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存在与现代性碎片-谈渡边淳一文学

时间:2022-01-04 10:37:06 社会文化论文 我要投稿

死、存在与现代性碎片-谈渡边淳一文学

    学研究生院日语语言文学系硕士研究生。

    死、存在与现代性碎片——谈渡边淳一文学

○刘国勇(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日语语言文学系,陕西 西安 710128)[摘 要] 迄今为止关于渡边淳一的研究,要么局限在情爱小说,要么拘泥于作者医生出身。笔者考察发现渡边淳一深受存在主义者加缪的影响,从而对一系列荒诞现象的本质———死亡,进行反思、反抗。反抗力量的虚弱与死亡本质的强大,两者不均衡的力量对比造就了渡边文学的特有张力。于是渡边利用这种反抗力量———爱,对性爱的极致追求与描写,在日本繁华表象后面的现代性碎片中寻求一点喘息的空间。

    [关键词] 渡边热; 存在主义; 现代性的碎片; 死; 爱

     中图分类号: I106.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8610(2010)11-0028-03

      如果视死为更美好的生的开端,则人生不过是不屑一顾的过渡,而生命的价值也就在于追求死后的幸福;如果以死为一切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永恒终止,则人生如梦,一切皆是水中月、镜中花,万事到死都是空;如果把死看成是肉体活动的停止,而精神和业绩长存,则人生就会为追求不朽的精神和业绩而奋斗[1]159。可以说,人类所有高级的思想,正是源于对死亡的沉思、冥索,每一种宗教、每一种哲学与每一种科学,都是从此处出发的[2]305。文学也不例外。

    我们追溯日本文学的历史至中世①时期,会发现对现世持否定态度的净土宗佛教思想占统治地位,中世文学充满了无常的味道,强调追求死后的幸福以及人生如梦。至近世②时期初,日本思想界充盈着儒教的现实肯定精神,元禄年间出现了井原西鹤、近松门、左卫门等通俗文艺代表作家[3]417-418。井原西鹤处女作《好色一代男》的写实、近松门左卫门代表作《曾根崎情死》的虚美都重视人情、重视此生不朽的精神。

    回至现代,日本的文学作品已经跨越了国度,继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村上春树现象”之后, 90年代末中国内地刮起了“渡边热”。据《环球时报》报道,继《失乐园》震撼日本文坛九年之后③,日本著名情爱小说家于2006年5月在日本又推出了颇受争议的《爱的流放地》,并立即受到日本的读者热烈追捧,很快登上了日本文艺类畅销书排行榜的首位[4]14-21,并立刻翻译成中文,冲击着中国现有伦理道德,诸如:婚姻是爱情的坟墓[5]322,真爱仅存于偷情之中[6]。同时认为,死对于人类来说是最大的恐怖,能够与其顽强对抗的只有爱。死不应该是毁灭,伴随着死会有爱的重生[7]。

    渡边文学中的“爱与死”的主题,很容易令人联想到日本传统文学的取向,那种以美感、高贵取代残暴、凄惨的殉情观。日本著名文艺评论家水上勉就曾评说《失乐园》就是继承了谷崎润一郎文学的男女间极致的性爱描写方法,创造出的近松门左卫门私奔现代版。渡边淳一的好友、文艺评论家川西政明虽然不是十分同意水上勉的评论,但是也认为渡边淳一继承了川端康成的男女间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表达方法,以及谷崎润一郎的华丽、恶魔主义和沉溺[8]66-75。

    而国内学者对于渡边文学的研究,因受到翻译现状的影响,焦点多集中在作家与70年代以后创作的以情爱为主题的作品上[9]。对此,上海师范大学边西岩将研究视野扩展到渡边文学的初期作品,以《死化妆》为切入点,她指出,渡边文学的思想特质来源于他外科医生的人生经历,归根结底是一种否定生命价值的虚无主义精神,是贯穿渡边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股潜流。这种虚无主义精神体现在作品对纯爱、婚姻以及生命价值的全面否定上,这与作家依然相信“终极之爱”存在的浪漫主义情怀形成内心的矛盾冲突与撕裂,从而构成了渡边文学所特有的张力……与读者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虚无感受相暗合,使渡边淳一的作品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10]。笔者赞同其与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暗合,但不苟同渡边是虚无主义的观点,以下详细论述。

    一、现代性的碎片与“渡边热”

    边西岩指出的“渡边热”的产生与中国现代社会生活中的虚无感受暗合,笔者深感赞同。

    的确,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赶上了一个巨大的物质进步时期。但是内部的各要素没能赶上外部繁荣的步伐,实际上倒是以五花八门的方式消灭在萌芽状态,大多数人的生活淹没在陈规陋习和职业感召之中,作为仅存的超个人形式,—28—展的各种可能性。一旦人从活动领域撤身而出,他就步入了一种虚空的状态。尤其是灵魂最紧急的需求,即宗教性,已经支离破碎了,再也没有一种活生生的且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信仰,来表达我们的本质。

    “文学一直以来都是被工具化的,尽管作家都不想如此但不可避免。文学就是消费品,书籍更是如此。对于作家来说,理想的状态是出于超脱的态度生活在自己的幻境之中。

    作家的'作品只是起到种子的作用,它在读者中间也许会生根发芽。”[11]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在接受《东方早报》的采访时说的这段话,深刻地表达了现代性碎片下的文学和作家的力量所在。

    以渡边淳一2003年在《读卖新闻》上连载的小说《幻觉》为例,这部小说以精神诊疗现场为背景,通过描述一位颇具魅力的女医生与年轻下属之间的恋情,直指现代女性的内心“黑洞”。这部小说的另一大魅力,在于成功地刻画了男女双方因卷入感情漩涡而萌生的心理纠葛。女主人公是个30多岁的医生,经营着一家精神病院,她的冷艳深深地吸引了同院一位比她年轻的男护士。对方在陷入爱河的同时,也对女院长的“医术”心存疑惑。原来,她经常利用药物来操纵病人的情绪,那些精神病患者用药之后神思恍惚,久而久之变得如同行尸走肉。面对医院的黑幕,作为医务人员的伦理、良知与无法抑制的爱慕之情在男护士心中产生了激烈的碰撞。

    男主人公爱慕的对象是自己的雇主,这种女性占上风的恋爱格局或许正是现代爱情的象征,因为男女在恋爱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整部小说围绕心理治疗与男女主人公的恋情两条主线,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在渡边淳一看来,日本社会祥和、富足的表象背后,恰恰隐藏着精神与伦理的危机,女医生阴暗的内心世界也正体现了病态的社会对人们心灵的侵蚀。

    现代生活最深层次的问题,来源于个人在面对不可抵抗的社会力量、历史传统、社会文化和生活技术时,保持他的存在的自主性和个体性的要求[12]104。不管是日本还是中国,这一点是相通的,对此,康东元博士就中国现代社会与村上春树和渡边淳一翻译小说发表论文指出: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经济的高速成长,年轻人中出现的空虚与孤独,中老年人中出现的感情危机是日本青春小说和恋爱小说接二连三翻译成中文的现实因子[13]29-40。

    二、存在主义的“死与爱”

    对于边西岩论证的渡边文学的潜流是虚无主义,笔者不敢苟同。

    “存在其实没有意义和目的,只是必然地复归于没有结局的虚无:‘永恒的复归’。这是虚无主义的最极端形态:永远没有意义。”[14]46虚无主义表现出来的是对生命价值的全面否定。

    确实,在2003年的“搜狐读书”节目[15]中,渡边淳一也谈到:“作为一个外科医生,我常常感到一种虚无和无常,因为很多人在医生的手中死去,就像我从教科书中看到的那样,人生无常,每个人都有那么一个终极。我们无法避免这样的人生结局,这是令人悲观的事情,可是我们却无能为力。”渡边淳一说他本人也觉得死亡是件可怕的事情,人们不知道用什么来对抗对死亡的恐惧。

中国大学网 www.unjs.com

【死、存在与现代性碎片-谈渡边淳一文学】相关文章:

情人渡边淳一经典语录01-15

渡边淳一人生感悟:分手的形式01-01

淳着(淳著)10-28

微信是否存在碎片化问题01-15

渡边淳一桜の树の下で读后感12-26

放弃吧,这已经无味了的感情 -渡边淳一《最后的爱恋》读后感04-05

送柳淳,送柳淳孟郊,送柳淳的意思,送柳淳赏析 -诗词大全01-01

谈文学读书笔记01-15

独立博客未死:仍有存在的意义 -电脑资料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