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中国人价值重构规律和心理承受能力研究论文

时间:2021-10-01 16:11:10 经济学论文 我要投稿

中国人价值重构规律和心理承受能力研究论文

自1978年开始的社会转型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迁。在逐渐摆脱物质贫困、步入小康社会的同时,中国人在思想、情感和行为方面亦体验到了复杂的嬗变,经历了曲折的路程。

中国人价值重构规律和心理承受能力研究论文

  一般国家在转型期间,社会存在着三种结构状态:原结构状态、解构状态与重构状态。并且,这三种状态是程度不同、相互混杂的呈现着。

  社会转型的中国,政治还处于原结构状态,经济与文化却都发生了重大的解构;同时,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在发生着力度和向度不同的重构;即使在政治领域,也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结构松动现象,如基层民主选举,政府机构改革等。经济结构的转轨和文化价值取向的转向必然会对政治结构的转制提出要求。在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格体系之间,以及各自的体系之内的不协调是暂时的,是社会转型这个过渡时期所容忍的。但是,这种不协调又不能长久存在,要么是上层建筑的变迁,使其更加符合经济基础的要求;要么是经济实践的调整,使其更加符合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性质。

  转型期的中国人既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同时又面对着巨大的生存挑战。无论是积极地追求发展,还是被动地适应生存,这两者都会对中国人在价值取向上的变化产生直接而又深远的影响。伴随着转型期社会结构的解构和重构过程的是中国人在价值体系和人格体系上的解构和重构过程。

  一般而言,由原结构状态所决定的是传统的中国人,由重构状态所决定的是现代的中国人,由解构状态所决定的是中间的中国人。由于目前中国社会许多领域正处于解构与重构状态,因此大部分中国是夹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或者说转型期的中国人是矛盾的中国人,是挣扎在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之间、理想信仰和世俗行为之间、理性和感性之间、生存发展和尊严保持之间,难以作出正确选择的人类。对大部分人来说,他们所遭受的也许不再是物质的贫困而是哲学的贫困,而对于那些下岗职工和少数农民来说,他们的贫困不仅是哲学方面的,而且又是物质方面的。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来说,精神的匮乏比物质的匮乏是更加危险和致命的。因此,重建精神家园,再构价值体系是转型期中国人最急迫的任务之一。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正在向一个典型的市场社会迈进。所有市场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的市场社会,无不按照对立统一的发展模式运行,即按照竞争机制和福利机制二者相互制约、互相转化的规律运行。这二者在市场社会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福利机制而没有竞争机制,组织管理就缺乏激励因素,社会发展就缺乏前进的动力,只有竞争机制而没有福利机制,社会就会背离整个人类所追求的公平正义法则,造成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就会动摇市场经济社会的合法性基础。

  转型期的中国人所处的自然—人文环境是中国人最宝贵的生存资源,善待自然环境就是善待人类自身,善待人文环境就是善待人类自己的精神家园。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上的,而且是历史文化和理想信念方面的。

  腐败是转型期的中国人必须面对的一个社会顽症,根据我们的调查,当前中国人最为关注的六个问题中,排序第一的就是腐败问题,而腐败问题说明权力需要监督与制约,这也进一步说明加强民主化,推进政治改革的必要性。严惩腐败分子是一件大快民心的事,但是从制度上铲除腐败分子产生的条件,从文化上改造滋生腐败的土壤,这才是更加重要的工作。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从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上来堵洞塞源,使现行的腐败分子揪一个少一个,而不是相反。

  转型期的中国人价值取向的变化呈现五种趋势:从传统价值向现代价值的转变,从他人导向向自我导向的转变,从义务导向向利益导向的转变,从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