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克费拉利几乎没有音乐分析论文

时间:2021-09-23 12:10:46 音乐论文 我要投稿

吕克费拉利几乎没有音乐分析论文

  一、法国具体音乐的基本途径

吕克费拉利几乎没有音乐分析论文

  1. 具体音乐的代表人物

  具体音乐是以皮埃尔·舍费尔( Pierre Schaeffer) 、皮埃尔·亨利( Pierre Schaeffer) 、吕克·费拉里( Luc Ferrari) 以及贝尔纳·马什( Francois-Bernard Mache) 等为代表人物。“具体音乐”一词是由先驱者皮埃尔·舍费尔最先提出来的。集工程师、音乐家、作家、甚至哲学家于一身的皮埃尔·舍费尔经过长时间酝酿,创作了一系列以自然音响为材料的音乐作品。

  舍费尔早期关注于对单一声音材料的处理和磁带播放效果上相对初步的研究和试验,致力于声音的整合。他在1948 年创作了轰动一时的作品《地铁练习曲》,声音材料是在巴黎巴梯诺勒地铁车站录制而成的,可以说是对声音材料的探索和对具体音乐的尝试。同年,舍费尔开始重新思考并重视自然乐器在声音资源中的地位,并创作了《为十四个乐器而写的组曲》。1949-1950 年舍费尔开始走向大型具体音乐作品创作阶段,他与皮埃尔·亨利在 1950 年共同完成了《为一个人的交响乐》。1951 年,舍费尔和亨利合作创作第一部具体歌剧《奥尔菲斯》,采用自然噪音音响加上希腊语、法语、女高音的咏叹调、古钢琴、弦乐等音响。此后,舍费尔把音乐创作精力转向具体音乐理论和观念研究中。

  2. 法国具体音乐的基本技术手段

  在创作具体音乐时,先搜集和采样可能需要的声音资源,这些声音材料可以是现实世界的任何一种声音。与传统音乐相反的是从声音材料入手,并对材料进行选择、试验与调制,再进行抽象的构思从而完成音乐作品的创造。

  具体音乐通过录音与采样对声音进行记录。录音为较长时间的记录,对声音环境及其所包含的信息进行完整的描绘与再现,更接近于写实主义或现实主义的手法; 采样为较短时间的记录,选取现实中有典型意义或符号意义的声音片段进行记录。作为素材它将在音乐中,通过各种变形及发展手法来完成一部电子音乐的创作,它能更多的体现出作曲家的创造思维和理念。

  蒙太奇---单轨或双轨,单磁头或多磁头形成非线性的事件连接,通过磁带的剪辑,可以是有机拼贴,也可以是无机拼贴,这也是具体音乐的核心创作手法; 磁带变速---通过控制磁带的速度来获得声音的拉伸与声调的改变。加快或放慢磁带速度,让原有的波形缩短或延长。因速度的改变能够引起音高、音色的变化,还可在录音的过程中手动控制磁带速度的快慢,产生音调变化的滑音效果; 反转拼贴---将声音逆向播放,颠倒波形的起始顺序,产生新奇的效果; 音响合成---主要是通过多轨形成的多重织体,利用调音台、延时器和混响器将声音组织在一个空间之内,再输出母带。在演出时采用多音箱回放形式,在没有演奏者的情况下进行演出。当磁带技术成熟之后,具体音乐也就随之走向了磁带音乐。磁带音乐在具体音乐的基础上,声音材料的记录以采样为主,录音为辅。除继续保持具体音乐中常规蒙太奇手法外,主要增加了滤波、混响和环形调制等电子调制手段进行声音变形与合成。

  二、吕克·费拉利《几乎没有》音乐分析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同时具体音乐的重要作曲家费拉里加入到舍费尔的团队中,他们的工作室叫作 GRM ( Groupede Recherches Musicales) ,作为电子音乐作曲家吕克·费拉利在具体音乐历史的地位和理论方面的研究上虽不能与舍费尔相比,但他的音乐创作是以作曲思维结构展开的具体音乐,可能要比作为非职业音乐家舍费尔的作品更为成熟。他通过对电子音乐的仔细研究和将对于声音发展和技术的研究推向一个更广阔的领域,《几乎没有》是他具体音乐作品中的代表作。本节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分析,来体现具体音乐的核心理念。

  1. 关于作曲家及其作品简介

  吕克·费拉利于 1929 年生于巴黎,作为具体音乐的代表人物,早年受梅西安的影响,曾经创作过一系列自由无调性风格的器乐作品,60 年代以后,费拉利开始电子音乐的创作。作曲家吕克·费拉利电子音乐的代表作---《几乎没有》是法国 20 世纪 70 年代重要的电子音乐作品之一。它由三部不同时间创作作品组成: 《海滨拂晓》、《那样的`夜晚一直在我多思绪的脑海中持续》和《和女孩子几乎没有》。这里选择《几乎没有》中的《那样的夜晚一直在我多思绪的脑海中持续》的第一部分( 0-4 分 55 秒) 进行具体分析。

  整个作品为 21 分 52 秒,首先,我将其分为五个段落,并以夜晚的场景变换作为音乐作品发展的线索和结构依据,对其音响状态进行描述。第一部分: 夜景中的自然音响( 作为背景的昆虫、鸟鸣、狗叫等) 、人物的交流对话、拍手、跺脚和类似市场的嘈杂声; 第二部分: 工业中的建筑产生的声音和机械声; 第三部分: 在暴雨中,行车声,雨水冲刷的声音,其后恢复宁静; 第四部分: 家庭聚会的场景画面由人物的交流对话声和生活用品的声音构成; 第五部分: 机车的行驶、奔驰声,慢慢再现第一部分的自然景象音响,回归到寂静的夜晚。

  2. 音响材料分析

  以夜晚场景的变换产生的音响素材,进行声音的采集,这些声音都是来自于大自然中具体、真实的声音。声音的采样是在户外机动完成的,作曲家力寻找一些不同的声音,构成一个动态的声音场景,最后选择录制的声音材料是在一个夜幕下出现的各种声音。

  3. 声音细节与技术分析

  引子: 00: 00-00: 35,一个持续 3. 5 秒的雷声( T) 作为全曲的开始,这个声音是由一个 1. 75 秒左右的原形加上原形的反转( Reverse) 处理的手法,并且对这个声音做了滤波技术处理。随即出现的是背景声音以重复循环的方式方法,交织形成背景效果,背景声音包括小鸟叫声( B) 、蟋蟀叫声( C) 、狗叫声( D) 、铃声( R) 与机车声( M) .通过引子中这些具体声音呈现发生在真实的寂静夜晚的自然环境,并对整个作品起到气氛上的提示作用。其中小鸟叫声( B) 分为两种类型: B1 出现在 0: 00: 04. 68 并一直持续,频率为 3400Hz; B2分别出现在 00: 06. 36、00: 15. 44、00: 6. 88,频率为 4475Hz.这些背景声音通过对音量、混响的比例大小调节使我们看到更有层次感的场景画面。

  A 段: 00: 35-01: 24 在背景声部循环进行中,A 段的核心材料,也是 A 段的第一动机,女声在 00: 36. 96 出现。声音轻柔,如安静地在倾诉、小心翼翼地在保持这夜的寂静。在这静寂的夜里,轻柔的女声,缓缓地倾诉出内心的情感,更加凸显了这份夜里的安静。随后在 00: 41. 80 第二动机电子化弦乐长音( M. E) ,由远及近地把声音推向前景,并在过程中对其进行音高变化,使音高发生向上 8 度的改变,同时声音向位左右作出变化,形成内声部交织的效果。连接句: A 段核心材料女声消退,背景声部交织持续进行,随着电子化弦乐乐音长时值出现进入 B 段。

  B 段: 01: 24-03: 40 B 段的呈示阶段( 01: 25-01: 44) : 第一动机各种类型人声( H. V) 在 01: 25. 02 进入标志着作品进入了 B 段。看似随意的各种类型的人物声音( 包括男声、女声、老人与孩子的声音) ,其实在声音的音调、音量、节奏以及声向上都有意识地作出了安排,形成此起彼伏、交织交错的音响状态。所以此材料又可被分成两种声音概念: 一种为主声部( 以男声为主) ; 另一种作为环境声。二动机拍手声( C)和跺脚声( S) 在 01: 27. 74 与 01: 28. 42 相继独立出现。两种音响在数量上从少至多逐渐发展,但是还没有构成明确节奏型。同时,因两种音响频率上的差异,在空间上形成了鲜明对比。

  B 段的发展性阶段( 01: 45- 03: 40) ,这一阶段的句法相对清晰、完整,每一句由 B 段呈示阶段论述的第一动机与第二动机共同组成,构成了变化发展的四个句子。第一动机各种类型人声( H. V) 如标签一般作为四个句子的开始材料,每一次的出现都以不同人声音色充当主体音响,营造出稍显嘈杂的背景环境。作曲家的编辑与处理更加多样化,把不同人声音色的音响进行各种可能性的拼贴,产生多种趣味性的音响组合方式; 通过调整各种人声音量的大小、重音的位置与语速的快慢使整体音响更加丰富; 在各种人声音色上发送了不同的混响效果量,并调整声音相位,使作品在空间上更有层次感; 将语言词汇拆分使用,后半部分的声音被移位编辑,按新的布局重新组合,形成声音横向线条的变化。第二动机拍手声与跺脚声的发展手法: 开始阶段拍手声( C) 为随意的节奏,随后慢慢加速连续进行; 随后拍手声以较为平均的节奏而律动; 高潮阶段拍手声逐渐形成明确节奏型,变得更加密集,通过声音的精细组织,把生活中的原有噪音音响赋予了节奏的变化,应用环形调制的处理手法产生镶边效果,并且拍手声自身发展为对位的两个声部,与跺脚声( S) 形成复调概念的三个声部。这里要说明的是,各声音素材在此句中得到充分的发展,时间的长度几乎等同于其他三句时间的总和,成为作品选择分析的第一声音部分中的高潮点; 最后人声音量逐渐降低,第二动机拍手声的音响强度慢慢超过人声。

  连接段: 03: 40-04: 20,人声逐渐淡出,拍手声一直持续,成为主要音响声部。其后在 04: 33. 72 电子化弦乐乐音( M. E) ,再次以长音状态慢慢进入。所看到橙色与蓝色纬线,分别代表不同频率的电子化弦乐长音,形成多声部共同进行。声音从密到疏,预示着一切将要回归初始状态,恢复夜的宁静。随之,背景声音狗叫声、远处的铃声、小鸟的叫声逐渐再次登场。

  再现段 A1: 04: 20-04: 55,两个女声的对话再次出现,声音语调更加轻柔。背景声部仍由狗叫声、远处的铃声、小鸟的叫声共同组成,用电子音乐重复、循环的表现手法把整个声音置于真实的大自然画面中,使人沉浸在这精心营造的夜晚气氛中。

  4. 作品结构分析

  在这部具体音乐作品的第一部分中,我们通过对材料的组织手法、情境的线索、段落的构成进行分析,可以找到明显的传统单三部古典曲式结构。单三部曲式是音乐作品中最为常见的结构之一,由三个同等重要的部分组成。

  5. 小结

  作曲家以《几乎没有》这样一个名称来表达对大自然日渐被破坏的忧虑,同时说明,同样的一个音乐思想理念,可通过在不同年代创作的音乐作品统一呈现。作品通过机械声对夜的破坏的描述,表现出作曲家对工业化发展给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的担忧。作曲家面向自然,追求最自然的声音,使用细腻而沉静的制作手法,让人去感受朦胧的音乐感觉。

  这个作品是以夜晚场景的变换产生的大自然中具体、真实的声音为音响素材。技术手段相对集中,节选、拆分声音,以重复循环的方式进行各种可能性的、趣味性的音响拼贴;通过调整材料音量大小、改变声音速度以及对比音响频率等,使作品更有层次感; 对声音使用反转、滤波、环形调制以及相位调整的调制手段,使整体音响更加丰富; 运用复调思维处理声音线条,使之形成声音横向线条的变化。

  整个作品都围绕着“夜”这个主题来展开,有意思的是作曲家是以噪音来体现宁静的声音状态,把夜的静寂描绘的淋漓尽致。B 段的发展性阶段,夜晚市场的叫卖声较为嘈杂,好似破坏了开始宁静的氛围。其实不然,静并不受到音量音响的限制,反而用刻意的嘈杂来表现静,使得后面再现的 A1段就显得格外的自然。

  作品中体现了法国式具体音乐类型的创作理念与艺术手法。这个作品结构看似受客观场景的转换而变换,看似是随意的思维流动。其实是作曲家主观构思的场景,对材料进行审慎的选择,并将材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同时我们分析出作品有明确的结构布局为单三部曲式结构,从这个角度看,作曲家是在有控制地、有意识地创作作品。

  [参 考 文 献]

  [1]吴粤北 . 电子音乐基础理论[G]. 上海音乐内部教材,? .

  [2]林 华 . 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G]. 上海: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3]黄枕宇 . 具体音乐与舍费尔[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 04) .

  [4]黄枕宇 . 费拉利的〈几乎没有〉[DB/OL].

  [5]冯 坚 . 音响的组织及其隐含的曲式意味---音响性电子音乐实例解析[J]. 中国音乐学,1998( 02) .

【吕克费拉利几乎没有音乐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费斯切拉06-30

莫拉克作文08-11

本量利分析毕业论文09-07

拉甫去克古城05-28

我是台风“莫拉克”07-02

拉利贝拉岩石教堂简介11-20

《穿越竹林》的音乐分析论文11-06

乔瓦尼·费拉里05-27

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