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时间:2021-09-12 15:12:29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互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互文”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格,在古代诗文中广泛地运用着,尤其是诗词和文学性较强的散文更为突出。根据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之规定,教材中,前者古诗文占30%,后者占40%,然而中学语文大纲对古代诗文中“互文”的运用没有作明确的要求,教材的编写对课文中的“互文”或未作注释,或注释不详,甚至有误。教师在教学时,对古诗文中的“互文”或视而不见,或避而不谈,或轻描谈写、一掠而过,导致学生对“互文”的特点及其规律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这不但影响了对课文的深入理解,而且还产生了误解。为了准确地注解有关互文的内容,更好地理解把握古诗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力,笔者拟就中学语文教材内容为例,谈谈“互文”的特征和运用。

互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一、“互文”及其基本格式

  什么是“互文”?所谓的“互文”是指在古代诗文中,古人为了避免词语的单调和呆板,增强语势,常故意把一个完整的意思拆开,分别放在句子的两个地方而相互成文的修辞形式。

  郭锡良先生在《古代汉语》中对此所下的定义是:“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其特点就是上下文互相呼应、补充。”

  倪宝元先生在其《大学修辞》中对互文作了这样的说明:“‘互参成文’,即在表达上下文中各省去一部分有关词语,互相包含,互为补充,在理解时上下文有关词语可以互换,以补充省去词语的'含义;‘合而见义’即前后相关的词语和各自省略的词语要联合起来理解,有关词语可以彼此相加,方能综合诗文的完整意思。”从以上两先生对互文特点的概括,我们可以看出其句子前后词语表达的意思比较隐含,又彼此渗透、相互呼应、互为补充。因此,我们在理解诗文意思时,要联系上下句,注意其相互拼合补充之处,才能使句子表达的思想完整。

  郭锡良和倪宝元两位先生对互文特征的概括用语虽有所不同,但都从内涵上揭示了互文存在的两种基本格式,即“同义互文”和“互补互文”。

  以下就两者的特点分别举例加以说明。

  1.同义互文

  所谓的“同义互文”是指上下文句(或同一文句中的对应词语)对举成文,其文字不同,但其意义相同或相近,它们之间相互参照、相互训释。如:

  (1)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不实外厩(李斯《谏逐客书》)。“充”和“实”都是“盈满”的意思,两者相互训释。

  (2)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竭”与“尽”字不同而义相同,都是“竭尽”、“用尽”之意。 从以上例子可见,运用“同义互文”这种修辞方式能避免用字遣词的重复,使行文生动活泼,富于变化而不板滞。

  2.互补互文

  所谓“互补互文”是指上下文句(或同一文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相互贯穿、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并常构成对偶形式,联缀而成完整的一体。如: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此句上下句相互补充,应译为:“(坟墓的)东西左右种植松、柏和梧桐。”而不能割开误译为:“(坟墓的)东边西边种着松柏,左边右边种着梧桐。”

  二、互文的运用

  从内涵分析,我们知道“同义互文”和“互补互文”是互文两种最基本的格式。然而,互文在古诗文中的出现是多姿多彩的,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互文现象,准确地注解互文的内容,我们从外延上将中学语文古诗文里的互文进行归纳得出,它常常以单句(独句)、双句(对句)、多句(排比)的形式出现,以下略举数例加以简单阐述。

  1.单句互文

  也叫独句互文,这类互文一般包含着两个结构,理解时要把句子结构中相关的内容调整后再译。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应理解为:“秦时汉时明月关”,即秦汉时的明月和关隘。

  2.双句互文

  也叫对句互文,理解时要照应前后两句,把相关的内容调整搭配理解后再翻译。如: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此句为互补互文,应理解为“枝枝叶叶相覆盖相交通”,即“枝枝叶叶互相覆盖,互相交错”。

  3.排比互文

  也叫多句互文,指三句以上的互文,理解时要整体照应,不能只单顾其中一句。如:

  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贾谊《过秦论》)。句中的“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并吞”的意思,而“宇内”、“四海”、“八荒”都是指天下,此句是同义互文,意思是“(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通过对以上中学教材中例子的简析,可以看出互文在古代诗文中是常用的重要的修辞方法,运用它可以使语句简洁凝练,语意含蓄丰富,琅琅上口,铿锵悦耳。我们在阅读或教学中,把握了互文的特征及存在的形式,即将一个意思分在几个句子或一个句子的两个结构中,在理解时注意其前后照应、相互交错、相互补充,就能准确地体会诗文的凝练含蓄和错落有致之美,增强自己的理解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互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相关文章:

互文性在诗歌翻译中的运用08-09

悬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09-23

创新意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04-28

笑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05-05

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论文12-19

情境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04-19

浅谈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的论文09-24

探究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的论文09-24

谈谈互文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