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成长

时间:2021-10-02 17:29:37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成长

“体验”一词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词汇。事实上,本次课程改革就是要将课程从“文本课程”转变为“体验课程”,所以,“体验”自然也就成为新的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谓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对学生体验的重视,其实就是将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及生活世界纳入到学生的学习当中来,发挥它们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成长。在体验性学习中,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认知方面的知识,而且还有情感、态度、价值及实践方面的知识。教师要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成为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把学到的新理念,新方法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进行了初步尝试,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一、 在情境中体验老师要善于营造学生学习的情境。我在教学《小音乐家杨科》时,在优扬的乐曲声中,介绍故事大意,导入课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扬科为什么能把大自然中的声音当成音乐的,体验到大自然中的声音放在音乐中也是一种美的享受。我曾经听过袁斌老师执教的《丰碑》一课,一开始,在凄厉的北风怒号中,在苍茫的雪山中艰难行进的红军画面中,袁老师入情入境地道出了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把学生引入了课文的情境之中。在教学《田忌赛马》导课时,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爱玩扑克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和教学内容相联系,使教学内容能适应并顺利地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在情境中,学生激起的情绪,成为需要的推动。这种情境会作用于师生双方的心理,影响师生实现教与学目的的行为和力量,促进目的的实现。将学生带入情境的手段有:1.以生活展现情境。2.以实物演示情境。3.以图画再现情境。4.以音乐渲染情境。5.以表演体会情境。6.以语言描绘情境。二、在认知不平衡中体验在情境中制造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去组合,批判和澄清新旧知识的差异,解决“认知不平衡”,进而不断改善,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且在认知发展的同时,获得轻松,愉悦,成功的情感体验。在新课程中,我不在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与内化,而是更多地采取“非结构”、“开放式”的控制方式,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新品质的境况。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阮恒一开始误以为他会因献血而死去,学生自己能理解到的只占十分之一,作为老师应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如何引导学生体验当时阮恒的心情。我充分让学生阅读有关描写抽血过程中阮恒的句子。学生读后充分交流自己的感受,“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说明他害怕,说明他勇敢,说明他配合医生。“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捂住脸”?是因为他感到疼,他不想让人看见。学生们这时的感悟并不准确,因为阮恒是因为怕自己要输光血死去才这样做的。这时我没有纠正孩子们的感受,而是进一步让他们阅读下面的句子:“疼吗,阮恒?”医生问道。阮恒摇摇头。你们通过读这句话,觉得阮恒在输血过程中疼吗?“不疼”孩子们读懂了这句话,那他之前为什么要啜泣,颤抖并用手捂住脸呢?学生们开始把自己当作阮恒,去体验,去感知。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产生了解决“认知不平衡”的意向。当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时候他的做法是:通过相互矛盾的事物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监测他们发现后的反思。我也是这样想,这样做的。我和他们一起参与到开放式的探究学习中,学生能初步认识到阮恒是因害怕而这样做的。“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这是为什么?联系后文“医生又问他又摇头”你有什么感受?他不是因为疼这样做的,是他以为自己马上就要死了。“呜咽”比刚才的“啜泣”怎样?形容哭的声音更大了。“接着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为什么哭得越来越厉害了?“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

[1] [2]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