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赋“老教材”予“新生命”

时间:2021-10-02 15:26:38 数学论文 我要投稿

赋“老教材”予“新生命”

赋“老教材”予“新生命”

---试谈如何依据“课标”理念创造性地用活原有教材

          南京市溧水县和凤中心小学    吴存明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已正式出台,一年级正式启用配套的新教材。但作为过渡时期,其他年级仍将沿用原有教材或修订版教材,虽有鸡肋之嫌,却不得不依照面对。那么教师如何运用“老教材”实践《标准》的“新理念”?这对每一位一线数学教师,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此,笔者想就如何依据课标理念,创造性地用活原有教材,谈几点粗浅的实践与体会:

一、转变观念,勇于重组教材——体现“科学性”

《标准》的总体目标在情感与态度第四点中提到“要培养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要培养学生这样的情感与态度,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观念,由教材的“执行者”变成教材的“决策者和创造者”。不再信奉“课本、课本,以本为本”,要加强学习,不迷信教材,细心揣摩,勇于否定教材、重组教材,还教材内容于科学性。

1、及时地修改教材。例如关于“自然数”的定义,根据教研室通知和初中一年级教材,将“0”也划入自然数范围,而现行教材第八册的自然数定义不包括“0”,这样一来,给五六年级的教学工作带来了矛盾。为了学生的发展,当然要根据新的自然数定义来进行教学。因而,笔者在教学第十册“数的整除”这一单元的内容,进行了三方面的修改:一是将学生脑海中自然数的定义做了修改,让“0”也划入自然数的范围;二是将学生手中的教材做了修改,将书中说明“以后我们研究约数和倍数时一般指自然数,不包括零”修改为“一般指不包括零的自然数”;三是将由此带来的一些不准确的数学概念分类进行了局部调整。

2、恰当地重组教材。现行教材是按照修订本教学大纲编排的一般教学内容,配套的教参也只是一般的教学思路。在课改下,教师备课时不能唯书,而应该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和已有经验出发,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来思考:怎样的教学才能更适合学生头脑知识的链接、衍生?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之前,笔者把教材研究了好几遍。教材是从“10÷3”和“58.6÷11”两个例子入手,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接着介绍无限小数和有限小数,最后介绍循环小数的分类。虽然这部分内容只学不考,但笔者觉得如此安排教学程序不太自然,不利用学生的知识建构。经过一番思考,决定从“25.5÷6,10÷3,58.6÷11,1.44÷1.8”这四道计算入手,让学生通过计算后产生疑问,自主分类。先直接引出无限小数和有限小数,紧接着再研究无限小数,从而引出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最后重点研究循环小数。这样的教学,知识脉络分明,结构清晰,在小组合作学习下都能画出非常有创意的知识结构示意图。

3、适当地增删教材。有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渴求和教学内容的难度,可以增加或删减一些内容,以形成合理的知识技能,拓展学生的思路,增长他们的见识。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中,学生在质疑阶段时提问:“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面积不变,那么周长变了吗?”于是教师“顺水推舟”,便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框架拉成长方形框架这两种转化中面积周长的异同。学生兴趣极高,下课后经过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得出了结论,同时也体验到了自主提问,自主解决的成功喜悦。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从学生角度考虑,大胆地增删教材,对学生的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