对性行为负责,而80%的女生希望对方对性行为负责。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对婚前性行为的开放、理解、宽容态度,反映出传统贞操观在大学生的婚恋意识中在逐渐淡化,但是这种态度在对自己和对他人身上是有区别的。就是对与自己无关的人较宽容,而对自己的婚恋对象较苛求,普遍希望对方是纯洁的。在这一问题上男生的双重态度尤为突出,不管他是否有过婚前性行为,但对自己的婚恋对象保持童贞的要求仍然十分强烈。这种矛盾态度会影响大学生未来对婚姻的满意度,可能的结果是婚前性放纵与婚后幸福感成反比。这种负关系更应引起女大学生的足够重视。 "

  3.恋爱结果的理想化与现实的冲突。在传统的婚恋观中,婚姻是爱情的升华,是恋爱的结果和归宿,同时,也是恋爱者的美好愿望。在关于恋爱与婚姻的关系问题调查中,虽然有78%的学生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婚姻是爱情的'升华”,但只有20.8%的男生与25%的女生选择恋爱是“为了将来婚姻”;更多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恋情与婚姻是两回事,校园恋情是难有结果的,只能将“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奉为爱情格言。这说明,一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能正确理解恋爱与婚姻的关系,对爱情的归宿——婚姻充满期待,对恋爱的态度是积极的、认真的,是符合道德标准的;另一方面,大学生也能理性地看待恋爱与婚姻的不同,普遍认为婚姻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受到经济、事业、家庭等诸多非感情因素的影响。而在校大学生恰恰缺乏维持婚姻的稳定基础条件,未来存在很大的变数。尽管在校大学生拥有结婚的权利,但选择“在大学期间结婚”的不足3%。“毕业即失恋”是大多数校园爱情的共同结局。既渴望爱情有结果,又迫于现实压力而放弃爱情,反映大学生对恋爱结果理想化与现实并存的矛盾心理。只注重恋爱过程、不在意恋爱结果,是大学生理想与现实冲突的产物,带有明显的悲观主义色彩。

  4.恋爱关系不稳定,矛盾、纠纷频发。盲目恋爱的结果必然是恋爱关系的不稳定,“闪电式恋爱”必然导致“闪电式失恋”。校园恋人常常会因为思想、性格、志向、兴趣不合或一方移情别恋而发生矛盾和纠纷,甚至导致分手。面对恋爱纠纷,大部分大学生能理智对待,92.91%的同学表示能心平气和地接受,但要查清原因,汲取教训,重新开始。但也有一些学生在恋爱中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投入太多,对恋爱对象过分依赖,一旦恋爱受挫,往往情绪失控。当恋人做出对不起自己的事,8%的人表示可能“采取报复措施”;13%的人表示“当恋人提出分手时会痛苦得难以自拔”。而恰恰是这少部分人群的偏激、不理智,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不稳定因素。当前各大校园频频发生的暴力事件、自杀事件相当一部分都与此有关。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总体上呈现多元化价值取向的特征,由传统保守的婚恋观逐渐向开放的婚恋观发展趋势明显。在恋爱动机、择偶标准、婚前性行为、恋爱结果的态度上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和冲突,大学生的婚恋观和婚恋行为迫切需要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二、当前高校婚恋观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随着大学生恋爱问题的逐年升温,婚恋观教育已引起相关部门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高度重视。新编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统编教材已将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和树立家庭美德作为专门章节。但教育者受传统思想束缚较深,对大学生婚恋观教育问题认识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不显著。

  1.教育者观念落后。一方面,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强调学习专业知识和拓展能力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强调将理想信念、政治觉悟、意志品质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忽视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理念还停留在“禁止大学生恋爱”的年代。另一方面,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的家长和教师羞于与孩子、学生交流婚恋问题。在很多教育者的眼中,恋爱、性与婚姻是很私密的事情,难登大雅之堂。与学生公开讨论婚恋问题,更是有损所谓的师道尊严。所以,在有限的婚恋教育中,教育者往往“犹抱琵琶半遮面”,使婚恋教育流于形式,不能给学生以实质性的指导。对大学生婚恋问题的漠视和忽视,客观上弱化了婚恋观教育的效果。

  2.婚恋观教育内容滞后。在现有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材中,婚恋观教育篇幅较少,内容粗略、滞后,缺乏与时俱进的发展与更新;重传统道德原则教育,缺乏恋爱方法、技巧、艺术的教育,忽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是有关性的教育在很多高校还是空白。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生理已发育成熟,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需要了解性知识,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使大学生依赖网络、书籍、影视作品获取有限的性知识,片面理解甚至是误解西方的“性解放”和“性自由”思想,导致大学生中庸俗的性自由思想流行和性行为超越社会的认可。

  3.婚恋观教育形式落后。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两课”教师、辅导员和党政机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灌输式理论教学和主题讲座进行。这种教育形式较适宜于团体性普及教育,比如传授基本的婚恋常识、婚恋关系的权利和义务、恋爱道德与婚姻法律责任,但不适合就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互动交流和个体性的指导。而婚恋问题具有强烈的个体性,每个人碰到的婚恋问题各不相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4.婚恋观教育方法落后。在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上,现行的教育方法手段单一、粗糙,预防性教育不足,惩罚性教育有余,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由于婚恋观教育“浅尝辄止”,学生的具体问题、焦点问题得不到解决,使得大学生在处理恋爱问题时,违法违纪行为层出不穷,如为恋爱旷课、私自校外租房同居等。教育者平时对学生的恋爱不管不问,出现问题时往往用严格的校纪校规进行处分,有的学生甚至因此断送学业。 "

  三、改进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建议与措施

  针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呈现的特点和现行婚恋观教育的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教育理念、更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使婚恋观教育不仅能促进大学生婚恋道德重塑,更能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实现教育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1.把握大学生身心特点,更新教育观念。处在青年时期的大学生,身心发展日趋成熟,需要与异性交往,追求美好的爱情,符合这个年龄段年轻人的生理特征和心理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必须面对“恋爱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这个事实,培养爱与被爱的能力也是大学生必修的课程。不能因为大学生有相应的行为能力、恋爱问题有一定的私密性,就主观认为大学生恋爱问题纯属个人私事,教育者没有责任和义务;也不能因为大学生因恋爱问题导致的恶性案例逐年增多,就反对大学生恋爱。过分地宣传恋爱的负面影响,会使部分学生对恋爱产生恐惧感,“谈爱色变”,并且会将这种不良情绪泛化到正常的人际交往中,直接影响到他们将来的恋爱婚姻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鼓励大学生追求美好的爱情,主动关注大学生的恋爱生活,及时纠正不正确的婚恋观念和恋爱行为,疏导恋爱矛盾和纠纷,排查安全隐患。

  2.丰富婚恋观教育内容,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婚恋观教育必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思想,帮助解决问题。将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性道德教育融入婚恋观教育中,引导大学生正确解读西方的“性解放”与“性自由”思想,树立健康的性观念。加强恋爱与婚姻统一性教育,培养婚恋责任意识;树立恋爱婚恋道德教育与恋爱艺术教育并重的意识。恋爱、婚姻作为一种人际交往方式,既要受平等、忠诚、尊重、负责等基本道德的约束,又必须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之所以校园恋情会演变成校园暴力,原因在于很多大学生不能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婚恋对象、不善于表达爱情、不能理智对待失恋。国外一些大学包括中学对学生的婚恋教育非常细致,小到约会的地点选择、约会时的着装都有指导。这种细致入微、简单实用的恋爱艺术指导值得借鉴。

  3.拓展婚恋观教育的渠道,普及型教育与个体化教育并行,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并重。要提高教育效果,必须改进婚恋教育形式。大学生婚恋教育应从两个层次进行:一是加强普及型教育,即普及婚恋常识、婚恋道德、婚恋法律责任,培养健康向上的婚恋观,包括安全、健康、文明教育。这种普及性教育可以以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的形式举行。二是深入开展个性化指导。婚恋问题涉及个人隐私,每个人面临的具体问题各有不同。婚恋教育应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个别同学的特殊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某种程度上说,这种个体化的教育和指导更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需要通过细致入微的管理工作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信息,培养信任感,这样,一旦学生在恋爱关系中出现问题便能主动与教育者沟通、寻求帮助,或由教育者主动出面干预、化解矛盾。

  为适应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尊重不同性格特征学生的交流、沟通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开辟便捷的服务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对学生的困惑及时进行指点与疏导,尤其是要建立恋爱挫折干预机制。因为完善的恋爱挫折干预机制,能帮助学生宣泄、转移不良情绪,减轻痛苦和压力,解除因恋爱而导致的心理危机。

  4.开展文体活动,加强人文修养,充实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大力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符合大众需要的文娱体育活动,增强集体凝聚力,培养高雅兴趣和爱好,丰富校园生活,转移情感的兴奋点;另一方面,可借助优秀文学作品和经典影视作品的感染力,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人文修养,体验健康、文明、纯洁、崇高的校园爱情。

  [参考文献]

  [1]胡珍.当代大学生的恋爱与择偶[J].中国青年研究,20xx(6).

  [2]姚利民.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xx(7).

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5

  1互动式教学改革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探索实践

  1.1关于互动式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

  互动式教学改革是近年来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探索方向,即以任课教师为主导,为学生为主体,强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并且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讨论与互动,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互动式教学有其突出的自身特点:一是互动性,相对于传统课堂教育中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更突出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由被动到主动,教师则由主讲转向引导与参与。课堂上师生关系处于平等地位,对话与合作;二是合作性,互动式教学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学习研讨,通过头脑风暴,交流讨论,集思广益。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团队学习力,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三是趣味性,互动式教学中教师根据实际教育需要有意设置一些互动游戏、案例分析、提问抢答、角色扮演等环节,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氛围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学习热情。

  1.2我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互动式教学改革的背景

  笔者所在的学校近年来学院不断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置成全院公共必修课,总计32个学时。

  进入20xx年,学校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反映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瓶颈,90后大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与积极性不高,教堂出勤率明显下降,课程教学实际效果难以保证。有鉴于此,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做过大量调查研究后,决定在20xx级新生部分班级中试点推行互动式教学改革。

  1.3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互动式教学改革一次实践运用

  根据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统一规划,笔者针对所教的市场营销161班进行教学改革的实验。

  (1)教学前期准备工作。一是教学方案的整体设计。笔者坚持“启发原则”与“参与原则”,即将引导启发与学生参与作为整个教案方案设计的核心;二是教学内容的设计,在研究过营销专业学生的特点(知识结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对此笔者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提前写好教案并适当调整教学课程内容;三是教学场地安排,结合于互动式教学特点,笔者提前申请了学院多媒体多功能活动教室,并且科学地布置好场地。

  (2)教学实施开展情况。首先,上课之初,笔者将全班42名学生随机分成6组,每组7人。紧接着在笔者的主持下进行了一个简单的破冰活动。10分钟的热身小游戏过程中,选举出每位小组的小组长,同时活跃了课堂氛围;随后,笔者以一个视频案例切入教学,要求各小组就视频内容进行讨论并且发言。教师借机观察与推测学生学习的热点、难点,进而在接下来的讲解中有针对性地引导与讲解。两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各类问题引导发学生自主思想,自己找答案。下课前笔者为学生列了1-2本参考资料,要求学生课后阅读,下次课上进行分享与发言。

  (3)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评估。2节课的教学中,有热身游戏、案例分析、交流讨论与自由发言,学生认真投入,积极性与主动性强、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与把握也较为充分,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此次互动式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若干不之足与几点思考

  2.1课前的准备工作仍有不足,教学技能技术仍需提升

  尽管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从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到互动方式上都有认真的设计,但仍然未能最大限度地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在引导与启发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过程中也显得有些生硬。这些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互动式教学不但要求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技能技巧,还要求教师对互动式教学有深刻的理解。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引導学生积极参与,良性互动,既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技能的熟练掌握,更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年龄、性格特点、知识水平、行为习惯有深入的了解。教师要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学生身上,为学生为主体,全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潜力。

  2.2互动式教学改革的预期教学效果难以有效把控

  两节课的教学过程,课堂氛围热烈,学生积极性高涨,争先恐后地发言,欢声笑语不断。但学生对课程教学知识点的掌握是否到位,则难以有效把控。在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教学重点和难点设置问题,让问题切中要害,真正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掌握教学重点内容。同时教师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个性特点和理解能力,在引导学生思考时,充分地激发其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学生深入到教学核心内容中去。

  3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互动式教学的几点思考

  3.1互动式教学是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教育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其自身特点,心理健康教育课在传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同时,还担负着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互动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师说,学生听”,而是通过师生双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充分参与,对教学内容通过多情境、多内容、多形式的良性互动方式的探讨,使每一名学生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良好个性品质的目的。互动式教学能有效切合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特点,它通过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学生在参与中磨炼自己的思想,形成相应的情绪情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益。笔者认为互动式教学将是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教育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3.2进一步调动广大高校教师运用互动式教学的积极性是关键

  笔者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互动式教学改革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保证实际教育效果等方面起到了十分明显的效果。但在这一教学改革中教师对互动式教学改革的态度起着关键作用。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师地过去认真备课、认真组织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投入更多地时间设计教学环节和与学生良性互动,同时要也需要教师掌握更多地教学技能技术。与此同时还要教师克服过去陈旧的教学观念,真正做到课堂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自己最好的老师!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发挥互动式教学应有效果。

  3.3互动性教学改革要进一步突出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方式是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接受主体的教育过程。互动式教学改革则突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师把握提问引导的质量,教师提问的水平直接关乎最终的教学效果。学生正是通过教师的问题得以更加深入地思考与探究;二是课堂上的专题讨论要有一定的深度,才能激起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三是教师要掌握倾听的艺术。教师通过通过有效倾听鼓励学生积极思想、畅所欲言,引导学生向更深的方向发展。四是教师要充分把握好互动的范围,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用专业知识吸引学生,努力接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并且尽可能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进来,最大限度地展现互动性。

  参考文献

  [1]刘野.互动教学内涵及实施策略[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xx(3).

  [2]许倩.课堂互动教学的分析与认识[J].课程教育研究,20xx(1):123-124.

  [3]冯萍.谈互动式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定位[J].大学教育,20xx,(5):88-90.

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6

  计算机在当今社会中已经普及到了生活中的各个行业,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工具。在大学中,计算机教育已经非常普及,在每个大学生毕业前,都应该学好计算机这个基本工具的应用,因此对大学生的计算机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当前,我国的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刚开设时,来听课的人数很多,但是后来越来越少,不仅是理论课人很少,实践上机课人也不多,所以对学生的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一、当前计算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们的计算机水平不同。

  对于现在的大部分学生来说,从中小学就开始接触计算机,所以在大学中进行计算机教育时,学生们的起点都不是零,这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受到城乡差异及地区差异的影响,学生们在入学时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水平高的学生在小学就开始接触计算机,到中学时已能够自己编一些简单的小程序,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强。还有些学生来自较偏僻的山区,因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对计算机还没有接触过。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按照正常的自然班进行授课时,授课内容对基础好的同学来说知识陈旧,对上课失去兴趣。对基础差点的同学来说,讲解太快跟不上,容易对上课失去信心,这样的教学模式肯定是不利于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提高。

  (二)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率不高。

  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采用的一般是学生上机实习和教师多媒体授课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只讲授不实践的弊端。但是,这种方法还是存在着较明显的弊端,采用多媒体方式的教学后,授课的内容增加了很多,且远远多于传统授课时的内容。这些内容同时被灌输到学生们的头脑中时,学生很难对此有着较强的记忆能力。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操作演示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学生并不能立即进行实践,这就导致刚学的内容会很快就忘或是学生根本不感兴趣。多媒体教学在现阶段的.理论授课中,采用的仍是演示的方法,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弊端仍然没有被改变。

  二、提高我国大学计算机教育水平的措施

  (一)采用分层次教学法。

  分层次教学法很好地解决了教学过程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具体方法是,在学生全部入学后,先进行一次摸底考试,按照学生们的成绩划分为慢班、快班和免修三个不同层次的班级。对于慢班的学生,因为没有计算机基础,一切从零开始,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对计算机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述,每一个知识点的讲授都不要太快。课下让学生进行部分练习题的练习,同时将学生进行上机实践的机会适当增加。对于快班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部分计算机知识,但是不能很熟练的操作,教师应制定合理的授课计划和授课内容,在课堂尽量不要讲太多,点到即可,指导学生自己进行操作,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免修的学生,他们对基本的操作和基础知识都已经掌握,教师可适当给他们布置一部分上机题目,比如PPT、Word排版等。采用这种分层次教学法,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既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又减轻了教师自身的压力。

  (二)加强教学实践,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校园网络资源也是很重要的教学资源,学生在教师的教授过程中有些问题可能没有听懂或是不理解,可以在课后到校园网上查找一下。要提高校园网络的使用率,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很重要。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将相关的教学文件和教学信息发布上去,这是学生在网络上获取相关学习信息的重要途径。在课余,学生可到校园网上查看相关的学习资料,或是进行学习项目的自选,还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和交流。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既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又能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三)加强对学生的上机指导,明确实验目的。

  在实验过程中,要有着明确的目的和要求,且能够保证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对每次实验的结果进行考核和检查。对于验证性的实验,要合理性地减少,对于综合型和设计型的实验要适当增加。学生能在不断进行的试验中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将他们的求知欲大大激发,便于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探索能力的培养。比如对数据库进行讲解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为本班同学建立基本信息数据库,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从而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行大大提高。

  (四)提高师资水平。

  要想使教学质量得到充分的保证,师资队伍建设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教学中,每个教师都会遇到“角色创新”和“角色学习”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将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行不断提升,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不仅学习本专业的课程,与本课程相关的其他专业课程也要进行认真学习,努力提高教学能力。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住最新的科技动向,这样在授课中才能顺利解答学生们的疑问和提问。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也需要进行提高,因为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积极进行创新探索,将理论转为创新实践。对教师来讲,计算机教学是个特殊的过程,教师应在此过程中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积极发展学生的创新性和主动性,将计算机教学目标更好地达成。

  三、小结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计算机教育变得更加重要了。计算机教学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建立新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加强对计算机教学的改革,促进计算机教学的质量,让学生能更好地使用计算机这个基本工具,为祖国培养出合格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7

  一、聋人大学生的职业心理问题

  在知识文化水平上,聋人大学生可以说是聋人中的佼佼者,但在就业过程中,他们却依然无法摆脱聋人群体的独特的心理困境,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脱离现实,对职业有过高期望值。聋人大学生对未来职业往往有较高期望值,表现在他们对职业的选择和收入的要求上。在对未来职业的选择上,很多聋生想做聋哑学校的老师,还有的学生想做教授、设计师等。他们对未来收入的展望也普遍高于健听大学生。消极等待,逃避就业。许多聋人大学生毕业后并未及时工作,或一再拖延,或干脆放弃就业,从此赋闲在家。一部分聋生积极就业的意识不强,自己不主动联络工作,更多是依赖学校和家长;些聋生经历了几次求职失败后,就选择逃避,不再努力寻找工作机会。缺乏职业素养,频繁跳槽。一些聘用过聋人大学生的企业反映,聋人大学生难以管理,他们脾气火爆,安全守纪观念不强,还存在频繁跳槽的现象,对企业造成很大的困扰。因此,它们不会考虑再次聘用聋人大学生。长此以往,必将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整个聋人大学生群体的就业。

  二、聋人大学生职业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聋人大学生职业心理表现出上述问题与其独特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对社会认识不足。由于沟通障碍所导致的信息接收的困难,使得聋生对于目前社会的就业形势并不十分了解,他们认为只要上了大学,未来的生活就是有着充分保障的。殊不知在大学不断扩招的今天,有多少健听大学生毕业即失业。

  当这种盲目乐观的心态与残酷的现实交锋时,势必对聋人大学生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自卑和畏惧心理。聋人大学生普遍存在着自卑或自傲两种极端的性格。自卑的聋生不断地否定自己,认为自己与健听人相比很差,迟迟不敢面对社会就业的挑战,一再逃避;而自傲的聋生则认为自己是聋人中的佼佼者。从小到大,他们一直是被同学羡慕,被老师爱护的,因此,他们认为,就业也会一如既往地顺利。他们对就业抱有不切实际的憧憬。当真正面对竞争残酷的社会时,他们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一再受挫后易产生畏惧心理。这就导致了聋人大学生群体在就业时的逃避和退缩心理。性格固执,脾气暴躁。不可否认,聋人群体有着独特的人格特征、听觉障碍儿童常有固执性、自我中心、缺乏自我控制、冲动性强、易受人暗示等消极的人格特征。”

  这种性格使其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反映在职业发展上,即入职后出现的难以管理等问题。聋人往往认为,健听人对耳聋及聋人持有消极的态度,因此,当其在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常将其归因为健听人欺负他,导致其易与听人发生冲突,给企业的管理带来困难。缺乏系统的职业心理教育。聋校的职业教育,一方面,在内容上存在着重技能教育轻道德态度教育的问题。学校更多关注的是毕业生在职业技能方面的准备,而常常忽视了包括职业道德,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角色转变能力等方面在内的职业心理教育。

  另一方面,时间上,聋校与普通学校一样,职业教育是一次性完成的。即学校只在聋生就业前安排职业教育课程,一旦学生毕业,学校便认为对学生的教育过程已经结束,不再予以关注。但与健听大学生相比,聋人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存在更多的困难,需要持续的多层面的就业指导和帮助。

  三、培养聋人大学生健康职业心理的教育建议

  (一)在聋人大学生入职前学校要建立系统的健康职业心理教育体系

  1.学校要培养学生自主择业的意识

  可通过开设课程或讲座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使其对从事职业的性质、任职资格、社会待遇、优缺点等进行认识,为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乃至自主择业的意识奠定基础。

  2.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态度

  教师可通过案例展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公民基本职业道德内容,使学生了解进入社会工作的基本道德要求。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聋人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首先,要让聋人大学生接受自己,建立自信。教师应使学生明白,耳聋虽然是一种缺陷,但是并不影响他们具备其他方面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并帮助他们挖掘自身多方面的潜能,最终实现顺利就业。其次,要使聋生正确认识健听人对聋人的态度。在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和宽容。凡事不要总从聋人与听人有差别的角度去考虑,犯错时,要认真地做自我归因,并主动与他人进行沟通,解除误会。

  4.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强化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职业心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聋人大学生在加入社会后能够适应工作后的生活,因此,了解真实的就业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条件允许,学校可尝试与某些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争取为聋人大学生提供一个参观、实习的基地。聋人大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可了解到企业的运营方式,员工相处及配合的'情况,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状况形成一种更直观的认识。不具备上述条件的学校,也应尽量增加聋人大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使其了解健听人的情感表达方式与行为方式,有助于他们工作后与同事沟通与交流。

  (二)聋人大学生入职后学校要建立系统的健康职业心理追踪体系

  在聋人大学生入职后,学校应该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跟踪帮助。包括对聋人大学生在从业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进行指导,帮助用人单位了解聋生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做好聋生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工作。一方面,学校应对聋人大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给予正确的指导。聋人大学生刚刚走出学校这一相对封闭的环境,离开自己熟悉的老师与同学,在进入健听人为主的工作环境中,他们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怎样与同事及领导进行有效的沟通,怎样与同事建立和谐的关系,对于同事的误解应怎样处理等。学校应安排固定的教师定期与聋人大学生进行交流,针对每个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不同的问题与需求,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指导。另一方面,学校要与用人单位进行良好的沟通,使其了解聋人大学生的个性与行为特征,尽量减少因为沟通不畅导致的各种误会及矛盾。由于沟通的困难,聋人心理与生理需要常常无法被人了解,使之形成了急躁、冲动、易受暗示的性格。如果用人单位不理解这些性格背后的成因,就会形成聋人不好接触,不好管理的印象,长此以往会形成恶性循环,无论对于聋人大学生还是用人单位都会造成伤害。学校应主动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对聋人大学生在工作中表现出的行为特点给予解释说明,慢慢地使用人单位了解聋生,理解聋生,最终接纳聋生。总之,学校应尽可能地帮助用人单位与聋人大学生建立一种有效的交流方式,帮助聋人大学生渡过入职最初的困难时期,使之更快更好地融入工作环境。

  (三)家长应提高聋人就业的认识

  在聋大学生就业择业的过程中,家长的态度会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家长对子女就业不重视,不关心,聋生往往会对就业抱有消极的态度。而家长之所以形成这种态度,根本原因在于其对聋人就业问题认识不够。很多家长与子女无法交流,所以,将就业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但是,家长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学校提供的就业帮助毕竟是有限的,而家长的关心则是长期的。所以,家长应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聋人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之中。这包括,就业意识的渗透、社会就业形势的信息传递及物质与精神支持。家长应主动与学校联系,了解目前聋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并将其传递给子女;要多与孩子交流,了解其职业兴趣,然后尽可能为其提供精神与物质上的支持。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强聋人大学生的自信心,也能增进亲子间的感情,有利于聋生形成健全人格。

  (四)社会要改变轻视聋人的观念,在了解的基础上尊重并接纳聋人

  由于沟通渠道的缺乏,社会对聋人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并不了解。一种观点认为,聋人大学生尽管是大学生,但依旧是聋人,知识水平和能力都很差。甚至更有人极端地认为,只要是聋人,就什么也做不了,持这种观点的企业往往会拒绝聘用聋人大学生;另一种观点则走向另一极端,认为聋人大学生和健听大学生一样,不用特殊交流方式就能够完成日常工作,完全忽略了聋人大学生的特殊性,使他们在从事职业活动时由于无法接收到信息而感到迷茫,由于不被理解容易产生各种误会和矛盾。上述两类观点的产生都是由于社会对聋人不了解,对聋人大学生不了解而造成的。社会应该清楚认识到,无论在任何年代,聋人都将是社会的一部分,与其一味的排斥或怜悯他们,不如试着去了解他们,尊重他们,接纳他们。聋人大学生尽管特殊,但同样能为企业,为社会做出贡献。

  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增进聋人大学生与社会的沟通与交流:

  第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聋人及聋人大学生的认识水平。

  第二、建立家长培训学校。增进家长对聋人大学生的了解,并帮助其顺利就业。

  第三、为聋人大学生建立求职就业网站。聋人大学生大多喜欢上网,政府可以尝试建立与聋人大学生就业相关的网站。

  在内容方面

  网站既可以提供及时的就业信息,就业政策,也可以提供以往聋人大学生成功就业的经验,及各种就业心理辅导信息等。还可设置信箱、论坛之类的栏目,安排有经验的教师及时地解答聋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灵活有效地帮助他们。聋人大学生的职业心理教育应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学校要建立系统的职业心理教育体系,家长要提高对于聋人就业的意识,同时,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最终,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提高聋人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帮助他们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

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8

  当前我国对学前教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家和各地都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因此,电大教师应抢抓先机,发挥自身办学优势,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进行认真的思考,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一、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思考

  学前教育专业目前要达到毕业学分至少完成21-22门课程,其中13门中央统设课,至少选8-9门非统设课程,而专业中的非统设选修课程,根据新规则我统计了一下保守数字有16门(通识课只按选l门课程计算),要想在短时间内将这些非统设选修课程的资源建设好是非常困难的。而从节约办学角度讲,在生源未达到一定程度时,为每门课程都设置专职的课程责任教师是不现实的,所以每个电大可能会面临小专业建设资源师资紧张的现实情况,那么如何在师资较少的情况下建好专业中的各门非统设课程的资源,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和考验。

  对于非统设课程,就要区分情况对待。能依靠相近专业共享的课程资源就争取共享,并取得相应课程责任教师的支持。比如说教育学和现代教育技术两门课程与教育管理专业的课程可共享资源,而教育管理专业这两门课程的资源相应丰富,责任教师是非常有经验的两位老师在担任,而且教材的使用情况也是一致的,这就可以将原课程的资源从学前教育专业要求出发,帮助进行整合或补充一些考核说明等资源上去,很快将这两门课程的资源整理到位,并上传到学前教育专业的相应课程平台上,发挥了电大系统是一家的优势,并请教师直接对分校教师在资源应用上进行指导,这使课程达到了资源共享。

  二、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思考

  1. 组建区域学习共同体。

  我们调查发现,学员最困惑的是如何将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决定给学员设计安排职业成长指导教师和学业指导教师,组建学员学习共同体。可将全市分为几个区域,按照区域建立学习共同体,要求学员的职业成长指导教师和学业指导教师,必须加入学习共同体QQ群。每个学习共同体挑选若干名骨干教师,作为职业成长指导教师,每位骨干教师轮流做一学年的学习共同体组长,负责本区域的教育、学习、教研工作。要求学员在骨干教师的引领下,积极参加区域教学教研活动,每次活动均为参与学员记继续教育学分。每个区域每期至少要组织一次全区域参与的优质课,必须邀请主持继续教育培训的教研员与电大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参加,并将此次活动计入学员的`继续教育学分档案和电大相关专业课程的形考成绩记录。鼓励学员们积极参与区域优质课比赛,从区域选取优秀代表参加每学年县教师进修校举办的优质课比赛,以赛促学。

  2. 开展主题教学活动。

  专业教师根据幼儿教育五大领域教学,设计几个主题教学活动。学前专业教师和继续教育教研员,安排每个区域学习共同体参与主题教学活动。要求每个区域学习共同体,派一名教师准备一节有关主题教学活动的公开课,学前专业教师和继续教育教研员负责指导上课教师。届时我们的专业教师和继续教育教研员必须参加公开课,也邀请能够参加的学员尤其是本区域的学员去观摩、研讨学习。充分发挥县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力量,请相关骨干教师准备一节主题教学活动,分区域送教下乡,保证每个区域一学年至少有一个主题教学活动。还要求我们的区域县骨干教师呈现优质的示范课,为学员的教学起到切实的促进作用。课后将骨干教师 PPT、教学设计、专业教师和教研人员点评、学员发言谈论等形成文字均挂各个区域学习QQ群,使学员们充分的分享、交流、学习。

  3. 提升教学专题讲座水准。

  一线的幼儿教师,喜欢观摩教学、研讨和得到骨干名师具体指导,非常希望有高质量的专题讲座。应收集学员反馈意见、不断总结以前专题讲座的经验,注重提升专题讲座的质量。例如笔者参加了“学前教育专业骨干教师培训班”。培训归来,就幼儿教育前沿理论、教学改革、培训感受和体悟,给学员做了比较全面、专业、有质量的主题讲座。并将学前专家的讲座笔记加以整理,结合自己的反思结集,形成学前专业培训学习资源,以飨各位好学学员。此外,每学期应利用面授辅导课的时间,开展几次高质量、高水平的专业讲座,邀请经验丰富的全国优秀园长和优秀幼儿教师担任讲座嘉宾,给学员讲如何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等。

  4. 注重教学拓展延伸。

  应强化专业教师教学管理责任和教学实践反思,督促教师对教学拓展、延伸过程的监控和激励。教师要关注教学的拓展延伸,通过电话、QQ、网络、作业辅导等,关注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强化专业学习。学员将问题传到共享里,授课教师必须在相关的时间段内加以处理,并将答疑内容上传至共享,以便更多的学员受益。真正实现“一人提一问,多人受益”的设想。专业授课之后,教师给定阅读材料或相关的网站,教师主持班级网上研讨会,学员进行网上学习汇报,以促进教学的拓展与延生。鼓励教师就本学科收集最新的改革或研究成果信息,建立最新资源库,使教学、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和实用。

  电视大学开展学前教育需要进一步深化自身改革,发挥系统和资源优势,迅速提高办学能力,以尽量满足目前学前教育的发展需求。同时为了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品位,还应当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采取各种不同的策略,把学前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有机结合。

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9

  一、“生态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构建高校“教育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一)“生态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高校“教育生态文明”核心目标的内在保障

  高校“教育生态文明”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整合高校教育内外部资源,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功能,优化日常教育的方式、途径,提升教育的科学水平,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最终使大学生成长成才。作为高校教育“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现实问题就是不能有效整合高校内外各类工作资源,没有合理构建全员、全程的育人工作机制,没有有效形成、发挥教育合力,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很大一部分时间在被动地应付各项事务性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深入了解当前学生所需、所想、所盼,这与实现学生成长成才的高校“教育生态文明”的核心目标相违背。“生态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其显著特征是“和谐统一、规范高效”。“生态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功能,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原则,充分把握学生特点需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改进工作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充分发挥能动性,进而采取个性化的工作方式,提升工作的科学化水平,真正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为高校“教育生态文明”核心目标的实现提供内在保障。

  (二)“生态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优化高校“教育生态文明”的现实环境的重要

  前提“教育生态文明”追求教育内外部环境的互促互利、和谐平衡,而不是相互遏制。当前国内外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国外敌对势力通过各种渠道对大学生开展政治、思想、文化、宗教的恶性渗透,以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对社会现象难以形成客观认识。同时,在网络传播技术的高速发展下,社会意识形态呈现多元、多变特征,国内各种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无时无刻不在交融、冲突,虚拟网络中的不良社会思潮、不良社会反应严重侵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不断破坏高校“教育生态系统”的和谐平衡。部分大学生因为无形中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表现出极端化、多元化、矛盾化的特征,其人际交往方式、思考问题方式、为人处世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这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对象、要求和方法都随之发生变化,出现了复杂性、多样性、创新性的特征,因此原有传统型、经验型、事务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不能有效抵御国内外不良思潮对学生精神世界的侵蚀,不能充分优化高校“教育生态系统”内外环境。“生态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探索契合社会发展需求、学生思想特点的“生态化”工作方式,用新方法、新载体、新思维主动占领社会思想舆论阵地,净化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子,提升大学生抵御不良思想的防护力,真正为实现高校“教育生态文明”提供环境保障。

  (三)“生态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高校教育工作合力的现实需求

  高校“教育生态文明”的现实需求是以“生态学”的知识理念指引高等教育,研究高校“教育生态系统”内各项教育工作“子系统”所处不同层次的内外环境,融合不同教育“子系统”中人、物、信息和途径等各个生态元素,进行整体性的动态协调,促进教育生态环境内诸要素互动循环和优缺互补,形成共同的教育合力。从教育生态文明的视角审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现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校管理、教学、后勤等工作“割裂”。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概念模糊,教育实施者素质参差不齐,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信息交流不对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氛围不浓,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力不强、成效不显著。“生态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高校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层次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汇聚校内一切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生态因素,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群体(包括思想政治工作者、教学教务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内外部信息交流,构建高效、和谐、平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系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力。

  二、教育生态文明视域下发展“生态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一)确立“生态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价值:追求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我国社会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人们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也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受益者。民众生态意识的强弱、生态道德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高低。因此,现代社会需要一种契合“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法,全面提升人们的生态道德素质。“教育生态文明”的重要价值诉求就是转变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培养他们的生态文明观,使他们养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习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受教育者的生态道德素养是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塑造人的教育实践活动,主要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展开,通过运用各种教育方法、渠道转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现象,培养政治立场坚定、思想道德高尚的人才。因此,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生态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充分整合资源、优化方式,积极追求生态文明,促进学生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一教育目标指引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格方面,引导大学生自觉遵从自然法则,直面环境危机现状;意志方面,引导大学生遵从社会生态道德规范;情感方面,引导大学生热爱、保护大自然,进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充实“生态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内容:生态文明理念教育

  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各类生态危机问题,关键在于培养具有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道德意识的社会个体,使他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宣扬生态文明意识、自觉践行生态文明行为。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与之相匹配的工作内容———生态文明理念教育,即在日常工作中强化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教育,潜移默化地促使他们提升生态文明意识、保持生态价值追求,形成自然文明、和谐积极的育人环境。在日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文明理念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教育、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准则教育、生态责任意识教育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教育。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将解决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为重要的内容,常常忽略了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尊重自然生物存在的内在价值,明确意识到人类既有改造自然的权利和自由,也有保护自然的责任和义务,进而以“主人翁”的道德情感去对待大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可持续性发展的行为准则教育。人与自然的可持续性发展注重自然资源与其开发利用之间的平衡,要求开发利用不超越自然环境系统的自我更新能力。就社会个体而言,体现人与自然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其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能否充分尊重自然发展规律,能否自觉践行生态行为准则。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通过对大学生开展人与自然可持续性发展的`行为规范教育,促使他们的生态行为由被动向主动、由不自觉向自觉、由漠视向积极关注转化。生态责任意识教育。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认知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力量,大学生应该具备强烈的生态责任意识,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生态危机,形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正确的自然观、价值观。因此,应对大学生开展生态责任意识教育,使他们能主动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

  (三)构建“生态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路径:契合生态文明建设诉求

  构建体现生态文明思想主旨、适应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需求规律和高校现实教育环境的教育路径,是“生态文明建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诉求,也是“教育生态文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生态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构建应在“生态文明”为主体的价值观指导下,在提升生态认知、丰富生态情感和强化生态行为意志方面彰显目标诉求,促使学生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升,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外部形成高度和谐、功能强大的合力系统。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提升大学生的生态认知。认知是践行行为方式的知识前提。因此,要有效规范大学生的生态行为方式,就必须提升大学生的生态认知。教师在选择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时,要对大学生的生态知识进行扩充,在专业课程、公共课程、选修课程体系中增添生态知识内容;要加强大学生的生态认知实践,结合专业实践、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搭建感知自然、认识自然的实践平台。

  其次,丰富大学生的生态情感。大学生的生态情感主要表现为对自然生命的敬畏和对绿色环境的亲和。在构建“生态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中要开展生态警示,通过专家讲座、图片展览等引导学生对当前的生态危机进行体验;要积极营造环保氛围,积极宣传环保名人事迹,结合世界水日、地球日等开展校园活动,丰富大学生的生态情感。

  最后,强化大学生的生态意志行为。生态意志行为是人们经过对生态目标的选择权衡后,为达到目标而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有意识的自觉行为。在生态文明建设需求下,社会个体都有节约资源、宣扬生态的责任。因此,“生态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设计要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意志行为的培养教育,引导他们在客观认识自身同自然环境协调统一的基础上,将生态道德体现在日常的生态意志行动中,主动承担起作为社会个人的生态道德责任。

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10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许多高等院校均设有艺术类专业,该类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学生有所不同,具有特殊性。与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相比,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难度较大。本文作者分析了目前诸多高校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对当前的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有一些帮助。

  论文关键词:艺术类专业 大学英语教学 教学现状与建议

  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均设有艺术类专业,该类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学生有所不同,具有特殊性。他们的教学安排特殊,入学考试特殊,专业、文化两条线。生活规律与生活方式也特殊:上午上公共课,下午、晚上都上专业课——声乐、钢琴、舞蹈、素描等。他们的衣着、发型总会有所不同,给校园带来了几丝前卫和个性色彩,他们构成了校园的特殊一类学生。这是高校的必然选择,也是综合办学、多元办学的具体实施的结果。

  由于艺术类与其他专业在教学目标、教学设置、学生来源、学生心理及毕业以后的去向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表现在英语教育方面自然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低,教学难度大,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就要求我们探索具有针对性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中,突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长与特点,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目前在艺术类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入校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每年九月份新生入校,我校都要对学生进行英语、数学等基础课的测试。这类英语测试并未将艺术类学生单独分离出来。所有学生均使用同一种试卷,试卷的难易度以一级测试水平为准,满分为一百分。结果是学生的考试成绩相差悬殊,极少数学生成绩能达到五十分以上(但最高分甚至能达到八十分左右),而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成绩在三十分以下,其余学生的成绩在两者之间。也就是说,在艺术类专业的班级里,有个别学生入校时的英语水平相当于甚至可能高于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平均水平,而最差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的音标都还不会读。究其原因,艺术类的大部分学生都来自艺术类大学的附中学校或艺术类专科学校(只有较少数的学生来自非艺术类普通中学)。这类学校对文化课重视程度普遍不高,学生入校前大多数没有经过正规的中学课程学习。上述情况就给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一个难题:教师既要有教授大学英语课程的.水平,又要有中学甚至小学英语教师的经验和耐心。而大学生又不同于初学英语的中小学生,怎样使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赶上并达到大学英语的水平,这是艺术类院校英语教师长期以来希望解决的问题。

  2、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

  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专业情结浓厚,文化基础薄弱。艺术专业的学生一般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其专业,大都非常热爱自己的专业。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专业学习上。并且他们的高考录取以其特长加试为基础,分别参加专业课和文化课两次考试,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比非艺术类考生要低得多,而英语成绩的最低录取线一般控制在60—80分。进入大学后,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又决定了学生必须要参加较多的艺术实践活动,并且在对待专业技能课程和其他文化课程的态度上,学生往往更重视专业技能课程而相对轻视其他文化课程的学习,用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另外,这些学生英语基础差,从心理上讲,他们恐惧英语,即使想学,也没有信心学好;从行为上看,他们又缺少自觉性,再加上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预习,不复习,这些都成为他们学习的障碍,造成他们消极地学习英语,对学好英语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他们往往对不理解的内容提不出任何问题。由于很少上自习学英语,常常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慢慢地便开始厌恶学英语,越厌恶,越不记,落下的知识就越多,越弥补不上。因此,他们的英语水平远远达不到大学英语学习阶段的要求。

  3、教师队伍不稳定,整体教学水平不高。

  近年来很多高校虽迫于学校发展的压力纷纷开设了艺术类专业,但学校教学更多的精力还是放在非艺术类大学英语的教学上,因为从现实的角度来讲,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和今后的发展,而艺术类学生则不要求通过四级。这样,学校首先要考虑到建立起一支良好的非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队伍以保证教学质量,而艺术类英语教学教师队伍则常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不是很稳定,而且大多由青年教师担任,缺乏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来带领这支队伍。

  二、艺术类英语教学的几点设想

  1、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以适应自己的教学对象。

  虽然艺术类院校的英语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但是,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艺术类院校的学生也有其自身的优点,艺术专业的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联想丰富,思维活跃,比较感性,善于形象思维,记忆力好,模仿能力强,具有很强的语言可塑性,对文学和艺术有极强的感受力和领悟力。作为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发掘学生的这一优势,使其达到促进教学的目的。马丁·威德尔在《外语教学与学习》一书中曾经指出,有些学习者并没有明确的工具性或结合性动力;对他们来说,鼓励他们采取积极态度尤其重要,至少保证有一部分语言输入能满足学习者的实际兴趣。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教师应灵活多变,以适应自己的教学对象。如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教师可把音乐引入艺术类院校英语教学课堂,不失为投其所好的极佳的教学方法。现在随着交际法语言教学的普及,我们认识到必须把学习者置于真实的使用目的语交流的语言环境,重复训练,才可能使其获得无障碍、无停顿的思维和表达,确保语言的恰当流利和交流的顺畅。音乐正是真实语言应用的文化现象,歌曲的特性恰好是重复性、连贯性强。很多英文歌曲旋律优美、朗朗上口。如影片《铁达尼号》的主题曲《我心永恒》,乐曲起始处很容易吸引学生随之哼唱。而歌词本身又相当口语化,远离了繁琐的语法及冗长的词汇,学生很容易接受。

  2、采用分流教学,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如果学校条件允许,对艺术类学生的英语进行分流教学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而且这种方法已在很多高校使用,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分流教学,就是学校可根据学生入校时的成绩,将达到某一成绩(如70分)之上的学生放到其他非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班里学习英语,且要求他们也通过四级;而对低于某一成绩(如30分之下)的学生,则单独开设一个预备级班,可从英语最基础的内容开始教授,毕业前要求通过一种校内的水平考试;其他学生正常开设艺术类大学英语的课程。分流教学的直接优点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有足够的动力,而且学生基础相当,相互合作学习的可能性更大。当然,这种方法在实际的操作中,不同学校可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和困难,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究。

  3、建立一支相对稳定且有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的艺术类英语教学教师队伍。

  任何一位业务出色的教师一定都会有长时间的教学实践,因为丰富的教学经验正是在这点点滴滴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而青年教师则恰恰缺少这种积累。所以稳定的教师队伍就为青年教师在艺术类英语教学上能够更好地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奠定了基础。此外,如果有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作指导,则更利于艺术类英语教学。但在这一方面,很多教师也许会不愿进入这支队伍,究其原因,是因为传统的观点都认为艺术类英语教材简单,备课量小,而且又没有四级压力,所以课程系数也会定得较低。但却没有考虑到教师所教授的对象是很复杂的,有的几乎是英语初学者,有的相当于中学水平,也有的已达到大学水平。此外,相对于非艺术类大学英语而言,艺术类英语教学疏于管理,教学要求不是很明确。所以学校应切实地重视艺术类的英语教学,稳定教师队伍,制定并完善艺术类英语教学的规范和要求,保证艺术类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虽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作为教师应当了解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独特之处,观察和掌握他们在英语学习上的心理表现,以此为基础开动脑筋,不断探索英语教学规律,设计出更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热情和自信,教学效果较好的课堂教学活动。而作为学校管理部门,也应重视艺术类大学英语的教学,建立良好的教师队伍,制定合理的教学要求,为其提供更好的外部条件,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德杰。对艺术类学生英语教学与教材的探索[J]。社科纵横,20xx。6,VOL20,(3)。

  [2]商学君,许林林。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4)。

  [3]王振平,陈建生。艺术类学生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对策[J]。中国轻工教育——调研报告,20xx。3。

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11

  1建构新的大学体育教学目标

  现代社会提出了新的健康理念和健康标志,使体育课程的目标不再仅仅是增强学生体质,还将学生的心理健康列入了其中。人们能够有效地服务于社会的基本前提就是必须要具有强健的体魄,也是一个民族生命力是否旺盛的重要体现。所以,开展大学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必须是“健康第一”,对大学体育教育的目标要重新审视,引入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把教育改革不断地深入,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的总要求,进一步强化体育教学工作,所有体育教学活动必须具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和有针对性。现代设置课程理论必须所设置的课程必须具有主体性、综合性以及未来性等特征。为此,现代大学体育教育的宗旨必须是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能够增强学生体魄,帮助学生练就必要的体育技能与技术,使学生心智得到启发。

  2构建大学体育教学的新思路

  2.1构建大学体育教学的新结构

  以先进的教学策略、多样化的教学评价和定位的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充分运用系统的分析方法,对大学体育教学中所有关联的要素以及其外部环境与系统效益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力求在老师、学生以及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之间达成最佳结构。在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极其重要的措施就是新建体育教学的科学结构、定位体育教学的目标、组织新颖的体育教学内容。大学体育在定位教学目标时除了指导思想必须是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此外,各个学校还必须将本校的特点以及教学宗旨融入进去。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还必须要充分考虑本校的教学设备、教学环境和学生特点等,使教学内容能够充分体现本校特色。对课程的教学设计来说,它是教学改革中十分重要的中心环节,从中也充分反映了实施教学内容的大体情况。教学评价则是检测教学效果的基本标尺。总而言之,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既要充分体现总的教育思想,又能把本校的特色与教学宗旨充分展现出来。

  2.2努力更新大学体育教育的教学方式

  第一,构建新颖的、科学的教学模式。在当前的大学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三种教学模式,即基础课模式、专项选项教学模式以及俱乐部教学模式。还有学者总结出了7种大学体育教学模式——适合于大学新生中素质较差学生的素质型模式;与传统模式很相近的技术型模式;适合于那些有特长、技术较好学生的竞技型;适合于那些身体有伤、残、病学生的康复型模式;娱乐型模式,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型模式;以健康咨询为主的咨询型模式;与俱乐部模式很相近的自由型模式。不管哪种教学模式从本质来说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对现行教学模式的优、缺点进行综合,再把大学教育的特征结合起来,建议当前的大学体育教育必须要确保不低于每周两节课,把基础课模式、专项选项教学模式以及俱乐部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大一、大二、大三各个年级开足体育课,但是,其教学的要求与方式要有较大的区别。在大一时,宜采取基础课模式,其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及机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在大二时,宜采取专项选项教学模式,打破以系别、以班级为单位的授课组织形式,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不分系别、不分班级地组织学生上课,在组织上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设置尽可能多的专选课,如设置形体健美操、女子防身术、游泳、网球、乒乓球、体育舞蹈、篮球、搏击等专项,尽可能地满足所有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每个专项项目可科学地分成三个级别的评价标准,对每个级别再给予相应的分值,学生再以自己的喜好和现在所具有的水平为依据进行选课和相应的等级,突破年级与班级的局限,扩大了学生间的交往面,这种选项课有利充分实现教学目标,从心理学方面来看,选择了自己所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他们会在心理上产生十分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对学习结果会产生十分强烈的心理期望值。在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后,他们就会对体育学习具有了一个内在动力,从而会在体育学习中投入积极的思维,也会积极地进行刻苦练习,在心理上也会因为锻炼的辛苦而快乐,当然也给终身体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大学三年级时,体育教学就宜采取俱乐部模式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身条件为基础选择适合自己的俱乐部进行学习。

  第二,体育老师要千方百计地设计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大学学生都来自于高中毕业生,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自于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在高中时由于种种原因体育课所开的课时十分有限,致使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很多体运动育项很不熟悉,学生在技能、体能、意识和体质方面都不是很好。为此,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老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要更加重视教学的层次性,尽可能地使它具有个性。而现在的大学体育教学内容大多都是以教材为依据,老师的教学方法也十分的单调,致使学生感到体育课枯燥而乏味,显然在体育课上就没有什么积极性,更谈不上主动性了。另外,在体育课上,老师还要考虑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尽可能地去丰富教学内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要尽可能地形式多样和负有活泼感。在教学中,体育老师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进去,使其成为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还可以使整个体育教学过程实现网络化的管理,以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学的效率与效果。

  第三,精心设计大学体育教学的考核与评价及其指导思想。努力完善大学体育教育在考核与评价方面的工作是改革体育教学的关键,也还是体育教育改革的着力点。教学评价既能对学生在体育知识与技能技术方面掌握情况进行有效地检测,也能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能力进行有效量化,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的长期意识。还有就是通过教学评价还可以使学生在提升各自体育能力的过程中体会到体育所带来的乐趣,并且在心理上得到享受。所以对大学体育教学进行考核与评价的思想基础是要求大学生能够在毕业前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术与技能,努力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为他们在以后的工作提供强健的体魄。认为大学体育教学的考核与评价工作要如下操作。学生在所设置的体育项目中选择自己适合的项目和等级去完成体育课的学习,学生在通过了1/3的课时学习后可向老师申请考试,在考试合格以后,他们就可以选择别外的项目或者选择原来项目的高等级进行学习,在学期考核时则以最好成绩计入学期成绩。要求所有学生能够在2年内完成至少2个体育项目的学习,并达到相应的等级要求。如果学生在2年内完成了考核,且达到了要求,则就可以向老师申请在以后的时间里免上体育课,不过他们还是要进行身体素质方面的测试。体育测试还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认为体育测试内容要4个方面的内容:(1)理论知识部分,包含健康、健身、裁判法则等纯知识性的内容,可以占总分20%。(2)身体素质部分,包含一般素质、专项素质等内容,可占总分的30%。(3)选项技术与技能进行综合考核,可占总分的40%。(4)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态度与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程度,可占总分的10%。另外,体育老师还要在一学期教学开始时对学生们进行在运动能力和体育基础方面做出较为全面的分析,学生给出合适的评定,给期末时的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提供必要的依据。老师对教学内容要进行简单化处理,其重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在身心素质、利用合理技术锻炼身体的能力等得到明显的提高。

  2.3大学体育教学将学生做为学习的主体

  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更新。其具体表现就是:

  (1)将学生以前那种被动学习体育的方式转变成为主动学习体育,被动学习方式将学生作为了学习的客体,在学生者身上反映出了十分明显的依赖性和受动性,所以学生在学习上的能动性、主体性以及学习的独立性受到了相当程度地弱化。因此,必要转变学生的被动学习方式,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中心,使他们学习的能动性、主体性和独立性得到不断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突显出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研究问题行为,努力促使学生成为善于学习的主人,进而促使学生能够独立学习和进行终身体育锻炼能力的形成。

  (2)发现式学习取代接受式学习。在以前的体育教学过程当中,老师将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往往以讲解、示范的形式向学生展现,几乎不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去发现所要学习的知识,这样的授课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精神、学习兴趣以及体育知识的实践能力。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老师要多鼓励学生去发现知识,使学生从中得到体验,进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总之,在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要切实贯彻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理念,在构建新的体育教学模式时必须要融入学校的教学宗旨和本校的特色,突破以前的单一模式,创设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和进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促使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性得到大幅度地提升,使他们能够真正成为现代社会所必须的创新型人才。

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12

  摘 要 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大。高校将同时面临招生和就业的两大难题,高职院校如何正视现状、发挥自身优势和打造核心竞争力呢?针对高职院校如何实施创业教育,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进行了有益探索和深入思考。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大学生 创业教育

  随着1999年起连续几年的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突破21%,高等教育开始步入大众化教育时代,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高职院校更是首当其冲;中国加入WTO,教育国际竞争趋势增强,高校纷纷出台相关策略应对挑战,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清醒地意识到,高职院校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除了创新现有人才使用和评价机制外,必须更新就业和择业观念,实现高职院校大学生由被动就业转变为自主创业,因此,在高职院校大学生中实施创业教育成为大势所趋。

  1 实施创业教育:我国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夏林代表认为:“信息时代的大学毕业生将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应首先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提出“应将创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建议。近年来,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高职院校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把创业教育引入高校,无疑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深入,要求高校不仅要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更要着力培养创业型的复合人才,高校应将培养大学生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从国内外的创业教育实践来看,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借鉴,美国硅谷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是由高校大学生创办的。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校期间要做好就业意识、就业技能和心理方面的准备,增强毕业生离校后的社会适应能力。

  20xx年有413万大学毕业生面临社会就业挑战。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将更加严峻。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之间,无论是在招生还是毕业生就业,高职院校明显处于相对劣势。高职院校如何与本科高校一争高下?高职院校要想立足于高校强者之林,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核心竞争力、先行创业教育之路,走在名校的前面,塑品牌,创特色,使高职院校在高校竞争中抢占先机。

  “创业教育,将成为21世纪现代人的第三本护照。”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指出,21世纪的大学生除了接受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外,还应当拥有第三本护照——创业教育。在这激情创业的时代,大学生自主创业,已成为当代青年创业洪流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

  2 我国高职院校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1)高职院校在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中,对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思想不统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近几年部分高职院校正逐步引入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实践学分,但是绝大多数高校对此并没有表现出特别关注,少数高职院校开设了一门创业教育课程,有些高校即使将创业教育引入校园,也只停留在第二课堂活动层面,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才会涉及,效果不明显,实施创业教育的广度、深度不够。

  (2)思想僵化,观念落后,没有及时更新大学生创业理念。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看,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较严峻,就业压力增大,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方式不能适应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客观需求。因此,高职院校首先要改变传统就业观念,树立创业教育观念。现行的就业指导属于意愿式的岗前培训、就业前指导、学生应聘技巧以及掌握职业技能等,但是,就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以及职业素质培养来看,仅靠就业前指导是完全不够的,很难扭转高职院校就业尴尬局面。必须拓展为“创造、创新、创业”为主题的“三创”教育,开拓学生思维,创新就业观念,树立创业是就业的有效途径、加强高校创业教育,培养创业思维,积极营造创业教育的浓厚氛围。

  (3)实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良莠不齐。目前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高校中,从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教师一般为两类,一类是原先从事企业管理学教学的教师;另一类是从事高校学生就业工作指导,这两类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弱点就是缺乏创业实践经历,在为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时,很容易陷入“纸上谈兵”的尴尬,可创业教育又偏偏注重创业实践和实务,没有亲身经历,简单的照本宣科根本无法深入创业的精髓和实质。

  (4)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制度不健全、氛围不浓厚。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例如美国硅谷、我国上海创业园等就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一个有利于创业的文化环境,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有效提升学生创业素养。大多数高职院校却苦于本身经济基础、办学环境等方面的不足而陷入困境,不能提供良好的创业文化环境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和实践,由于学校制度的不完善和物质环境欠缺等问题,不能很好地为学生创业素养的提升提供整体引导、塑造和培养。

  (5)各级政府对高职院校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地方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大,主要表现在政府不能为高职院校提供一个良好的大学生创业园区,开展创业教育与实践活动。在政策上也没有明显地表现出对大学生创业的更多优惠政策,比如税收优惠、创业融资等措施。另一方面,也不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创业培训和创业政策指导,在优化创业环境中的政府未能给予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3 大学生创业素养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

  (1)培养创业者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创业知识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必须注重创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同时,必须具备以下知识:①经济学知识。了解基本的经济学常识和经济政策,市场构成以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市场营销与广告、促销和创业相关知识;②企业管理知识。即懂得如何管理企业,企业战略管理、生产管理、市场开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基础知识;③文史知识。学习文史知识是提高人文底蕴、了解民情风俗一大策略;④法律知识。开创企业必须把握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等,特别是地方政策和法律法规,才能使创业者在创业潮流中把握好方向,不至于误入歧途。

  (2)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改革开放20多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及创业人的成功经验表明,一个人的成功,智商与情商同样重要,甚至情商比智商更为重要。因此,在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特别要注重情商培养。主要是如何建构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被营销界称为是新生代。新生代的特点是个性张扬、激情四溢、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不懂得如何正确处理良好的人际关系,交际面狭窄,而这代人又正是实施创业教育的主要培养对象。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加强大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3)培养积极而稳定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另一堂课就是培养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中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大学生创业,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无论成功与否,必定要经历许多困难和挫折,那么积极而又稳定的心态显得非常重要。人格的健全有利于创业者各项工作的开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待人接物行为,树立诚信意识与坚强品格。清华大学的校训说得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方能载物,诚信才能立于社会。

  4 高职院校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与对策思考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进一步深化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必须认清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实质和精髓,即“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三者结合的“三创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牢固树立“三创教育”理念,使创造教育、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统一,改变原有的以就业指导为创业教育的观念,打破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局限性。改革现有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估方法,把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纳入教学评估体系,从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可以看出,把大学生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评估体系是正确而且是可行的。开设《创业学》等创业教育体系课程,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素养,具备创业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良好的人际关系网和健全的人格等,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和创业潜能的发挥。

  (2)创新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树立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创业教育理念。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大学生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素养,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四大优势,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一是利用情感优势,促进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及幸福人生的理解与认识,形成人性化的教育理念。二是有效地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加强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培养。三是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开展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四是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激发高校大学生的潜在个性和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各方面特长和潜能得到发挥。

  (3)加大对创业教育的投入,切实加强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是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应迫切解决的问题,基于高校的办学条件和所处教育环境,可以聘请创业成功人士和企业家、投资家定期或不定期到学校演讲,开设大学生创业论坛,聘请他们担任创业教育兼职教师,走创业教育师资多元化道路,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4)既要鼓励自主创业,又要积极开展岗位创业教育工作。鼓励在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创业潜能,创造出一流业绩和创新岗位工作,这是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创业教育的第二方面,加强职业技能提升和强调职业资格证书的作用,强化终身教育理念,构建学习型社会,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5)积极探索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许多高校已经开始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也探索出了一系列的创业实践方式,例如举办以“大学生创业教育”为主题的经济文化艺术节、商业文化周、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营销模拟大赛、创业模拟大赛、大学生创业与创新论坛、开放式创新创业实验室等。在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有效地把创业实践活动与第一课堂教学工作相结合,形成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机制,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积极引导大学生的个性、潜能的提高,努力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创业所需的人文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6)通过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强化各级政府对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五千年的儒家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良好的文化环境影响着人的思维和发展方向,一个好的创业环境和创业氛围,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地方政府可结合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税收等优惠政策,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出台有利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在校或毕业后自主创业。在我国快速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高校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高职院校应审时度势,打造优势,塑造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培养大批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流创业型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赵志生.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内蒙古社会科学,20xx(6)

  2 衣俊卿.对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xx(10)

  3 乔风合.创新教育在美国[J].中国高等教育,20xx(1)

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13

  摘要:“90后”大学生是一个深受信息时代影响的群体。他们新的特点、新的思维等给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结合所在学校学生情况,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加强“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对策。

  关键词:“90后”;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90后”大学生已迈入各个大学校园,他们有其独特的、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研究和把握他们的思想行为特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其更具有针对性,为大学生健康全面成才搭建良好的平台。

  一、“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一)思想活跃,充满自信并勇于展示自我

  “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现自我。如在班干部的选举中,各班均有80%以上的学生走上讲台演讲,参与竞选,他们敢于发表自己很多相关的想法,表现活跃。

  (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生活,自立意识增强

  在每一个学校中,都有部分贫困生,这些学生很多时候都是靠自己的努力来赚取生活费甚至学费。但他们对自己家庭的贫困情况能够坦然接受和面对,并不会对社会对家庭对学校有怨言,相反总是寻找很多机会去兼职工作,因而具有很强的自立意识。

  (三)个性张扬,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协作精神

  “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在家庭中习惯了被关爱和被包容,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如何去包容和尊重他人,在学习、工作中不擅与同学沟通交流。缺乏团队协作精神、集体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这对高校教育工作者如何与他们和谐相处,正确处理师生关系,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四)缺少个人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

  大多数新生不曾考虑过自己大学三年的目标和未来的人生规划。他们强调高标准的物质生活,希望未来从事工作轻松、收入较高、环境好的工作。而且他们身上普遍缺乏责任感,往往只是注重个人物质上的得失,对于道德精神理想层面的认识较为淡薄,这种责任意识的.匮乏是需要广大教育者关注的。

  (五)适应能力弱,依赖性强,心理素质较差,抗挫折能力较弱

  大多数“90后”面对各种学习、生活、工作、恋爱压力时,会显得无所适从,容易产生失落感和挫败感。如在学生干部选举落选时,很多学生认为很没面子;当在学习、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他们在心理方面表现极为脆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有的学生会负气离职,有的学生心理会留有阴影,并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等。

  (六)现实目标缺失,认知能力不足

  有的学生进校后放松了自己;有部分学生认为大学和想象中有区别,还有就是进这所学校不是他理想的学校或是因父母强迫来的,心理产生了落差;对大学的生活和学习没有认真去认识和理解,更没有确立大学学习的目标和详细的规划。

  二、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一)构建和谐的班级文化和宿舍文化

  班级是学校培养学生的重要环境,而班级文化主要体现在学风、班风、学生文明习惯、班级人际关系等方面。因此应通过班级活动和导师、班主任、辅导员与学生的谈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建立一支优良的班干部队伍,班级干部各司其职、分工协作、相互制约,使班级工作更加有序。加强学风建设方面,主要是学习态度教育,通过学习经验交流、读书心得交流、学习方法讲座等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加强“文明宿舍”建设,营造良好宿舍文化。通过班级主题班会、党团课正面引导大学生重视宿舍文明建设,督促学生讲究宿舍文明,搞好卫生,遵守作息时间,让学生自觉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

  (二)以人为本,着眼于“90后”大学生思想实际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应紧紧围绕学生的思想实际,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放在首位。首先,是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大学生涯。

  其次,为了让学生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中激烈的竞争,要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

  如我校十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三生教育,设有专门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办公室和三生教育团队(包括教学团队和实践团队),开展专题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三生教育讲座,帮助和培养“90后”大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情绪,提高抗压、抗挫折能力、团队合作和人际沟通等能力。

  (三)发挥高年级学生作用,有效实现既定的目标和任务

  很多新生在和教师的交流中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很难寻找到相同的话题和语言,他们更多地喜欢在高年级学生身上去寻找如何解决自己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的方法。因此管理中可采用“1+1+1”模式,即“辅导员+班主任+助理班主任”模式,助理班主任由一些较为优秀的高年级学生担任,主要是指导新生班同学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使新生们正确认识大学,知道如何正确处理好所遇到的问题、困难。这种模式对新生教育可起到很好效果。

  (四)把握教育工作的时间阶段性

  加强职业指导大学生将来的就业、职业的发展,需要一个指导和帮助的过程,因此结合学校教育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加强职业指导是社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我校是三年制专科,一年级的职业生涯认知和规划阶段,主要内容为:大学生活适应、了解专业、了解自我、认识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等。二年级的职业基本能力的培养阶段和职业定向指导阶段,主要内容为:专业学习,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心理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锻炼、创业训练等。如我们学校每年针对二、三年级学生开展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三年级的择业指导与就业服务阶段,主要内容为:职业信息收集与处理、职业定位和择业期望,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换。三个阶段有机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善的指导体系。

  (五)参加社会实践,磨砺学生心志

  90后的学生在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尤其是受挫能力较弱。

  在面对困难时,常常表现为退缩或者懦弱。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让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哪时能够勇往直前,敢于拼搏。

  高校可充分利用好寒暑期社会实践这一常规活动,尽量增加“90后”大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在寒暑假期间自行组团,自拟调查课题,采取旅游、实习、见习、打工、社会调查等各种方式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去接受困难挫折的洗礼,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时,态度不再消极,不逃避责任,而是积极去克服困难。

  参考文献:

  1.林焕章、英健文、林良盛,《关于构建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体系的探讨》,《时代经贸》2.张强,《对“8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北京教育》3.蔡立彬、陈莹、李迎、林良盛,《基于实践成才,推荐德育创新的学生工作探索》4.何华莉、沙文、王陶,《试析高校中的“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J]

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14

  摘要:“碎片化”阅读日益成为高校大学生常态化的阅读方式,对当前高校大学生的阅读状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顺势而为,切实融入“碎片化”阅读的时代背景,积极应对其可能带来的冲击,主动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创新,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阅读状况;思想政治教育“碎片化”

  阅读,作为一种新兴的阅读方式正在深刻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状况,大学生读者被动卷入了“碎片化”阅读的浪潮中,将自身置于“碎片化”阅读的时代背景之下。“碎片化”阅读作为契合数字网络媒介社会发展背景下的新兴阅读类型,其影响波及的范围至大学生读者的阅读习惯、阅读思维和整体阅读状况。基于大学生读者阅读方式的变更情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定程度的考验。因此,分析“碎片化”阅读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新问题,思考并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大学生“碎片化”阅读的现状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将日常生活中间歇交替的碎片时间得以激活并被加以利用。阅读,这一人类特有的获取真知、汲取讯息的行为方式也前所未有地呈现出了可移动、跨时空的特征。过去的阅读,形式单一,次数受限,花费时间较长;现在的阅读,则呈现出了形式多样,次数激增、耗时较短的多元结构特征。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对这样一种阅读方式进行精准的定义,在此,笔者根据其特征典型和概念的接受程度将其称作“碎片化”阅读。“碎片化”阅读天然的移动性、便携性、即时性和互动性,满足了大学生读者阅读视野多元化、阅读需求个性化的要求,不仅给大学生们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读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这无形中也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得不面对新的问题和挑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主要为安徽工业大学的在校师生。调查问卷采用现场发放形式,共获取问卷400份,有效问卷390份,有效率97.5%。根据此次调查,笔者发现,时下,高校大学生的阅读状况呈现以下显著特点:

  (一)“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调查数据显示有93.6%的学生每天会涉及以下至少两项“碎片化”阅读的内容:浏览网页、通过搜索引擎查找资料;刷“微博”;逛贴吧;查阅电子邮件;观看网络化和数字化的图片及文件;使用QQ、微信等聊天工具,浏览朋友圈、QQ空间,关注新闻资讯。“碎片化”阅读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的迅速发展以及数字化阅读广泛普及的延伸型阅读形式,其操作简洁易掌握、文本信息量大,常伴有配图和视频,这些特有的阅读形式吸引着大学生们将“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作为获取信息的首选途径。大学校园内,在行走的路上、食堂、教室,狂刷手机的低头族、戴耳机听“有声读物”或手捧“电子书”的学生比比皆是。可见,“碎片化”阅读的价值已经不局限于作为一种新型的流行的阅读方式,更是一种新兴的别具一格的生活方式,多维度地融入了大学生生活的各个层面。

  (二)大学生阅读存在娱乐化和“浅”阅读倾向

  数据显示,有67.8%的学生每天会花超过5个小时在玩游戏,听歌,看电影和网上聊天。50%以上的学生用手机浏览新闻推送、用即时通讯软件与朋友聊天沟通,时不时地刷朋友圈机械式地关注他人的动态。这样的一些行为似乎本身就是一种阅读行为,或者说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阅读行为的出现。然而,这样展开的阅读活动很大程度上是“蜻蜓点水式”的,是浅尝辄止的。笔者看来,这些行为与其说是有意识地阅读,倒不如说是不自觉地浏览。除此之外,除了阅读相关的专业课书籍,有56.8%的学生喜欢在电子阅读器、智能手机上阅读都市、言情、科幻等通俗读物,置于古典文学、哲学、史学等人文社科类的电子书则很少被人问津。凡是冠之以“微”字的,诸如微博、微信阅读等,其往往提供的阅读内容也是微小的、破碎的、支离的、杂乱的。长期的阅读“碎片化”导致大学生读者的阅读心态产生了微妙的变化,焦虑感、浮躁情绪不自觉地产生,心理负荷加重,阅读心理状态受到消极影响。阅读也少了知识积累价值本应有的厚重感,大学生的阅读也开始追求娱乐化、变得浅薄化。调查中,尽管仍有60.6%学生表示能够通过“碎片化”阅读进行自主学习,但也只有20.8%的大学生养成了一定的阅读素养,可以通过获取相关信息,加以记忆和归档。此外,有63.4%的大学生读者表示在阅读“碎片化”的信息时,几乎不会去考虑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也就是说,多数大学生读者的媒介素养尚未形式。带有功利性的阅读目的使得大学生读者身陷信息的累积导致的信息超载之中,根本无法进行阅读思维的有效锻炼,阅读水平下降,阅读状况堪忧。

  二、“碎片化”阅读”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

  “碎片化”阅读背景之下是大学生阅读需求多样化、阅读形式娱乐化和阅读内容浅薄化的发展倾向,极大地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进一步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碎片化”阅读”背景下应当如何调整并改进自身以迎接挑战。

  (一)积极发挥“舆论领袖”型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影响

  “舆论领袖”是指那些交际广泛,同媒体的接触频度远高于一般人,并且乐于创新,观点能对普通受众的态度和行为产生较大影响的.一类人。他们的知识面、责任感、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对大众传媒的忠诚度和接触量都远远高于和大于一般人。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领袖”,积极发挥他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影响力,使得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专家技术娴熟地利用新媒体,针对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采取“结合性”的工作方法,优化工作方案、实现因材施教,努力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里发声,让大学生读者能够听得来自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流的、积极的、正面的声音。这样一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便会比以往具备更为生动活泼、内容广泛、形式翻新且力量强大的说服力,从而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原则

  “碎片化”阅读背景下,阅读的互动性是当前大学生阅读状况的呈现出来的典型特征之一。互动行为激发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自我主体性意识。大学生读者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其行为在独立性、创造性、自觉性、自主性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也只有以人为本,方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实现既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应当充分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活动,培育他们自觉有效的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和知识、倡导阅读价值、充分挖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个体思维能力、培育并发展学生的自学潜能和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大学生读者的思想意识发展规律、个体的接受能力及行为特点,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关切他们的真实感受和心理诉求。

  (三)切实聚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碎片”

  “碎片化”阅读呈现出来的碎片化特征可能会导致阅读的分化,但与此同时也恰恰促进了阅读群体的重新聚合。这样一种基于相似相近的阅读志趣和相通的阅读价值认同感的阅读群体可以视为若干虚拟网络数字化阅读空间里的阅读社群。一般来说,社群指的是由众多粉丝群体中脱颖而出的一些骨干分子和意见领袖建立起的更为聚集及目的性明确的小圈子。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加以细化,以社群的形式进行类化,并加以聚合,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输出和个性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防止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浪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7.

  [2]石呜.互联网时代独处能力正在消失[EB/OL].[20xx-08-20]

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15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应用型大学转型的重要支撑点与推手,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策略实施,能够切实推进应用型大学转型。本文基于应用型大学推进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联性,从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策略选择的等层设计出发,实证分析鞍山师范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模式、存在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策略选择

  一、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策略选择的等层设计

  策略是落实计划与理念的推手,科学的策略选择能够保障创新创业教育按定位有序、有效率地推行,并且起到示范、引导的作用。从调研与研究中总结,创新创业教育推行的策略呈现出以下特点:从单一的教育行政推行策略,逐渐纳入利益激励、行为引导与政策扶持的策略形式,将创新创业教育从教育活动义务形态转变权利形态。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与主动性,总体上形成党政领导,职能负责,多方协同,主体参与,政策促进,利益保障的治理型推进策略。

  二、鞍山师范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策略选择的模式特点

  (一)创新创业教育制度顶层设置。学校高度重视党和政府提出的创新创业议题,并从政治、教育与发展的高度,进行动员认知,形成全校师生对此的共识与重视,学校于20xx年底组建的职业发展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教研部,全面负责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职能承担,通过设立职创部这一职能部门来承接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二)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协同联动配置。在职创部的统筹协调下,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新创业项目与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为依托,将鞍山师范学院各种资源有效协同联动,采取多种措施落实策略安排是打造多组织联动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如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融入专业教学过程,招生就业处、学生处、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应根据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总体目标。

  (三)构建多级进阶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所谓“多级进阶”型的课程体系,是指创业基础课程+创业拓展课程+创业先锋课程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通识I《创业基础》课程,以及基于各专业培养计划的专业性创业基础课,在拓展课层面,强调技能训练、意识培养,该课程体系主要包括、KAB、SIYB创业培训,企业经营模拟运作以及相关创业管理等课程。强调精英应用培养的先锋班,实行专业化、职业化与应用型教育培养课程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能力与支持的“多级进阶”型教育培养发展

  (四)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有效参与。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主体主要是存在教育主体———教师以及各种教育者、教育对象主体———大学生、教育利益相关者———政府、企业等社会力量,有效参与到鞍山师范学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来,如在师资队伍上,建设一支稳定的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专任教师要逐步成为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项目指导的主体,积极聘请企业家、创业人士和专家学者等有创新创业经验的兼职教师共同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五)科学多元的推进策略。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为了调动大学生积极接受、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动力与参与度,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如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各学院要安排教师指导学生安全有效地使用校内实践资源举办各类创新创业计划大赛、沙盘模拟实训,创建创新创业社团,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业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

  (六)多元政策促进与教育利益保障。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学校、职创部通过多元政策的出台,促进全校资源、教师与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来,特别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利益平台配给与激励实现,保障各参与主体都能获得预期利益,从而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参与激励性、成果目标性与发展可持续性。

  三、鞍山师范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策略选择的短板

  (一)创新创业策略科学设置有待优化。鞍山师范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现在主要是课程教育、行政推进、项目推广与平台孵化的策略实施方式,这种策略的主导性、参与性主要由职能部门掌握,学生、教师与其他部门的积极性、参与性与主动性不足,教育活动的弹性与回应性存在阻滞。

  (二)教育课程设置知识化代替意识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形成,而当前鞍山师范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安排,呈现通识知识教育的特点,意识训练与培养不足,在能力训练上,具有创新创业执行性能力体系养成教育不足。

  (三)主体参与推进策略不足。创新创业教育主体无论是教育主体、教育对象主体还是利益相关主体,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中都有自身的利益诉求,在这种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参与积极性与程度就不高,如大学一、二、三年级的学生除了学分的要求,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其它需求没有得到激发与满足,参与程度不高,教师参与其中往往也是个体行为,这与团队参与的渠道、激励等相关措施缺位有关,二级学院的组织、参与性不强烈,存在利益激励缺失的问题,这需要利益激励与保障的制度化改进。

  (四)政策促进与利益保障的力度不足。鞍山师范学院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投入大量资源,出台各种促进政策,但这里存在两个突出的政策误区:一是利益激励政策缺位,特别是参与教师的激励政策,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传统的专业教育,对于教育资源与师资力量更具多元专业、创新应用与实务实践性,参与教师的付出精力、能力与团队性的要求更高,这需要相关具有实质利益性激励政策的保障促进,这方面存在缺失,造成教师全员参与的积极性不足;二是权力下放政策的缺乏。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全员参与,在基层组织层面,二级学院的作用尤为推出,这是落实鞍山师范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精细化的关键,这里是学生、教师、实践基地与专业支撑的节点,但由于缺乏权力下放的制度安排,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二级学院处于管理客体地位,缺乏相关创新创业教育利益分享机制,使得二级学院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参与度、配合度与主动性存在不足,如何调动二级学院的主动性、主导性与特色发展,是鞍山师范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

  四、鞍山师范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策略选择的科学优化

  (一)课程教育与师资的特色精细定位策略。特别是相关教师与实践指导者,形成特色创业创新指导教育团队,为有创新创业兴趣与志向的学生,提供学习、教育与实践的支持资源,起到专业引导,环境熏陶,课程启蒙,意识激励,团队训练,项目培养,社会实践的协同治理培养教育模式。如对于课程设置与授课,应在现有创新创业通识知识授课形式的基础上,更加专业浸入—职业情景—精英意识综合培养的3D课堂教学模式,在教育中将专业教师、行业实践者与创业精英引入课堂,将知识教育、技能习得、意识训练与应用能力综合激发、培养和引导。

  (二)项目训练的特色精细开展策略。一是要形成师范类、非师范类的项目选择体系,激活师范学院在师范教育专业方面的创新创业意识、资源;二是强化项目的支持、辅助与监管,特别是要做好学生项目管理的技能训练,防止项目运作失控,增加学生的挫败感与失败率,产生项目运作的破窗效应;形成多级强度的项目体系,在常规项目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专业创新创业的成熟度,参与学生的成长度,形成一些创业强化项目,这是一个具有高度可选择性、高度完整性和非常有实用性的项目。

  (三)综合运用制度行为策略推进开展。鞍山师范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优化发展的具体策略上,应采用制度———行为策略,创新创业本质上是一种基于教育利益而形成的积极生产性行为选择,这种激励性不是简单通过理念灌输与知识传授就能实现的,需要激发人的创新创业意识,形成创新创业动机与行为心理,因此从行为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就需要提供各种利益分配与保障制度,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参与的各类主体具有预期性、可持续性与发展性;在此基础上,配合各种管理、保障与监督制度,形成一种创新创业教育内驱创新可持续的发展机制。

【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相关文章:

对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论文(精选10篇)05-11

对于课堂教学环节设计的思考教育论文04-06

《大学语文》教育的尴尬与思考12-08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12-10

大学英语教育热的冷思考12-11

思考与整合论文(精选8篇)01-20

换位思考议论文11-18

关于大学互动教学设计的探索与思考-教学论文投稿12-17

小学教育改革的一些思考论文(精选7篇)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