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课堂教学实录

时间:2023-12-20 12:23:43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1

  《白杨》教材分析及课堂实录 课文简说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

  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作者的人物描写非常传神,对父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孩子天真烂漫,父亲严肃而又不失亲切。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白杨》课堂实录( (第二课时) 一、激趣设疑入课 师课前播放关于白杨的风景图片 师:别光看老师的图片,快把你们再次搜集到的有关白杨的资料、图片与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门把再次搜集到的图片依次通过投影向大家介绍,同学们看的目不转睛。) 师:刚刚我们欣赏了许多美丽的图片,大家兴致很高呀!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 3 课。

  ( 教师板书课题后手指板书带领学生齐读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请你们回顾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同学们纷纷举手,踊跃回答) 生: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爸爸向他的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事。

  师:(竖起大拇指)概括得既全面又简练。

  (学生高兴地坐下) 师:通过再次预习,你们又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 生:我不明白十四自然段,爸爸说这些话的含义是什么? 师:也就是爸爸要表白的心愿是什么?这个问题非常有思考价值。(师副板书:表白?) 生:爸爸的微笑为什么消失了? 师:(点头表示赞许)你抓住了人物神态的变化提问。(板书:神态?)谁还抓住人物的神态变化提问? 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第十八自然段,爸爸开始陷入了沉思,为什么后来又微笑了呢? 师:(面露微笑)你读书可真仔细! 生:文章为什么以“白杨”为题? 师:(赶紧接)这个问题涉及到了文章的写法。学习文章,我们不仅要理解其写作内容,还要了解他在写法上的特点。(板书:写法?) 生: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教师板书:特点) 生:文章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大戈壁滩的荒凉,为什么要这样写? 师: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也涉及到了文章的写法。(板书:环境描写?) 此环节教学时间为 3 分 30 秒

  二、展学评导定教 师:(手指黑板)你们可真能干,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相信通过我们深入地研读课文,大家的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

  师:(商量的语气)我们先来确定我们这节课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生:我觉得文章题目是白杨,我们应该首先了解白杨的特点。

  师:(环视全班)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我也同意。

  生:(有点害羞)我觉得爸爸的心愿也应该重点了解。

  生:对!我还觉得,如果了解了爸爸的心愿,那后来爸爸的神态变化就应该很好懂了。

  师:(兴奋)太棒了!你们真是会学习的好孩子。我觉得,我们学习一篇课文还一定要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边说边在“写法”下面打上勾。) 此环节教学时间为 1 分 30 秒 三、读解感悟明意 师:请同学们按照自学提示独立自学课文 (大屏幕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①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1—12 自然段,画出描写白杨树的语句,抓住重点词语,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②速读课文 13——16 自然段,体会爸爸的心愿。

  ③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爸爸说的话。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四、细读析路品语 师:现在让我们来交流一下白杨树的特点是什么,你画了哪些描写白杨树的句子? (学生举手踊跃) 生: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的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生: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生: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这句话,我体会到白杨树生命力非常强,生机勃勃。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依然坚强不屈。

  师:(点头)你已经谈出了自己的体会,你真棒!还有没有描写白杨树的句子? 生:妹妹说的那句话“你看它多直!” 通过这句话,我体会到白杨树非常直。

  生:“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高”从这句话中我不仅找出了它直的特点,而且我还发现白杨树很高大。

  生:(没举手站起来抢着说)“那不是树,那是大伞!”伞是很直的。从中我体会到了白杨树很直。

  师:(笑)有一个既概括出它高又概括出它直的词语,谁发现了? (生齐):高大挺秀。

  师:(指坐在最前面的一学生)请你把“高大挺秀”写到黑板上。(学生没把高大挺秀与前面的白杨对齐,师指导他重新写好。) 师:高大挺秀仅仅写出白杨树直、高大的特点吗? 生:还写出了白杨树非常秀丽,非常美。

  师:谁还有不同的体会? 生:我从不管??也不动摇。这句话中体会到白杨树生命力顽强。

  (教师出示投影) 师:你的体会真好。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读课文) 师:(指着大屏幕)你还从爸爸其他的话中,体会到白杨树的特点? 生: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白杨树不像别的树只能在好的环境中生

  长,它就是在沙漠里也能生长。

  师:这样一种生命力顽强的树,用什么样的感情朗读好这句话。

  生:敬佩、赞扬。

  (学生朗读这句话) 此环节教学时间为 10 分钟 师:白杨树高大挺秀、生命力顽强,你能不能结合第一自然段来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生:我从图上看到,白杨树生长在荒凉的土地上,我感到白杨树为大戈壁增添了色彩。

  师:你的想象力很丰富,结合图片展开想象,你们能不能结合语言文字谈出你的体会呢? 生:白杨树在这种环境中依然高大挺秀,不软弱,也不动摇。我体会到了白杨树生命力顽强。

  师:你体会得真好。谁能把这种荒凉的感受朗读出来呢?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写白杨为什么要写荒凉的大戈壁呢? 生:这样写更表现了白杨树顽强。它能为新疆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师: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生:这样写更衬托了白杨树不怕自然环境的恶劣,生命力顽强。

  师:对了,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就是本文写法上的一个特点。

  此环节教学时间为 2 分 30 秒 师:多么了不起的白杨,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都能生长得如此高大挺秀。你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这高大挺秀的白杨? 生齐:想。

  (师边放录像边朗读) 师:看完录像,你们的体会一定更深了,请你再练习读爸爸的话。通过朗读把你的体会表达出来。

  (生练习朗读后指名朗读。) 师:谁能评价一下她的朗读? 生:我觉得她读出了对白杨树的赞美。

  师:你有没有这种感情? 生:(自豪地)有。

  师:那就把你的感情读出来吧!(指该生朗读) 师:这么好的语言,让我们把它记在心里,咱们试着背一背,好吗?背不下来,可以看一看投影。

  (学生练习背诵) 师:大多数同学都背下来了。咱们并没有刻意背诵,怎么就背下来了。

  生:(颇为自得)因为我们已经读过很多遍了。

  师:(欣慰地)对,熟读就能成诵。

  此环节教学时间为 5 分钟 师:同学们可真能干,白杨树的特点你知道了吗? 生:知道了。

  师:让我们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吧。

  (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 此环节教学时间为 2 分钟 师: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爸爸要表白怎样的心愿孩子们现在还不知道。(师引读生接读)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

  师:孩子们不知道爸爸的“心”,你们知道吗?请你联系上下文,结合搜集到的资料,在小组中讨论一下。爸爸的心愿是什么? 生:爸爸、妈妈要开发新疆,使祖国边疆更富强。

  生:他们也想像白杨树一样在那里扎根。

  师:爸爸要表白的就是自己作为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啊!(板书:建设者 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 师:作者表面上是写的白杨树,其实赞美的是——边疆建设者(生答) 师:对,这就是— 生答:借物喻人的写法。

  师: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想一想:爸爸在沉思什么?嘴角为什么又浮起一丝微笑? 生:他想:将来自己的孩子也会像自己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生:大树就是自己,小树就是自己的孩子。孩子们一定会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师:爸爸看到了在高大的白杨树身边的小树,仿佛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新一代的建设者正在茁壮成长,所以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此环节教学时间为 3 分钟 五、练习拓展评结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练习检查大家的学习成果。

  (大屏幕出示按原文填空练习,学生各自练习后齐读。) 此环节教学时间为 3 分钟 师:不错,看来大家这节课学得非常认真,你还有哪些收获,可以与大家一同分享? 生:我知道了借物喻人的写法和环境的衬托作用。

  生:我了解到边疆建设者为了祖国的建设做出了伟大的奉献。

  师:老师向大家推荐两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为作业,请你们回家读一读。(发放印有《白杨礼赞》和《松树的风格》两篇文章的作业纸)你们还可以把自己学完这篇文章的感受写一写。下课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2

  一、谈话入题

  1、同学们,你们看到过大戈壁吗?(请看,大屏幕,出示茫茫戈壁的图片)

  然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有着一棵棵高大挺秀的身影,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树。

  今天我们到这荒凉的戈壁滩上去看一看它们。跟老师板书课题(板书:3。白杨),大家齐读课题。

  二、检查生字词:

  课前已经让大家预习课文了,生字词都掌握了吗?看大屏幕,谁来读一下?漂亮的女生,你来,读的字正腔圆,谁还想读一下,你手举得最高,你来,读的真不错。都想读啊,那请大家齐读。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丢“土”,去掉“土”祖国的疆域就不完整了。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边读边想以下几个问题:

  1、课文中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

  2、课题是《白杨》,全文就仅仅写白杨吗?

  (1)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2)课题是《白杨》,那课文仅仅就是写白杨的吗?(不是,其实是借物喻人,抒发自己要像白杨一样不畏环境艰难,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概括的很准确。

  四、细品文本,了解白杨生活的环境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至3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找出描写白杨树特点的词语、句子。

  2、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生长的环境。

  (1)出示茫茫大戈壁的画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再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从这些语句中你能体会到些什么?

  (2)学生自由汇报。

  生:我从“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体会到了白杨的生命力强。

  生:我从:“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也感受到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及其恶劣。

  生:我的感受是:白杨树生长不择环境、生命力强,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还长得“高大挺秀”,实在是令人佩服。

  (3)父亲又是怎样介绍白杨的?

  (4)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

  (5)激情朗读父亲说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美。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同学们读的真好

  二

  二、剖实质,体会爸爸的心。

  (一)、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十至十三自然段)

  1、指名读这几自然段,理解“表白”、“心”是什么意思?

  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赞美白杨吗?(学生齐答:不是的)

  出示文字片: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也”说明什么?(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生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是怎样的呢?

  (二)、自由读课文14、15自然段,用横线划出孩子们知道的事情。思考孩子们还不知道哪些事情?(引导学生理解爸爸这样做的目的,来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1、爸爸的做法和白杨的'特点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从爸爸的做法可以看出,爸爸具有怎样的精神?

  板书: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2、看板书小结。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三、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默读课文,想想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3)、小结: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带着对爸爸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4、在文中找一找:爸爸的几次神情变化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的体会。(小组合作,教师指点)

  5、体会写法:

  四、课堂小结。

  1、情朗读会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奉献精神感。)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以及边疆戍卫者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展示收集的材料。收集的材料以歌曲为例,播放歌曲阎维文的《小白杨》结束全文。)

  五、课后练笔

  采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写一篇习作。

  附: 板书

  5 白 杨

  白杨 边疆建设者(爸爸)

  高大挺秀 坚强

  生长范围广、适应性强 服从需要

  抗拒恶劣气候 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借物 表达心声、提出希望 喻人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3

  (出示配有第一段朗读录音的幻灯片。)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是怎样写大戈壁的?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的?边读边画出主要词句,然后,我们通过解词析句来理解、体会。(学生认真默读后纷纷举手交流学习体会。)

  生:课文中写大戈壁用了“茫茫”这个词。“茫茫”就是没有边际,模模糊糊看不清。这里是说大戈壁广阔。

  生:我画了这句话一“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这里写大戈壁很荒凉。

  生:这里写大戈壁用了“清晰”这个词。“清晰”是说清楚,不模糊。

  师:作者是说大戈壁清晰还是模糊?

  生:大戈壁模糊、不清晰。

  师:所以,你只画“清晰”是不对的,应该画“并不那么清晰”。(生点头)

  生:我还画了“浑黄一体”这个词。这里是说大戈壁一片风沙,天和地的界线不清晰,看上去都是黄色。

  师:课文中写大戈壁用了一段话,谁能用一个恰当的词概括大戈壁什么样?

  生:荒无人烟。

  生:一望无垠。

  生:空旷单调。

  生:风沙漫天。……

  师: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我们通过“解词析句”不仅知道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还要懂得为什么这样写。

  生:这就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

  生: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师:我们平时描写参天树木,常用哪些词语?

  生:高大挺立。

  生:高大挺直。

  生:高大挺拔。

  师:请同学们看课文中作者描写戈壁滩上的白杨用了哪个词语?

  生:高大挺秀。

  师:谁能说说“秀”是什么意思?

  生:“秀”就是不俗气,很高雅的意思。

  生:“秀”就是美,清秀,秀丽的意思。

  生:“秀”就是很秀气,很漂亮的意思。

  师:作者为什么不用“挺立”“挺直”“挺拔”,而用“挺秀”这个词呢?要表达什么情感?

  生:这是作者夸赞白杨树,告诉我们那普通的白杨树不仅高大挺拔,而且清秀美丽。

  生:这个“秀”字流露了作者对白杨树的欣喜之情。本来白杨很一般,我们也常常见到,并不美丽,可在作者眼里,它是美丽的。

  生:这个“秀”字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特别是生长在祖国大西北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师:作者仅仅是夸赞白杨树吗?(学生读书)

  生:我认为作者用这个“秀”字,表面是说白杨树的样子(外表)美,实际是写白杨的品质(内心)高尚。作者透过车窗,看到铁路两旁飞驰而过的白杨树,便情不自禁地想到它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在哪里生长的高尚品质。

  生:白杨树象征着扎根边疆的建设者。作者对他们倾注了敬佩之情,所以描写白杨树用“秀”字。

  师:很好。作者别具匠心,一个“秀”字,不仅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美,而且突出了白杨树的品格美,抒发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敬佩之情,为后面写扎根边疆的人进行了形象的渲染。

  (板书:高大挺秀、扎根边疆)

  师:(小结)普普通通的白杨树到处可见,在庭院,在公园,在城市的道路旁,在乡间的路边。对此,人们不以为奇。然而,在满目荒凉而单调的大戈壁能看到这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却令人惊叹不已。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大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也给过往的旅客增添了快慰和喜悦。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于是,白杨便成了旅客们议论的话题。课文写了谁在议论呢?他们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第二段。

  (学生读后,在教师引导下讨论。)

  师:“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

  生:“一位旅客”指的是爸爸。

  师:这里的“卫士”指什么?

  生:“卫士”指的是白杨树。

  师:作者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树出神”呢?

  生:作者将白杨比作卫士,形象地写出了白杨树傲然挺立的样子。

  生:这里也暗指那些建设者们像卫士那样守卫着祖国的边疆,丝毫也不动摇。

  师:这是一个比喻句。句中没有出现本体“白杨”的字样,也没有比喻词,而是直接用比喻物来代替被比物,谁能用上“白杨”和比喻词,重新说一句。

  生:白杨树好像戈壁滩上的卫士一样。

  生:白杨树犹如戈壁滩上的卫士一般。

  生:白杨树恰似戈壁滩上的卫士。

  生:白杨树宛如戈壁滩上的卫士。

  师: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思考:谁的话是主要的?兄妹俩对白杨有什么看法?(学生朗读课文。)

  生:三个人的话中父亲的话是主要的。

  生:哥哥说白杨树高,妹妹说白杨树直。

  师:孩子们看到的`只是树的高大挺直,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教师领读父亲的三句话。)请同学们按照前面解词析句的方法谈体会。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这里是说白杨树姿态很美,一向是高大、笔直的。“直”象征着人的正直,“高大”象征着人的品质高尚。

  生:“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告诉我们,无论把白杨树栽到哪里,它就在哪里生根、发芽,为人类造福。

  生:这是说白杨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适应各种生活环境。这正是白杨的品格。

  生:是金子在哪里都会闪光。我们边疆建设者都具有白杨的品格,他们在沿海城市能发挥自己的作用,他们远离家乡到大西北工作,照样能为祖国做贡献。祖国需要在哪儿安家,他们就在哪里生根、开花、结果。

  生:作者写物,意在喻人。“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是指建设者所遇到的困难;“坚强、不软弱、不动摇”是写建设者们把一生献给了祖国边疆那种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

  生:白杨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不曾有过分毫的屈曲,仍旧长得那么端庄、凝重,笔直地耸入高空,正象征建设者们在大西北荒漠上克服种种困难、扎根边疆的精神。

  师:爸爸的这番话含蓄深沉。请同学们带着对白杨树的热爱,对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之情,齐读这段话。(生齐读)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学生画后交流)

  生:这里用了“哪儿……哪儿……”。

  生:还有“不管……不管……总是……”

  师:这两组关联词语用得恰当,更有力地突出了白杨的品格。请分别用上这两组关联词语,说说边疆的建设者。

  生:哪儿最艰苦,哪儿就有建设者的足迹。

  生:祖国哪儿需要,建设者们就在哪儿安家。

  生:不管困难多大,不管条件多艰苦,边疆建设者总是那么坚强,那么乐观。

  生:不管风餐露宿,还是语言不通,不管缺水少菜,还是生活习惯不同,边疆建设者总是不软弱,不动摇,毅然扎根那里,开花结果。

  (教师板书:生命力强不畏艰难)

  师:(小结)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它就默默无闻地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它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儿生根了。它上擎青天,下踩戈壁,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反思:

  这是《白杨》第一、二段的教学实录。教者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以自己的激情去调动学生的感情,做到了在教学语言上花气力,在体会感情上下功夫,在课堂气氛上用心计。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解词析句,读读议议,既理解了语言文字的深刻含义,又受到了文章感情的陶冶,同时也提高了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第一段的教学,教师设计了看、听、读、画、议等步骤,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眼看、耳听、心想、手画、口说,从多方面去感受大戈壁的荒凉和白杨树的挺秀。问题的设计,重视了词语的学习,突出了语言的训练,强调了感情的体味。这样,有助于学生在阅读中自觉地把了解内容和学习语言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了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采取对比方法设计了描述性的小结,把学生带入情境,引起他们感情的共鸣,促进他们感受的深化。同时,小结中又巧妙地揭示了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段的学习内容。

  第二段的教学,教师设计了自由读、讨论、分角色读、领读、画关联词语、造句等步骤,让学生经历充分的阅读实践,掌握白杨树的特点,理解边疆建设者的品格。造句的练习,是一种很好的反馈形式,既能看出学生应用关联词语的能力,又能看出学生认识事物和感情表达的程度,便于教师抓住矛盾,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小结的设计,充满了教师的感情,富有感染力,有助于深化和升华学生的理解。同时,教师理解的深刻,语言的精美,也给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楷模——学生会从教师的小结中受到启发,开阔思路,找到自己学习的差距。

  这个教学给我们的启示是,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言的理解,要在指导学生理解词句上下功夫。那种离开具体语言,而空讲思想内容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只有引导学生把课文读熟,把词句弄懂,才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否则,学生的理解就没有根基。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4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说说你对白杨树的了解。

  生:我知道白杨树非常直。哪儿需要它,就在哪儿很快生根成长。

  师:是从爸爸的介绍中了解到的吗?

  出示句子: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大家都来读读这几个句子。

  生自由读。

  师:请同学默读1~3自然段,画出词句体会一下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生:(自读后)它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什么生命存在。

  生:那里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师:(演示图片或课件)这里常年干旱,并经常有沙尘暴出现,风沙一起,遮天蔽日,简直就是生命的禁区。可就在这大戈壁上,却有一点绿色,那就是高大挺秀的白杨。请同学再来读爸爸的介绍。

  生再读。

  师再次出示句子: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大家想象一下,白杨树还可能生长在哪儿?请试着填进去,读给大家听。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我们的校园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城市绿化街道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祖国的边疆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沙漠的边缘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的确,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山区还是戈壁,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大家对白杨还有哪些认识?

  生:它很坚强,不怕任何自然灾害。

  师:(为学生引读前半句,学生接读后半句。)

  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滔滔不绝的洪水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持续数月的干旱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拳头大小的冰雹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白杨树的`性格是这样坚强,生命力是这样顽强,让我们读一读并试着背诵下来。

  生齐背。

  师:爸爸仅仅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他还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请大家再次读书,说说你的理解。

  生:爸爸也想在父母膝前尽孝,可看到白杨树,更加坚定了他扎根边疆的心。

  生: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发达地区接受良好的教育,可他更希望子女能够像自己一样成为边疆建设者。

  生:爸爸还在呼吁着更多的人,像白杨树一样,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成为栋梁之才。

  师:的确是这样。尽管孩子们还不理解,我们却通过阅读体会到了爸爸那一颗像白杨一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心。让我们再次背诵爸爸的话。

  生:齐背。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5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生坐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齐读课题。

  (师指屏幕)

  生:(齐读课题)白杨。

  师:(播放课件)几十年前,新疆的大部分土地是这样的,目之所及是茫茫的大戈壁。这里没有山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沙石。大风衣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孩子们,看到这里,你对大戈壁有了怎样的认识呀?

  生:我觉得大戈壁非常的荒凉。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

  生:我觉得大戈壁是一望无际的。

  师:茫茫的大戈壁,一眼看不到边。

  生:我觉得大戈壁是寸草不生的。

  师:很好。你观察得很认真。同学们,书中也有描写大戈壁景象的内容,咱们一起打开书(学生打书)我们一起来齐读第一自然段,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播放课件)列车就行进在这人际罕至的茫茫戈壁滩上,每隔几秒钟,窗外就会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这就是生长在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那么,文中是怎样描写白杨的呢?请你自由朗读文章的4~12自然段,把描写白杨的句子画下来。好吗?

  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句子。

  师:谁来和我们交流一下,你画了哪些描写白杨树的句子?

  生:我画的是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这是描写白杨的句子,是吗?(生点头)还有其他的句子吗?有就大胆地说出来。

  生:你看那树多高。

  生: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生:你看它多直。

  师:同学们画得这些都是描写白杨树的句子。今天我们就重点来学习这部分内容。(课件出示文字)这是爸爸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请同学们再默读这段文字,想一想爸爸心中的白杨树是怎样的?

  生自学,教师巡视,交流。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我画的重点词是直、高大、不管、风沙、雨雪、不管、干旱、洪水、总是、坚强、不软弱、不动摇。通过这些重点词,我能感受到白杨树是坚强的,不怕困难的。在爸爸的心中,白杨树在什么地方都能顽强地生存下来的。

  师:思雅,你画了这么多的重点词,老师和同学们听得不清了。你能一句一句的说吗?

  生:可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我画的重点词是直和高大。

  师:用书上的一个词来说就是。

  生:高大挺秀。

  师板书:

  高大挺秀

  师:读一读书上白杨树高大挺秀的一段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师:感受到挺拔的白杨树吗?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多位同学,要有语气)。

  师:思雅谈了她对第一句的理解,看看还有其它的补充吗?看看还能抓住哪句话,哪些重点词呢?

  生: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对于这些困难白杨树永远都不畏惧,更加坚强。

  师板书:

  更加坚强

  师:在这戈壁滩上白杨树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会遇到怎样的风沙呀?

  生:漫天卷地的风沙。

  师:会遇到什么样的雨雪。

  生:瓢泼样的大雨和鹅毛般的大雪。

  师:还会遭到什么样的洪水。

  生:汹涌的洪水。

  师:还会遇到怎样的干旱呢?

  生:寸草不生。

  师:大家想白杨树遇到这么多的困难,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谁能给大家读读这一段。

  生: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来,当漫天风沙袭都吹不倒它,它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谁能再读一下。

  生: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狂风暴雨压不挎它,它咬定青山不放松。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师生齐读。

  师:大家想一想,土地出现裂纹,寸草不生它无所畏惧;洪水如猛兽袭来它也不害怕,白杨树就像是戈壁滩上的中流砥柱一样巍然不动。让我们大家再来读这段文字。

  师生齐读。

  师:大家想一想这是在哪儿生长的白杨树呀,在那么恶劣的条件下还能生长,不软弱,也不动摇。

  生: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师:怎样的戈壁滩上的白杨树是这样的坚强?

  生: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师:这样地方生长的白杨树它需要怎样?

  生:它需要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支干。

  师:我听出来了,你们特别强调很快地这个词。纪方你为什么这么读啊?

  生:白杨树知道戈壁滩的情况非常恶劣,要很快地长出来把戈壁滩变得完善一些,增添一些色彩。

  师:增添一些什么样的色彩?

  生:绿色。

  师:让这满地黄沙的戈壁滩能够有一抹绿色。在恶劣的环境中,白杨树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谁还想来读。

  (指名朗读。)

  师:谁能通过朗读告诉我们是贫瘠的土地需要它,是寸草不生的土地需要它。

  (指名朗读。)

  师:很好。它一样在这样的土地上舒枝展叶,顽强生长。这是爸爸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那你怎样通过朗读,把我们刚才体会到的读出来呢?

  (生自有练习朗读,指名读。)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白杨树在需要它的地方顽强生长。

  板书:

  因需要而生长

  (齐读。)

  师:孩子们,爸爸只是在向你们介绍白杨树吗?

  生:不是。

  师:很多同学坚定地摇头。爸爸也是在表白着自己的心。爸爸到底在表白自己的什么心愿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13自然段,结合老师给的提示,自己先思考,再和同桌交流一下。

  (生自学,和同桌交流。)

  生:爸爸在新疆工作是自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自愿去的。爸爸妈妈自愿去新疆工作是因为他们知道戈壁滩的环境比较恶劣,他们去支援新疆。

  师:他们到这里是要改善这里的环境。

  生:爸爸接他们到新疆念小学,是因为爸爸也希望下一代也来建设新疆,也希望他们像白杨树一样那样高大。

  师:你的意思新疆这样贫瘠,有他们这一代人来建设可能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他们的下一代,所以来接他们到新疆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生:我想给胡洋补充,爸爸妈妈自愿去新疆工作是因为戈壁滩需要白杨,更需要我们的建设,让荒无人烟、一望无际的大戈壁变成绿洲,不再是难以生存的大戈壁。

  师:爸爸是这样介绍白杨树的(播放课件)那他在表白什么心呢?出示课件:爸爸不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更是在表白自己一颗( )的心!

  生:爸爸在表白自己一颗建设新疆的'心。

  师:爸爸要成为新疆的建设者。

  师:爸爸既然想表达自己建设新疆、扎根新疆的愿望,那他为什么要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呢?

  生:因为爸爸想让他的孩子像白杨树那样坚韧不拔。

  师:他是借着白杨树表白自己的心。他介绍的是白杨树的形,而向孩子们传达的是有这样的神。白杨树就成了爸爸的代言人,他是在告诉孩子。

  (学生齐读课件播放的内容。)

  师:想着爸爸心中的白杨树,感受着爸爸这颗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心,你要怎样表达爸爸的心愿呢?

  (指名朗读。)

  师:想着爸爸心中的白杨树,感受着爸爸这颗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心,你们能表达出爸爸这火一样的热情吗?

  (学生齐读。)

  师:想着爸爸心中的白杨树,感受着爸爸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心,我们能读出爸爸一定要把新疆建设好的坚定的信念吗?

  (学生齐读。)

  师:通过爸爸的介绍,孩子们多了一些知识。孩子,你多了什么知识呀?

  (生读课件播放的内容。)

  师:陈天一,你多了些什么知识?

  生:读在通向新疆的路上

  师:孩子们,你们多了什么知识呀?

  (学生齐读。)

  师:通过的爸爸的介绍,孩子们对新疆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生:和教师一起读课件播放的内容。

  师:正是有许许多多的建设者奔赴新疆。1954年,驻疆人民解放军集体转业组成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0年代初,共和国从山东,湖南等地招募了大批女青年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当兵。60年代,12万余上海、江苏等沿海省市的知识青年来到了新疆,加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里条件非常艰苦,没有工具,他们就自己制作。生活上也是那样艰辛,用油桶烧水,在青石板上烙饼。没有地方睡觉,就只能在戈壁滩上挖了洞穴来居住。他们在这里挥洒着自己的青春,挥洒着自己的汗水。就是为了能够把新疆早日建设成绿洲。孩子们,他们不也像白杨树一样吗?那么,我们就用赞美白杨树的最朴实语言来赞美这些建设者吧!

  生:齐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师:爸爸的介绍像一粒种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望着火车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爸爸此时陷入了沉思。

  师指一学生:爸爸,你在想什么呢?

  生:我在想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希望以后也有很多人这样。

  师:也有很多建设者像你一样到这里来。(指另一学生)爸爸,你在沉思什么呢?

  生:我想在戈壁滩上多种一些白杨树,把戈壁滩变成绿洲。

  师:这荒凉的戈壁滩需要更多的白杨树在这里扎根。也需要更过的建设者在这里扎根。他们能来吗?(生点头)此时,爸爸的嘴角又露出一丝微笑,作为孩子你能理解这微笑的深刻含义吗?

  生:爸爸是高兴自己的孩子以后也能像他一样建设新疆。

  师:你怎么知道爸爸此时是在高兴自己的孩子也会像他们一样呢?

  生: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师:作为孩子你理解爸爸这微笑吗?

  生:因为爸爸看到了以后的新疆不会再荒凉,也会像首都北京一样繁华。

  师:这些小白杨不正像孩子们的代言人一样吗?(课件出示)他们会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爸爸坚信这一点。因为

  生:齐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师:(播放课件)这张面孔,在2004年曾经感动了中国,他叫徐本禹,是个大学生志愿者。他本来可以在繁华的都市有一份高薪的工作,但是他却毅然自愿到贫苦的山村去支教。这是我们能叫得上来名字的志愿者,而还有许多志愿者我们根本就叫不出他们的名字。他们都是自愿到祖国的西部去扎根,去建设。

  师:我们曾经被执着感动,曾经被英勇感动,也曾经被幸福感动。而今天我们却因为这些大学生志愿者的平凡而感动,为像他们有白杨树这样因需要而生长,遇困难更坚强的精神而感动。

  师:正是有这许许多多的志愿者奔赴了新疆,奔赴了祖国的西部,今日的新疆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播放今日新疆的画面)昔日那个荒凉的戈壁滩,如今却是人们心驰神往的地方。刚才我注意到很多同学发出了啧啧的赞叹声。你们在赞叹什么呢?

  生:我想说现在的新疆和以前的戈壁滩简直就是两个地方。

  师:今昔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离不开像白杨树一样扎根在这里的建设者。

  生:我看到这几幅画面,更加坚定的认识到和知道,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献出一份力量,像白杨树一样,往后的新疆的日子会比现在更好。

  师:不止新疆,祖国的西部乃至我们整个国家一天会比一天好。

  师:孩子们,就让我们记住这生长在我国西北一种普通的树。

  生:白杨。

  师:更要记住的是这具有白杨精神的

  生:建设者。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把书合上。

  (生合书。)

  师:下课(学生起立)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6

  师:同学们,今天学习3课《白杨》,这是作家袁鹰写的一篇散文,请大家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生字的字音;

  2、给课文标上节序号;

  3、想想课文主要写什么,然后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生自由读课文后,指名分节读课文,检查是否读通、读顺。

  出示句:

  白杨是__________的树。

  (学生快速默读,寻找答案。)

  生:白杨是一种高大挺秀的树。

  生:白杨是生长在戈壁上的树。

  生:白杨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树。

  生:白杨是能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树。

  生:白杨是高大挺秀、生命力顽强、坚强不屈的树。

  师:同学们书读得很认真,也很有效,概括出了白杨的特点。课文的哪一部分写出了白杨树的这些特点呢?

  生:第十二小节爸爸说的话。

  师:同学们各自朗读爸爸说的话,想想你为什么这样读。

  (指名学生读后,再交流为什么这样处理,然后评议这样处理是否恰当。)

  生:齐读第一句:“白杨树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师:“从来”就是……

  生:一直来、历来、向来。

  师:在漫长的岁月里遇到各种情况都是这样直,这样高大。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写出白杨的这个特点呢?

  (生快速浏览课文。)

  生:从兄妹俩争论中,妹妹把白杨树说成是“大伞”,可见白杨树高大笔直。

  (男女同学分角色读兄妹俩的对话,体会白杨的外在特点。)

  生:沿着铁路线有一行白杨树,可见它也是很直的。

  (男生齐读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

  板书:

  “哪儿……哪儿……”

  师:从这句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需要,它都能生长,还能生长得很好。从这点可以了解到白杨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

  师:白杨到底生长在哪儿呢?找出句子读读。

  (生齐读第一节:“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师:刚才大家读得太快了点,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想想戈壁滩给你的感觉,你在朗读时想办法把这种感觉传达给大家。

  (指名读,学生强调了“茫茫”、“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突出沙漠的荒凉。)

  师:这么荒凉,这么恶劣的地方都能生长,可见其适应性多强啊!再齐读这一句。

  出示练习:

  “戈壁滩需要白杨,白杨很快就在戈壁滩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谁还能用这样的句式,说说白杨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都能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

  生:边疆需要白杨,它很快就在边疆生根发芽,长出茁壮枝干。

  生:山梁需要白杨,它很快就在山梁生根发芽,长出茁壮枝干。

  生:沙漠需要白杨,它很快就在沙漠生根发芽,长出茁壮枝干。

  生:内地需要白杨,它很快就在内地生根发芽,长出茁壮枝干。

  师:白杨树的生命力多么强啊!

  师:引读,(哪儿)需要白杨,白杨就在(哪儿)茁壮成长。

  生接读:“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

  板书:

  “不管…不管……总是”

  师:刚才大家读的时候,“不管……不管……总是”特别强调,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不管遇到什么灾害,白杨总是那么坚强,这就突出了白杨坚强不屈的性格。

  生:这几个词表现了白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坚强不屈的精神是不变的。

  师: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写出了白杨的坚强不屈?

  生:“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这句话中,把白杨比喻成“卫士”,也写出了白杨坚强不屈的精神。

  生:“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从“每隔几秒钟”可以看出白杨在戈壁滩上很多,而“高大挺秀”描写了白杨的姿态美

  这么荒凉恶劣的环境中能生长得这么茂密、这么秀丽,可见白杨性格坚强。

  师:这么坚强的白杨,怎能不让我们敬仰呢?让我们再来读这句话。

  齐读:“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

  师:作者从外到内,由表及里写出了白杨树的特点,赞扬了白杨树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强不屈的品质。

  我们带着对白杨的赞美之情来背一下这一节。

  (学生试背。)

  师: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生:不是的。

  生:爸爸也在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师:“表白”是什么意思?“心”是什么?爸爸要表白什么?

  生:“表白”就是表明。

  生:“表白”就是表示。

  生:“表白”就是表达。

  生:“心”就是指它的心愿志向。

  生:爸爸要表明的是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

  板书:

  “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师:爸爸不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同时也为表明了自己的心愿,那么我们刚才对爸爸话的理解就觉得肤浅了,我们再来理解一下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生:爸爸他们那些支援边疆的建设者,就跟白杨树一样,因为边疆建设的需要,就来到新疆,扎根新疆,为新疆建设出力。

  师:是啊!解放初期,祖国需要大批的`建设者去支援边疆、建设边疆,大批祖国的优秀儿女,毅然来到边疆,扎根边疆建设。“爸爸”就是其中的一位。

  课文中的“爸爸”也许是位军人,也许是位工人,也许是位大学生,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边疆。请大家展开想象用上“哪儿……哪儿……”

  “不管……不管……总是”来写几句赞美“爸爸”高尚品格的话。

  (学生写“赞美”的话。)

  学生交流。

  生:哪儿需要爸爸,他就到哪儿扎根。

  生:爸爸到了新疆,哪儿条件艰苦、哪儿工作困难,他便去哪儿。

  生:不管条件多么艰苦,不管任务多么繁重,爸爸总是出色完成任务。

  生:略……

  师:这是一位可敬的“爸爸”,也是一位值得我们尊敬的祖国建设者,那么爸爸那一番意味深长的话,他的孩子能理解吗?从哪儿看出?

  齐读14小节:

  “他们只知道……”

  师:孩子们只晓得这些,不晓得什么呢?

  生: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不晓得爸爸妈妈为什么在新疆工作。

  生:他们只晓得爸爸这回接他们到新疆念小学、中学,不晓得爸爸为什么接他们到新疆去念书。

  生:他们只晓得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不晓得新疆到底怎么样。

  师:兄妹俩不晓得的事,你晓得吗?

  生:我晓得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支援新疆、建设新疆。

  生:我晓得爸爸接兄妹俩去新疆念书,是为了从小锻炼他们,适应艰苦的环境,长大可以继续完成建设新疆的工作。

  师:这就是爸爸的“心”,那么孩子们最终会理解吗?爸爸的希望会实现吗?我们下节课再学。

  下面我们齐读课文1~14小节,重新感受白杨和像白杨那样的边疆建设者的崇高精神。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7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第十九课,请同学们用最响亮的声音齐读!

  生:白杨!

  师:预习了课文,你知道文章主要讲什么吗

  生:主要讲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师:说得真准确。(在黑板上贴上字条“介绍白杨”)这个边疆指的就是老师的家乡(单击计算机键,大屏显示“新疆”)齐读。

  生:新疆!

  师:写“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左边弓字旁里有个提土,别忘了。

  师:是啊!失去了土地,疆域就不完整了。(文字退出屏幕)

  [这既让学生自己观察、记忆,找出这个生字在字形上应该注意什么,又把字的音形义结为一体,适时地渗透了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在我们新疆处处都可以见到白杨树,它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更不像榕树那样浓荫蔽日,只是笔直笔直地向上长。一排排,一行行倔强地挺立着。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呢难道只是为了介绍它吗让我们一起读书,解决这个问题。

  [教学目标的展示,自然而适时,在上课之始,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做到心中有数。]

  师:请自由朗读全文,并且画出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那个自然段。

  (学生边自读边勾画思考)

  二、了解白杨特点,学习析词悟情

  师:请你读出画好的段落,大家边听边想自己哪儿不明白。

  生:我不明白为什么爸爸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师:提得很好,老师帮你记下来。(板书:严肃)

  生:我不明白爸爸介绍的白杨树到底有什么特点

  生: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说树,干吗用了“坚强”、“不软弱”、“不动摇”这些写人的词呢

  [学生质疑,在一边读一边思考中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养成了认真读书的习惯。学生的提问,不仅抓住了写爸爸神态的词语,也将写树与写人的词语联系了起来。说明学生已从爸爸的三句话中初步学会从含义着眼,抓重点词,寻找内在联系。]

  师:经过思考,同学们提出了非常有水平的问题,让我们先看一组画面,它能帮助你了解白杨的特点。(击键)

  (学生观看画面,聆听解说词。)

  师:根据爸爸说的话和看到的内容,四人一小组讨论白杨到底有什么特点。

  生: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白杨的特点是直、适应性强和生命力强。

  师:总结得不错,请问这三个特点是怎么得来的

  生:爸爸一共说了三句话,我们是一句一句地读,抓关键的词归纳出来的。

  师:这个办法真好,不如请你们小组同学给大家演示一下,让大家学一学。

  生甲:爸爸说的第一句话是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通过“从来”、“直”,我认为白杨树很直。

  生乙:爸爸说的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从“哪儿……哪儿……”我看出白杨适应性强。

  生丙: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不管……不管……总是……”和“那么……那么……”我看出白杨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进行词句训练,而且照应了自己的质疑。老师紧抓写白杨树的关联词语,既进行了深入的语言训练,又学习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师相机击键,大屏幕显示学生朗读这段话,在学生重点讨论的三句话上有黄色线条作标识。)

  师:适应性强、生命力强能用一个词概括吗

  生:坚强!

  (板书:直 坚强)

  师:概括得很精练。可作者比你们还巧妙,他用了一个词把白杨的特点全说上了,快速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到这个词并说说为什么。

  生:是高大挺秀。因为“挺”可以说明直的特点,而“高大”和“秀”说明它长得好,坚强。

  师:请同学们再读第1自然段,能不能想得更深入些。

  (生自读描写环境恶劣的第1自然段)

  生:高大是说白杨长得粗壮、结实;“秀”是说白杨长得秀美。读第1自然段,我知道白杨是长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戈壁滩,在这么荒凉的环境中它却长得高大、秀美,给戈壁带来绿意和生机,所以说它很坚强。“高大挺秀”这个词用得好。

  (板书:高大挺秀)

  师:你理解得这么好,就请你把前三个自然段给大家朗读一遍吧!

  (生充满赞美之清朗读第1至3自然段)

  师:刚才第一位发言的同学,你说得也很精彩,想读吗

  生:想!(朗读)

  师:你们听出了什么

  生甲:她很喜爱白杨。

  生乙:她读出了赞美的语气。

  师:作者写白杨是为了什么(手指字条)怎么改

  生:是为了赞美白杨!

  (揭去纸片,露出“赞美”一词)

  师:我有一些心得跟大家分享,读书时抓重点词品味,就能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板书:词—体会感情)“高大挺秀”就是这样的词。这高大挺秀的白杨守护着铁路,它像谁一样

  生:卫士!

  (板书:卫士)

  师:看来,白杨的特点你们真的了解了。独立完成填空题。

  (生拿出练习纸,完成练习;师行间巡视,纠正写字姿势。)

  生汇报,师击键,大屏显示:白杨树是戈壁滩上的(卫士)。(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西北边疆处处都有它(高大挺秀)的身影。

  [学习写白杨树的特点这一段,回顾前三个自然段,突出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并使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在此,老师设计了填空练习,使学生全体参与,把语言文字训练进一步落到了实处。]

  三、理解表白的心,学习析句、段悟情

  师:既然在赞美白杨,我不明白爸爸为什么神情严肃,就像同学提到的还用了那么多写人的词。谁能读读书上的句子,消除我的困疑呢

  生: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师:读得挺流利,可我没听明白,谁再读

  (生一字一顿认真地读,特别强调“表白”、“心”。)

  师:懂了,爸爸是边疆建设者,他赞美白杨实际上是述说建设者的志向和心愿。几位小老师,我“说对”了吗

  (板书:建设者)

  (生欣然点头)

  师:这儿又要修改了(手指字条)怎么改呢

  生:是赞美建设者!

  (揭去纸片,露出“建设者”一词。)

  师:我又有心得。读书时,联系上下文抓重点句理解,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板书:句— )请同学们跟我再读这重点句。(击键,大屏幕显示,生仿读。)

  师:自己读,超过老师!

  (生齐读)

  师:原来爸爸借介绍白杨表白自己的心。作者借爸爸的表白赞美建设者。这是借物喻人呀!那我们要好好读读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4自然段。(板书:物—人)

  (指名读)

  师:遗憾的是你只读出了字面的意思,它还有深刻的内含呢!

  仔细琢磨我说的话,把爸爸说的第一句话再读一遍!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师:对了,这才是深情地表白呢!向他学习,深入思考,仔细揣摩,练读这一段话。

  (生自由练读,齐读)

  师:读得这么有感情,这么熟练,让我们试着背一遍!

  (齐背)

  [抓重点句“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从而体会思想感情。在理解、熟读的基础上,要求背诵这一段话。背诵,是深入体会思想感情与积累语言的好方法。]

  师:爸爸要表白怎样的心愿孩子们现在还不知道。看课文,(引读)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孩子们不知道什么请同桌讨论,用问句提出来。

  (生同桌展开讨论;师巡视,掌握情况。)

  师:请停一下。我发现有些同学有困难,不知道怎么问,哪对同桌愿意作示范,把你们讨论的成果跟大家汇报一下

  生甲: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生乙: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怎么工作的

  师:就像他们这样,继续讨论后两句。

  (生继续讨论)

  生甲: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生乙: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这么做

  生丙: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生丁:他们不知道这么远,为什么爸爸、妈妈还要来

  [汇报阅读收获,老师的点拨恰当、适时,这儿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与表达,这正是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这段话,老师把大家提出来的问题再复述一遍。

  (生逐句读,师逐句问。)

  师:就带着这三个问题,看画面思考。

  (击键,大屏幕显示当年建设大军垦荒的景象和新疆今日繁荣的景象。)

  生:爸爸、妈妈当年克服各种困难,跟大自然作斗争,凭着坚强的意志,开发、建设新疆。

  生:看了刚才的画面,读了老师推荐的资料,我知道当年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建设者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挖渠,手都冻到了锄头把上。有的时候,为了不让水白白流失,他们就跳进水沟里,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洞穴。

  师:能利用课外资料理解课文,这位同学很善于动脑筋,提出表扬。

  生:爸爸、妈妈等一批边疆建设者克服了我们根本想不到的困难,全力建设边疆。

  师:既然这么艰苦,爸爸为什么还接孩子们来呢

  生:他想让自己的孩子像他一样,长大后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板书:扎根边疆)

  生:爸爸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热爱新疆,响应党的号召。

  生:爸爸就像白杨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中扎根,奉献一切,把新疆建设得那么美丽。

  师:这些建设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是什么精神

  生:这是默默地无私奉献精神。

  (板书:奉献)

  师:他们耕耘,奉献了一生,换取了今日边疆的繁荣,捍卫了各族人民的尊严,他们跟白杨一样,都是——

  生:(齐答)卫士!

  [看画面,利用课外阅读资料,进一步理解建设者与白杨之间的共同处: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根、成长;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总是坚强不屈。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深化了对中心的认识。]

  师:学到这儿,我又有心得: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而领悟中心。(板书:段—领悟中心)

  师:这第16自然段我们得背下来。这个自然段里的几句话有什么规律吗

  生:每句都用“他们只知道”开头。

  生:每句话都跟新疆有关,而且都有“新疆”这个词。

  师:第14自然段我们用熟读背诵的方法,这个自然段就用找规律背诵的方法。一分钟时间,看谁先背会。

  (指名背诵)

  师:真了不起,不到一分钟就基本背下来了。谁还能背这样吧!愿意背的同学站起来背,不会背的跟老师一起边听边记。

  (生多数站起背诵)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把顾全文

  师: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哪儿不明白。

  生: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他在想什么

  生: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微笑

  师:爸爸又陷入沉思是因为他已经沉思过,他第一次沉思在想什么呢(板书:沉思 微笑)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思考。

  生甲:爸爸第一次沉思是在回忆自己是怎样工作的。

  生乙:爸爸第一次沉思,他在想他们这些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事迹。而他第二次沉思是在想自己的儿女能不能像他一样扎根边疆。

  生丙:他在想儿女们能不能不怕艰苦,为边疆奉献自己。

  生丁: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看到大白杨身边的小白杨在风沙中成长,他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

  生戌:他想我的儿女肯定能像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他觉得祖国建设后继有人,所以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师:同学们,你们是祖国西南边疆建设者的后代,继承父辈的事业是大家光荣的使命。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我感受到你们的真心、信心、决心!

  [以两次“沉思”、“严肃”、“微笑”的理解,反顾了全文,体现了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训练的原则。]

  (生齐读课文)

  五、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用抓重点词、句、段反复阅读思考的办法,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从而领悟了中心。知道作者写白杨是为了——

  生:赞美建设者!

  师:下节课,我们将要练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中心。

  【总评】:

  《白杨》这堂课,有以下几方面的突出特点。

  一、力求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1.设计了“变序”教学。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梗概后,直奔与课文中心密切相关的段落,先学习“白杨树的特点”,这就与理解“建设者的奉献精神”自然衔接,而又在学生精力最充沛的黄金时段,集中学习课文主要段落。学习白杨树的特点之后,自然引向前三个自然段,了解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反顾全文,深入理解作者为什么写白杨树。既突出了重点,又梳理了顺序,条理异常清晰。

  2.加强了两个意识。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语言文字训练意识,如,朗读指导贯穿于整篇课文中,强调“边读边思”与“读中理解”。在读的形式上,有自读、范读、齐读、自由读、听读、个别读、背诵,内容上则有读词、读句、该段、读全文。同时,边读边总结读书方法:(1)读书时抓重点词品味,就能作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2)读书时联系上下文抓重点句理解,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3)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内容中领悟中心。这就提示了基本的读中理解词、句、段、篇的方法。不仅体现了以读为本,也体现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全面训练。

  3.展示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从师生交流中看到老师是尊重学生的。如,老师在多处有这样的语言:“我有一个心得跟大家分享”、“几位小老师,我说对了吗”……这充分表现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处处让学生尝试有所收获的喜悦。

  二、在阅读过程中引导质疑

  创新从质疑开始。创新的过程,必然要经历积极思维。这节课,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多思、深思,并提出问题。如,学生在阅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时提出:“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说树,干吗用了‘坚强、不软弱、不动摇’这些写人的词呢”这一问题极有思考价值,说明学生已初步从理解词语联系到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这节课,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了听读质疑、合作讨论质疑、反顾全文质疑,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所提出的问题又逐一得到了解决。可以看出,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形成。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破难点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本节课中“白杨树象征着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建设者”,这一部分内容课文中没有直接描写,而这部分内容不仅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教者设计了引导学生探求“孩子们所不知道的”,并用电教媒体介绍边疆建设者当年垦荒的场面,使学生从形象的直观中领悟到“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同时,展现了今日新疆的繁荣景象。鲜明的对比,更富现实教育意义。另外,电教媒体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作者简介】:

  毛飒,女,二十五岁。新疆乌鲁木齐人。1992年毕业于乌鲁木齐市师范学校。文化程度大专。小学一级教师。曾获乌鲁木齐市中青年教师课堂评优一等奖。作文课堂教学改革研讨特等奖。自治区目标教学课堂评优第一名。全国“丁有宽读写结合教材教法”实验科研成果奖,录像课一等奖。被授予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教学骨干”,市“模范班主任”荣誉称号。1999年10月,获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坐井观天》课堂教学实录03-14

《成功》课堂教学实录03-10

掌声课堂教学实录12-19

《最佳路径》课堂教学实录12-18

《大象的耳朵》课堂教学实录12-18

阅读魏书生课堂教学实录《统筹方法》体会12-18

白杨的作文09-21

白杨的作文03-14

关于白杨作文12-16