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浅谈中学语文教材对原作的一些改动

时间:2021-10-02 17:48:14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中学语文教材对原作的一些改动

    名家名篇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时,大多被编者作了文字上的改动,有改动是如此之大,足可以称之为“伤 筋动骨”。但这些改动是否都有必要,却大有商榷的余地。这里笔者举出一些实例以作初步的探讨。

浅谈中学语文教材对原作的一些改动

    编者对原作的改动大致可分为二类,一是个别词句,另一则属段落结构的。

    先说第一类。

    对朱自清的《背影》,编者在文字上作了几处细微的改动。

    例一 原文:我三两回劝他不必去。

    改文:我再三劝他不必去。

    例二 原文:是没甚么要紧的。

    改文:是没什么要紧的。

    例三 原文:托他们直是白托。

    改文:托他们只是白托。

    例四 原文:心里狠轻松似的。

    改文:心里很轻松似的。

    其中的“例二”和“例四”的改动,即将“甚么”将作“什么”,“狠”改作“很”,是将白话文改得更 合乎现代汉语的通用习惯,这对用作教材,以便让学生学到规范的现代汉语,是很有必要的。但“例一”和“ 例三”的改动则不然。“再三”是概括语,仅表明做某事的频率之高,作者在前文曾写及“他再三嘱咐茶房, 甚是仔细”,说明他在下文书写时,这一词语也在他的视野之内,但他选用“两三回”,一方面延续了陈述的 节奏,另一方面,正由于不是套话,才显示出了是实实在在的两至三回,而不是一般的抽象叙述。另一处改动 ,将“直是”改为“只是”,初看似乎没有什么差别。甚至也更通用些,但细细分析一下,原文说的“托他们 直是白托”是“简直是白托”的意思,有笑父亲“迂”的意味。或者有人认为,这点区别太细微,实在不值不 得在此咬文嚼字,殊不知,朱自清行文的风格就颇得蕴藉之美,看似一字的差别,实已与他的文风大相径庭了 。

    又如,对孙犁先生的名篇《荷花淀》,编者在文字上改动颇多,除了个别几处将用法改得更通用、更合乎 规范外,大多属不明文意而作的删改。

    在小说开头部分,原文有这样的句子:“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 ,而改文则是:“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也不知道。”这里,原文的两个“不知 道”是修辞的反复,通过这种反复,叙述者对白洋淀的无边无际、它的美以及因这种美而在叙述者内心唤起的 自豪和得意充分表现了出来。而改者忽略了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加一“也”字,使修辞手法组合成的语 句关系降格而为平平常常的语法式的并列结构。

    原文还有这样一句描写:“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苇尖上吹过来。”改文是:“这风从南面吹过来, 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看起来,改文在“稻秧苇尖上”插一方位词“上”,使风所吹过的方位被描写得更 确切了,但“上”是仄声词,插进去后使语句造成了停顿,于是本来岸上的稻田与淀里的苇子连成一片的风景 在改文中断裂了,而那吹起来连成一片的风现在也变得断断续续,尽管这样写也未尝不可,但所达到的艺术效 果与小说的原意已是完全两样了。

    再有,小说原文写道:“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包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 ”改文中的后句是“是一盒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饼干是用精致纸盒包装的,所以改文将原文中的“一包 ”改为“一盒”,似乎更确切了,至少也跟同一句中的前后文对应起来,但问题是,饼干是在水波上滚动,水 生在后面拍水追赶,所以最先究竟以何包装并不一目了然,原文用一含混的“一包”而不是确切的“一盒”, 倒反而能表现出一段时间的流程,至少从读者的接受角度来分析,可以将这一信息分作三顿,即先是看到“一 包”东西。其次是“精致纸盒装着的”,最后才是知道确切的东西:“饼干”。这既是读者获取信息从含混到 清晰的一段流程,未尝也不可视作从水生的视角来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改文提前推出的清晰概念将本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