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培养中学生写作心理素质

时间:2021-10-02 16:47:01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培养中学生写作心理素质

注重对作文文本作分析指导,而忽视对写作主体写作心理素质的培养,这是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写 作训练中依然存在的倾向性问题。

培养中学生写作心理素质

    下面,结合笔者指导学生写记叙文的实践,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一.深入生活,敏锐体察

    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认识与体察的审美反映。一篇作文的完成,实质上要经过“体察——构思— —表达”这三个阶段。初学写作者,往往注重后两个阶段的训练:诸如构思布局,遣词造句和运用各种表达方 式等等,解决“怎样写”的问题,却往往忽视第一阶段——生活认识、情感体验的准备和孕育。因而下笔时, 常感到无事可论,无人可写,无情可抒,无理可达,总之是无话可说,“写什么”的问题,一片茫然。

    怎样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呢?这就需要培养学生认识生活、敏锐体察的能力。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记叙的内容就是要反映社会生活(包括日常家庭生活),特别是一些有价值的社会生 活——真的、善的、美的,能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所以记叙文总是要 记事写人,要反映生活主体人的精神世界。

    其次,要学生深入生活,敏锐体察,加强写作前客观素材的积累。不少学生写作拿着题目犯愁,或搜索枯 肠,或草草敷衍。不是泛泛评叙,内容空洞,就是将以前看过或写过的题材改头换面,贩卖出来,而显得陈腐 不堪。究其原因:一是对记叙文用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情思的形式特征没有一个自觉追求;二是写作前缺乏素 材积累,记忆表象空乏。学生在生活中没有做有心人,对鲜活的人生世相熟视无睹,没有理性的穿透力,而不 能发现生活,发现美,更谈不上艺术创造了。这是写作问题的根本所在。

    怎样深入生活?就是不仅要开拓视野,见多识广,更要化熟为生,取精发微。这就需要独具慧眼,具有敏 锐的观察力和捕捉力。许多作家善于把那些细小忽微的事物放大,剥开来写——见微知著;善于把那些稍纵即 逝的变化放慢,折开来写——化瞬间为永恒。他们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体验生活的范例。鲁迅把人力 车夫主动搀扶跌倒的老妇人这一小事放大,写成寓意深刻的《一件小事》,歌颂了劳动人民无私无畏的可贵品 质,揭示了进步知识分子在劳动者精神感召下严于解剖自己的心理特征,折射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时代精神的 光芒。朱自清在《背影》中用特写镜头的手法把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一连串动作,描绘出了一幅催人泪下的父 爱子的永恒图画。从他们的作品,我们可以窥见在平凡的生活中作家目光的敏锐和情志的深婉。

    二.惨悟书本,陶冶情思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道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