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八苦在苏轼词作中的体现

时间:2022-01-04 08:54:58 社会文化论文 我要投稿

佛教八苦在苏轼词作中的体现

    佛教八苦在苏轼词作中的体现

佛教八苦在苏轼词作中的体现

宋文婕(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苏轼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奇才,学界对他性格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其乐观旷达的一面,而忽视了其人生的苦和内心的苦。事实上,苏轼的生平遭遇及宗教信仰都包含了苦难因素,但是饱受苦难的苏轼词却在表面显得旷达,这又跟后天性格及佛教对其影响有关。佛教伴随着苏轼一生,苦难也一直伴随着他,佛教“八苦”在其词中都有很具体的反映。

    关键词:苏轼;苦;佛教;八苦

中图分类号:I20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385(2010)06-0079-05

     一、前言

· 提到苏轼,大家对他的印象莫不是乐观、旷达、狂放,就算身陷囹圄也能坦然面对,林语堂先生对其评价最具代表性———“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这一观点在学界影响颇大,对此笔者持保留意见。李泽厚的《美的历程》认为苏轼是悲观厌世者,对此观点笔者亦不敢苟同,但这启发我们可以从另一角度来研究苏轼。通过对苏轼生平、思想、创作的认真了解分析,笔者认为苏轼性格深处是悲观大于乐观,内心深处是苦大于乐的。他外在表现的超脱旷达是对自身苦难的消解,反过来也是一种变相的加强,使其内心的苦愈加浓烈了。从苏轼生前至今学界对其已有全面的研究,从研究现状来看,只有少数论文是指出了苏轼的“苦”,但论述不尽全面。还没有直接论述苏轼之“苦”的表现、其内苦外乐的原因及“苦”在其词作中的反映。基于此,本文将对此进行尝试性论述,因苏轼一生与佛教甚有渊源,文中论述的“苦”也特指佛教中的“八苦”。

    二、苏轼的苦

苏轼青年时代就亲炙佛法,后习染渐深。

    佛教修行的主旨在于引导人们看破红尘,脱离这受苦受难的尘世,使人们最终离苦得乐。苏轼好佛也是为了吸取佛理,求得心泰神宁,超然洒脱。苏轼要想通过佛法超脱苦难,必定对佛教的苦谛有了解。“苦谛”是佛教的理论基础。《中阿含·象变喻经》云:“云何苦圣谛?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合称“八苦”。佛教的“生苦”,并非仅指人在出生时所经受的痛苦,而是包含了人生下来就是受苦,人的一生始终伴随着的就是苦难,人生就是苦,人世就是苦,苦海无边,苦难无穷的意思。  [1]10

佛教苦谛的最后一苦是“五蕴盛苦”。佛教认为众生是由色、受、想、行、识五种因素组成。

    当“五蕴”与“盛”或“取”(指一种固执的欲望、执着贪爱)联络在一起就会产生种种贪欲烦恼。“五蕴盛苦”也形容众苦聚集。这一苦与“生苦”的意义有相通之处。  [2]79-80

因“生苦”与“五蕴盛苦”所涵范畴大体相同,笔者在此把二者放在一起分析。“老苦”、“病苦”即指个体生命的衰老、身体衰弱引起的心理和生理上的痛苦。“死苦”的指向是曾经存在着的一切的彻底毁灭。  [3]31

“怨憎会苦”,即是指众生因为各种客观原因所支配而不得不与不喜欢的人打交道,不得不从事自己不愿意的事这种身心交违的痛苦。“爱别离苦”,按照佛教的说法,这是指众生不由自主地与相爱的人或事别离的痛苦。  [4]50

“求不得苦”,即指众生有所欲求而得不到满足的痛苦。   [5]64

苏轼的一生即由这“八苦”充斥着。

    任何名世的文学家几乎都是悲剧人物,苏轼也不例外。苏轼从小“奋厉有当世志”,却一生历尽沉浮,曾多次被贬,这跟当时的统治阶级的派别争斗不无关系,在这场政治漩涡中,苏轼尝尽怨憎会苦,被贬后颠沛流离的生活使其肉体遭受的生苦不言而喻,更让他感到痛苦的是“致君尧舜”的人生理想的无法实现而造成的求不得苦。   [6]

仕途上,东坡历尽挫折,家庭生活上他也不尽如意。苏轼一生先后共有三位人生伴侣,都先他而去,使其经历了多次死苦、爱别离苦,给他留下无限感伤。她们离去后,苏轼时常怀念她们,写下了不少传世作品,然而,把已经撕碎的东西再重新拼回给你看,那种不可名状的忧伤更令人彷徨不安。

    苦海无涯,东坡的思想寄托于何处?儒佛道思想因素同时贯串他的一生,其中佛教思想对其影响很大。佛教把人生看为痛苦的过程,宣扬一切皆苦的观念。在佛教看来,人世的真相、人生的本质就是一个“苦”字。我们知道,全部佛学的理论,就是解脱的理论。故从后世史实来看,佛教最为流行的时期,往往也是历史上人们蒙受苦难最多的时代。苏轼信佛,他也认同佛教的苦乐观,他本人的奉佛经历也证实了这一点,当他遭受苦难越大时,他对佛教越信仰。佛教徒的身份即是对苏轼人生苦难的有力证明。需要注意的'是,苏轼信佛的主要动机就是消解自己的痛苦,这种逃避行为表面上是减轻了自身的苦难,让自己得到超脱。熟不知回避是另一种加强,表面上苏轼通过佛教减轻了自己的痛苦,实际上其内心沉淀堆积了他所有的苦痛,这些苦从未消失。

    三、苏轼词作微苦旷达的原因

人生既然如此之苦,为何在苏轼的词作中没有很明显的表达。根据上面的论述,笔者认为一方面是苏轼性格使然。另一方面是因佛教超脱苦难的理论作用。

    遗传因素、成长环境等对一个人的性格有重要影响。苏轼的父亲与祖父都性格豪爽,其母亲程氏也是一个颇有气概的女性。苏轼遗传了父母及祖父的豪爽,这稍稍消解了其性格深处的消极。此外,欧阳修对他的影响也很大。

    欧阳那种对于自己悲哀忧苦的能够排遣,对于宇宙万物能够取一种赏爱之态度,对苏子瞻其为人其为词,都有所沾溉。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这一方面有东坡个性上的原因,另一方面,大概也有他恩师欧阳文忠公的楷模力量在吧。[4]83

这可以解释苏轼在整体的烦恼人生中,能尽可能享受局部的快乐的原因。

    佛教修行的主旨在于引导人们最终离苦得乐。佛教的苦与乐是辩证地存在着。当我们换一个角度对待生活时,就能获得智慧,苦与乐在佛教中并非绝对对立。

    但是,离了苦,苦就不存在了吗?只能说苦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消解了。苏轼信佛的主要动机就是消解自己的痛苦,这种逃避行为表面上是减轻了自身的苦难,让自己得到超脱。

    熟不知回避是另一种加强,表面上苏轼通过佛教减轻了自己的痛苦,可内心堆积起来的苦痛又有谁知道呢?佛教不仅强化了苏轼对苦的认识,也让他学会怎样脱离苦海。除了佛教有让苏轼超脱苦难的贡献,苏轼从先辈身上继承下来和欧阳修身上学到的的豪放等也都消解了他的苦。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苏轼作品中的苦显得不是那么明显。这看似很淡的苦,在词人的回避下显的更加浓烈。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佛教中的“八苦”,然后来看看这些苦在苏轼词作中的体现。

    四、佛教“八苦”及其在苏轼词作中的体现

  笔者将采用表格的形式将这“八苦”在苏轼词中的体现展现给读者。苏轼词作共三百余首,体现佛教“八苦”的有近百首,因条件限制笔者不能完全罗列出来,只择取其中有代表性的来加以分析。

    (一)“生苦”与“五蕴盛苦”

通过前面对佛教“生苦”与“五蕴盛苦”的界定,我们知道二者所涵范畴大体相同,笔者在此把二者放在一起分析。具体的“生苦”与“五蕴盛苦”在苏轼词作中的体现看下表1。

    以上几篇作品暗含“生苦”与“五蕴盛苦”外,《定风波》(莫怪鸳鸯绣带长)、《南乡子》(霜降水痕收)、《八声甘州》(有情风)、《虞美人》(持杯遥劝天边月)

中国大学网 www.unjs.com

【佛教八苦在苏轼词作中的体现】相关文章:

佛教水观与苏轼诗12-03

临城道中作(并引),临城道中作(并引)苏轼,临城道中作(并引)的意思,临城道中作(并引)赏析 -诗词大全01-01

苦贫戏作,苦贫戏作陆游,苦贫戏作的意思,苦贫戏作赏析 -诗词大全01-01

苦春霖作寄友,苦春霖作寄友吴筠,苦春霖作寄友的意思,苦春霖作寄友赏析 -诗词大全01-01

连日作雨苦热,连日作雨苦热陆游,连日作雨苦热的意思,连日作雨苦热赏析 -诗词大全01-01

生活中的佛教用语07-07

梦中作寄朱行中,梦中作寄朱行中苏轼,梦中作寄朱行中的意思,梦中作寄朱行中赏析 -诗词大全01-01

腊中作,腊中作李中,腊中作的意思,腊中作赏析 -诗词大全01-01

画鱼歌(湖州道中作。),画鱼歌(湖州道中作。)苏轼,画鱼歌(湖州道中作。)的意思,画鱼歌(湖州道中作。)赏析 -诗词大全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