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甘露醇治疗病毒性脑炎疗效分析

时间:2021-12-13 11:36:45 医学论文 我要投稿

甘露醇治疗病毒性脑炎疗效分析

作者:杨娜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人民医院儿科,江苏 沛县 221600)

【摘要】  目的:分析病毒性脑炎治疗中甘露醇不同用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0例给予甘露醇1~2次/d静脉滴注治疗,治疗组20例给予甘露醇1次/4~8 h静脉滴注治疗,余治疗相同。观察两组患儿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住院天数。结果:两组在头痛呕吐消失时间、脑膜刺激征消失时间及住院天数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脑炎治疗中1次/4~8 h应用甘露醇能取得良好疗效 。

【关键词】  甘露醇; 病毒性脑炎

病毒性脑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颅内急性炎性反应,其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等,重者可出现惊厥、昏迷,若不能及时、恰当地给予治疗可导致严重或不可逆的脑损伤,甚至危及生命[1]。我科在病毒性脑炎治疗中采用不同甘露醇用法,取得不同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用2007年1月~2009年12月我科住院确诊的病毒性脑炎患者40例,均符合病毒性脑炎诊断标准[2]。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临床症状、体征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两组均予抗感染营养脑细胞等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甘露醇静脉滴注1~2次/d,治疗组予甘露醇1次/4~8 h静脉滴注。观察两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住院天数。

  1.3 统计学分析:数据均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及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2 结果

  2.1 疗效:治疗组在缓解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缩短病程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2.2 不良反应:5例出现局部疼痛刺激,未见其他明显不良反应。表1 两组疗效比较

  3 讨论

  病毒性脑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颅内急性炎性反应,发病机制为大量病毒对脑组织的直接入侵,破坏和免疫损害导致脑水肿和颅内高压。其病理表现为脑膜、脑实质广泛性出血、水肿伴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多呈弥漫分布。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急性期正确的支持对症治疗是保证病情顺利恢复降低病残率的关键,其中控制脑水肿和降颅压尤为重要[1]。

  甘露醇是最常用的降颅压药物,其作用机制有以下几点:①通过血浆渗透压升高及利尿作用实现:其经静脉注射后迅速进入细胞外液,使细胞外液血浆渗透压迅速提高 ,绝大部分(97%)经肾小球迅速滤过,造成高渗透压,阻碍肾小管对水的再吸收。1 g甘露醇可产生渗透浓度为5.5 mOsm/L注射100 g甘露醇可使2 000 ml细胞内水转移至细胞外。由于血浆渗透压迅速提高形成了血-脑脊液间的渗透压差,水分从脑组织及脑脊液中移向血循环,由肾脏排出,使细胞内外液量减少,从而达到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目的;同时它能扩张肾小动脉,增加肾血流量,从而产生利尿作用。②甘露醇具有减少脑脊液分泌和增加其再吸收的作用,使脑脊液容量减少进而降低颅内压。③甘露醇是一种较强的自由基清除剂,能较快清除羟自由基,减轻神经功能损害。④甘露醇是钙离子通道拮抗剂。⑤甘露醇可短暂增加血容量,增加颅内灌注,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脑的微循环。由此可见,甘露醇的脱水原理是利用其在血管内外形成的渗透梯度来进行脱水,其降颅内压作用于静脉滴注后15 min内出现,达峰时间为30~60 min,维持3~8 h,但3 h后可出现颅内压反跳。利尿作用于静脉滴注后1 h出现,维持3 h。 因此目前倾向于每4小时用药1次,从每8小时用药1次直接停用,而不是逐渐过渡,更不主张1次/d给药。

  目前尚有一些基层医院在治疗病毒性脑炎过程中采用甘露醇1~2次/d应用的方法。从甘露醇的作用机制、药物代谢动力学均可以看出这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本研究结表明,应用甘露醇1次/4~8 h治疗病毒性脑炎可取得良好临床疗效,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值得临床注意。

【参考文献】

    [1] 沈晓明.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05-407.

  [2]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00.

相关专题:尚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