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重论宋玉大小言赋之真伪

时间:2021-10-01 10:43:13 社会文化论文 我要投稿

重论宋玉大小言赋之真伪

宋玉的《大言赋》和《小言赋》最早见于唐代的文献资料,《艺文类聚》卷十九引有《大言赋》和《小言赋》的片断。《文选》李善注于卷八扬雄《羽猎赋》、卷十五张衡《思玄赋》和卷三十一江淹《杂体诗》的注释中三次引用了《大言赋》中的语句,《初学记》卷一、卷五、卷十,三引《大言赋》,卷十又引有《小言赋》。宋代问世的《古文苑》,则刊载了《大言赋》和《小言赋》的全文。此后宋末的《文选补遗》、明代的《广文选》、清代的《历代赋汇》、近代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均全文收载了《大言赋》和《小言赋》,均署名为宋玉,并未有异议。古代的文献考据家,对宋玉的《大言赋》和《小言赋》亦未有异辞,宋许yǐ@①在《彦周诗话》中说:“《乐府》记大言、小言诗,录昭明词,而不书始于宋玉,何也?岂误耶?有说耶?”是肯定宋玉作大小言赋,而指责郭茂倩编《乐府》之失;明胡应麟在《诗薮》中说:“然则《古文苑》所载六篇,唯大小言辞气滑稽,或当是一时戏笔,余悉可疑。”是肯定宋玉作大小言赋,而对《笛赋》、《舞赋》、《钓赋》、《讽赋》提出怀疑。

  对宋玉作《大言赋》和《小言赋》提出怀疑是现代的事。1927年,刘大白在《宋玉赋辨伪》中认为《小言赋》“以‘备’、‘备’跟‘伟’、‘贵’、‘类’、‘位’为韵”,“不合周秦古韵”[1]。1930年,陆侃如依据刘大白之说,于《屈原与宋玉》中断言大小言赋“不合古音,知系伪托”[2]。1937年,游国恩于《宋玉大小言赋考》中以洋洋万言专论大小言赋之伪,游先生认为,大言小言之文风起于先秦之世,“大小言赋若果为宋玉所作,何以两汉以来,模仿之风盛行,竟无一人摹拟之者,直待傅咸而始为之?”由是判定大小言赋为伪作,同时又根据晋代文风等情况推断:“《古文苑》所载大小言赋非但不出于宋玉,且必与傅咸之《小语赋》同为一时之作矣。”[3]至此,宋玉对《大言赋》和《小言赋》的著作权彻底被否定了,时至今日,鲜有撰写专论为宋玉正名者。我们在关于宋玉作品真伪问题的研究中发现,前辈学者对宋玉作大小言赋的否定,并不是完全符合客观事实的,所以不避浅陋,将我们的一些看法撰写成文,冀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小言赋》与它的用韵

  刘大白先生在《宋玉赋辨伪》中说:“现在这十篇赋(指传世的宋玉赋)里面,有好些地方,都不合周秦古韵。”[4]而具体举例分析中对于大小言赋,只举出了《小言赋》不合古韵的例子,而没有言及《大言赋》,可能他在该赋中没有找到不合古韵的例证。如此,我们这里也仅就《小言赋》来讨论。

  《小言赋》属散文赋,它韵散相间,而以韵语为主,具体地说,赋中有三处散句,一是开头三句,二是“王曰”一段中结尾的三句,三是赋文结篇处“王曰”一句。其余均为韵语。下面按王力先生拟定的上古韵部来进行分析:

  “王曰”一段以伟(微部)、备(职部)、贵(物部)、类(物部)、位(物部)、备(职部)、通(东部)、工(乐部)为韵;“景差曰”一段以尘(真部)、鳞(真部)、身(真部)、巾(文部)、泯(真部)为韵;“唐勒曰”一段以舟(幽部)、流(幽部)、游(幽部)、忧(幽部)为韵;“又曰”一段以端(元部)、肝(元部)、殚(元部)为韵;“宋玉曰”一段以生(耕部)、名(耕部)、形(耕部)、庭(耕部)、生(耕部)、冥(耕部)、情(耕部)、精(耕部)为韵。从我们在韵字后括号内标示的上古韵部可以看出,其中通、工属东部韵,尘、鳞、身、巾、泯属真、文合韵,舟、流、游、优属幽部韵,端、肝、殚属元部韵,生、名、形、庭、生、冥、情、精属耕部韵,均合先秦古韵,刘先生亦未有异议。至于刘先生提出的伟、备、贵、类、位、备等不合周秦古韵的问题,想来是因为20年代对上古韵部研究还未臻完善的缘故。自从王力先生提出“战国时代古韵应分为三十部”的论断,并且发现了《诗经》、《楚辞》有通韵、合韵、异调通押的韵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5]王力先生对“伟”字所属韵部微部的拟音为i,对“贵”等韵字所属的韵部物部的拟音为t,两部分属阴、入两声,但主要元音相同,可以相互对转,属于阴入通韵。王力先生对“备”字所属韵部职部的拟音为k,与物部t同属入声,虽辅音韵尾不同,但主要元音相同,王力先生以为是元音相同而不属于对转者,名之为合韵。如此看来,说《小言赋》不合周秦古韵,是不符合事实的。

  对于《小言赋》,我们还不妨做逆向处理,这就是考察一下刘大白先生认为符合先秦古韵的部分在中古的押韵情况。其中尘、鳞、身、巾、泯,属于上平声十七真;舟、流、游、忧,属于下平声十八尤;端,属上平声二十六桓,肝、殚,属于上平声二十五寒,寒部和桓部可同用;生,属下平声十二庚,名、情、精,属下平声十四清,庚部清部可同用;而形、庭、冥,属于下平声十五青,青部是独用的韵部。这里我们是以《广韵》为考察依据的。大家知道,《广韵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