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语文教学中意识的培养

时间:2021-12-10 11:49:30 教育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中意识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意识的培养1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利用教材、课外读本或多种媒体可以对学生进行六大德育意识的堵养.

语文教学中意识的'培养

作 者: 朱志祥 张树锋 作者单位: 刊 名: 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 英文刊名: THE LANGUAGE TEACHER'S FRIEND 年,卷(期): 20xx ""(12) 分类号: G63 关键词:

语文教学中意识的培养2

  新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美国教育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也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识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就能激发学习的动机。“学始于疑”,所谓“疑”就是困惑或不知,通俗讲就是问题,是探究活动的起点。我国历代的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比如孔子提出了“每事问”的主张;宋代朱熹云:“读书无疑者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创造始于问题”,生动的概括了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以下倾向:

  一问一答。从满堂灌到教学提问是教学的一大进步,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把“问题”当作组织教学的线索,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教学内容仍然围绕教师所谓的重点难点而展开,其结果是教师在教“教材”,很少顾及学生实际需求,忽视学生知识的生成过程你,造成课堂上教和学的分离。

  问题设置缺乏科学性。“提问教学”在教学中的价值大家已有认识,但在教学中却往往流于形式,缺乏科学性。具体表现在:

  (1)针对学生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没有足够重视,在教学中仍按准备的教案进行教学,忽视学生存在问题;

  (2)脱离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围绕教师所谓的重点难点质疑,逼着学生提假问题;

  (3)忽视知识的生成过程,不管有没有思维训练,无端发问,一味求异,以求表面热闹。,

  问题结果单一化。不同的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差异,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理解,很多教师却习惯于用统一的答案去要求不同的学生,习惯于听到一种声音和一种答案,把一个个富有个性的甚至不乏创造性的答案扼杀在萌芽状态。

  为此,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完全由学生提出问题是不现实的,切实可行而且效果良好的方法是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集中和优化学生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一、营造宽松环境,让学生敢“问”

  就目前课堂教学而言,学生主动提问的现象并不多见,有的学生自信心不足,怕讲错;有的学生内向,不敢问;有的学生过分迷信鼠标和老师,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因此,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引导学生敢想敢说敢问。

  要善待学生提出的一切问题,比如对简单幼稚的问题,教师要用赞许的目光,切不可轻率处理;对学生提出的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首先要肯定,然后与学生一起寻求解答的方法,切不可认为学生在刁难;对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问题,教师要加以鼓励,根据情况因势利导,通过集体思考或小组讨论的形式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样,学生就没有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上课自然会积极举手、踊跃发言。

  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爱“问”

  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但积极主动的问题意识是靠后天培养的,这就要求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情境有别于问题,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当学生接触到学习内容与原有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通过解决的'心理状态。问题情境的设置必须依赖于问题,必须有助于问题的形成和提出。要使学生爱“问”,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创设疑境、疑点。

  语文教学中的满堂灌是束缚学生思维的桎梏,要使学生爱问,教师要努力挖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创设一种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在学习《琵琶行》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强调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学生会产生疑问:朝廷大员和歌女之间能有什么共同之处,使得他们惺惺相惜?借助这个问题再来分析白居易的生平就能使学生有较深刻的印象了。

  2.以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实践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熟悉、关心的日常生活常例最贴近学生生活,最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共鸣,以此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也乐意去发现问题,也容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知道问题无处不在,关键在于自己是否善于发现。如诗歌中的意象有什么共同特征、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的等等。

  3.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提升问题意识。

  人对新鲜事物都有好奇心,好奇心会驱使学生去探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内动力。教师的责任正是要不断满足并提升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如学生对史铁生何时丧失行动能力以及为何会丧失行动能力充满好奇,教师从这方面引导学生来学习《我与地坛》就会较有深度。

  在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教师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只是问题的设计者,探究时的参与者,结论的共同形成者。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力求设计的问题准确、精炼、针对性强。在讨论时教师应注意自己只是一个参加者,不能包办代替;但当学生遇到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还得充当点拨者的角色,对有关问题加以适当的说明;在问题讨论结束形成结论的过程中,教师更应放手让学生进行,但由于学生的知识面和经验有限,对问题的总结往往不全面,用词不当,教师必须帮助学生运用准确的语言形成科学的概念,以免给学生留下模糊不清甚至错误的概念。

语文教学中意识的培养3

  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小学语文教学以教儿童学习语言文字为主要任务,语言文字学习过程中孕育着许多创造性因素,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将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与学习语言文字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语文学科的特点,按照字、词、句、段、篇在不同年级的侧重,结合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给学生以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创新欲望,使语文学科成为培育儿童创新意识的一片沃土。以下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一、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好奇心是科学发明的巨大动力,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和创新。儿童的好奇心,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有位老师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忽然有同学问:“老师,书上说‘小蝌蚪的尾巴不知什么时候不见了’,那么,它的尾巴到底什么时候不见了呢?”孩子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的独特角度总是出乎成年人的预料,看似天真的问题,却正体现了孩子探求未知世界的强烈愿望。遇到这样的问题既不可能告诉学生具体的时间,因为小蝌蚪的尾巴从有到无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知不觉中慢慢脱落,又不能直白地向学生讲明其中的道理,因为如此虽回答了学生的问题,但同时亦抑制了他们自主探究的强烈欲望以及好奇心。这位教师很善于引导学生,首先表扬孩子提出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问题,随后,面向全体学生:“同学们,小蝌蚪的尾巴什么时候不见了呢?让我们在班上开辟一处‘生物角’养几只小蝌蚪,一起来观察他们、研究他们,好不好?”“好!”一双双闪亮的眼睛更加明亮,一张张可爱的笑脸更加灿烂。灵动的教学,不仅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还更加激起了孩子们渴盼探寻的求知欲望。

  二、鼓励质疑问难,唤醒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小到课题、遣词、造句的质疑,大到联系前后文探究文章思想内容的质疑,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如笔者在《田忌赛马》一课的教学中,当讲到在孙膑的帮助下,田忌利用自己的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用自己的上等马和中等马分别对应齐威王的中等马和下等马,以两胜一负的优势赢了第二场的比赛时,许多同学提出疑问:难道齐威王就不知道要调换马的顺序吗?课堂生成的活力,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在肯定了孩子所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我乘势反问:“那么,齐威王此时会否调换马的顺序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

  通过认真阅读课文内容,字斟句酌地分析,最终达成共识——不会调换,其原因关键在于齐威王由于第一场比赛的大获全胜而得意洋洋、骄傲轻敌,哪能想到自己的手下败将已改变了战略呢?

  三、给予想象空间,激活创新潜能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其创新勇气,最根本的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象力。想象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教材中有些课文段落结构类似,如《精彩的马戏》、《黄山奇石》等,作者在安排内容材料上有详有略。教学中,教师可运用知识的迁移,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文中略写的内容进行想象补充。

  如《黄山奇石》一课,文中详细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四块奇石,结尾部分提到了“天狗望月”、“仙女弹琴”、“狮子抢球”等几种奇石的名字。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小结,并运用介绍四块奇石的方法展开联想,想想这些石头的样子及其何以得名,以转换角色的方式让学生当小导游,结合屏幕画面向同学介绍这些奇石,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自我表现欲望。

  四、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发散思维是寻求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活动。没有发散,就无所谓“创新”。教学中要精心选择发散点,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逐步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例如《卢沟桥的狮子》这篇课文,第二段最后一句采用了总分的写法,文中先总说“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之后分别具体描写四座石雕上的小狮子有的怎么样、好像在怎么样。教师可利用句末省略部分结合有关图片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五、提供动手机会,增强创新意识

  语文教学中教师深入把握教材,根据文本特点选择恰当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让学生动起来,更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平面的语言文字在学生的理解操作下立体直观地再现,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的同时更符合现实,具有实际的效果。此外,还可以使他们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体验到创新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探究意识。如教学《詹天佑》,可让学生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画出挖掘隧道的两端开凿法、中部凿井法的设计图纸,体会设计图纸的不易。学生通过动脑动手,不仅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更增强了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营造宽松环境,形成创新情感

  营造自然放松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有研究显示,“心理安全”和“心里自由”是创新能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因此,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情境,以积极的评价肯定学生的创新行为,才能为创新提供一个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语文教学中意识的培养4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地改进,从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进行提问,体现了当前教育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高中语文是高中教学工作的主要课程,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本文探讨的主要课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高中语文的教学不应只是简单的课本知识的讲解,更应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拓展自己的学习思维,通过提问更深层次地了解知识的本质,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学习效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培養问题意识的必要性

  问题是获得知识的前提,只有提出问题,才能通过解决问题提升学习能力,有了问题才能够进行思考,进而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因此在语文的学习中提出问题非常重要,下文就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性进行阐述。

  (一)对知识深层次的掌握

  学习的过程本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只是一味地学习而没有有效的提问,那么学习便成了表面的工作,学到的知识也很难被理解与深化。通过提问,学生可以对不懂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将学习的过程从表面做到深入,做到细致。通过提问,学生会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就不得不将问题一层层地分离进行分析,当将问题一层层地解决时,对于知识的掌握也就更加深入,理解更加透彻。

  (二)拓展学习思维

  在高中的语文学习中,思维的拓展非常重要。因为语文的学习内容不仅有现代文,还有古诗词、文言文,对于我们没有见过也不熟悉的知识,就必须调动思维进行想象,在思维的空间进行理解与消化。而调动思维的前提就是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后,学生就会在大脑意识里构建起一个针对此问题的相关知识体系,在构建起这个思维体系的同时,学生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另外,高中语文的测试也会有大量的阅读理解,包括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这类必考题目,针对这类题目就需要学生针对问题,结合文章,进行思维的拓展。

  (三)提升做题能力

  在高中的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是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关键。在日常的学习与测试中教会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提升学生应试能力的过程,因为在应试试卷中,所有知识点的考察都是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是对学生做题能力、应试能力的培养。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的方法 (一)注重课堂提问

  课堂教学占学生在学校学习时间的一大部分,因此对于学生问题能力的培养应抓住课堂时间。在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能力的方式既包括向学生提问,也包括引导学生自行提问。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充满乐趣的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另外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方面,应该注意激起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对老师提的问题感兴趣,愿意探究并且愿意回答,这就要求教师不能采用单一、古板的方式提问,而应用多种方式变换着提问,努力营造出一个自由开放且富有活力的课堂。

  (二)情境问题提问

  情境问题的设置简单来说就是为学生意识里问题的形成做铺垫。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此类教学方法,根据实际情境为学生提问做铺垫,艺术本就来源于生活,语文中的课文也是一样,将生活实际与语文的学习相联系,能够更加便于学生理解。另外在现今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有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进行实际情境的铺垫,利用多媒体声形并茂的特点帮助学生学习。

  (三)鼓励学生提问

  受我国以往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都是被动地接受,因此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也就懒于去找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就应该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调节教学节奏,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思考环境。通过引导学生,鼓励学生找出问题进行提问,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是提升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观念,完善教学方法,改变教学节奏,鼓励学生多想、多问,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参考文献: [1]许瑞玉.论高中语文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xx(01):68.

  [2]徐红欣.高中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J].新课程(中学),20xx(09):169.

  [3]曹敏敏.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D].南京师范大学,20xx.

  [4]石学敏.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对策[J].成功(教育),20xx(10):38.

  [5]李戎.新形势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xx,4(13):243-244.

语文教学中意识的培养5

  摘 要: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创新意识、让学生具有独特的分析问题的方式极为重要。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意识 问题 质疑

  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人对客观世界独到的看法、新颖的见解及标新立异的欲望。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从不同寻常的独特视角来分析问题,具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造勇气。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把学生这方面的潜能挖掘释放出来,并且不断注入开发创新意识的活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来自于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起源于质疑。可见,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胆略,是一切优秀人才必备的品质。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钥匙,这是创新的起步。

  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在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要着力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掌握质疑的基本方法。

  如:从课题质疑,从标点符号质疑,从中心思想质疑,从语言运用质疑,找原因质疑,找依据质疑,抓联系质疑,抓关键句质疑,抓矛盾质疑,寻实质质疑,联想质疑等。例如《第一场雪》中有这样一句:“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教师可引导学生抓矛盾处质疑:凭我们平常的感觉,凡是毛茸茸的东西,一般不会发亮,那么这一句中“毛茸茸”的银条为什么又“亮晶晶”?凡是“蓬松松”的东西——比如一团棉花——它就不会“沉甸甸”,但是课文中为什么又说“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呢?教师还要允许和鼓励学生对书本上现有的知识和结论作独创性的发现,甚至发现课文的不足之处,并设法加以弥补,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鼓励标新立异,培养求异思维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较多的是追求学生认识的“标准化”,导致了教师对学生认识发展的整齐划一。表现在课堂上,常常是教师的一言一语给学生以模式化的示范或提示,造成了思维定势,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妨碍了学生的创新。因此,克服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打破“唯我独尊”的思想,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引导他们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允许并鼓励学生的认识朝不同方向辐射,并敢于争议,发表新颖独特的超常、超前、超群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新,标新立异。这样,即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在是非、优劣、曲直上有些分歧,但思维过程、辨析过程就是创新意识萌生、成长、成熟的过程,其积极意义绝不是某一具体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所能代替的。

  三、启发创造想象,诱发创新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期的创造力更多的是以创造性想象来表现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所提供的语言信息,唤起头脑中的有关表象,给学生留下充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让学生的想象思路向四面八方辐射。

  例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学生了解了一些动物尾巴的用处后,可以告诉学生,人类正在研究动物尾巴的用处来为人类服务,比如人们根据鱼的尾巴、鸟的尾巴设计的船只的舵、飞机的机尾都是用来掌握方向的,然后启发学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动物尾巴的用处来进行辐射想象和联想,从中受到启发,设想发明某种事物来为人类服务。

  这样从模仿入手,通过相似要素的组合,进行适当的开拓和延伸,使学生的想象更具体、更合理。

  四、挖掘创造性因素,培养创新品质

  在各种人格特征中,自信心、探索欲、挑战性和意志力是创新个性的核心品质。现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介绍名人名家成功的故事,如张衡、童第周、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李时珍、詹天佑等等的故事,这些课文极富创新教育因素,语文教师应尽力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教育学生学习名人名家的自信心、恒心、挑战精神、顽强意志,以及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和敢于创新的勇气,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从而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

  总之,语文是一门极富创新内涵的学科,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挖掘、系统训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他们广开思路、大胆想象、勤思好问、敢于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