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让课堂活起来

时间:2021-12-08 10:05:50 文学艺术论文 我要投稿

让课堂活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编教材的优越性已为教师们认可,也成为学生们喜学乐学的.课本.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中,笔者常参加各学科教研组的听课、评课,了解到绝大多数课改课都上得比较成功,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但也发现有些教师的课上得比较沉闷,课堂气氛不活跃,课改课有滞后的现象,教学效果并不见佳.

让课堂活起来

作 者: 吴英俊 作者单位: 梅县星聚中学 刊 名: 广东教育(教研版) 英文刊名: GUANGDONG EDUCATION 年,卷(期): 20xx ""(3) 分类号: 关键词:

让课堂活起来2

  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活”。一堂“活”的语文课,就像一篇跃动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语文课堂教学的“活”,需要灵活的教师引导,鲜活的学生思维,活跃的课堂气氛。

  1.活化课堂关键是教师引导灵活。

  要想活化语文课堂,让学生学得活,当然教师灵活引导是关键。首先,教师的教法活,带动的必然结果是学生的学法活。教师教的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老师在课堂中应少废话、少替代、少包揽、少埋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其次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就显得至关重要。我在教学中经常利用投影仪、录音机、简笔画、实物、模型、挂图、表情动作等多种直观手段,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情境。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上课,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能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内容,并且能顺利解决课文有关问题,准确把握知识要点。再有让学生在课堂短剧表演,新颖的板书设计,随手勾勒的“简笔画”等,都能促使学生沉浸语文课堂教学中。

  2.活化课堂核心是学生思维鲜活。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发挥学科的思维功能,鲜活的思维是优化语文课的核心。在教学操作中,有经验的`教师在灵活引导的同时,十分注重鼓励学生的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的并用,并力求异新,自觉地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鲜活的学生思维是智慧激荡的摇篮。我在教学中从不随意打断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

  3.活化课堂特征是课堂气氛活跃。

  教活,学活,课堂气氛怎能不活,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全方位投入思考;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学生又能大胆实践;教师激励学生“超越”,学生就思维飞扬;教师让学生“选择”,学生能自作主张;教师激发学生“创造”,学生不断开拓创新。课堂上时而让学生演一演,画一画,辩一辩,赛一赛,唱一唱,问一问,读一读,猜一猜,整个课堂气氛就活跃了起来。充分利用小组教学模式,在不同的时段中让学生或探究讨论,或静听欣赏,或即兴表演,或自由交流,或游戏娱乐,使学生如坐春风,这样的教学效果也必定良好。

  当然,在实施活化课堂教学活动中,也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二是活动尽量不要预先排练。三是要处理好活动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四是要对学生的活动多加肯定,表扬。最后还要老师有较好的课堂组织调控能力。<

让课堂活起来3

  摘 要:针对“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运用进行了阐述,并试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主动性;求职欲望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就是给学生布置相应难度的任务,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并组织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做 法。

  一、调动学生主动性,实现“任务驱动”法教学

  要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首先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网页制作时,我先让学生浏览本校网站,并提示学生注意网页的结构设计和网页的构成元素。再宣布本节课的任务:自制一个内容自定的个人主页。一听到这个任务,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具体制作方法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搜索学习教程,通过自学的方式完成这个任务。在这个充满挑战的任务驱使下,在由于探索未知领域而产生的好奇中,学生自身产生学习的需要,进而主动地探索有关网页布局和图片插入的知识,并把掌握的知识应用在实践中。

  二、满足学生求知欲,实现“任务驱动”法教学

  作为教师演示的课件,一定要在课前精心设计制作,才能达到“任务驱动”的目的。这时,教师演示讲授操作步骤,尽管“全体广播”使学生只能用视觉、听觉,不能操纵计算机,但是教室里鸦雀无声,竟没有一个人不是全神贯注盯着显示器的屏幕,这时的学生求知欲望最强。例如,在讲授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时,由于这是每位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讲解这部分教学内容前,我事先准备一些用Word软件制作的精美贺卡、优秀的电子报刊,向全班学生演示,引起他们的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并适时提出任务:如何利用Word制作贺卡与电子报刊。然后问学生想不想亲手体验一下?这样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产生了极大兴趣,并积极地随着老师的讲解进入学习情境,这节课的`效果可想而知。

  三、给予学生成就感,实现“任务驱动”法教学

  计算机学科具有必须亲自动手的特点,教师的教法不可以纸上谈兵。“任务驱动”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为着“任务”,为着制作一件“成品”或“半成品”去动手操作,去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比如,想让五环互相环套,却涂抹了圆的一部分弧;想嵌入几个漂亮的汉字,却一个字都输不上去等等,逼你提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技巧。当大功告成,一种收获的喜悦、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立刻又在考虑:“我不能白做,得留下,留在我的U盘上!”接下来就学存盘——节课没停手,既没感觉累也不感觉枯燥,难道这不说明你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完成了“任务”,不是考试合格了吗?

  四、开拓学生创造力,实现“任务驱动”法教学

  “任务驱动”对于学生来说,开始是模仿,制作出与教师的“成品”一样的作品,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接踵而来的便是丰富多彩的创造性作品,这就是由“任务驱动”引发的学生的无穷的创造力。当然,一个“任务”完成了,一个目标达到了,会产生新的“任务”,新的目标。例如,能在电脑上输入汉字了,接着就要提出新的问题:怎样改变字体、字号,怎样把输入的文章存盘,怎样打印,怎样在文本中插入表格或图形等等。随着一个个任务的完成,初学者将逐步消除对电脑的神秘感,而且会不断地体会到使用电脑的乐趣。

  “任务驱动”学习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为我们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逐步求精的学习途径,便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好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志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让课堂活起来4

  如果说一种教学方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上还有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就叫做“活”。活是地理教学艺术化的集中体现,是地理教学的精髓所在,是地理教师追求的至高境界。

  一、让教师“活”起来

  教师有学问——活的前提。教师的学识与才华是决定其个人魅力的核心因素。地理教师应该博文广志,在解答学生的问题时深入浅出,应该处处彰显生命的朝气与活力。要具有终身学习的思想,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充分展示新世纪育人者的精神风貌。“才足则生敬,才重由生真,才满则生益。”教师唯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成为一条长流常新的小河,才能较好地胜任地理教学工作。

  教师有个性——活的关键。个性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教师的才华通常是由自己的个性表现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无个性必平庸。教师的个性越突出、越明显,就越有魅力。有教学个性的地理教师,会根据自己的个性、气质、专业精心设计自己的语言风格,或感情充沛、气势磅礴;或朴质明快、平易近人;或机敏厚重、风趣幽默;或流畅清晰、脉络分明;或轻松自在、信马由缰;或旁征博引、论证严谨;或清丽温婉、磁性迷人。把学生带入一种境界……这就是个性教师的教学魅力。

  教师有成果——活的完善。学生呼唤上精彩课,地理教师要努力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争当研究型的教师,并出教研成果。在平常的教学中,一是要营造乐学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灵活地采用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品尝成功的乐趣;二是要解放学生的空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小课堂向大课堂延伸,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去研究,张扬个性,有所创造,有所作为。

  二、让课堂“活”起来

  以情激活。“领异标新二月花。”地理教学过程应是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美的行程。为此,地理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地理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让学生感觉到上地理课就像漫步在景色宜人的山间小道上,令人感到目不暇接,美不胜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上要努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惊讶、刺激、疑惑、悬念,产生“逼人期待”的教学魅力,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激活课堂教学。

  以趣激活。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课要上得有趣”,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在沉闷的课堂上,学生只会“情绪低落,一筹莫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可采取“用古诗词辅助教学”、“用歌曲来辅助教学”、“用歌谣来辅助教学”、“用成语来辅助教学”、“用谜语来辅助教学”、“用谚语来辅助教学”、“用别称来辅助教学”等来营造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平等激活。有人说:“教育不是居高临下的教训,而是平等的交流,学生与教师的眼光平视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半。”在地理课堂上,教师要当好“小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随时插问“不明白”的问题,如此既能检查小老师的学习情况,又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只有在这种平等、民主、自由的课堂的氛围中,教学才能争辩质疑,标新立异,才能思维活跃,大胆探索。唯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训练,才能养成不唯书、不唯师,独立思考,敢于求异的思维习惯。

  三、让学生“活”起来

  让学生“说”出来。说是让学生面对老师和同学针对课堂学习内容,阐述自己学习情况的活动。在地理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可以让“会说”的带动“不会说”的说,分小组讨论地理知识,能给每个同学都有说的机会,这种讨论范围小,周围环境熟悉,学生敢想敢说,无拘无束,兴趣高。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仅仅能解答了自己的疑问,同时在解答其它同学的疑问的同时,对自己所掌握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深化。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

  让学生“想”下去。在地理课堂上,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地理教师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其次,教学中应教会学生思考,让学生在预习中带着问题思考,从教师的讲解中思考,从同学的发言中启发思考,在课后复习中不断思考,在作业的练习中得到思考。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包括与教师所需要的答案持完全不同乃至相反的意见。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透,想得远”。

  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上活起来,动是非常必要的条件,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灵活地安排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地理游戏活动、填图填表活动、讨论学习活动、资料收集活动、阅读欣赏活动、参观采访活动、野外观测活动、动手实践活动、练写心得活动、开展探究活动、展开辩论活动、课堂演讲活动、书写报告活动、编辑小报活动、撰写论文活动等。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

让课堂活起来5

  摘要:现在教学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给全球教育带来机遇和挑战,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整合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必然要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合理运用适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的信息技术手段,并把握好运用的时机和限度,力求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助学习数学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应用;探讨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称为现代热词,社会的信息化引起了教育的信息化,教育的信息化又运用在教学的各个领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必然要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合理运用适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的信息技术手段,并把握好运用的时机和限度,力求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助学习数学的能力[1]。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如何有效做到教育信息化是现在教育工作的重点。

  一、多媒体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多媒体教学富含更多的趣味性,可以创设更多生动的生活情境,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去年学校的教研节活动中,由我执教一年级《认识钟表》这一课时,我们小分组经过多次磨课试教,也设置过很多情景,最终确定引入如下谜语儿歌“:嘀嗒,嘀嗒,铛,铛,铛;会说没有嘴,会走没有腿,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请打一物)。在这个情境中我们很好的运用了多媒体的课件,在课件中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如此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之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主要以静态形象为主,然而多媒体的有效运用可以打破这种静态,创设动态的生活情境。近期我校老师就”小学低段学生读图能力”做了一个课题,在这个课题中我们开展了一次教研活动,由本校的三名教师上了三节课,这三节课都是围绕学生的读图能力开展的,在这三节课中每位老师都很好的运用了多媒体的课件,引入数学的教学。其中费老师执教一年级的《找规律》这一节课,在课前她先播放了一段视频,是老师带着学生们在布置教室,正好时间上也差不多,六一儿童节要到了,孩子们通过观看视频,从而把静态的找规律转化动态的视频中去,这样学生投入数学学习的兴趣就更加强烈了。再渐渐地通过观察和分析,慢慢地融入数学的找规律这个目标,从而能够愉快地学习。

  (二)化繁为简 自主学习

  多媒体提供给学生听、说、读、写等多方位的教学灌输,可以比课本更好地支持不同的思维和学习状态,并且在课堂上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容易分心的学生更专注于应用多媒体来解决问题,在组织方面困难的学生在多媒体情境所提供的组织中受益,还能提高在基本操作和运算方面有困难的学生发挥其他方面的数学理解能力。

  例如,在我校胡老师在执教《按比例分配》这一节内容时,针对具体例题:“蔬菜专业户计划在7000平方米的.大棚里种植青菜和黄瓜,种植面积的比是4:3。两种蔬菜各种了多少平方米?”先用多媒体课件踏踏实实讲解了这个例题,课件中呈现青菜和黄瓜的种植面积,通过做线段图一步步讲解,学生很快就能解决疑难,并能很好的自作学习了。讲解完例题后着力分两步引导学生进行尝试练习探究(1)独立探究,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题;(2)小组合作,进行分数转化。在学生充分尝试的基础之上,再指导学生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题。如此学习,学生就会倍感轻松。

  (三)互动引导 解决疑难

  教学过程是一种双边过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能实现学生与机器之间的交互,还能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通过互动引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例如,我校郑老师在执教三下《解决问题》这一课时,幻灯片展示了这样的一段话“老船长带了5只小猫,4只小狗,3只羊出海,请问老船长今年多少岁?”当课件出示以后,学生之间就不停的讨论到底老船长多少岁呢?后来郑老师也请几个同学回答,并要求说出理由。有些同学觉得自己回答的肯定是对的,还用算式来证明自己,他说“5×4×3=60,所以老船长肯定是60岁”,当这个学生这么回答的时候,全班大部分学生都赞成了他的说法。这时郑老师只是轻轻地一点鼠标,就听见老船长的声音“小朋友,有没有上当呢!哈哈!我今年68岁,小动物的只数和我的年龄没有关系! 解决问题要仔细读题哦!”

  这个互动过程当时我印象很深刻,是的啊,生活中很多问题会被其他的信息给干扰,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啊。今年我也教了三年级,发现《解决问题》这一课后面的练习,有些题目中会出现一些没有用的信息,有些题目中会隐藏很多信息,一定要我们仔细读题。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

  教师主动依据教学目标、学生之间差异、教学内容等方面尝试适用创新方法并重新组织教学目标,可以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作为在课堂中占有主导地位的教师,应将学与教进行有机结合,处理好信息技术和数学知识、数学经验、教学价值和数学课程研制等多方面的整合,提出有效的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提高教学外部环境

  1.建设学校资源库

  提高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离不开老师和学校的一齐努力,丰富的教学资源是教师教学的基础。学校可以建设自己的资源库,根据本校学生的情况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将教学内容整合长传至资源库,当然,开发建设资源的主力军还是教师,学校可以鼓励教师开发自己的网页,并且将自己整合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和影像上传到学校的资源库中,或者在国家教育资源库中搜索与本学校教学目标相符的优秀资源然后上传至学校资源库中,来丰富学校资源库,提供给需要的教师使用。就像我们现在的教师基本上都要在网络上开通微博,我们可以通过微博发表一些我们平时上课后的反思,发表一些我们辅导学生的看法。

  2.制定科学合理的课堂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评价体系是发挥信息技术实效性的核心,教学模式中的其他因素会根据评价体系来发挥作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进行应用时应体现优化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宗旨,并不是毫无目的地使用多媒体。[2]应根据教学内容酌情使用多媒体或者不选择使用多媒体教学,还应根据学生和教师特点选择适时地使用多媒体教学。例如在学习《立体几何的周长体积》等学习时,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我们可以向学生展示课件,从而把抽象的立体图形转换成简单的平面几何,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了。在学习《简单的统计》知识时就没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机会让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调查调查,自己动手划一划就更重要了。

  3.学校成立信息技术指导小组

  学校还应重视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现在学校年轻教师所占比重还是比较少的,教师在信息技术水平上表现的良莠不齐,有的教师甚至一点基础都没有,更谈何经验。所以学校应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由信息技术小组研究的最新内容和方法来解决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方面的困惑和不足,提高课件制作水平。也可以根据学校资源库中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创新,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3]

  在今年的我校校本培训中,专门针对信息技术与“微课”的整合对我校全体教师进行了专业化的培训。前期由我校教科室主任陈老师给我们培训“让我们再次认识教育技术”,在这次培训中我们看到了我们的课堂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从小黑板到投影片再到单机课件到现在的多媒体课件,微博、微信等新时代信息技术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中期由我们学校信息技术专职教师朱老师给我们讲解了现在的高科技下新型的制作软件,如我们课堂上常用到的PPT制作、格式工厂的转化、美图秀秀的运用等等,朱老师用她专业的信息技术水平给我们讲述了各种软件的运用,让我们在课件的制作,图片的修理和音频之间的转化等方面收益颇多。后期又由我校英语老师陈老师给我们做了“小微课、大世界”的培训,陈老师制作的微课在我们吴兴区拿过一等奖,后又送到市里拿了一等奖,她对微课有着比我们更深的见解。所以她给我们讲解了微课该如何选题,如何制作微课,给我们讲解了如何运用“Camtasia studio 8”制作微课。经过这三次培训让我们越来越发现,当前的信息技术在不断的发展,我们要学会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中。

  (二)创新教师教学内容和方法

  1.更新教学理念

  在通常情况下,教师的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整合能力多是采用技术培训的方式,并不注重教师的教学理念的创新。正确的理论指导会使教师充分体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教师和学生三个主体之间的完美结合。教师通过学习正确的教学理念,让三个主体之间的整合变得“有理可依”,而不是盲目、徒劳地教学。在对教案和教学课件进行设计时,应站在小学生的角度,针对小学生抽象物体想象空间不足,比如在学习《立体几何》时,教师应准备课堂教学道具让学生理解立体的概念。学习体积概念时,比如怎样求一块石头的体积时,将石头放进盛满水的容器中,溢出水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教师可以制作成动画,以客观直接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

  2.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重要时期,虽然小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他们的思维特点仍然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儿童的记忆一般伴随着动作的发生,也就是说儿童时期对情感的表达方式和接受机制是以动作为标志的,所以一些直观的、具体的事物就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抽象概念就不容易接受。由此,教师在课程设计和课件制作时应当直观地展示教材内容[4]。例如小学三年级在学习《周长》一课时,很多学生对“周长”概念不能很好的理解,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可将四边形或三角形的周长展开,变成一条直线,直线的组合又变成图形的动态视频,来让学生理解接受“周长”的概念,从而学会计算图形的周长。已知周长求边长的学习时,可将长方形的一条长和一条宽组合,周长除2得到的两条线段,减去已知的长(宽)就得到宽(长)了。

让课堂活起来6

  [案例]:

  一年级语文课上,老师教了生字“马、米、土……”后,为了巩固这几个生字,老师让学生做游戏,每个学生的胸前都有一个字,让学生离开座位找朋友,两个朋友的字能组成词语拼读。这是小朋友非常喜欢的游戏。大家马上离开座位活动起来,但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大家晃来晃去,一片嘈杂,有的小朋友很快找到能和自己拼的字,就拉着手在玩;有的小朋友马上离开座位去找自己平时喜欢一起玩的朋友去聊天了;有的小朋友有点莫名其妙的在座位上,看着别人,也许不知怎样干……过了几分钟,在老师声嘶力竭中,学生安静下来,老师拉出几对朋友,让学生拼读。然后,老师马上接着“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看拼音猜苹果树中苹果下是什么字(其实就是读拼音拼汉字)。对猜的孩子每人奖励一只苹果,学生情绪一下子被煽了起来。由于苹果有限,结果奖励到苹果的孩子拿着苹果沾沾自喜,摸着苹果,也不注意老师还在要求他们下一项学习活动——念儿歌;没有奖励到的孩子,眼睛也羡慕地注意看着苹果;有个别孩子还从抽屉里拿出自己的零食,以示自己也不比别人差,也有吃的东西。学生的注意力都分散了。虽然看上去这堂课学生的情绪始终是高涨的,但是学到的东西不得而知。

  像这样空热闹,假互动的案例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并不少见。我想:我们用新的课改理念、新的语文课标和新的培养目标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育,就是要彻底摒弃教师机械训练,学生被动学习的语文教学模式,应该像这位老师那样积极倡导让孩子多实践,多合作的游戏活动,让孩子在新教材的实验中,在课堂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表现机会。但是,总不是新教材的课堂教学就是这样乱哄哄的吧!也许有的教师认为强调课堂常规要求,就会扼止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和“活”性。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玩游戏都有一定的规则,更何况是在课堂中学习知识呢!课堂学习更要有规范要求,这是学习效果的保证。

  怎样区分“乱”和“活”呢?专家指出:“评价课堂教学乱不乱,要看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不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叫乱,如果学生没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又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叫乱。”由此可见,虽然学生把小手举得高高,且伴着“给我”的声音;虽然为了弄清学习上的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虽然学生为了探究一个问题而离开了座位、学习小组,但都始终围绕着学习这个主旋律。这样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似乎有点“乱”,实际上是“活”。但这种“活”中也要有新的规范,过于放纵,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要让课堂规范就要掌握调控策略,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来,教师应具备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那么教师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与课堂常规之间的关系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引起注意。

  一、正确的认识

  1、课堂上的“活”与课堂常规是统一的。

  课堂常规的主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常规管理上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对学生“活”的内涵教师也要有正确的的认识,“活”不等于不要课堂常规,它不是指“乱哄哄”,表面上的“热闹”,而是指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喜爱兴趣,学习中的好心情及投入程度,能主动探索、专注倾听、积极交流、勤于动手,以及对成功的愉悦之情等的表现,其实质也正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常规内容,学生的“活”应体现在这里。课堂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讲究教学民主,营造一种轻松和谐,师生亲密无间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悦。但要做到活而不乱,动而不滥,乐而不散。教师要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每节课堂教学的内容之一,贯穿渗透于学习活动之中,贯穿于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得课堂教学中形成“活而不乱”,呈现出平等、宽松、和谐、欢乐的学习氛围。

  2、课堂上的“活”是有前提的。

  是的,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自主、参与、合作的学习方法。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现在的大多数班级人数往往在40人至60人之间,就算小班也在30人左右,这么多的人互动,能真正起到自主、参与、合作学习的作用吗?还是表面热热闹闹,其实连教学目标都没有完成的假互动呢?因此,有些“活”的教学方法是要在真正的小班里才能进行的,否则事倍功半。教师要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放”与“管”,才能让学生真正“活”起来,“活”得有度,“活”得有效。

  二、正确的引导

  学生的“活”离不开课堂常规的训练。课堂常规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规范学习的行为,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但常规训练虽然不能强调机械化、模式化,不要过分强调坐姿、掌声等的整齐划一,不要过多地让学生齐念“课堂常规口诀”。但是教师应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个体学习时、小组讨论时、集体游戏时、作业时等等不同情况下应该注意怎样学习。

  1、明确目标。

  教师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心里很清楚这节课要达到哪些具体的教学目标,能够体现三个维度,这样才能避免教学变成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避免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教师不能把握,任由学生牵着鼻子走,虽然场面很“活”,学生发言积极,但是离开了教学目标,完不成教学任务。教师教学目标明确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力,落实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也应该以一个合作学习中的首席的身份参与其中,和孩子共同学习探究。在探究当中灵活地根据心中的目标来提出学习的任务和要求,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指导结合起来,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2、动静有度。

  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包括听、看、说、读、思、写,唱、跳、演,画、做、玩。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应有不同的“动”法,使课堂“活”起来。“动”是一种学习形式,而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不能为“动”而动。课堂上应动静结合,放收有度。就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而言,什么内容什么环节宜于自主学习,什么内容什么环节宜于合作学习,教师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使之恰到好处,不能让学生整堂课都处于活动状态,使学生整堂课的精神处于亢奋之中。像上面案例中,游戏一个接一个,看看很“活”的一堂课,学生的收效却不大,连最起码静心学知识的常规都不能训练到位,难道我们的知识都是在这样环境中获得的吗?

  3、安排有序。

  比如本文开头的案例中,课堂游戏前,教师应该将班内40余名学生平均分成4个小组,让学生在每个小组活动圈内找朋友,找到朋友后站在“光荣圈”内。那么学生开始活动就不会满教室跑,到处漫无目标地晃动。学生找到各自可以组成词语的朋友后,就手拉手站在“光荣圈”内,学生就不会找到后两个人就自顾自玩,站在“光荣圈”内的学生会有一种自豪感、成功感,这样剩下的学生(没有找到朋友)少了,他们也会尽快地去找朋友,老师也用不着声嘶力竭地去组织了,一目了然就看清了哪些学生已经找到了朋友。这样教室里就减少了吵闹的机会。另外老师在平时的游戏中要强调应该注意哪些事项,要常常在游戏中渗透训练。

  4、训练方法。

  要让学生参与讨论形成新的规范,让学生通过讨论形成统一认识——上课要听从老师的统一指挥;要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发言;发言要找准适当的机会;不能在课堂上做与本节课学习无关的事等。例如在让学生学会倾听的常规训练中,要求他们学会要用眼睛注意说话的老师或同学,注意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能记在心中或听出差异进行补充。对那些别人说话时,只顾自己,不善于倾听的学生要加以引导、鼓励,让学生都能加入到听的行列中来。再如,围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应该注意轻轻讨论,遇到问题相互议论,评议,不能大声争论,分配任务时要有责任感和合作精神等等。那么,案例中拿出零食吃的行为还会发生吗?

  5、尊重学生。

  学生有活生生的思想,他们在活动中肯定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规范的同时,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自主与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讨论中形成知识、方法的结论,在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在运用中获得成功的满足。对于偶发事件,教师应采取“宽容的策略、转换的策略、停顿的策略、幽默的策略、诱导的策略、暗示的策略,冷却的策略、糊涂的策略”等。如案例中发生学生吃零食的事件,教师可以幽默地说:“啊,你的零食好香啊,可是老师这里还有比零食更香的东西,那就是——比一比,谁能把儿歌读得好!”。也可以转换学生的注意力:“刚才有6个小朋友得到了老师的奖励——苹果,接下去,我们要看看哪个小朋友能更好地朗读儿歌,得到知识的金苹果。”而不能严厉地去呵斥学生。教师还要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如案例中老师可以采用下面的评价,让学生投入到下一轮学习中。夸张评价法——“你们看,这位小朋友多爱学习,他已经把自己的奖品放到脑后,投入学习儿歌中去了,老师相信他还能得到更多的金苹果。”赞美评价法——“这位小朋友的做法与众不同,请大家给予掌声鼓励。”榜样评价法——“这位小朋友真懂事,做得真好,希望小朋友也能像他那样。”假设评价法——“如果你把零食放到下课再吃,那多好啊!你能改正吗?”等,使学生在老师的赞赏中领略到成功的自豪感,改正不足之处。

  另外,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在学生主体性越来越被强调的今天,许多教师在课堂上面对越来越活跃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教师都遇到了相同的问题:课堂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学生会提出一些漫无边际的问题,课时与教学任务产生了矛盾,一节课往往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新型师生关系下的课堂教学不是对教师作用的忽视,而是对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让课堂教学真正地活起来,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尤其在“调控”上下功夫,让自己在课堂“调控”上游刃有余,提高课堂驾驭能力,真正处理好语文教学中“活”与课堂常规的关系,使我们的课堂改革落到实处。

让课堂活起来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活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结论,学会解答习题,而是要让学生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兴趣,从而主动寻求和发现新的问题。笔者就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灵活多变的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有主见地学习,做学习的主人。学生亲自通过尝试探究和交往等来获得知识、技能,从学习中的被动地位变为主动地位,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学习活动中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2、探究学习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3、合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的学习,它能促进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创设情境,让学生“活“起来

  二、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应该是在教学中做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贵在得法”。

  (1)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多问。针对部分学生有问题不敢问、不愿问或者没有时间问的情况,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在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中使学生敢于向老师发问,在课堂教学中要考虑留有给学生发问的时间,诱导学生产生发问的机遇,向学生说明多问的好处。

  针对学生实际,在方式方法上可以采取竞赛、评比等激励性措施鼓励学生多问。

  (2)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有问题可问。一般来说,可以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来龙去脉”上寻找。新知识是在原来旧知识的基础上引申而来的,与哪些有关的旧知识搞不清楚,就应该发问;学了某种新知识不太了解它的作用或不理解,也应该发问。寻找问题要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上去找;在知识的“为什么”上去找;在知识的'“怎么样”上去找。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励探索精神。一方面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即不要把所学的知识全部和盘托出,可以有意识地留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在质疑、释疑过程中 共同研究、理解、领会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学生质疑程度的提高也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这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动力。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爱学

  把课堂还给学生,变原来的讲授式为以学生自学式,即以生为本,以生的需要为本,让学生去探究,当一个课堂从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时,和谐,自主地课堂氛围就会取而代之。学生的欲望因素需要把课堂还给他们。学习者都带有某种欲望进入教室,他们渴望获取新知识,期望理解客观世界(即求知欲);期望能受到同学们的尊敬,能得到互助组(包括老师)的承认(即归属欲);并且希望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即表现欲)。积极而强烈的学习欲望直接推动着学习的内动力,来“固定”或“类属”榜样(即同化过程——也就是让他们自觉地合并同类项)。教师的驾驭能力可以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教学尽管是由很多变量制约的,但是每次课的教学,教师在备课前都已完成“二透”、“三有”、“四明白”。“二透”即大纲透,教材透;“三有”即有精选的例题和习题,有整体的教学规划(使之有序),有学情分析(可以出现的结论预测)“四明白”即明白知识点,明白重难点,明白思维切入点,明白板书设计(便于小结)。在实际教学时,只要不照本宣科,那么,还课堂给学生就会物化为累累硕果!

  活起来的数学课堂将成为同学们求知,做人的乐园,成为师生施展个人魅力与才华的天地,成为充满人文气息,富有挑战性与激情的课堂!

让课堂活起来8

  怎样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胆转变教学理念,大胆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使语文课真正地“活”起来,以期提高课堂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因此,语文教师除了具有广博的学识、扎实的基本功之外,还要注重激发兴趣。既要讲得“广”、讲得“准”,还要讲得“活”。那么,怎样才能讲得“活”呢?

  一、 精心设计开场白(导语)

  好的开场白往往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作用。如有的教师在上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时是这样开场的:“鲁迅先生是爱国的,爱之深才责之切。在旧中国黑暗的岁月里,黑夜给了他黑色的眼睛,他却用来寻找光明。那么,在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黑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灯下漫笔》。”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文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也会对本节课充满了期待。

  二、使用规范、诙谐的教学语言。

  规范的教学语言主要是指普通话。普通话很注意语法规范,而且有语速、语气、语调等方面的变化。一口流利、纯正的普通话往往能雅俗共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特别是中学语文课本中,大量的诗词、散文、小说等很适合用普通话有表情的朗读。诙谐的.教学语言是指教师的课堂语言风趣幽默,寓庄于谐,甚至常常能妙语连珠,迸出智慧的火花。

  三、创新教学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不宜照本宣科,也不能一成不变。教师应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地求新、求变,寓教于乐,使语文课“活”起来。

  总之,当今的学生涉猎面广,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参与意识强,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把握学生的身理和心理特征,与时俱进,大胆转变教学观念,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能使语文课真正地“活”起来,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让课堂活起来9

  一、合理创设情境,使学生乐学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点搬家”时,充分利用“农远”资源,将“小数点搬家”这个艰涩枯燥的数学概念,制作成卡通动画课件,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就缩小到原来的1/10;移动两位,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移动三位,就缩小到原来1/1000;……一直这样下去,无止无尽。反之,就是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移动两位,扩大到原来的100倍;移动三位,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同学们学得轻松,领会得深刻,掌握得就牢固。

  二、适时动手操作,让人人想学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他要求教师树立强烈的学生意识,把学习的权利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设计活动方案,安排学习程序,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在研学中获取知识,同时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精神。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教材探索与发现(二)中的“三角形边的关系”时,首先在屏幕上呈现摆一摆,将3cm、4cm、5cm;3cm、3cm、5cm;3cm、2cm、5cm;3cm、1cm、5cm。这些小棒摆一摆,看结果怎么样,能否摆成一个三角形。而我们农村小学规模小,每校只有一部电脑,就是让同学们操作,每节课也只能满足几位同学。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布置预习时,要求同学们按教材规定的长度准备12根小稻草棒,作为学具带到课堂上,在部分同学已在电脑上拼摆一遍后,取得初步的感官上的认识,再让同学们每四人一组,摆一摆,看能否摆成一个三角形。

  然后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选择三根小草棒摆一摆,看看结果怎么样?接着组织同学们交流讨论,介绍自己的心得体会,最后分组选出1人汇报本组在摆一摆的`过程中,出现的几种不同情况。结果,同学们都兴趣很高,情绪十分高涨,人人都有表现的机会。通过摆一摆的操作活动,既使学生练习熟练了操作方法,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又使同学们了解了整个操作过程,更使学生注意到了结果:“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否则就拼不成三角形,从而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收效甚好。《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而,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就应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三、渗透学法指导,使学生善学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将会终生受用不尽。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以身示范,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还应将自己的长期累积的学习经验与方法传授给学生,交给他们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让他们自己去学着发现问题,注重过程,解决问题。有人曾说:一个有修养的老师的一句话、一个不经意的行动,在一定的时机、一定的场合,会影响一个学生的一辈子,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在教学中,首先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如何去估算、猜测、推断、计算与验算,同时指导他们去分析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移多补少应用题”的操作中,不暗示学生操作方式、途径,仅提出实验目标:“你能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移一移,说说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吗?”将实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实践、交流,多角度地探究出问题的解决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如在教学解应用题时,我总是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提出预习要求与目标。上课时首先组织学生讨论从何想起?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让学生从讨论中领悟方法,进行学法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操作、观察、思考、质疑、讨论、练习、评价等,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素质,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所以,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转换教师的角色地位,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密切合作,营造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气氛,让数学课堂活起来,就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煽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养成他们良好地学习行为习惯,培养他们的能力,开发其智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让课堂活起来10

  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及繁杂性等特点,这就给语文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如何在语文教学中避免培养机械化的学生,让初中语文课堂活起来,最大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当前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就初中语文课堂中的现状,如何让初中语文课堂活起来等几个问题,就笔者的个人经验提出几个观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育教学工作者已经从最初的僵化教学模式,逐步加深了对新课改教育理念的理解和实践,在教学手段和方式上也更为多样化和成熟,但是仍有许多问题出现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以下就初中语文课堂的现状以及改进方式展开详细的叙述。

  一、初中语文课堂的现状

  语文教学在社会上始终具有争议性,由于其兼具工具性和文学性,使得教学中因应当如何平衡或者更重视哪一种性质产生了热烈的讨论,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世纪90年代末,《女儿的作业》一文的发表,展开了社会对于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性问题的讨论。

  1.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过于统一,缺乏灵活性

  由于我国语文的教学模式过多受苏联教育方式的影响,使得语文教学过程过于理性化和机械化,仅仅体现了语文作为一种语言的工具性特点而忽略了其人文性的特点。而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使用沿用多年的固定模式教案教法,并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更新,也没有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特点而适当改变,极其缺乏创新性,也不具有教师的个人特色,当然,也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例如,在学习《金岳霖先生》一课时,有的教师仅仅进行程序化教学,从划分段落到归纳中心思想完全按照“程序”走,语文课堂成了老师的“一言堂”,过于理性化的思维划分,使得学生并不能从汪曾祺的点滴文字中体会到字里行间流露的.对于金岳霖老先生的敬爱之情,体会不到金岳霖老先生纯真率直、具有孩子气的独特人格魅力。教师对于相关教师用书的过分依赖,使得其过于遵循文章分析中的标准化,而忽视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差异化,从而扼杀了学生通过创造性思维思考的机会,造成了不良的教学后果。

  2.标准化阅卷使得学生形成僵化性思维

  高考中,将语文作为重点考试科目之一,使得学生、家长以及老师对语文学习格外重视,但是,这种由于考试而产生的重视感使得教师和学生过于迎合试卷的“口味”,而忽略了教学活动本身,造成教学重点上的“本末倒置”。近些年来提出的标准化机器阅卷,更是将语文考试中的灵活性与人文性抹杀得一干二净,成了与数学一般无二的“理性学科”。由于阅卷中对答案的完全一致性,使得学生的思维完全僵化,成为阅卷机器的“奴隶”。例如,阅读题中学生由于思维理解的差异性,可能会有些许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是合理即可。而标准化阅卷将所有学生的思维统一,所有不同观点一律不得分的政策,使得一部分学生屈服于重压,形成僵化思维;另一部分学生由于阅卷产生的愤忿感而开始讨厌语文学习,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3.写作文成为一种模式,并非情感表达

  初中作文作为试卷中分值比最大的一部分考试内容,受到学生和老师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但是,这种关注和重视缺乏主观能动性,更多的是从客观的写作技巧、高分密集方面进行理论化培养,大多数教师会总结出各种文章的几类模板,所有文章都有自己的“高分套路”,这种套路使得学生完全失去了自己写作的主观性,造成所有的文章都“千篇一律”,缺乏真实的情感表达,更加违背了“以我手写我心”的写作初衷,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锻炼和作文中创造性思维的体现产生了极大的束缚。

  二、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1.灵活教学,激发课堂活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避免以上提到的僵化教学模式,应根据学生以及教师自身进行改变,量身制订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打造初中语文活力课堂。

  2.启发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应对学生进行不断的启发和引导,烘托良好的课堂气氛,帮助其更好的学习和思考。例如,在分析阅读《你为什么活着》时,我会问学生“我们是为了金钱而活吗?是为了父母而活吗?是为了为社会作出贡献而活吗?”等问题,通过肯定或者否定的答案,逐步引导学生做出自己的答案,理解活着的意义。

  3.情景教学,注重语文的人文性

  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其工具性的重视和对于其人文性的忽视,造成了语文教学中的重大缺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发展其人文性,在阅读方面,提倡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对文章进行差异化理解;在写作方面,让学生观察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注重感性写作而非理性的框架结构捆绑。

  初中语文活力课堂的构建是一条漫长而艰巨的道路,教师要对其不断探索,并摸索出自己的独特教学方法,灵活教学,使其日臻完善,让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真正“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