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抓联系,促发展,争高效

时间:2021-10-02 15:03:01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抓联系,促发展,争高效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特别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我认为,所谓培养自学能力,就是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规律,

    

     运用规律。所谓规律,概括地说就是事物本质的联系。寻本求源,要想让学生认识、掌握规律,提高自学能力,必须引导他们寻求事物之间的联系。学生有了把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进行思考的能力,就能优化学习过程,促进智能进一步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几年来,我在“顺应学生的天性,激情启疑使之乐学”的同时,又进行了“抓联系,促发展,争高效”的教改探索。即:向学生渗透联系的观点,促使其思维、认识的发展,争创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一句话:导思育能,使学生善于学习。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抓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导思育能

    

     在阅读教学中,我努力体现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坚持训练学生从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中去加深对句、段乃至全文内容的理解,去体会句、段乃至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我的做法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字“导”。为此,我下功夫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固有的那些只有将课文内容前后联系起来思考,才能正确理解的因素,利用这些因素,精心设计提问,用问题引路,给学生导出一条“抓住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阅读思路。”

    

     如:我围绕《将相和》中的这几句话:“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来。你要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蔺相如真能像他说的那样和璧一起撞在大柱子上吗??

    

     多数学生认为:如果秦王逼得紧,非要把和氏璧夺过去,相如就会真的去撞,他宁可与璧同归于尽,也不让秦王白白抢去宝玉;如果秦王不强逼,他就不会去撞。这显然是脱离了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单凭个人感情,用一般的常理去分析而得出的错误结论。

    

     有个同学却认为蔺相如绝对不会去撞璧。理由是:相如离开赵国之前,曾对赵王说,如果秦王不肯交出十五个城,他“一定把璧送回来”。相如这时说要和玉一起撞在大柱子上,只不过是为争取时间完璧归赵的缓兵之计。

    

     同学们一边听,一边不约而同地翻阅课文前面记叙的相如赴秦之前对赵王说的话,一个个不禁点头赞同。

    

     整个讨论过程使同学们悟出了读书注意文章内容前后联系的重要作用。

    

     二、抓新旧知识的有机联系,导思育能

    

     抓新旧知识联系的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