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教学教育改革论文

时间:2021-10-03 11:35:45 教育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语文课程教学教育改革论文

  一、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教学教育改革论文

  1.语文知识与能力目标

  语文课堂教学要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既是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也是多年来语文单独设科的根本原因。语文新《课标》继承了以往语文教育的实践经验,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每一位教师都不能忽略这个基本目标。

  2.过程与方法

  克服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但要重视学习的结果,而且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因为有时候过程与方法比结果更重要。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除了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将对学生的人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有利于他们的成长。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是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二、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习教材,掌握教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因为在资讯发达、知识爆炸的时代,仅仅读几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指导学生进行自学,学会收集整理信息,抵御不良信息的侵蚀。积极发掘教材的内涵,提供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引起学生的共鸣,提高学生的兴趣,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出发,探索未知世界的神奇与奥秘,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通过亲身体验,学生对学习内容会有深刻的记忆。学习的目的是运用,要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打破学科界限,从不同学科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鼓励学生创新;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提倡主动的、建构的、体验的、发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的语文课程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内容陈旧、固定、呆板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革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使语文课程变得开放而富有活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语文学习的本质来说,语文来源于生活,最终回归到生活,语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与人生,指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新的语文课程体系要突破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障碍,在实施的过程中逐步做到了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相结合,最终达到了让语文教学变得加开放、更有活力的目的。

  三、教学方式

  新《课标》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合作是指教师确定一个主题,学生共同讨论,相互学习,得出结论。探究是指教师将课堂内容延伸更深更广的范围,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广泛深入地讨论,把探究结果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后教师作点评。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角色地位,建立互相尊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监督者和评判者。而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平等对话的参与者。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有效地组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手脑并用,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会思考的乐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是以平等的态度参与讨论,更多的发挥组织作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自由地发表意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感悟,参与对话讨论,但不能放任不管,注意纠正明显的错误。

  四、教学效果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要全面,不能只看成绩,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过程。从教学环境角度,看师生关系是否平等、民主,学生与学生关系是否和谐、融洽,教师是否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二是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认识过程。从学习方式角度,看教师能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是否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等有效的学习方式:从能力发展的角度,看教师能否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看教师是否因材施教。看教学中能否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优势,是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能否在课堂教学中关爱每一个学生。

【语文课程教学教育改革论文】相关文章:

新教学模式下的教育改革论文04-24

语文课程教学职教方面论文05-12

法学教育改革论文01-15

教育改革新常态下的实验教学论文01-19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研究论文10-10

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研究论文05-08

基于情景教学模式的英语教育改革论文01-13

高校教育改革模式研究论文01-20

初中数学教育改革初探论文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